《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对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非所以 内 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B . 非所以 要 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 . 自 贼 者也 贼:小人
D . 苟能充之,足以 保 四海 保:使……安定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 .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 .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 .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① 今人乍见 孺子 将入于井 ② 非所以要誉于 乡党 朋友也
③ 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 ④ 犹其有 四体 也
⑤ 将军者,国之 爪牙 也 ⑥ 丈夫 亦爱怜其少子乎
A . ①②④ B . ③⑤⑥ C . ①③⑥ D . ②④⑥
4.下列句中加横线“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 之 有是四端也
A . 若火 之 始然,泉之始达 B . 知皆扩而充 之 矣
C . 人皆有不忍人 之 心 D . 治天下可运 之 掌上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A .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 . 其斯之谓与
C . 不学《礼》,无以立 D .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6.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 . 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 . 《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 . 《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7.下列对课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 . 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在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 . 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 . 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 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倶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都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8.下列关于“王道”“霸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道”是孟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孟子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 . “霸道”是孟子所贬黜的,“王道”是孟子所提倡的,他认为二者的代表分别是尧舜禹和“春秋五霸”。
C . “王道”是孟子行“仁政”讲“民本”的落脚点,“王”即“以德行仁”,行王道的结果是让人“中心悦而诚服”。
D . 历史上,孟子处于“霸道”的形势下,他认为“霸”的本质是“以力服人”,“非心服”是其结果。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孟子阐述自己的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方面内容的“仁政”学说的出发点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B . 孟子认为朝代可以改换,但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有直接的关系,这是他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C . 《孟子》很难成“经”,因而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大。
D .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以来“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朱元璋废黜孟子祠,删节《孟子》,可见以“民本”为基础的孟子的政治思想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不相容的。
B . 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影响不可估量。
C .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其内容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的“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D . 在崇尚“霸道”的时代,孟子的“仁政”“性善论”是很难有市场的,因而司马迁称孟子的“仁政”说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
11.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主张用 ________ 来治理人民,孟子主张用________来治理人民。
12.孔孟提出治国理念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
四、语言表达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孔子说:“君子如玉”。古人喜欢佩玉,因为他们认为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佩戴玉石的目地是时时警醒自己,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玉石一样。但老子却说:“不欲绿绿如玉,珞珞如石”,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想做一块平凡的石头。原因很简单,玉石很珍贵,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头遍地都是,却能被所有人使用,能造福到所有人。所以老子说“最高的荣誉是没有荣誉”,最珍贵的东西,看起来反而不珍贵。就像水、空气一样,它们是免费的,但远远比玉石黄金珍贵多了。
14.请筛选、整合下面这段文字中的主要信息,为“慎独”下定义。要求不超过100字。
“慎独”是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修身方法,最早载于《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可通俗地解释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其实说到底就是“慎心”,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
五、情景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_______________”。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答案】 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解答】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C 项,自贼者也,意思是“自己残害自己”。贼:伤害、残害。故选 C 。
2、【答案】 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文言实词的通假的能力。
【解答】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声旁的字或者声旁),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题干要求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 项,“内”同“纳”,结交。“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意思是: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 B 项,“要”同“邀”,求取。“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意思是: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求取声誉。 C 项,“然”同“燃”,燃烧。“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意思是: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 D 项,不含通假字。“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意思是: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故选 D 。
3、【答案】 B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解答】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 (4) 词义感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彩的变化。 ①②④ 古今同义。 ① 孺子:小孩子。 ② 乡党:乡里,也指同乡的人。 ④ 四体:四肢。 ③⑤⑥ 古今异义。 ③ 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⑤ 爪牙,古义:比喻重臣,武将。今义:指坏人的党羽。 ⑥ 丈夫,古义:男子的通称。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故选 B 。
4、【答案】 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例句,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 项,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 项,代词,代前文的“四端”。 C 项,结构助词,的。 D 项,代词,代“治天下”。故选 A 。
5、【答案】 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解答】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例句:判断句,“……也”,表判断。“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意思是:对别人没有同情心,(那么)他就不是人。 A 项,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意思是: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B 项,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其谓斯与。“其斯之谓与”意思是:难道不就说的这件事吗? C 项,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的办法。“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会礼仪礼貌,就没有立身处世的办法。 D 项,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意思是: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故选 A 。
6、【答案】 C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特别是名家名作以及课下注释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识记时要牢记细节,易错点、易混点要列出表格对比整理记忆。 C 项,“《孟子》列为‘五经’之一”错,“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孟子》应当是“四书”之一。“四书”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故选 C 。
7、【答案】 C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课本内容的能力。
【解答】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C 项,“唯物主义思想”说法错误,应是“唯心主义思想”。判断唯心还是唯物,只有一个标准,即以思想意识为第一性的,还是以物质为第一性的。孟子只讲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是仁、义、礼、智的四端,是从人的思想意识出发的。因此应当是“唯心主义思想”。故选 C 。
8、
(1)【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 项,“他认为二者的代表分别是尧舜禹和‘春秋五霸’”错误,由原文第一段“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可知,是“以……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而不是“二者的代表分别是……”,两者表述不同。 B 错误。故选 B 。
(2)【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 项,因果倒置,由原文第三段“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可知,“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大”是原因,“《孟子》成‘经’难”是结果。 C 错误。故选 C 。
(3)【答案】B
【分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一遍文本,然后阅读题干和各选项,再根据各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部分,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文字仔细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B 项,“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错误,由原文第四段“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可知,在中国思想界破天荒的是指 “ 孟子主张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不是“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影响不可估量”错误,原文只是说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没有“经济”。 B 错误。故选 B 。
9、
(1)【答案】道德 仁政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从题干来看,本题采用填空题的方式进行考查,主要是考查孔子和孟子治理人民的主张。先看材料一,这则材料源自《论语》,展现的是孔子的观点,由“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比较来看,前者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而后者的结果是“有耻且格”,由此可知,孔子显然认为应该用道德来治理人民。再看材料二,这则材料源自《孟子》,这段材料先总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指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的结果,即“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而这“不忍人之心”就是指仁政。
(2)【答案】 ① 如果用政令、刑法来治理人民,人民只求免于受惩罚而缺乏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治理人民,则能使人民有归附之心。 ② 如果用怜悯之心治理人民,那么治理天下则易如反掌。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段意思的能力。
【解答】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孔孟提出治国理念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然后明确孔孟的治国理念的内容,再分析其提出这一理念的依据。结合第一题可知,孔子的治国理念是用道德来治理人民,结合材料可知,孔子将政令刑法治理人民的结果和用道德治理人民的结果进行比较,由此得出治国的理念;而孟子的治国理念是施行仁政,结合材料二可知,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如果用仁爱之心来治理人民,结果是“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即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由此得出治国的理念。
参考译文:
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论语 ? 为政》)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孟子 ? 公孙丑上》)
10、【答案】 ① 玉的品质是与君子的品质最为近似 ② 他并不想做一个如玉的君子 ③ 但它只能让很少一部分人得到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
【解答】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第 ① 空,依据后文“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玉石一样”可知,此处可填“玉的品质是与君子的品质最为近似”。第 ② 空,依据后文“而是想做一块平凡的石头”可知,此处可填“他并不想做一个如玉的君子”。第 ③ 空,依据后文“却能被所有人使用”可知,此处可填“但它只能让很少一部分人得到”。
11、【答案】慎独亦叫慎心,是最早载于《中庸》中的以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为原则的由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一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的修身方法。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选用、变换句式的能力。
【解答】本题考的是下定义,要求对一段文字进行了再归纳、再概括。方法是选定一种结构为定义的主干。然后将材料中的其他相关部分有层次地作句子的定语部分。要注意,这类题最容易出现失误的地方是抓不住概念的特征,或概括特征提取不全。其次是中心语的定语的语序安排不妥当。如果对下定义题型答题技巧不熟,则易出错。
给“慎独”下定义,要在语段中找一个句子作为定义的主干句,这个主干句就是“慎独是一种修身方法”,然后提炼修饰成分“最早载于《中庸》中”“以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为原则”“由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将其添加到主干句中即可。
12、【答案】(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3)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分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
【解答】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犹”“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