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2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2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9 18:4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复习导入


学 习 目 标
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性善论和仁政论。
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并探究孟子的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 )”。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
15岁他入学读书,上承孔子、子思之学“受业於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
孟子宣扬“( )”,
最早提出“( )”思想,
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 )”。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
知 人 论 世
孔孟
仁 政
民 贵 君 轻
亚 圣
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自读深思
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把握内容。
由是观之,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自学反馈
恶:
(1)è 恶心
(2)ě 恶毒
(3)wū彼恶知之/恶何
(4)wù厌恶
达:
(1)通达无阻,顺畅-文章憎命达
(2)到-到达,抵达
(3)通晓,明白-人情练达
(4)表达-表情达意
(5)实现-目的已达到
(6)显贵-达官贵人
合作探究
结合你对孟子思想的了解,
判断他的这些论断是否具备充分的合理性,
并谈谈理由。
归纳总结1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仁心(人性)→仁政(政治)
不忍人之心是人天生就有的→所以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
孺子
将入于井
人皆有恻隐之心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扩而充之
保四海
归纳总结2
哲学思想—性善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四端→四德。
如何成为尧舜?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因此,仁政论是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政治思想—仁政论:
保民而王;
民贵君轻。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保民而王
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课堂检测
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
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
“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
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
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C
(三个问题任选其一,进行200字左右的评述)
1、是不是人性本善呢?如果是的话,
这个社会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恶人?
2、“人性善”和“人性恶”哪个
更有利于道德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3、人人都该去恶向善,但现实社会中并不如此。
面对不“善”的人,我们该怎么办?
课下作业
课下作业:(三个问题任选其一,进行200字左右的评述)
1、是不是人性本善呢?如果是的话,
这个社会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恶人?
2、“人性善”和“人性恶”哪个
更有利于道德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3、人人都该去恶向善,但现实社会中并不如此。
面对不“善”的人,我们该怎么办?
拓展阅读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译文: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擅长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
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
就会充满天地之间。
统编版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新教材】1
统编版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新教材】1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译文:馁:萎靡不振,缺乏力量。
慊:(qiàn满足,同“惬”,惬意)
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
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
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
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
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
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统编版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新教材】1
统编版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新教材】1
告子何许人也?关于告子有不同的说法。
说法一:
告子是东周战国时思想家,法家人物,曾受教于墨子,有口才,讲仁义。
由于孟子在人性问题上和他有过几次辩论,
所以他的学说仅有一鳞片甲记录在《孟子·告子》中。
说法二:
告子是孟子的学生。因为古人赵歧考证过,他是孟子的弟子。
说法三:
告子本人无著作流传,因此也有其人纯属杜撰一说。
统编版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新教材】1
统编版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新教材】1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
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
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
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
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枯死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
一厢情愿地去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就是拔禾苗的人,
但这不仅仅是没有好处的,而且还损伤了禾苗。
统编版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新教材】1
统编版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新教材】1
“何谓知言?”
曰:“诐(bì,偏颇,邪僻)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
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呢?”
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
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
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
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
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
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
统编版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新教材】1
统编版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新教材】1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
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如果有圣人再次出现,一定会赞成我所说的。”
“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
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
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
(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
统编版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新教材】1
统编版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新教材】1
谢谢观看
统编版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新教材】1
统编版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新教材】1
1.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2.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3.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4.由于人的情绪、意志、身体状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有时会使测谎仪发生误判。为了弥补这些细小的缺陷,科学家叉开始了新的探索。
5.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6.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7.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8.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9.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10.人生正如航行,有大风大浪、挫折低谷,也有风平浪静、微风和煦,凡此种种接踵而至,让人不经意间迷失路途。这时的你,最需要的是给予你方向的路标——梦想,而它,正是带你到达目的地的两只翱翔的翅膀!就让两只翅膀的翱翔带你飞往人生的目的地!
统编版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新教材】1
统编版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新教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