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地方
设计理念:本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音乐表现中注重情绪、情感的表达,无论是唱词、唱谱、哼唱旋律,都追求以适合音乐作品的情绪进行演唱。注重音乐能力的培养,通过一系列的听、唱、写、记、背等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的动口、动手、用眼、用耳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一定的识谱能力、听记乐谱的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情绪唱好歌谱,积极参与课堂的音乐实践
通过唱、写、记、背谱等动口、动手、动脑的活动,获得对3 5 6 7 1 2 3 #4 5 6音列中各音高、唱名的巩固,能用为老师的独唱伴唱、齐唱、合唱、重唱和小组唱的形式演唱歌曲并知道这些演唱形式,通过课堂小测,对王洛宾先生的作品和称号有更深刻的记忆。
教学重点:
有表情地以伴唱、合唱、齐唱的形式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听记《在那遥远的地方》伴唱声部旋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钢片琴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师生问好
2、常规音高练习,学生唱5 6 7 1 2 3 4 5 6音列
3、学生唱出教师所指的唱名和音高,并说出所唱旋律的曲名(王洛宾先生收集整理的《康定情歌》)
二、复习《半个月亮爬上来》
复习本学期所学的由王洛宾搜集整理的青海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导入新课。
三、学习新课
(一)、学习《在那遥远的地方》伴唱声部
1、分别下行、上行唱3 4 5 6 7 1 2 3 4 5 6这一音列,并唱准3 5 6 7 1 2、教师在3 5 6 7 1 2这一音列中,根据伴唱旋律各音进行的顺序,让学生唱出老师所指的唱名和音高
3、老师根据伴唱旋律的节奏,让学生唱出老师所指的唱名和音高
4、学生再次根据老时所指的音唱出《在那遥远的地方》的伴唱声部歌谱
5、老师击拍,学生凭记忆唱伴唱声部歌谱
6、分句唱老师所指的各音,说出每句出现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7、老师击拍,学生凭记忆唱伴唱声部歌谱,并通过观察老师的强弱击拍,说出旋律的拍子2/4拍
8、分句听记旋律,每听写一句请一位学生把所听的旋律写到黑板上
9、全班同学依次视唱黑板上的歌谱,并打开课本《在那遥远的地方》,对照同学们所听写的旋律是否正确
10、打开幻灯片,出示课题,简单介绍《在那遥远的地方》也是由王洛宾先生搜集整理的青海民歌,重新巩固人民对他的尊称:西部歌王和西北民歌之父。并要求学生课后上网了解王洛宾先生被尊称为西部歌王和西北民歌之父的原因及其贡献
11、教师划拍指挥学生视唱课本伴奏声部
(二)学习以老师独唱、学生伴唱的形式演唱歌曲
1、学生继续视唱伴唱声部歌谱,老师独唱主旋律歌谱,形成教师独唱,学生伴唱的形式。
2、学生用“嗯”来唱伴唱声部
3、教师独唱主旋律歌词,学生用“嗯”为老师伴唱第一段歌词
4、教师独唱主旋律歌词,学生用“嗯”为老师伴唱第二段歌词
5、教师完整地独唱两段歌词,学生为老师伴唱歌曲
6、提问:我们刚才用了哪种演唱形式演唱歌曲?(独唱、伴唱的形式)如果我要把它变成合唱的演唱形式,那我们该如何做呢?(让一半同学唱主旋律)
(三)学习《在那遥远的地方》,知道以齐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1、唱歌词,强调要想像、用心歌唱,有表情地歌唱
2、完整地演唱两段歌词
3、请学生说出这是哪种演唱形式(齐唱)
(四)合唱、重唱歌曲
1、分声部合唱歌曲,第一段一二组唱一声部,三四组唱二声部;
2、唱第二段歌词调换声部合唱
3、知道这种两个声部由两组人演唱,音量均衡的演唱形式就是合唱。
4、如果两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旋律,叫做二重唱。
5请学生与老师合作进行二重唱。
(五)小结:
这节课以独唱、伴唱、齐唱、合唱、重唱的形式演唱了这歌曲
(六)视唱《在那遥远的地方》
1、视唱课本的2/4拍《在那遥远的地方》歌谱两遍,尝试背唱歌谱
2、老师哼唱其中的旋律,学生唱出歌谱
3、再次复习王洛宾的西北民歌之父和西部歌王的称号
4、视唱4/4拍子版本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对比两种版本的谱子有哪些不同。
(七)课堂小结
说出《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几种音乐表现形式
(八)课堂小测
1、本课我们以那些形式演唱《在那遥远的地方》?
2、初中阶段我们所学过的由王洛宾收集整理的歌曲有哪些?
3、王洛宾被当今中国尊称为?
4、下面哪两首曲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九)布置作业
以自由组合为原则,以独唱、伴唱、重唱、小合唱的形式练习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