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二中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松江二中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9 12:0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松江二中11—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
一、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1分)
《鲁迅全集》序 蔡元培
“行山阴道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令人应接不暇”,有这种环境,所以历代有著名的文学家美术家,其中如王逸少的书,陆放翁的诗,尤为永久流行的作品。最近时期,为旧文学殿军的,有李越缦先生,为新文学开山的,有周豫才先生,即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本受清代学者的濡染,所以他杂集会稽郡故书,校《嵇康集》,辑谢承《后汉书》,编《汉碑帖》《六朝墓志目录》《六朝造像目录》等,完全用清儒家法。惟彼又深研科学,酷爱美术,故不为清儒所囿,而又有他方面的发展,例如科学小说的翻译,《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等,已打破清儒轻视小说之习惯;又金石学为自宋以来较发展之学,而未有注意于汉碑之图案者,鲁迅先生独注意于此项材料之搜罗,推而至于《引玉集》《木刻纪程》《北平笺谱》等等,均为旧时代的考据家赏鉴家所未曾著手。
先生阅世既深,有种种不忍见不忍闻的事实,而自己又有一种理想的世界,蕴积既久,非一吐不快,但彼既博览而又虚衷,对于世界文学家之作品,有所见略同者,尽量的移译,理论的有卢那卡尔斯基,蒲力汗诺夫之《艺术论》等;写实的有阿尔志跋绥夫之《工人绥惠略夫》,果戈理之《死魂灵》等;描写理想的有爱罗先珂及其他作者之童话等,占全集之半,真是谦而勤了。
“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虽也痛快,但人心不同如其面,环境的触发,时间的经过,必有种种蕴积的思想,不能得到一种相当的译本可以发舒的,于是有创作。鲁迅先生的创作,除《坟》《呐喊》《野草》数种外,均成于一九二五至一九三六年中,其文体除小说三种,散文诗一种,书信一种外,均为杂文与短评,以十二年光阴成此多许的作品,他的感想之丰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字句之正确,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很自然的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又是何等学力!
综观《鲁迅先生全集》,虽亦有几种工作,与越缦先生相类似的,但方面较多,蹊径独辟,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所以鄙人敢以新文学开山目之,然欤否欤,质诸读者。
1、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序文分为 和 。(2分)
2、鲁迅先生由翻译而创作的缘由是 。(2分)
3、第三段开头说“先生阅世既深,有种种不忍见不忍闻的事实”。请根据所学知识,举出先生“不忍见的事实”。(2分)
4、下面是对这篇序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越缦先生为旧文学殿军,鲁迅先生为新文学开山,两人同为文学巨匠,一样伟大。
B、“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的块垒”所说的“块垒”,在文中指的是译成汉文的世界文学价值作品。[来源:学优高考网]
C、全序从学术和创作两方面高度评价鲁迅先生,称其“为新文学开山”,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却又不咄咄逼人。
D、全文持论公允,论证严谨,文字简约,概括力强,然文末“然欤否欤,质诸读者”一句却削弱了肯定的语气。
5、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蔡元培对鲁迅先生“敢以新文学开山目之”的理由。(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17分)
①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过去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因而,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告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不惜腆颜事敌,终获成功。流风所及,甚至一篇普通的中学生作文也总是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但母亲的苦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谁应该对这种苦难负责?但在这些作品里,现实的苦难远远没有浪漫的抒情重要,不但不重要,好像还应该感谢似的。
②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孕育伟大。相反,在很多情况下,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中国人在讲到苦难时,喜欢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① 》;屈原放逐,乃赋《 ②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几乎所有的引用者都忽略了前面的几句话:“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谁也不能说,文王不拘就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就写不出《 》……
③这牵扯到中国人如何对待苦难的问题。苦难在一定的意义上,提升了人的精神品质,增强了人自我实现的能力,使得一个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生命的庸碌。但不是所有的苦难都能转化为创造的动力,苦难转化为创造的动力是有条件的。首要的条件就是苦难的承担者必须具有非凡的毅力和超人的心智,以及对自己牺牲较低价值换取更高价值的坚定信念。对处于历史关头的承当者来说,这种选择有时会变得异常残酷。因为它不仅要牺牲自己的健康、安逸和生命,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别人的健康、安逸和生命,而且更令人丧气的是,即便牺牲了自己和别人的健康、安逸和生命也不一定能换回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它需要牺牲者的才力、勤奋和机遇都处于一个比较协调的状态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的创造精神被苦难和凄惨的生活窒息。在荣誉、金钱和地位的诱惑面前,在只有按照既定的方式生活才能获得尊严的社会里,要让所有的人都顶住贫困、疾病以及各种世俗专断势力的压迫从事他所心仪的事业,未免是一种奢望;在离婚、抄家、监禁、杀戮、秘密处决、甚至灭门九族的威慑面前,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扼住命运的咽喉向撒旦宣战,而大多数人则选择了投降。在他们看来,自由虽然是好东西,但要牺牲世界上那么多的好东西来保全它,就未必值得。这就是历史上被处宫刑的人多矣,而司马迁只有一个的原因。
④其次,对制造苦难的人来说,也要有最低限度的容忍。一般来说,不能剥夺受苦难者的生命,因为生命是创造一切价值的基础。仁人志士可以不顾及自己的生命,但如果牺牲了生命也无法换取更大的目标,这种牺牲就变得毫无意义。在生命保全的前提下,牺牲者必须要能得到最低限度的自由。 “文王拘而演《周易》”当然是历史佳话,但我想,商纣王的监狱里一定没有牢头狱霸,否则,保命尚且不暇,哪里顾得上推演八卦?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挂冠归乡,写下一系列脍炙人口的隐逸诗篇,但本人自述尚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如果土地收归国有,房屋又面临强制拆迁,恐怕他老人家也难吟唱“归去来兮”。
⑤中国的传记作家喜欢描摹传主的不幸,最终给人一个印象:这些传主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不是靠他们自身的才华和努力,而是靠苦难本身的孕育。而且,越苦难越磨练意志。在游览长城、兵马俑、故宫、颐和园等名胜古迹时,我们常常听到一句陈陈相因的话:“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解说员甚至是学者们没有告诉我们的是,“这些古代劳动人民”是不是愿意发挥他们的智慧?这些“结晶”又是怎样形成的?一切没有选择的行为,在道德上都是没有价值的。不要总是表扬一个下岗工人勤俭节约,也不要总是赞美农民勤劳憨厚。如果不问选择和被迫的区分,一味赞叹受难者的勤劳勇敢,即使他们的工作真对后人有意义,也显得我们全无心肝。
⑥中国的文人学士喜欢把一切问题都“泛道德化”。一座偌大的城市十里不见厕所,市民忍耻到墙角排泄,论者归结为“素质低”,而全然不管市政当局的不作为;一个乡村教师三十年如一日,省吃节用,自费买砖,亲自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山,媒体高度赞扬他的“主人翁精神”,而只字不提教育部门的失职;一个云南乡村的女邮电员工资不够坐车,步行穿山,独自往返数百公里,好多地方要靠溜索穿越,记者采访完毕,只是一个劲地称赞她的任劳任怨……
⑦这种冷血文化培养出的冷血道德,鲁迅称之为“瞒和骗”。“瞒和骗”的要诀在于,闭上眼睛,绕开真实人生,把一切需要改良的现实问题转化成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问题,然后用形而上的空洞抒情代替形而下的技术改进。苦难和苦难的制造者就这样一起消失 。
6、第②段空格①处应填的作品是《 》 ;空格②处应填的作品是《 》。(2分)
7、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4分)
A、现在中学生写母亲的文章往往有感谢苦难的倾向。
B、文王如果不被拘,也会演绎出《周易》这部经典著作。
C、苦难对于创造来说,产生的压制作用大于激励作用。
D、作者不认为长城等古迹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E、作者认为把一切问题都“泛道德化”的倾向是一种冷血文化。
F、从整篇来看,作者认为战胜苦难取得成就的人不必去赞扬。
8、第③段提到“这牵扯到中国人如何对待苦难的问题”,文章认为中国人是如何对待苦难的? (2分)
9、第④段说“对制造苦难的人来说,也要有最低限度的容忍”具体来说,这“容忍”包括 。(2分)
10、对第⑦段中“苦难和苦难的制造者就这样一起消失了”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3分)
11、你同意本文“对待苦难”的观点吗?请简述之。(100字左右)(4分)
[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 [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
[来源:学优高考网] [来源:高[考∴试﹤题∴库GkStK]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2、(1) ,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诸子喻山水》)
(2)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诸子喻山水》)
(3)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诸子喻山水》)
(4)泾流之大, ,不辩牛马。(庄子《秋水》)
(5)始吾弗信,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
(6) ,望洋向若而叹曰。(庄子《秋水》)
(7)水至清则无鱼, 。(班固《汉书》)
(8)盛名之下, 。(范晔《后汉书》)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3-15题。(6分)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来源:]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3、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 。(1分)
14、诗题为“商山早行”,诗中能表现“早”的地方有: 。(2分)
15、请自选一个角度鉴赏颔联。(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2题。(18分)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6、苏轼,号 。本文继承了赋家常用的“□□□□”的表现手法,借此形式实际上是与自己的思想对话,写出了作者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2分)
17、解释画横线的字。(4分)
①白露横江 ②击空明兮溯流光
③正襟危坐 ④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来源:学优高考网]
18、下列各选项中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一句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 )(2分)
A、吾腰千钱(《哀溺》) B、顺流而东也(上文)
C、貙人立(《若石遇害》) D、里人高其义(《慕名失实》)
19、选出下列各项中的两个句子都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2分)
A、夫子式而听之(《苛政猛于虎》) 猎人以毒傅矢(《武平之猿》)
B、拘于虚也(《秋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上文)
C、杯盘狼藉(上文) 屋室雕文以写龙(《叶公好龙》)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卒踬仆不能起(《蝜蝂之死》)
20、选出与“相与枕藉乎舟中”句式相同的一项( )(2分)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B、吏揭榜于市(《只许州官放火》)
C、知不可乎骤得(上文) D、是之取尔(《诸子喻山水》)
2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2、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3-27题(12分)

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盛,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所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纣,以就灭亡哉?盖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宇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外示威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人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灭,为天下之笑,深可痛矣!
——魏征《论时政疏·第一疏》

愿当今之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则存亡治乱,可得而知。若能思其所以危,则安矣;思其所以乱,则治矣;思其所以亡,则存矣。知存亡之所在,节嗜欲以从人。省畋游之娱,息靡丽之作。罢不急之务,慎偏听之怒。近忠厚,远便佞。杜悦耳之邪说,甘苦口之忠言。去易进之人,贱难得之货。采尧舜之诽谤,追禹汤之罪己。惜十家之产,顺百姓之心。近取诸身,恕以待物。思劳谦以受益,不自满以招损。有动则庶类以和,出言则千里斯应。超上德于前载,树风声于后昆。圣哲之宏规,帝王之盛业,能事斯毕,在乎慎守而已。
——魏征《论时政疏·第三疏》
23、解释甲文中划线的字词(2分)
①威动殊俗 ②不虞后患
24、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25、魏征认为隋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甲文中的原文语句作答。(2分)
26、魏征认为成就帝王之业应该怎样做?请根据乙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述,至少写出3条。(3分)
27、上文中,魏征借隋亡的教训劝谏当朝统治者。在我们学习过的高中语文课本的文言作品中,也有一些作者,他们采用各种方式向统治阶级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想法和意见。请举出一篇课文,加以分析说明。(3分)
二 写作 30分
27.作文。
以“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
(2)800字左右。
(3)不要写成诗歌。
高二语文答题纸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1分)
1、 (2分)
2、
(2分)
3、 (2分)
4、( )(2分)
5、
(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17分)
6、《 》;《 》(2分) 7、( )( )(4分)
8、 (2分)
9、 (2分)
10、 (3分)
11、(4分)
[来源:高[考∴试﹤题∴库]
[来源:]
(三)默写(6分)
12、(1) (2)
(3) (4)
(5) (6)
(7) (8)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3-15题。(6分)。
13、 (1分)
14、 (2分)
15、(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2题。(18分)[来源:]
16、 □□□□(2分)
17、(4分)
① ② ③ ④
18、( )(2分) 19、( )(2分) 20、( )(2分)
21、
(3分)
22、
(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3-27题(12分)
23、(2分) ① ②
24、(2分)
25、(2分)
26、(3分)
27、(3分)
语文期中答案
一、11分
1、(2分)自序 他序
2、(2分)由环境的触发、时间的经过所蕴积的种种思想,并不能全有翻译所见略同的世界文学之作品得以表达,因此鲁迅先生要由翻译转入创作。
3、(2分)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白莽等五位青年革命作家。
4、(2分)D
5、(3分)①不为清儒所囿,文化学术多有建树,开辟新的门径。
②大量译介各种进步的世界文学家的作品。
③创作上小说、杂文、散文诗,诸体兼备,开拓独创,功不可没,其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他人难以望其项背。
二、17分
6、(2分)春秋 离骚
7、(4分)CE
8、(2分)中国人大多赞美苦难对人具有砥砺作用,而往往忽视苦难形成的根源。
9、(2分)允许受难者活命,允许受难者有最低限度的自由。
10、(3分)批评“冷血文化”无视现实苦难,掩饰苦难制造者,并指出只强调无私奉献的道德的危害。
11、(4分)就第③段中任何一点都可谈,赞成与否均可,要言之成理。
三、6分
12、1.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
2.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4.两涘渚崖之间。
5.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6.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7.人至察则无你徒。
8.其实难副。
四、6分
13、五律/律诗/近体诗/格律诗
14、晨起,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枳花明驿墙。
15、角度一:诗人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1分),描写了一幅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雄鸡已叫,但残月却还在西天,打了霜的木桥上脚印十分清晰,(1分)充分表明了一个“早”字,表现出旅途的辛苦和作者的羁旅愁思。(1分)
角度二:诗人选择有典型性的事物的名词进行组合,(1分),描写了一幅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雄鸡已叫,但残月却还在西天,打了霜的木桥上脚印十分清晰,(1分)充分表明了一个“早”字,表现出旅途的辛苦和作者的羁旅愁思。(1分)
五、(18分)
16、东坡居士(1分) 主客问答(抑客伸主)(1分)
17、(4分)横:弥漫、充满 溯:逆流而上 危:端正 适:享用
18、C(2分) 19、D(2分) 20、B(2分)
21、(江水)像这样不停地流逝,但它并不曾消失;(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3分)[得分点:补充水、月;未尝往;卒]
22、提示:乐:(饮酒乐甚)月下泛舟之乐(1分)
悲:(苏子愀然)吊古伤今之悲(1分)
乐:(客喜而笑)阐述哲理而乐(1分)
六、(12分)
23、(2分)殊俗:远方 虞:思考、考虑
24、一旦有什么行动,那么天下百姓一齐拥护;一旦有什么号召,那么千里之外都一起响应。(2分)[得分点:每半句1分]
25、盖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以自奉。(2分)
26、(3分)提示:
(1)了解历代兴衰的原因,以为借鉴;
(2)节制个人的私欲;
(3)亲近忠良,远离奸邪;
(4)乐听逆耳之忠言,杜绝悦耳之谄谀;
(5)善于自我反思,谦虚勤谨;
(6)爱惜百姓; ······
27、(3分)[写出文章篇目1分+具体分析2分]
提示:
(1)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通过记述郭橐驼讲述种树之理,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害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2)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在当时“文字狱”恐怖气氛笼罩之下,作者不能直接批判清朝统治者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主题,只能用这种的托物言志的曲笔来揭露时弊,大声呐喊,托梅议政,拯救人才。
(3)杜牧的《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又如:左思的《咏史》、《诸子喻山水》中的第二、三则等,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过去的隋朝,曾经一统天下,武力强盛,三十多年间,教化遍及全国,威震远方;然而一下全部丧失,江山为别人所有。那个隋炀帝岂是讨厌天下太平.不想国家长治久安,故意实行夏桀那样的暴政,而自求灭亡呀!他不过是以为国富兵强有恃无恐,没有考虑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随心所欲地驱使天下百姓,把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尽情挥霍,到全国各地去访求美女供其淫欲,往城外远方去网罗珍奇异宝以填其欲海,雕饰宫殿,广筑台榭,有违农时的徭役一年到头不停,穷兵黩武终年不息,君臣之间表面严谨持重,实际上矛盾重重,互相猜忌。邪恶的进谗者受福不浅,而忠心正直的贤臣则是难保生命。君臣之间,互相蒙蔽,上下相隔,人民无法忍受下去,国土从此分崩离析,一度曾统治四海的帝王之尊,就会一旦死于匹夫之手,而且弄到灭尽子孙的可悲地步,徒为天下人所笑,这不是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嘛!
  臣希望陛下现在的每一个举动一定要以隋朝的灭亡作借鉴,那么存亡治乱就可以心中有数。如果能想到隋朝危亡的原因,国家就会平安;想到隋朝混乱的原因,国家就能得到治理;想到隋朝灭亡的原因,国家就能得到保全。知道了存亡的原因,节制自己的嗜好和欲望,减少游猎娱乐,停建奢侈华丽的宫室,停办不急需的事情,谨防偏听时的发怒。亲近忠诚善良的人,疏远花言巧语的人,杜绝悦耳谄谀的邪说,品味苦口规劝的忠言。离开苟且进用之人,看轻难以得到之物,模仿尧、舜竖立诽谤木,效法禹、汤归罪于自己,爱惜人民的财产,顺从百姓的心意,就近从自身做起,对待别人要宽厚,想着勤谨谦虚能得到益处,不要骄傲自满而招来损害。这样的话,一旦有什么行动,天下百姓一齐拥护;有什么号召,千里之外都一起响应,就能超越具有高尚道德的前朝帝王,给后人树立高尚的风格声望。这是圣主的的宏大规划,是帝王的伟大事业,能够完全做到这些,就在于谨慎自持而已。
高 考∠试#题╬库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