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二中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松江二中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9 12:2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松江二中11-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 一 语 文
一.阅读《合欢树》节选语段,回答问题(7分)
①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②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了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③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④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⑤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合欢树》是当代著名作家 的一篇散文,这位作家的作品还有
(写出一篇或一部)(2分)
2.选文第②段作者为什么要回顾母亲对合欢树精心摆弄伺候的情形?
。(2分)
3.第⑤段中作者说“悲伤也成享受”,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涵义?
(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7分)
高崧墓志与《兰亭序》
日前,南京东郊东晋名臣高崧墓葬有重大发现,其中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墓志,重新引发了60年代就王羲之《兰亭序》真伪之辩的话题。这两方楷书实证资料,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东晋名臣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日前发掘的高崧墓中出土的两方墓志,上书“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墓中还出土了铜砚、墨等书写用具,说明书法在当时已比较流行。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在与高崧同时代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最为著名,因而,《兰亭序》的真伪之争也最令人关注。据史载,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42位朋友到山青水秀的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市郊),饮酒赋诗26首,最后由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了脍炙人口的《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字字精妙。王羲之对自己的这一作品十分珍惜,并作为传家之宝,直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辨才手里时,那已经是唐代了。唐太宗得到后,十分高兴,让人临摹了多本,分别赐给太子、诸王、近臣,从此《兰亭序》摹本散落人间,而真本则被唐太宗殉葬昭陵。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
首次对王羲之《兰亭序》提出质疑的是著名学者郭沫若。他根据当时60年代南京出土的东晋王兴之夫妇、谢鲲等墓志均为隶书字体这一事实,推断晋代根本没有成熟的楷书、行草,特别是王兴之是王羲之的族亲,可见,《兰亭序》应属伪作,现存王羲之草书是否真迹摹本,也值得怀疑。但这一观点引起了南京著名书法家高二适的反对,他认为现存《兰亭序》应为王羲之真迹摹本,不仅因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贴摹本也可证明楷书字体在六朝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由于高二适的声望远不及郭沫若,观点不能发表,高老就把文章交给他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章士钊又呈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还专门作了批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这场学术争论影响很大,但双方争执不下,最后郭沫若说:“还是以后等考古发现吧!”
今天,东晋高崧墓志的出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句号。
4.高崧墓志的出土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2分)
(1)
(2)
5.第三段中有“据史载”和“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的说法,其中(2分)
(1)“史载”的内容,指的是
(2)“传说”的内容,指的是
6.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高崧墓志的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的字体,对研究中国书法史很有价值。
B.郭沫若认为《兰亭序》应属伪作,这种观点的提出是没有根据的。
C.60年代学术界存在着压制不同观点的现象,作者对这种现象是不满的。
D.文字记载和实证资料都表明我国东晋时期已经出现了楷书。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石缝间的生命
①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籽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再能找到泥土,便把最后的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③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④或者只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他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察觉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⑤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⑥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a(伸、挤、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b(钻、长、冒)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c(握、抱、抓)住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土地。
⑦如果一切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找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籽儿撒落在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为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⑧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⑨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⑩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7.对石缝间的生命,本文勾画了三幅图画,即:
、 、 (3分)
8.请揣摩第⑥段中abc三处括号里的词,从中选出你认为最符合语境的一个词填在下列相应的横线上: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这些动词既表现了 ,又表现了石缝间松柏的顽强。(4分)
9.第⑨段说石缝间的生命是生物学的、哲学的、美学的,“美学的”是指
(2分)
10.从全文看,“石缝间”对生命的意义是
(2分)
11.请举出具体的人物事例来论证“石缝间的生命”的顽强,100字左右。(5分)
[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四.阅读宋词,完成13—15题(7分)
点绛唇·送李琴泉
吴大有
江上旗亭,送君还是逢君处。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
漠漠萧萧,香冻梨花雨。添愁绪。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
12.“点绛唇”是这首词的 (1分)
13.对这首宋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江上旗亭,送君还是逢君处”两句起笔,过去欢乐地在此相逢,而眼下分手又是在这同一个地方;以逢君的快乐衬托送君的悲哀。
B.下片“漠漠萧萧,香冻梨花雨”,承接上片结句的句意,写出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无限愁思。
C.“香冻”,香凝也。从“香冻”和“梨花雨”可见此时正值秋天。
D.这首词虽然短小,但意蕴丰富。尤其是“压”、“暮”、“寒”等字,凄伤婉转,与词人伤离惜别的凄凉之情融为一处,深远哀婉,十分动人。
14.“断肠”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1分)
作者是如何借用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的?21世纪教育网
(3分)
五.名句默写(选择其中六句)(6分)21世纪教育网
15.(1)采菊东篱下, 。
(2)雄关漫道真如铁, 。
(3)今夜月明人尽望, ?
(4) ,隔江犹唱后庭花。
(5)洛阳亲友如相问, 。
(6)落红不是无情物, 。
(7) ,江入大荒流。
(8)采得百花成蜜后,
六.课内文言文考查:(15分)
16、解释下列加点字:(3分)
(1)驼业种树( ) (2)勖尔植( )
(3)以欹为美( ) (4)以绳天下之梅( )
(5)以致其性( ) (6)名我固当( )
17、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3分)
A、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B、故不我若也
C、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D、何陋之有
1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②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③非有能硕茂之也 ④驼业种树
⑤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⑥旦视而暮抚
⑦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⑧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⑨渔人甚异之 ⑩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A、①⑥/②⑤/③⑦/④⑨/⑧⑩ B、①④/②⑤/③⑨/⑥⑧/⑦⑩21世纪教育网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⑨/⑧⑩ D、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⑩
19、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3分)
(2)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3分)
七.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2分)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21世纪教育网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2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寻登进士第( )
(2)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
(3)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 )
(4)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 )
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
(2)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
22.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的目的是
(2分)
七.作文(30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人类还是自然,无论是高贵还是平凡……值得我们仰望的对象丰富无比。你在仰望什么呢?
请以《仰望》为题,完成一篇习作。[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体裁不限,诗歌除外;800字左右。
松江二中11—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答题纸
一.(7分)
1. (2分)
2.
(2分)
3.
(3分)
二.(7分)
4.(1)
(2) (2分)
5.(1)
(2) (2分)
6.( )(3分)
三.(16分)
7. 、 、 (3分)
8.a b c (4分)
9. (2分)
10. (2分)
11.(5分)
21世纪教育网
四.(7分)
12. (1分)
13.( )(2分)
14. (1分)
(3分)
五.名句默写(8句选6句)(6分)
15.(1) (2)
(3) (4)
(5) (6)
(7) (8)
六、(15分)
16.(3分)(1) (2) (3)
(4) (5) (6)
17.(3分) ( )
18.(3分) ( )
19.(6分)
(1)
(2)
七、( 12分 )
20.(1) (2) (3) (4) (4分)
21.(6分)
(1)
(2)
22.(2分)
松江二中11—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答案
高 一 语 文
一.(7分)
1.史铁生 《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命若琴弦》、《病隙碎笔》、《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
2.母亲对合欢树精心摆弄的过程,就好像是对我精心呵护照顾的过程,写树其实也是写人,表现的母亲对我深切无私的爱。
3.母亲的早逝是令人悲伤的;想起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往事,又是让人感到温馨的;母亲的爱、命运的苦难让他明白了生存的意义,并鼓舞作者在逆境中更坚强,因此这种悲伤也是享受。(意思对即可)
二.(7分)
4.(1)证明东晋已出现楷书这一字体;(2)为《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提供了旁证。
5.(1)《兰亭序》的由来;(2)《兰亭序》及其摹本的去向。
6.D
三.(16分)
7.野草图、山花图、松柏图(只回答野草、山花、松柏亦可)
8.a:扎 b:钻 c:抓 松柏生存环境的恶劣
9.不仅装点荒山枯岭,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意思对即可)
10.生命正是在“石缝间”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意思对即可)
11.人物事例的阐述分析(4分)语言(1分)
四.(7分)
12.词牌名(1分)
13.C(春天)(2分)
14.“断肠”:离别时的凄婉哀伤(1分);能够抓住具体的意象,分析言之有理(3分)
赏析: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词,作者为吴大有,宝祐年间为太学生,宋亡以后,他退隐山林,不任蒙元。该词淡雅隽永,别具情致。
  “江上旗亭,送君还是逢君处”两句起笔,写出离别的地点在“江上旗亭”。旗亭,即洒楼;在江边小酒楼里为朋友饯行。离愁难堪,更何况“送君还是逢君处”。过去欢乐地相逢在这个地方,而眼下分手又是在这同一个地方;以逢君的快乐衬托送君的悲哀。抚今追昔,触景生情,更令人不堪回忆过去。“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二句,写作者与友人不得不分手时的无限眷恋之情。“酒阑”,因为情深故频频劝酒;之所以“劝君更进一杯酒”,是因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不知何日再次相逢。尽管深情留连,眷恋不舍,但酒阑日暮,只得分手,只好呼唤渡船载友离去。苍茫的暮霭中,只有沙鸥在低暗的云层下飞翔,离别而去的朋友,犹如眼前这“天地一沙鸥”,行踪不定,浪迹天涯。而送行者的此时的心情,又好像周围四合的暮云一样黯淡无光,这里“酒阑”与“旗亭”互相照应;“呼渡”、“沙鸥”与“江上”照应。
  下片“漠漠萧萧,香冻梨花雨”,承接上片结句的句意。写出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无限愁思。漠漠,密布弥漫的样子;萧萧指的是,风雨声。香冻,香凝也;“香冻”和“梨花雨”,可见此时正是春天。潇潇暮雨洒江天,天解人意,好象为离别而洒泪,云霭弥漫,春寒料峭,此时此地,此景此情,怎能不使人“添愁绪”呢!“添”,给本来已贮满愁绪的心头,又增添了几许愁绪。结句意蕴深远:“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柔橹,指船桨,也指船桨划动的击水声。随着那令人闻之肠断的船桨声,朋友所乘之船与寒潮相逐逐渐远去,船橹击水声则愈来愈弱,而伫立江岸的词人的心情,即久久不能平静。独立苍茫,暮雨潇潇,柔橹远去,心随船往 这是一幅非常使人动情的“暮雨江干送行图”。
五.(6分)
15.
1) 悠然见南山;
2) 而今迈步从头越;
3) 不知秋思落谁家?
4) 商女不知亡国恨;
5) 一片冰心在玉壶;
6) 化作春泥更护花;
7) 山随平野尽;
8) 为谁辛苦为谁甜
六(15分)
16、(3分)(1)以……为业(2)鼓励、勉励(3)倾斜(4)约束、束缚(5)使达到(6)确实
17、(3分)A
18、(3分)A
19、(6分)
(1)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甘愿受到(他们的)辱骂,开辟一座病梅馆来贮存它们。(分数点:“诟厉”、“辟”、“贮”)
(2)不过我居住在乡下,见当官的总喜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爱护百姓似的,而最终却给百姓事业带来了祸患。(分数点:“好”、“烦”、“卒”)
七.(12分)
20.(1)不久(2)笨拙,不擅长 (3)不久(4)雕刻(4分)
21.①裴锷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3分。译对“省父”“饯锷” 各得1分,其余部分译对大意得1分)
②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3分。补出主语“宪宗”、译对“诉”各得1分,其余部分译对大意得1分)
22. 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韩愈曾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2分)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督促。在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作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佐官。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查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做县令,后来酌情转到江陵府作掾曹。
韩愈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大概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翻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曾经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称呼裴均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作他的行军司马。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首都长安,凭借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韩愈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而当时最早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应该是李愬,他的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