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 5.3 直线运动 高频易错题集 (附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 5.3 直线运动 高频易错题集 (附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2-09 22:5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3 直线运动 高频易错题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几种物体的运动,属于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运动员100m赛跑
B.汽车开出后行驶的一段路程
C.苹果以3m/s的恒定速度竖直下落
D.飞出炮口后在空中飞行的炮弹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8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它在第4s内的速度是(  )
A.2.5m/s B.20m/s C.5m/s D.8m/s
3.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4.如图所示,其中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只有乙 B.只有丙 C.乙、丙 D.甲、丁
5.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匀速运动,以下四幅图中能反映汽车的运动情况的是(  )
A. B.
C. D.
6.某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v﹣t图象,根据图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紧急刹车发生在8:27
B.在8:23~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
C.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 km/h
D.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 km/h
7.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西运动,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t1时间内选甲为参照物,乙是向西运动
B.0﹣t4 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
C.t3﹣t4 时间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D.t1﹣t3 时间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在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8.小明从家到学校,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4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6m/s。他整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
A.5km/h B.5m/s C.4.8m/s D.5.6m/s
9.用同一张底片对着小球运动的路径每隔s拍一次照,得到的照片如图所示,则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
A.0.25 m/s B.0.2 m/s C.0.17 m/s D.无法确定
10.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5m/s,后3s内的平均速度是6m/s,则它在5s内的平均速度是(  )
A.5.6m/s B.6m/s C.6.2m/s D.6.5m/s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向东运动,小明测出它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车甲做   运动,速度大小为   m/s。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   运动。
12.在物理学中,用s﹣t图象和v﹣t图象都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在图中用来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段和EF段,表示物体静止状态的是   段.
13.如图所示,某物体沿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图象,物体在1s~3s内处于   (选填“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在5s内的平均速度为   m/s。
14.如图所示,是一个水滴在下落过程中的示意图,小水滴通过AB和BC所用时间均为0.1s,则小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运动的距离是   cm.该水滴下落过程是   运动。(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
15.如图是出租车专用发票的一部分,由此可知该车运动的时间为   min,车的平
均速度为   km/h.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一辆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第1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3h内通过的路程还是80km,小华说该汽车在这3h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明则认为汽车在这3h内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谁说得对?谈谈你的看法。
17.如图是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判断
(1)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用的时间是   s。
(2)该物体静止状态所用的时间是   s。
18.小刚同学在体育考试100m跑项目中,取得16s的成绩。
求:(1)小刚的平均速度。
(2)如果终点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声才计时,则此计时员记录的成绩是多少?(已知声速为340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9.2015年1月1日,京渝首趟高铁列车G310次驶离重庆火车北站北站房,最快时速可达到200km/h以上,京渝两地的铁路旅行时间缩短,这标志着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部重要交通枢纽的重庆,对外交通连接更加便捷。
(1)G310从重庆北站到汉口站的平均速度?
(2)若G310列车全长400m,当以速度180km/h通过某隧道时,从车头开始进入隧道到车尾完全通过隧道所需时间为2min,求隧道长?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km
重庆北站
07:58 0
丰都站 09:00 09:02 134
汉口站 14:58 15:18 798
北京西站 22:20
2078
20.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所用的测量工具是   和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陡”或“缓”)些。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sBC=   cm,tBC=   s,vA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秒vAC偏    (填“大”或“小”)。
(5)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几种物体的运动,属于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运动员100m赛跑
B.汽车开出后行驶的一段路程
C.苹果以3m/s的恒定速度竖直下落
D.飞出炮口后在空中飞行的炮弹
解:
A、运动员在100m直道上赛跑,速度大小改变,不属于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汽车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都在发生变化,不属于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苹果以3m/s的恒定速度竖直下落,苹果的运动方向和速度都不变,属于匀速直线运动,故C符合题意;
D、飞出炮口后在空中飞行炮弹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都在发生变化,不属于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总结: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即可解题。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8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它在第4s内的速度是(  )
A.2.5m/s B.20m/s C.5m/s D.8m/s
解: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大小不变,根据速度公式求出8s内的速度的大小即为它在第4s内的速度,则物体在第4s内的运动速度为:v===2.5m/s,故A正确。
故选:A。
总结:本题考查了求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应用速度公式即可求出物体的速度。
3.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解:
AC、匀速直线运动是沿着直线,速度不变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故AC错误;
BD、匀速直线运动是沿着直线,速度不变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故B正确,D错误。
故选:B。
总结:对于图象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物理含义,然后根据图象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4.如图所示,其中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只有乙 B.只有丙 C.乙、丙 D.甲、丁
解:在s﹣t图象中,相等的时间内增加的路程相同即为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丙;在v﹣t图象中,随着时间的变化速度不变即为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乙;
故选:C。
总结:本题考查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在图象中的表现形式,需要理解横纵坐标所表示的含义。
5.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匀速运动,以下四幅图中能反映汽车的运动情况的是(  )
A. B.
C. D.
解: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在s﹣t图象中,相等的时间内增加的路程相同即为匀速直线运动;在v﹣t图象中,随着时间的变化速度不变即为匀速直线运动;
故选:C。
总结:本题考查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在图象中的表现形式,需要理解横纵坐标所表示的含义。
6.某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v﹣t图象,根据图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紧急刹车发生在8:27
B.在8:23~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
C.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 km/h
D.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 km/h
解:A、从图象可知,速度急剧减小时间是8:27,所以说紧急刹车发生在8:27.故A正确。
B、在8:23~8:27时间段内,速度大小不变,所以说在这个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故B正确。
C、从图象可知,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千米/时,故C正确。
D、在8:20~8:30时间段内最低速度小于20千米/时,最高速度为60千米/时,则平均速度一定小于60千米/时。故D错误。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通过图象的结论,关键是考查我们分析图象的能力,这是本题的重点也是难点。
7.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西运动,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t1时间内选甲为参照物,乙是向西运动
B.0﹣t4 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
C.t3﹣t4 时间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D.t1﹣t3 时间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在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解:
A、由图知,0﹣t1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大,根据v=可知,在时间相同,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所以当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是向东运动,故A错误;
B、由图知,0﹣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故B正确;
C、由图知,t3﹣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C错误;
D、由图知,t1﹣t3时间内甲的路程不再变化,处于静止状态,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D错误。
故选:B。
总结: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8.小明从家到学校,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4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6m/s。他整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
A.5km/h B.5m/s C.4.8m/s D.5.6m/s
解:
设总路程为s,则前、后一半路程均为,
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
t1==,
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
t2==,
物体全程时间:
t=t1+t2,
全程平均速度:
v======4.8m/s。
故选:C。
总结:平均速度是指一段时间内的路程和这段时间的比值,用公式v=计算,不能用v=去计算。
9.用同一张底片对着小球运动的路径每隔s拍一次照,得到的照片如图所示,则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
A.0.25 m/s B.0.2 m/s C.0.17 m/s D.无法确定
解:
由图知,小球运动路程:
s=6cm﹣1cm=5cm=0.05m,
运动时间:
t=s×3=0.3s,
小球的运动速度:
v==≈0.17m/s。
故选:C。
总结: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能从图中得出准确的路程和时间是本题的关键。
10.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5m/s,后3s内的平均速度是6m/s,则它在5s内的平均速度是(  )
A.5.6m/s B.6m/s C.6.2m/s D.6.5m/s
解:前2s通过的路程为:s1=v1t1=5m/s×2s=10m
后3s通过的路程为:s2=v2t2=6m/s×3s=18m
则全程为:s=s1+s2=10m+18m=28m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5.6m/s
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总结:熟练运用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变形公式,可解答此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向东运动,小明测出它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车甲做 匀速直线 运动,速度大小为 1 m/s。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 西 运动。
解:
(1)由甲乙的s﹣t图象可知,路程和时间均成正比,所以甲、乙两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图象可知,当s甲=s乙=8m时,t甲=8s,t乙=12s,
则甲、乙两辆小车的速度分别为:
v甲===1m/s,v乙==≈0.67m/s,
因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向东运动,且v甲>v乙,
所以,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
故答案为:匀速直线;1;西。
总结:用图象来直观形象的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已成为中考物理考查的热点。图象信息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图象的识别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12.在物理学中,用s﹣t图象和v﹣t图象都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在图中用来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B 段和EF段,表示物体静止状态的是 BC 段.
解:
由s﹣t图象可知,AB段随着时间的增加,物体经过的路程也在增加,而且成正比,比值不变,所以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BC段时间在增加,但距离没变,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由v﹣t图象可知,DE段随着时间的增加,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做的是加速运动,EF段,时间在增加,但速度保持不变,此时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故答案为:AB;BC。
总结:函数图象是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图象,这也物理学中常用的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13.如图所示,某物体沿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图象,物体在1s~3s内处于 静止 (选填“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在5s内的平均速度为 0.4 m/s。
解:
(1)由s﹣t图象可知,在1s~3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所以物体的速度为0,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由s﹣t图象可知,当t=5s时,路程s=2m,即物体在5s内运动的路程为2m;
物体在5s内的平均速度:v===0.4m/s。
故答案为:静止;0.4。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速度的计算,关键能从图象上找出有用的信息,属于典型的图象问题,难度不大。
14.如图所示,是一个水滴在下落过程中的示意图,小水滴通过AB和BC所用时间均为0.1s,则小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运动的距离是 20.0 cm.该水滴下落过程是 变速直线 运动。(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
解: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则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运动的距离为s=20.0cm;
水滴通过AB和BC所用时间相等,路程不相等,所以该水滴下落过程是变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20.0;变速直线。
总结:题目情景的设置,避开了频闪照片这一难点,使学生更容易关注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一道简单的基础题。
15.如图是出租车专用发票的一部分,由此可知该车运动的时间为 8 min,车的平
均速度为 45 km/h.
解:
(1)由表可知,出租车运动的时间为t=9:08﹣9:00=8min=h,
(2)平均速度公式v===45km/h。
故答案为:8;45。
总结:本题考查了时间的计算与速度公式的计算,属于基础考题。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一辆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第1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3h内通过的路程还是80km,小华说该汽车在这3h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明则认为汽车在这3h内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谁说得对?谈谈你的看法。
答:小明说得对。因为:虽然每个小时中通过的路程相等,但是在将时间细分,每分钟、每秒钟通过的路程不一定都相等,故汽车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总结:深入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7.如图是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判断
(1)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用的时间是 7 s。
(2)该物体静止状态所用的时间是 4 s。
解:由图可知,前4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至8s内物体静止;而8至11s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t=4s+3s=7s,
物体静止的时间为4s。
故答案为:(1)7;(2)4。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象的认识,应能通过图象得出物体所做的运动状态及所经历的时间。
18.小刚同学在体育考试100m跑项目中,取得16s的成绩。
求:(1)小刚的平均速度。
(2)如果终点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声才计时,则此计时员记录的成绩是多少?(已知声速为340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解:(1)小刚的平均速度为:v===6.25m/s;
(2)由v=得,如果终点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声才计时,声音传播100m的时间;
t′===0.29s,
计时员记录的时间t″=t﹣t′=16s﹣0.29s=15.71s。
答:(1)小刚的平均速度为6.25m/s;
(2)如果终点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声才计时,则此计时员记录的成绩是15.71s。
总结:熟练运用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变形公式,深入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9.2015年1月1日,京渝首趟高铁列车G310次驶离重庆火车北站北站房,最快时速可达到200km/h以上,京渝两地的铁路旅行时间缩短,这标志着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部重要交通枢纽的重庆,对外交通连接更加便捷。
(1)G310从重庆北站到汉口站的平均速度?
(2)若G310列车全长400m,当以速度180km/h通过某隧道时,从车头开始进入隧道到车尾完全通过隧道所需时间为2min,求隧道长?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km
重庆北站
07:58 0
丰都站 09:00 09:02 134
汉口站 14:58 15:18 798
北京西站 22:20
2078
解:
(1)从重庆北站到汉口站所用的时间t=14:58﹣07:58=7h,
从重庆北站到汉口站的路程为s=798km,
所以列车从重庆北站到汉口站的平均速度是
v===114km/h;
(2)列车过隧道的运动时间t′=2min=120s,列车速度v′=180km/h=50m/s;
由v=可知列车过隧道的路程:
s′=v′t′=50m/s×120s=6000m,
隧道长度s遂=s′﹣L车=6000m﹣400m=5600m。
答:
(1)G310从重庆北站到汉口站的平均速度114km/h;
(2)隧道长5600m。
总结:本题考查了求车的速度、求隧道的长度,熟练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20.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v= 进行测量的。所用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 和 停表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缓  (填“陡”或“缓”)些。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sBC= 5.0 cm,tBC= 1 s,vAC= 0.03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秒vAC偏 大  (填“大”或“小”)。
(5)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不正确 ,理由是: 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 。
解: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需要利用刻度尺测量距离,利用停表测量运动时间。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3)由图知,小车通过BC的路程为sBC=5.0cm;
小车通过BC段的时间tBC=15:35:23﹣15:35:22=1s;
小车通过AC的路程为sAC=10.0cm;
小车通过BC段的时间tAC=15:35:23﹣15:35:20=3s
小车通过AC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C==≈3cm/s=0.03m/s。
(4)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大。
(5)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他的方案不正确。
故答案为:(1)v=;刻度尺;停表;(2)缓;计时方便;(3)0.05;(4)大;(5)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对平均速度的认识,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算出平均速度。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