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三个板块,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交流平台”通过“关键语句的作用+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关键语句的作用。关键语句的第一个作用是“直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通过举例《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句话来进行说明。关键语句的第二个作用是“有时可以根据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一段话的大意”,通过举例《花钟》第2自然段第1句话的提示进行说明。并通过举例《花钟》和《小虾》总结了关键语句可能的位置。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1题提供了两个句子,第一个句子是出自本单元课文《蜜蜂》,第二个句子是来自于课外,旨在引导学生仿照例子,将观察、思考的内容写下来,培养学生在观察时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第2题提供了一段没有修改完成的话,引导学生学习“对调”和“移动”两种修改符号,并尝试在习作修改中运用。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诗《滁州西涧》,供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前两句写了涧边幽草和林中黄鹂的优雅景致,后两句写了春潮带雨和野渡舟横的景象。
教学目标
1.学会寻找关键句,了解关键句的作用,并能用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2.学会运用词句段,学会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及时记录;认识并学会使用表示对调、移动的修改符号,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语段和习作。
3.积累古诗,感受诗中描写的美好景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寻找关键句,并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2.熟练地朗读并理解古诗。
教学难点
学会边观察边思考,并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
此部分教学,可以先回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要点: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接着出示本单元围绕关键语句来写的典型段落,比如《花钟》的第1自然段、《小虾》的第3自然段,回忆相关的学习经历,并结合具体内容交流学习经验,通过让学生找关键句,训练学生借助关键语句概括自然段大意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迁移运用,由说到写,层层深入,将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落到实处。
2.词句段运用
“词句段运用”指向实践运用。第一部分与单元语文要素“观察事物的变化”有关。教学时,可以先呈现示范语段,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每段话前面部分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最后一句则是由此引发的思考,即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值得思考的生活现象,并提出问题。最后组织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规范表达,鼓励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第二部分通过比较、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表示对调和移动的修改符号,并迁移运用到习作的修改中去。先让学生说出教材语段中已学的修改符号的名称,回忆“改正”“增补”“删除”3种修改符号,加深认识;再引导学生认识本次要求掌握的“对调”和“移动”两种修改符号。学生在讨论这段话中存在的其他问题时,尝试修改,教师进行指导。
3.日积月累
此部分教学,先让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和停顿,指名学生范读,相机正音。再结合插图讲解古诗大意,要求学生想象古诗描述的情境,联系上下文推测不理解的词句的意思。最后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关键语句,并能用关键语句概括段意。
2.学会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及提出的问题。
3.认识并学会使用表示对调、移动的修改符号。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回顾知识
1.导入:学习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不仅发现了大自然中许多奇妙的奥秘,还学会了一些阅读文章的方法,让我们一起走进“交流平台”去回顾吧!
2.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并在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要点: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板块二 掌握方法,理解运用
1.课件出示《富饶的西沙群岛》第5自然段。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1)引导学生用找关键语句的方法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2)引导学生抓住“也是”体会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过渡作用,引出下文对“鸟的天下”的描写。
(3)让学生圈画出“各种海鸟”“遍地”“鸟蛋”“鸟粪”等词语,体会“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的深刻含义,理解这句话概括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段落中心句。
(4)小结:“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直接写出了第5自然段的大意,它是本段的关键语句。
2.课件出示《花钟》第2自然段。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有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1)引导学生找到这段话的关键语句。
①有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2)通过让学生找这段话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发现关键语句不能直接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3)指导学生对关键语句进行改造,做到能概括本段话的大意。
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
(4)小结:关键语句虽然和段意有关,但有时候需要关键语句的提示才能概括出段落大意。
3.课件出示《小虾》第3自然段。
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它们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们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腿,腿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如果这时碰到正在闲游的同伴,说不定就要打起来。小虾的搏斗很激烈,蹦出水面是常有的事,有时还会蹦到缸外的地面上。
(1)引导学生找到这段话的关键语句,概括本自然的大意。
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
(2)让学生通过小虾的闲游、生气和搏斗体会小虾的“有趣”,体会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的作用。
4.拓展延伸。课件出示课外语段,学生自主找到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
章鱼受惊时会变成白色,愤怒时又会变成红色。此外,它还能变成绿色、棕色、红棕色,或是周身出现有掩护作用的斑点。看来,章鱼真是一种善于变色的海洋生物。
(1)引导学生找到这段话的关键语句,概括本自然的大意。
章鱼真是一种善于变色的海洋生物。
(2)引导学生发现这段话关键语句的位置在段尾。
5.比较《花钟》的第2自然段、《小虾》的第3自然段和课外语段的关键句的位置,引导学生发现关键语句可能在一段话中的不同位置。
6.小结:关键语句有的能直接概括段意;有的与段意有关,略微改变,就能准确概括段意。关键语句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可以在段首,也可以在中间,还可以在段尾。
7.过渡:试试围绕一个关键语句写一段话,学会用关键语句概括段意。
关键句:秋天的公园真美!
8.师生互评,加深对概括方法的理解和认识。
板块三 发现规律,学习表达
1.出示教材上的两组例句。
2.学生自由朗读这两组句段,思考两组句段写的内容和写法,明确作者观察的内容和写法。
(1)学生交流,指名回答句段内容。
句段1:写蜜蜂在狂风中飞行的情形。
句段2:写相距百米的两个路口的不同现象。
(2)引导学生思考两组句段表达相似的地方,明确两组句段都是先写观察到的情况,再写由此引发的思考并提出疑问。
(3)让学生用横线画出作者看到的现象,用波浪线画出作者提出的问题。
(4)师生合作朗读,感受这种表述方法的妙处。
3.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经历,想想自己观察的现象和观察后的思考。
4.学生仿照例子,交流相关经历。
5.学生独立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6.全班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板块四 运用符号,修改病句
1.出示教材上的段落。
2.教师指名认读课本中的句子,学生交流感受。
3.让学生说出这段话中用到的修改符号及其作用,回忆教材中学过的“改正”“增补”“删除”这三种修改符号,加深认识。
(1)改正符号:把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
(2)增补符号:在文字或句、段间增添新的文字或符号。
(3)删除符号:删除字、标点符号、词、短语及长句或段落。
4.学习对调符号和移动符号。
(1)课件出示对调符号和移动符号,学生试着自己画一画。
(2)教师讲解对调符号和移动符号。
①对调符号:表示前后相邻的两个词语或短语位置的对调。
②移动符号:圆圈内是将要移动的内容,分叉号放到移动号的后面。
5.课件出示教材中修改前后的句子,让学生比较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1)我养了螃蟹一只。
我养了一只螃蟹。
(2)它最爱显摆它的钳了。
它最爱显摆它的钳子了。
(3)向我高高举起那大钳子剪刀似的。
向我高高举起那剪刀似的大钳子。
6.学生讨论句段中的其他问题,并尝试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7.学生交流反馈,课件出示修改后的语段。
我养了一只螃蟹,它眼睛、嘴巴都不怎么显眼,钳子倒是很大。它最爱显摆它的钳子了。有一次,我用一根小棍轻轻点了它一下,它立刻转动身体,向我高高举起那
剪刀似的大钳子。我又点了几下,它钳子越举越高,突然,整个身子翻了过去。它急了,腿和钳子在空中乱舞,好不容易才借助玻璃缸壁翻身过来。
8.教师请学生使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9.小组互相点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内容,能够说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品味语言,体味意境,吟诵古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滁州西涧》就是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的佳作。诗歌究竟描绘了怎样的景色,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幅风景画,说说这样的美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板书诗题)
2.课件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鸟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3.学生交流,分享感受。
板块二 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朗读指导。
(1)范读,要求对生难字注音,并注意朗读的节奏。
(2)对“滁”“涧”“幽”正音。
滁:chú 涧:jiàn 幽:yōu
(3)齐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指名学生汇报自己课前查找的诗人资料,检查预习的情况。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著名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
3.自由朗读诗歌,并出示朗读任务。
借助工具书,同桌讨论交流,了解诗歌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
4.通过学生自主发言和指名回答的方式,让学生说说诗歌的大意,检查朗读的效果。教师相机指导,尤其注意“滁州”“西涧”“怜”“幽草”“野渡”等词语的意思。
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
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怜:喜爱。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野渡:郊野的渡口。
5.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连词成句,明确诗歌的大意。
我唯独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板块三 品读诗文,深入体会
1.学生齐读诗歌,读出节奏。
2.出示诗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与学生一起感受美景。
(1)学生朗读这句诗,并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对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进行想象。
(2)学生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教师适时对画面描述的准确性和口语表达等方面能力进行指导。
(3)引导学生抓住“幽”字,体会诗人用“幽”点染“草”,给人带来的沉静、安闲之感。
(4)引导学生想象草的荫绿、繁茂、厚密、未经踩踏,还有清香……感受幽草的美,感受作者的独怜之情。(出示草的图片)
(5)结合诗人的资料介绍,引导学生理解此处“幽草”的深层寓意是指诗人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
(6)引导学生通过“深树鹂鸣”体会西涧的静谧,感受以声衬静的写法。
(7)多媒体播放黄鹂清脆鸣叫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茂密的树林、岸边的幽草等景物,感受西涧的美,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8)组织学生交流关于黄鹂的诗句,巩固和拓展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唐]杜甫《蜀相》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宋]晏殊《破阵子·春景》
(9)抓住“独怜”,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将“幽草”和“黄鹂”并提的原因,感受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3.出示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和学生一起悟出诗情。
(1)理解“春潮”,出示资料补充知识。
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2)提问: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诗人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了傍晚,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急于归航、急切的心情。
(4)过渡:诗人慌忙去找小船,谁来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渡口没人,船家已经回去了,只有一只小船在雨中横着)
(5)引导学生抓住“野”“无人”体会郊外的荒凉,抓住“舟自横”感受水的力度大,与前面的“急”相照应。
(6)补充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的这首诗。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7)结合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4.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的情感,体会在无主人公的山水画中却寄托着诗人无比深厚的情思。使学生了解诗人借涧中景色表明自己的志向,明确托物言志的手法。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诗人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鹂,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野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5.教师播放配乐,学生跟着音乐练习吟诵。
6.小组合作,比赛诵读。
7.学生反复诵读,教师指导背诵。
8.总结:这首诗歌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鹂鸣还是春潮晚雨、野舟自横,都动静自然,历历在目,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千百年来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让我们把诗中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1.充分交流,主动探究。本次“交流平台”的要点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学习。首先选取典型语段《富饶的西沙群岛》第5自然段进行新的知识的引导,让学生找出能概括该段大意的句子,明确“关键语句”的含义;再让学生通过对本单元课文《花钟》《小虾》等特点鲜明的语段进行回顾和对比,在探究中明白关键句的作用及其在段落中的位置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2.品味诗句,积累古诗。本次“日积月累”的诗歌是韦应物的山水诗《滁州西涧》,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用“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方法理解诗意,感悟意境。初读,精读,研读,层层深入,抽丝剥茧,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熟读成诵,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