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西州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海省海西州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0 13:5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西州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 分钟 总分:100 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祠堂主要供奉祖先的神主排位,对祖先的崇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祭祀祖先是最重要、最严肃、最重的礼制,“礼有五论,莫重于祭”。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王位世袭制 D.礼乐制
2.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有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D.三省六部制
3.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B.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都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
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4.汉遇“七国之乱”,唐遭“安史之乱”,汉、唐时期的这两次叛乱体现的冲突是
A.神权与王权 B.皇权与相权
C.中央与地方 D.外戚与宦官
5.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行政权 B.削弱三省权限
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加强皇权
6.据统计,唐高祖时,宰相中有科举功名者占7%,唐太宗时为23%,至高宗、武后时上升至35%,武周时则达到40%。这说明
A.庶族地主地位显著上升 B.科举制推动了文化发展
C.科举成为进身高官重要途径 D.选官制度日益完善
7.“内阁”是明朝初年设立的皇帝咨政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最终实际上成为明朝行政中枢。据此对明朝“内阁”理解正确的是
A.协助宰相为皇帝提供顾问 B.实为解决中央集权弊端而设
C.批答奏章代皇帝决策政务 D.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权
8.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行省制的推行 B.丞相制度的废除
C.内阁地位的上升 D.军机处的设立
9.1843年8月,清政府审定《五口通商章程》,对某些条款表示不同意见,但对领事裁判权却认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如此可以“免致小事酿成大案”。这反映了清政府
A.竭力塑造通商大国形象 B.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
C.力图改变小农经济状态 D.试图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10.秦汉时期设立朝议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A.政务都由朝臣商议最终决策 B.削弱皇帝权威
C.利于皇帝决策时的集思广益 D.解决君相矛盾
11.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后来,日本出版的海战史对此的研究结果是:“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思考这一事例可以认识到
A.中方记载比日方叙述更具有史料价值
B.某些历史真相因史料杂乱而无法说清
C.辨析史料真伪是接近历史真相的前提
D.原始记录和研究文献是史料全部来源
12.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拜托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3.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遭受列强侵略的屈辱史,又是一部官民奋起抵抗的抗争史。下列侵略与抗争史实搭配不正确的是(  )
A.雅克萨之战——左宗棠收复新疆
B.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
C.甲午中日战争——反割台斗争
D.列强瓜分狂潮——义和团运动
14.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历史事件最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辛亥革命
15.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以下关于该次会议的评述,正确的是
会议促成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B.会议召开于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际
C.会议之后正面和敌后战场相继开辟
D.会议指明了敌后抗战的正确方向
16.1932年共产国际向中共明确指示只有推翻国民党政府,才能真正进行民族战争。但在1935年又要求中共同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党派采取联合行动,争取建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这一转变
A.有利于中共开展土地革命 B.有助于联合抗日局面形成
C.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D.壮大反抗国民党的力量
17.近代中国某部著作的指导思想是:“照得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本军师恭膺圣命,总理朝纲,爰综政治大略,编成……”该著作是指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海国图志》 D.《临时约法》
18.《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A.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B.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C.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19.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预示着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从“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A.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B.实现了社会转型的目标
C.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20.宋太宗时大幅改革科举制度,若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称“别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称“弥封”。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有时长达50天,称“锁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参考人员日趋多元 B.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C.官员选拔方式多样 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二、材料分析题(共60分)
21.(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人后世子孙追述周初分封情况时曾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又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芭、胙、祭,周公之胤也。”荀子也指出:周初“立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敬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从史籍记载来看,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有地者曰君,反之,无地者当然也就不成其为君。
――摘编自梁颖《试论西周春秋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
材料二 回顾起来,到将近公元前3世纪中期,秦开始了一项看似系统地否定帝国理念的战略。公元前256年,秦的统治者废止了一切帝国礼仪,实际上解散了帝国。十年之后,一位新的秦王――始皇帝宣布,解体的帝国可以被替代。在后来25年中,他系统地孤立并征服了所有的敌对王国,并宣布他自己是一个新的君主政体的“第一个皇帝”。他宣称:“天下区苦战斗不休,以有候王。”换言之,以他为唯一的统治者,一个统一的中国就将享受和平与繁荣。
――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一个皇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主要政治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6分)
22.(20分)诗歌作为历史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以生动精练的语言,具体感人的形象,耐人深思的议论,融诗、史于一体,义理深邃、寓意深远。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材料一: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材料二:清末诗人邱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三:辛酸一九零一年,八寇强迫条约签。战火殃及到内地,国土步步被沦陷。……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主权严重被剥夺,中国社会陷深渊。
材料四:破碎河山庆忽全,终从薪胆力回天。神州八载驱倭战,三岛群酋伏马前。见雪累朝羞辱史,宁忘惨状杀烧年。南京尸骨长沙火,永记东洋罪恶篇。
——1945年王子壮赋诗《闻日寇投降狂喜书怀》
(1)材料一、二、三的三首诗分别针对哪些不平等条约而作?它们对中国社会性质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2)材料四反映的什么历史事件?其历史地位如何?(6分)
(3)材料二事件的结果和材料四事件的结果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8分)
23.(22分)阅读下列材料,冋答问题。
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 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辛亥革命后,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丰碑——辛亥革命》
材料四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迫欧”的?革命派“旧邦新造”的意向指的是什么?(6分)
(2)根据上述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一中“世界潮流”指的什么?图二中提出“革命尚未成功”的原因是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为什么“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6分)
(4)综合上述材枓,中国近代救亡图存革命的主题是什么?(4分)
高一历史答案
选择题
1-5 : B A B C C 6-10: C D D B C
11-15: C C A B D 16-20: B A C A B
二、材料题
21.(1)特点:以宗法血缘为基础;以同姓宗族为主;层层封授;土地是实行分封的基础。(回答三点即可)(6分)
(2)措施:中央,确立皇帝制度和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厉行法治。(6分)
(3)不同特点: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6分)
22.(1)《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6分)
(2)历史事件:全民族的抗日战争。(2分)
历史地位:①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4分)
(3)材料二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①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4分)
材料四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①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②世界反法西斯正义力量的联合作战和相互支持。(答其他原因也可酌情给分)(4分)
23.(1)阐释:借鉴美围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依据国情,实行责任内阁制。意向:建立民主共和国。(6分)
(2)指的是: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
原因: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分裂割据。(4分)
(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激励着人们探求新的救国道路;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6分)
(4)主题:外争独立,内争民主(或独立与民主)。(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