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曹刿论战》导学案 (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曹刿论战》导学案 (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0 09:40:04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曹刿论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疏通文义;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背诵全文。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难点:
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法指导:
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疏通文意,并积累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了解中国传统史家笔法即“春秋笔法”,看看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找出文中的对比手法,品析人物特点。
结合生活实际,感受中国传统士人铁肩担道义的责任心。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文体链接。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2.作品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与《公羊传》《榖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3.古今异义。
古今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如“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通常专指黄金。
(3)词义转移。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现在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4)感彩变化。如“爪牙”,古代多指“武士猛将”,是褒义词;现在则比喻坏人的党羽,为贬义词。
(5)词义弱化。如“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以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今义则弱了许多。
(6)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和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视、怨恨的意思。
二、预习任务
1.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3.完成课后“思考探究”。
三、预习检测
1.填空题。
《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传说是_______时期
________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__________体史书。
2.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肉




(2)弗



3.重点实词解释。
①肉食者鄙:
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弗敢加也:
加,_________________
③必以信:
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小信未孚:
孚,________________
⑤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__
⑥公将鼓之:
鼓,________________
⑦既克:
克,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
夫战,勇气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感知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句子。
(1)《曹刿论战》中写到,当国家面临危难时,曹刿以“

”反驳了同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点,表达了自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这也是曹刿请求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
(2)《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共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


”;对国君在祭祀时,牛羊玉帛不敢虚报,一定对神守信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

”;针对国君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处理的做法,曹刿的评价“

”。
(3)《曹刿论战》中“

一句表现了曹刿的认真仔细。他在仔细观察敌人败退的情况后才确定要追击敌人。
(4)在《曹刿论战》中曹刿用“

”一句说明了自己决定追击敌人的原因。
(5)在《曹刿论战》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作者只用“齐人三鼓”“
”和“
”三句,就概括出鲁军从防御到反击再到追击齐军的全过程。
(6)《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


”。
【课中导读】
一、文题解读
1.曹刿是什么人物?他“论”的是什么“战”?
明确:
2.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
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长勺之战的?
明确:
战前:曹刿_________________(详写)
战中:曹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
战后:曹刿___________________(详写)
二、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和节奏)
曹刿(
)
小信未孚(
)
又何间(
)焉
公与之乘(
)
长勺(
)
三、解读课文
1.疏通字词,理解文意。(PPT)
2.
如果给课文的三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你认为最恰当、得体的是哪一组?为什么?
A、从人物曹刿身上看应为:请见、从战、论战。
B、从人物庄公身上看应为:将战、实战、问因。
C、从内容上看应为:战前准备、战争过程、取胜原因。
3.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
明确:
4.整理课文结构,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层次是怎样的?(文中标记)
四、知识积累
1.重点实词。
①肉食者鄙: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弗敢加也:加,__________________
③必以信:信,______
④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⑤神弗福也:福,_______________
⑥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进军。
⑦既克:克,________
⑧望其旗靡:靡,倒下。
2.古今异义。
①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②小大之狱
(狱,古义:_________今义:监狱。)
③必以情
(情,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感情。)
④忠之属也
(忠,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忠诚。)
⑤又何间焉
(间,古义:_________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⑥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可能、能够。)
⑦肉食者鄙
(鄙,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轻视,看不起。)
⑧再而衰
(再,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又一次。)
3.一词多义。
①间: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②故:公问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
)
③属:忠之属也(
)/神情与苏黄不属(
)/有良田美池之属(
)
④以:可以一战(
)/必以情(
)/必以分人(
)
⑤伐: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
⑥之: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故克之(
)/小大之狱(
)/公将鼓之(
)
4.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
②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_。)
5.省略成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②乃入见。——(
)乃入(
)见(
)。
③问:“何以战?”——(
)问(
):“(
)何以战?”
④必以分人。——必以(
)分(
)人。
⑤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
6.成语
①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辙乱旗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彼竭我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随堂训练(PPT)
六、内容感知
(一)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
.第一段主要讲述什么内容?
明确: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你悟出了什么?
明确: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人?
明确:
4.乡人劝阻有什么作用?
明确: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
贯穿全文。从这句话里可见曹刿具有什么样
的性格?
明确:
6.曹刿请见鲁庄公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
7.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
8.用三个短语依次概括鲁庄公认为作战的依据。验证了曹刿请见的什么原因?
明确:
9.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明确:
10.从鲁庄公的前两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哪里?由此可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11.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明确:
12.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
13.“战则请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对于文章的结构它又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
(二)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明确:
2.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能看出庄公的什么?
明确:
3.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呢?
明确:
4.辽阔的万里战场,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简略?
明确:
(三)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鲁庄公怎样?照应了上文的哪个句子?
明确:
2.曹刿是如何回答鲁庄公的询问的?
明确:
七、内容小结(PPT)
八、深入探究
1.曹刿对战争有哪些论述?你认同吗?
明确:
2.你认为曹刿对这次战斗的总结全面吗?
明确:
3.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文中着重刻画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明确:
政治上:
军事上:
4.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明确:
5.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
6.以此课文为例,说说《左传》在写人记事上的艺术特色。
明确:(1)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构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物形象_________鲜明。
写鲁庄公是为了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九、拓展迁移
1.一幅对联评价曹刿和鲁庄公,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智曹刿挺身而出献佳计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有很多,想一想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2.名人言战。(记一记)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诸葛亮)
十、当堂检测(PPT)
【课后导练】
阅读【甲】《曹刿论战》和【乙】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间:  ?
(2)小惠未遍
遍:  ?
(3)必以信
信:  ?
(4)必以情断之
之:  ?
(5)智虽弗及
及: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是则可矣。
3.填空。
(1)【甲】文中鲁庄公的“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急躁冒进的性格特征;曹刿的“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面对战场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什么?
(2)【甲】【乙】两段文字在刻画人物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5.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战事,对此,你如何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曹刿论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疏通文义;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背诵全文。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难点:
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法指导:
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疏通文意,并积累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了解中国传统史家笔法即“春秋笔法”,看看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找出文中的对比手法,品析人物特点。
结合生活实际,感受中国传统士人铁肩担道义的责任心。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文体链接。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2.作品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与《公羊传》《榖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3.古今异义。
古今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如“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通常专指黄金。
(3)词义转移。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现在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4)感彩变化。如“爪牙”,古代多指“武士猛将”,是褒义词;现在则比喻坏人的党羽,为贬义词。
(5)词义弱化。如“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以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今义则弱了许多。
(6)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和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视、怨恨的意思。
二、预习任务
1.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3.完成课后“思考探究”。
三、预习检测
1.填空题。
《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传说是_______时期
________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__________体史书。答案:左传
春秋
左丘明
编年
2.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肉




(2)弗



答案:(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
3.重点实词解释。
①肉食者鄙: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②弗敢加也:
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③必以信:
信,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④小信未孚:
孚,为人所信服。
⑤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⑥公将鼓之:
鼓,动词,击鼓。
⑦既克:
克,战胜。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
夫战,勇气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答案:(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一定要根据实情来处理。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3)作战,是靠勇气的。
(4)我发现他们的车辙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追击他们。
5.感知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句子。
(1)《曹刿论战》中写到,当国家面临危难时,曹刿以“

”反驳了同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点,表达了自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这也是曹刿请求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
(2)《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共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


”;对国君在祭祀时,牛羊玉帛不敢虚报,一定对神守信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

”;针对国君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处理的做法,曹刿的评价“

”。
(3)《曹刿论战》中“

一句表现了曹刿的认真仔细。他在仔细观察敌人败退的情况后才确定要追击敌人。
(4)在《曹刿论战》中曹刿用“

”一句说明了自己决定追击敌人的原因。
(5)在《曹刿论战》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作者只用“齐人三鼓”“
”和“
”三句,就概括出鲁军从防御到反击再到追击齐军的全过程。
(6)《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


”。
答案:(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5)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
【课中导读】
一、文题解读
1.曹刿是什么人物?他“论”的是什么“战”?
明确: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
他“论”
的是
春秋时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
齐鲁长勺之战。
2.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全文以“论”为中心。
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长勺之战的?
明确:时间顺序。
战前:曹刿请见鲁庄公(详写)
战中:曹刿随同鲁庄公,指挥作战(略写)
战后:曹刿论述取胜原因(详写)
二、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和节奏)
曹刿(guì)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jiàn)焉
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
三、解读课文
1.疏通字词,理解文意。(PPT)
2.
如果给课文的三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你认为最恰当、得体的是哪一组?为什么?
A、从人物曹刿身上看应为:请见、从战、论战。
B、从人物庄公身上看应为:将战、实战、问因。
C、从内容上看应为:战前准备、战争过程、取胜原因。
3.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
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4.整理课文结构,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层次是怎样的?
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以逸待劳发动反攻,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知己知彼,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四、知识积累
1.重点实词。
①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②弗敢加也: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③必以信:信,实情。④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⑤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⑥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进军。
⑦既克:克,战胜。⑧望其旗靡:靡,倒下。
2.古今异义。
①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②小大之狱
(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③必以情
(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④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⑤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⑥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
⑦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⑧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3.一词多义。
①间:又何间焉:(参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地。)
②故:公问其故(缘故。)/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
③属:忠之属也(类。)/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有良田美池之属(类。)
④以:可以一战(凭借。)/必以情(按照。)/必以分人(把。)
⑤伐:齐师伐我(兴兵攻打。)/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⑥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4.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②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5.省略成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
②乃入见。——(曹刿)乃入(宫)见(庄公)。
③问:“何以战?”——(曹刿)问(庄公):“(君)何以战?”
④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于)人。
⑤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
6.成语
①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②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③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五、随堂训练(PPT)
六、内容感知
(一)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
.第一段主要讲述什么内容?
明确:写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及和鲁庄公的对话。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你悟出了什么?
明确:“伐”是兴兵攻打的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可以看出,记载这一史实的一定是鲁国的史官,而且,齐国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鲁国是正义的卫国战争。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人?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乡人劝阻有什么作用?
明确: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
贯穿全文。从这句话里可见曹刿具有什么样
的性格?
明确:反映曹刿对统治者的鄙视,又显示出曹刿的自信和深谋远虑。
6.曹刿请见鲁庄公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直接原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何以战
8.用三个短语依次概括鲁庄公认为作战的依据。验证了曹刿请见的什么原因?
明确:衣食分人、祭物弗加、断案以情;“肉食者鄙”
9.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明确:【战前准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评价】“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0.从鲁庄公的前两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哪里?由此可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他把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这正显示出他的“鄙”,未能“远谋”。
11.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明确: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3.“战则请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对于文章的结构它又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从这句话中,可以表现出曹刿他主动请战的爱国热忱。而且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
(二)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2.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能看出庄公的什么?
明确: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3.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辽阔的万里战场,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简略?
明确: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三)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鲁庄公怎样?照应了上文的哪个句子?
明确:“故”是原因的意思,战争取胜还不知获胜的原因,由此可见,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照应了上文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句子。
2.曹刿是如何回答鲁庄公的询问的?
明确:曹刿的回答有两层意思:
一是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的时机进行攻击。
“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二是解释他为什么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下令追击,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七、内容小结(PPT)
八、深入探究
1.曹刿对战争有哪些论述?你认同吗?
明确:(1)论战前准备:取信于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论从战指挥:齐人三鼓——反击
视探望——遂逐
(3)论战胜原因: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2.你认为曹刿对这次战斗的总结全面吗?
明确:曹刿对战争胜利的总结,是针对鲁庄公的疑惑而发的,鲁庄公的疑惑,就是在战争中,他两次要下令抢先反击进攻和追击敌人,但都被曹刿阻止了,于是曹刿有针对性地对庄公做了解释,并以此总结打胜仗的经验,这样使课文内容做到了前后呼应,发展自然。
不够全面。长勺之战中,鲁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除曹刿总结的两方面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还选择了有利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等。
3.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文中着重刻画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明确:远谋
政治上:为国分忧,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
军事上:机敏持重,善于把握战机;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
(从曹刿请见可以看出他的爱国热情;从曹刿问战可以看出他的政治远见;从曹刿参战可以看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从曹刿论战可以看出他过人的谋略。)
4.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明确: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进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不是一个昏君,从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中表现了他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从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中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从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中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5.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对于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具体经过等则略写。
这样安排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6.以此课文为例,说说《左传》在写人记事上的艺术特色。
明确:(1)内容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上,简练生动,以“记言”来“记事”。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写鲁庄公是为了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九、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的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该文是《左传》中的名篇。
十、拓展迁移
1.一幅对联评价曹刿和鲁庄公,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智曹刿挺身而出献佳计
下联:鄙庄公虚心纳谏胜齐师
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有很多,想一想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2.名人言战。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诸葛亮)
十一、当堂检测(PPT)
【课后导练】
阅读【甲】《曹刿论战》和【乙】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间: 参与 ?
(2)小惠未遍
遍: 遍及,普遍 ?
(3)必以信
信: 实情 ?
(4)必以情断之
之: 代指“狱”,案件 ?
(5)智虽弗及
及: 到,达到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国是)大国,很难推测(它的实情),(我)怕(他们)在此地设有埋伏。
(3)是则可矣。
这(样)就可以了。
3.填空。
(1)【甲】文中鲁庄公的“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急躁冒进的性格特征;曹刿的“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面对战场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什么?
将鼓
将驰
未可
可矣
(2)【甲】【乙】两段文字在刻画人物上主要运用了 对话(或:语言) 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衬托(或:对比) 。?
【解析】这两篇短文主要是记言的,通过人物的对答来表现人物性格,所以第一空应填“对话”或“语言”。此外,【甲】文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手法,把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突出了曹刿抗敌御辱的责任感和护卫国家的政治热忱;把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以庄公的鲁钝反衬出曹刿的机敏。所以第二空应填“衬托”或“对比”。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①鲁庄公取信于民(有民本意识),善于听取意见;②曹刿敢于担当(有家国情怀),富有谋略。
5.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战事,对此,你如何评价?
示例: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非“肉食者”,但高度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战,协助鲁庄公战胜强敌,扭转战局。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译文】
【乙】长勺之战,曹刿问鲁庄公(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会凭实情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样)就可以了。如能在内心为百姓考虑,智慧即使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定会达到目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