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曹刿论战》2课时课件(共60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曹刿论战》2课时课件(共60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0 09:48:43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疏通文义;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背诵全文。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有很多,像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等,都在中国战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究竟是什么?孟子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悟出了这个道理,并把它写进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里。走近《曹刿论战》,感悟圣贤先哲的智慧,你会觉得智慧的天空万里无云!
二、预习交流
1.作家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与《公羊传》《榖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2.时代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思考:长勺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对鲁国来说当时的形势如何?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同自己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是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说,则是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这从“齐师伐我”一句可以体现出来。
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目光短浅,准备迎战,却不知凭什么去迎战。由于鲁国充满着危险,所以曹刿挺身而出,主动要与鲁庄公“论战”。
3.文题解读。
曹刿是什么人物?他“论”的是什么“战”?
明确: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
他“论”
的是
春秋时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
齐鲁长勺之战。
三、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和节奏)
曹刿(guì)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jiàn)焉
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
四、解读课文
1.疏通字词,理解文意。(PPT)
2.
如果给课文的三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你认为最恰当、得体的是哪一组?为什么?
A、从人物曹刿身上看应为:请见、从战、论战。
B、从人物庄公身上看应为:将战、实战、问因。
C、从内容上看应为:战前准备、战争过程、取胜原因。
3.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
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4.整理课文结构,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层次是怎样的?
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以逸待劳发动反攻,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知己知彼,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五、知识积累
1.重点实词。
①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②弗敢加也: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③必以信:信,实情。④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⑤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⑥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进军。
⑦既克:克,战胜。⑧望其旗靡:靡,倒下。
2.古今异义。
①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②小大之狱
(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③必以情
(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④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⑤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⑥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
⑦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⑧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3.一词多义
①间:又何间焉:(参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地。)
②故:公问其故(缘故。)/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
③属:忠之属也(类。)/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有良田美池之属(类。)
④以:可以一战(凭借。)/必以情(按照。)/必以分人(把。)
⑤伐:齐师伐我(兴兵攻打。)/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⑥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4.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②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5.省略成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
②乃入见。——(曹刿)乃入(宫)见(庄公)。
③问:“何以战?”——(曹刿)问(庄公):“(君)何以战?”
④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于)人。
⑤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
6.成语
①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②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③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六、随堂训练(PPT)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本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奥妙何在,史书上是如何记载这一历史事实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回味这一段传奇佳话。
二、梳理结构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长勺之战的?
明确:时间顺序。
战前:曹刿请见鲁庄公(详写)
战中:曹刿随同鲁庄公,指挥作战(略写)
战后:曹刿论述取胜原因(详写)
2.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全文以“论”为中心。
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内容感知
(一)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
.第一段主要讲述什么内容?
明确:写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及和鲁庄公的对话。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你悟出了什么?
明确:“伐”是兴兵攻打的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可以看出,记载这一史实的一定是鲁国的史官,而且,齐国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鲁国是正义的卫国战争。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人?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乡人劝阻有什么作用?
明确: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
贯穿全文。从这句话里可见曹刿具有什么样
的性格?
明确:反映曹刿对统治者的鄙视,又显示出曹刿的自信和深谋远虑。
6.曹刿请见鲁庄公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直接原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何以战
8.用三个短语依次概括鲁庄公认为作战的依据。验证了曹刿请见的什么原因?
明确:衣食分人、祭物弗加、断案以情;“肉食者鄙”
9.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明确:【战前准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评价】“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0.从鲁庄公的前两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哪里?由此可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他把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这正显示出他的“鄙”,未能“远谋”。
11.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明确: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3.“战则请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对于文章的结构它又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从这句话中,可以表现出曹刿他主动请战的爱国热忱。而且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
(二)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2.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能看出庄公的什么?
明确: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3.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辽阔的万里战场,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简略?
明确: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三)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鲁庄公怎样?照应了上文的哪个句子?
明确:“故”是原因的意思,战争取胜还不知获胜的原因,由此可见,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照应了上文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句子。
2.曹刿是如何回答鲁庄公的询问的?
明确:曹刿的回答有两层意思:
一是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的时机进行攻击。
“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二是解释他为什么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下令追击,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四、内容小结(PPT)
五、深入探究
1.曹刿对战争有哪些论述?你认同吗?
明确:(1)论战前准备:取信于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论从战指挥:齐人三鼓——反击
视探望——遂逐
(3)论战胜原因: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2.你认为曹刿对这次战斗的总结全面吗?
明确:曹刿对战争胜利的总结,是针对鲁庄公的疑惑而发的,鲁庄公的疑惑,就是在战争中,他两次要下令抢先反击进攻和追击敌人,但都被曹刿阻止了,于是曹刿有针对性地对庄公做了解释,并以此总结打胜仗的经验,这样使课文内容做到了前后呼应,发展自然。
不够全面。长勺之战中,鲁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除曹刿总结的两方面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还选择了有利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等。
3.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文中着重刻画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明确:远谋
政治上:为国分忧,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
军事上:机敏持重,善于把握战机;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
(从曹刿请见可以看出他的爱国热情;从曹刿问战可以看出他的政治远见;从曹刿参战可以看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从曹刿论战可以看出他过人的谋略。)
4.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明确: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进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不是一个昏君,从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中表现了他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从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中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从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中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5.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对于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具体经过等则略写。
这样安排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6.以此课文为例,说说《左传》在写人记事上的艺术特色。
明确:(1)内容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上,简练生动,以“记言”来“记事”。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写鲁庄公是为了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的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该文是《左传》中的名篇。
七、拓展迁移
1.一幅对联评价曹刿和鲁庄公,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智曹刿挺身而出献佳计
下联:鄙庄公虚心纳谏胜齐师
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有很多,想一想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2.名人言战。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诸葛亮)
八、当堂检测(PPT)
板书设计: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曹刿论战》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下列加横线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旗靡
糜烂
奢靡
B.又何间焉
间隙
间谍
C.车辙
清澈
撤销
D.小惠未遍
扁舟
编辑
2.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逐之(故:所以)
B.民弗从也(从:顺从)
C.战则请从[请:请允许(我)]
D.何以战(以:按照)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衣食所安
肉食者鄙
B.小信未孚
必以信
C.肉食者谋之
未能远谋
D.忠之属也
神情与苏、不属
5.选出下列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2分)
A.乃:乃入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以:可以一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于:战于长勺
万钟于我何加焉?
D.而: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小大之狱
C.公将战,曹刿请见
D.可以一战
7.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D )(2分)
A.忠之属也
B.神弗福也
C.下视其辙
D.齐师伐我
8.下列对句子的语气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
)(2分)
A.又何间焉?(发议论)
B.刿曰:“未可。”(表否定)
C.夫大国,难测也……(发议论)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表赞成)
9.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可以一战
A.战于长勺
B.夫战,勇气也
C.何以战
D.再而衰,三而竭
10.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
给别人。”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士气)就穷尽了。
C.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大国是很难估计的,(我)担心会有埋伏。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剪裁别具匠心,围绕“论战”,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的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
B.文章巧妙运用了对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家卫国的热情。
C.文章语言十分精炼,如写齐军,仅用“齐人三鼓”四字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D.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1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
一项是(
)(2分)
A.古代的交际用语常有敬辞与谦辞之分,比如“惠顾”“垂问”“赐教”是敬
辞,“舍弟”“愚见”“拙作”是谦辞。
B.“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
等都是对中国戏曲现象生动的描述,这种描述反映出中国戏曲场景虚拟化的主
要特点。
C.梅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凌霜自行,不趋炎势”“筛风弄月,潇洒一
生”“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分别表现的是菊、竹、梅的风骨。
D.成语“温故知新”“一鼓作气”“熟能生巧”分别出自《论语》、编年体史
书《战国策》、欧阳修的《卖油翁》。
13.班级正在开展以“勇于担当,兼济天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11分)
(1)【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下图与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60字左右)(3分)
(2)【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围绕活动主题,续写下联。(4分)
①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述修改】李明同学在观看纪录片《大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后写了一篇心得,请你帮助修改。(4分)
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凤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宇,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甲]纪录片播出后发生了广泛影响。[乙]人们不仅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为他们精湛的技艺而震惊。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应该勇于担当,忠诚奉献,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为民谋福,为国出力。
①[甲]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
②[乙]处画线句中有语序不当的问题,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理解文意填空。(5分)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2)文中表明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曹刿为何追逐齐国军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


二、阅读理解(20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宋公①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③,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④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⑤,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②司马:统率军队的高级长官,这里指子鱼。③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④勍(qínɡ):强。⑤胡耇(gǒu):很老的人。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处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
(2)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
(3)国人皆咎公
咎:__________
(4)犹有惧焉
惧: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1)《曹刿论战》中提到作战要“一鼓作气”,【乙】文中与其意思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甲】文中“公将驰之”理由是___________【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4分)
5.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3分)
[链接材料]
公元前
260
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
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仅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
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
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6.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句中足见乡人对国事的冷漠态度。
两个“未可”、两个“可以”展现了曹刿卓越的指挥才能,印证了“肉食者鄙”的观点。
【甲】文第三段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曹刿从道理上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原因。
D.《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选择在齐人三鼓、士气低落之时发动攻击,而子鱼则在楚人还没有渡河时发动进攻,可知他们都善于观察敌情,善于在战场上抓住有利时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曹刿论战》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下列加横线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A.旗靡
糜烂
奢靡
B.又何间焉
间隙
间谍
C.车辙
清澈
撤销
D.小惠未遍
扁舟
编辑
解析:A.读音分别为
mǐ/mí/mí。B.读音都为
jiàn。C.读音分别为zhé/chè/chè。D.读音分别为
biàn/piān/biān。
2.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正确的停顿应为“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故逐之(故:所以)
B.民弗从也(从:顺从)
C.战则请从[请:请允许(我)]
D.何以战(以:按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释义的辨析。D项的“以”是“凭借”的意思。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衣食所安
肉食者鄙
B.小信未孚
必以信
C.肉食者谋之
未能远谋
D.忠之属也
神情与苏、不属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释义的辨析。A项“食”的意思分别是:食物/吃;B项“信”的意思分别是:信用/实情;C项两个“谋”的意思皆是“谋划”;D项“属”的意思分别是:类/类似。
5.选出下列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B
)
(2分)
A.乃:乃入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以:可以一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于:战于长勺
万钟于我何加焉?
D.而: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B
项中的“以”都是“凭、靠”的意思。A
项中的“乃”依次为:于是,便/竟然。C
项中的“于”依次为:在/对。D
项中的“而”依次为:表承接/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小大之狱
C.公将战,曹刿请见
D.可以一战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A项中“牺牲”的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B项中“狱”的古义指诉讼事件;今义指监狱。C项中“将”的古今意思都是将要。D项中“可以”的古义指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7.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D )(2分)
A.忠之属也
B.神弗福也
C.下视其辙
D.齐师伐我
8.下列对句子的语气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
)(2分)
A.又何间焉?(发议论)
B.刿曰:“未可。”(表否定)
C.夫大国,难测也……(发议论)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表赞成)
解析:A项是一般的疑问语气。
9.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例句:可以一战
A.战于长勺
B.夫战,勇气也
C.何以战
D.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D项和例句皆为省略句。AC两项为倒装句,B项为判断句。
10.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C
)
(2分)
A.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
给别人。”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士气)就穷尽了。
C.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大国是很难估计的,(我)担心会有埋伏。
解析:“可以一战”应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文章剪裁别具匠心,围绕“论战”,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的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
B.文章巧妙运用了对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家卫国的热情。
C.文章语言十分精炼,如写齐军,仅用“齐人三鼓”四字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D.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1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
一项是(
D
)(2分)
A.古代的交际用语常有敬辞与谦辞之分,比如“惠顾”“垂问”“赐教”是敬
辞,“舍弟”“愚见”“拙作”是谦辞。
B.“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
等都是对中国戏曲现象生动的描述,这种描述反映出中国戏曲场景虚拟化的主
要特点。
C.梅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凌霜自行,不趋炎势”“筛风弄月,潇洒一
生”“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分别表现的是菊、竹、梅的风骨。
D.成语“温故知新”“一鼓作气”“熟能生巧”分别出自《论语》、编年体史
书《战国策》、欧阳修的《卖油翁》。
解析:“一鼓作气”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
13.班级正在开展以“勇于担当,兼济天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11分)
(1)【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下图与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60字左右)(3分)
答案: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以强凌弱,攻打鲁国。关键时刻,曹刿挺身而出,随战于鲁庄公,在战场上指挥得当、把握战机,最终打败了齐军。
(2)【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围绕活动主题,续写下联。(4分)
①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
下联:敢说敢做有担当
②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
下联:曹刿论战无愧匹夫之责
(3)【论述修改】李明同学在观看纪录片《大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后写了一篇心得,请你帮助修改。(4分)
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凤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宇,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甲]纪录片播出后发生了广泛影响。[乙]人们不仅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为他们精湛的技艺而震惊。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应该勇于担当,忠诚奉献,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为民谋福,为国出力。
①[甲]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改为“___”。
?
②[乙]处画线句中有语序不当的问题,修改意见:__。
答案:①发生
产生(或:引起)
②将“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为他们精湛的技艺而震惊”互换位置。
14.理解文意填空。(5分)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2)文中表明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曹刿为何追逐齐国军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3)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4)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
二、阅读理解(20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宋公①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③,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④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⑤,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②司马:统率军队的高级长官,这里指子鱼。③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④勍(qínɡ):强。⑤胡耇(gǒu):很老的人。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处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
(2)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
(3)国人皆咎公
咎:__
(4)犹有惧焉
惧:__
答案:(1)赐福,保佑
(2)大腿
(3)归罪,责备(4)害怕,恐惧
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答案:(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1)《曹刿论战》中提到作战要“一鼓作气”,【乙】文中与其意思接近的句子是:____。
(2)【甲】文中“公将驰之”理由是___________【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金鼓以声气也(2)齐师败绩
及其未既济
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4分)
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启发:在学习和生活中,如果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会使我们错失发展的机会,让人抱憾终生。所以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有利的时机。
5.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3分)
[链接材料]
公元前
260
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
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仅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
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
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提示)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回答即可。
解析:
在理解选文内容及所给材料的基础上,得出探究结论,并分析原因即可。
文中的鲁庄公能够听取曹刿的建议,最终取得了胜利;材料中赵王不听取谏言,不能知人善任,最终导致失败。
6.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2分)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句中足见乡人对国事的冷漠态度。
两个“未可”、两个“可以”展现了曹刿卓越的指挥才能,印证了“肉食者鄙”的观点。
【甲】文第三段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曹刿从道理上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原因。
D.《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选择在齐人三鼓、士气低落之时发动攻击,而子鱼则在楚人还没有渡河时发动进攻,可知他们都善于观察敌情,善于在战场上抓住有利时机。
解析:顺叙是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叙述。文章有时候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做一些简短的补充交代,这种写
法叫补叙。本文第三段是在战争结束后补充交代战争胜利的原因,属于补叙。

C
项“本文第三段采用了顺序的记叙方法”的分析不恰当。
【参考译文】
宋襄公和楚军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的大腿受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没有排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使士兵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士兵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受重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击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势壮大,可以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曹刿论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疏通文义;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背诵全文。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难点:
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法指导:
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疏通文意,并积累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了解中国传统史家笔法即“春秋笔法”,看看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找出文中的对比手法,品析人物特点。
结合生活实际,感受中国传统士人铁肩担道义的责任心。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文体链接。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2.作品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与《公羊传》《榖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3.古今异义。
古今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如“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通常专指黄金。
(3)词义转移。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现在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4)感彩变化。如“爪牙”,古代多指“武士猛将”,是褒义词;现在则比喻坏人的党羽,为贬义词。
(5)词义弱化。如“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以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今义则弱了许多。
(6)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和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视、怨恨的意思。
二、预习任务
1.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3.完成课后“思考探究”。
三、预习检测
1.填空题。
《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传说是_______时期
________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__________体史书。
2.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肉




(2)弗



3.重点实词解释。
①肉食者鄙:
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弗敢加也:
加,_________________
③必以信:
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小信未孚:
孚,________________
⑤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__
⑥公将鼓之:
鼓,________________
⑦既克:
克,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
夫战,勇气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感知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句子。
(1)《曹刿论战》中写到,当国家面临危难时,曹刿以“

”反驳了同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点,表达了自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这也是曹刿请求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
(2)《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共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


”;对国君在祭祀时,牛羊玉帛不敢虚报,一定对神守信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

”;针对国君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处理的做法,曹刿的评价“

”。
(3)《曹刿论战》中“

一句表现了曹刿的认真仔细。他在仔细观察敌人败退的情况后才确定要追击敌人。
(4)在《曹刿论战》中曹刿用“

”一句说明了自己决定追击敌人的原因。
(5)在《曹刿论战》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作者只用“齐人三鼓”“
”和“
”三句,就概括出鲁军从防御到反击再到追击齐军的全过程。
(6)《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


”。
【课中导读】
一、文题解读
1.曹刿是什么人物?他“论”的是什么“战”?
明确:
2.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
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长勺之战的?
明确:
战前:曹刿_________________(详写)
战中:曹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
战后:曹刿___________________(详写)
二、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和节奏)
曹刿(
)
小信未孚(
)
又何间(
)焉
公与之乘(
)
长勺(
)
三、解读课文
1.疏通字词,理解文意。(PPT)
2.
如果给课文的三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你认为最恰当、得体的是哪一组?为什么?
A、从人物曹刿身上看应为:请见、从战、论战。
B、从人物庄公身上看应为:将战、实战、问因。
C、从内容上看应为:战前准备、战争过程、取胜原因。
3.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
明确:
4.整理课文结构,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层次是怎样的?(文中标记)
四、知识积累
1.重点实词。
①肉食者鄙: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弗敢加也:加,__________________
③必以信:信,______
④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⑤神弗福也:福,_______________
⑥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进军。
⑦既克:克,________
⑧望其旗靡:靡,倒下。
2.古今异义。
①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②小大之狱
(狱,古义:_________今义:监狱。)
③必以情
(情,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感情。)
④忠之属也
(忠,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忠诚。)
⑤又何间焉
(间,古义:_________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⑥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可能、能够。)
⑦肉食者鄙
(鄙,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轻视,看不起。)
⑧再而衰
(再,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又一次。)
3.一词多义。
①间: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②故:公问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
)
③属:忠之属也(
)/神情与苏黄不属(
)/有良田美池之属(
)
④以:可以一战(
)/必以情(
)/必以分人(
)
⑤伐: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
⑥之: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故克之(
)/小大之狱(
)/公将鼓之(
)
4.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
②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_。)
5.省略成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②乃入见。——(
)乃入(
)见(
)。
③问:“何以战?”——(
)问(
):“(
)何以战?”
④必以分人。——必以(
)分(
)人。
⑤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
6.成语
①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辙乱旗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彼竭我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随堂训练(PPT)
六、内容感知
(一)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
.第一段主要讲述什么内容?
明确: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你悟出了什么?
明确: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人?
明确:
4.乡人劝阻有什么作用?
明确: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
贯穿全文。从这句话里可见曹刿具有什么样
的性格?
明确:
6.曹刿请见鲁庄公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
7.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
8.用三个短语依次概括鲁庄公认为作战的依据。验证了曹刿请见的什么原因?
明确:
9.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明确:
10.从鲁庄公的前两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哪里?由此可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11.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明确:
12.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
13.“战则请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对于文章的结构它又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
(二)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明确:
2.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能看出庄公的什么?
明确:
3.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呢?
明确:
4.辽阔的万里战场,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简略?
明确:
(三)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鲁庄公怎样?照应了上文的哪个句子?
明确:
2.曹刿是如何回答鲁庄公的询问的?
明确:
七、内容小结(PPT)
八、深入探究
1.曹刿对战争有哪些论述?你认同吗?
明确:
2.你认为曹刿对这次战斗的总结全面吗?
明确:
3.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文中着重刻画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明确:
政治上:
军事上:
4.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明确:
5.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
6.以此课文为例,说说《左传》在写人记事上的艺术特色。
明确:(1)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构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物形象_________鲜明。
写鲁庄公是为了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九、拓展迁移
1.一幅对联评价曹刿和鲁庄公,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智曹刿挺身而出献佳计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有很多,想一想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2.名人言战。(记一记)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诸葛亮)
十、当堂检测(PPT)
【课后导练】
阅读【甲】《曹刿论战》和【乙】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间:  ?
(2)小惠未遍
遍:  ?
(3)必以信
信:  ?
(4)必以情断之
之:  ?
(5)智虽弗及
及: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是则可矣。
3.填空。
(1)【甲】文中鲁庄公的“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急躁冒进的性格特征;曹刿的“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面对战场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什么?
(2)【甲】【乙】两段文字在刻画人物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5.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战事,对此,你如何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0张PPT)
新课导入
你知道中国古代战争中有哪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巨鹿之战
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淝水之战
曹刿论战
《左传》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疏通文义;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背诵全文。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学习目标
曹刿论战
第一课时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与《公羊传》《榖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作家作品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时代背景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长勺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对鲁国来说当时的形势如何?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同自己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是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说,则是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这从“齐师伐我”一句可以体现出来。
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目光短浅,准备迎战,却不知凭什么去迎战。由于鲁国充满着危险,所以曹刿挺身而出,主动要与鲁庄公“论战”。
解题:曹刿是什么人物?
他“论”的是什么“战”?
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
他“论”
的是
春秋时以弱胜强的
战役之一
——
齐鲁长勺之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
)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
)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
)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
)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逐之。”
jiàn



sháo
zhé
shì

yíng
jié
guì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接见。他的同乡说:“应是得高官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拜见(庄公)。
军队
攻打
鲁庄公
参与
此指当权者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第一层: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
解读课文
第一段
注释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要把它分给臣子。”(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个人专有
回答
  小知识: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时,国君亲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作来说。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庄公说:“用来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这点儿小诚信,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
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丝织品
实情
虚报
使信服
赐福保佑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打仗时,请允许我跟从。”
案件
即使
实情判断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请让我跟随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第二层:曹刿与鲁庄公战前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的先决条件。
  第一段:叙述战争发生的
,写____与
______
战前的对话,说明_____________是赢得战争的先决条件。
背景
曹刿
鲁庄公
政治上取信于民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了。”
乘坐
第二段

击鼓
春秋地图
长勺在哪里?
长勺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齐国军队大败,落荒而逃。庄公准备驱车追赶。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的车辙,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大败
驱车追赶
车辙
车前的横木
追赶追击
  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_____

经过
请你指出“轼” 
小知识: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四马,上乘三个甲士(一人驾车,左右各一),车后还有72步卒。击鼓是进攻的信号。进攻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卒紧跟其后。打败的一方往往离开车辙,人仰马翻,落荒而逃。所以本文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振作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竭尽
已经
战胜
缘故
发语词无实义
振作
第二次
充满
第三段
第一层:论述反攻敌人的有利时机。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辙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追击他们。”
埋伏
倒下
第三段: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
_____。
原因
第二层:论述追击敌人的有利时机。
如果给课文的三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你认为最恰当、得体的是哪一组?为什么?
A、从人物曹刿身上看应为:
请见、从战、论战。
B、从人物庄公身上看应为:
将战、实战、问因。
C、从内容上看应为:
战前准备、战争过程、取胜原因。
整体感知
1.古今异义

齐师伐我
古义:
今义:

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攻打、讨伐。
砍伐。
参与。
中间。
文言积累

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牺牲
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鄙陋,目光短浅。
卑鄙。
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虽不能察
古义:
今义:
案件。
监狱。
即使
虽然

再而衰
古义:
今义:

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第二次
再次
尽力做本分的事
忠诚

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必以信
古义:
今义:
虚夸,以少报多。
增加。
实情。
书信。
2.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
一鼓作气
赐福,保佑,动词;原义:福气,名词。
击鼓,动词;原义:一种乐器,名词。
3.一词多义

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

战则请从。
民弗从也。

公问其故。
故克之。
请求。
请让我。
跟随。
服从。
缘故、原因。
所以。

何以战。
必以分人。

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公与之乘。


代词,指这件事。
助词“的”
代词他,指曹刿。
4.特殊句式
⑴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⑵省略句
再而衰。
⑶倒装句
何以战?
“也”判断标志。
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衰弱了。
凭借什么作战?(以何战?)
5.成语
一鼓作气: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1.与“小大之狱”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B、忠之属也
C、公与之乘
D、公将鼓之
B
当堂检测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
A
3.下面句子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A、何以战?
B、可以一战。
C、夫战,勇气也。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
4.补充下列省略句的省略内容。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忠之属也,可以之(这个条件)一战。
5.解释词语并写出成语
1、望其旗靡
2、小信未孚
倒下
为人所信服
所向披靡
望风披靡
深孚众望
曹刿论战
第二课时




战前:曹刿请见鲁庄公(详写)
战中:曹刿随同鲁庄公,指挥作战
(略写)
战后:曹刿论述取胜原因(详写)
梳理结构
感知内容
2.曹刿请见鲁庄公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1
.第一段主要讲述什么内容?
写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及和鲁庄公的对话。
直接原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3.乡人劝阻有什么作用?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
贯穿全文。从这句话里可见曹刿具有什么样
的性格?
反映曹刿对统治者的鄙视,又显示出曹刿的自信和深谋远虑。
5.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围绕什么展开的?
6.用三个短语依次概括鲁庄公认为作战的依据。验证了曹刿请见的什么原因?
何以战
衣食分人
祭物弗加
断案以情
“肉食者鄙”
【战前准备】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评价】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7.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9.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从鲁庄公的前两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哪里?由此可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他把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这正显示出他的“鄙”,未能“远谋”。
11.“战则请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对于
文章的结构它又起了什么作用?
从这句话中,可以表现出曹刿他主动请战的爱国热忱。
而且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
10.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2.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能看出庄公的什么?
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3.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呢?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辽阔的万里战场,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简略?
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鲁庄公怎样?照应了上文的哪个句子?
“故”是原因的意思,战争取胜还不知获胜的原因,由此可见,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照应了上文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句子。
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2.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一是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的时机进行攻击。
“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二是解释他为什么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下令追击,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
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
取了战争胜利。
战前准备
请见原因
齐师伐我
政治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战争经过
战后总结
齐人三鼓,鲁军一鼓,齐师败绩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遂逐齐师
进攻时机:齐人三鼓之后,
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战略思想
(取信于民)
战场指挥
(把握战机)
战术思想
(后发制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内容总结
1.曹刿对战争有哪些论述?你认同吗?
(1)论战前准备:
取信于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论从战指挥:
齐人三鼓——反击
视探望——遂逐
(3)论战胜原因:
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曹刿论战
深入探究
2.你认为曹刿对这次战斗的总结全面吗?
曹刿对战争胜利的总结,是针对鲁庄公的疑惑而发的,鲁庄公的疑惑,就是在战争中,他两次要下令抢先反击进攻和追击敌人,但都被曹刿阻止了,于是曹刿有针对性地对庄公做了解释,并以此总结打胜仗的经验,这样使课文内容做到了前后呼应,发展自然。
不够全面。长勺之战中,鲁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除曹刿总结的两方面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还选择了有利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等。
3.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文中着重刻画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政治上:
为国分忧,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
军事上:
机敏持重,善于把握战机;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
曹刿形象
4.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庄公形象
【“鄙”,具体表现在】
(1)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2)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3)取胜而不知胜。
1.
“公将战”,体现他不畏强敌,敢于斗争;
2.
三问三答,说明他能虚心听取意见,实事求是;
3.
作战用曹刿,亲自参战,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4.
“既克,公问其故”,不因胜而自喜,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不鄙”,具体表现在】
庄公形象
5.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对于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具体经过等则略写。
这样安排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文章


6.以此课文为例,说说《左传》在写人记事上的艺术特色。
(1)内容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上,简练生动,以“记言”来“记事”。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写作特色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的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该文是《左传》中的名篇。
课堂小结
一幅对联评价曹刿和鲁庄公,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智曹刿挺身而出献佳计
下联:
鄙庄公虚心纳谏胜齐师
拓展迁移
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有很多,想一想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诸葛亮)
名人言战
请用原文填空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
3.曹刿认为反攻的最佳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时,追击的最佳时机是
___________
之时。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本文引申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彼竭我盈(齐人三鼓)
辙乱旗靡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一鼓作气
当堂检测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_______
,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
_____,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______
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__________
之时。这次战役,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成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
_________和军事上的_________,说明必须_________,运用正确的__________,并掌握________,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根据课文内容,补充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的空白。
取信于民
长勺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远见卓识
杰出才能
取信于民
战略战术
战机
文公伐原①,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孟门②,而原请降。
〔注释〕
①原:姬姓小国,在今河南济源北。②孟门:原国地名,在原城附近。
比较阅读
1.下面句子画线的字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乃入见
乃去之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2.翻译句子。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B
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不可失信。
3.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此文中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是(
)。
取信于民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再见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曹刿论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疏通文义;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背诵全文。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难点:
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法指导:
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疏通文意,并积累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了解中国传统史家笔法即“春秋笔法”,看看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找出文中的对比手法,品析人物特点。
结合生活实际,感受中国传统士人铁肩担道义的责任心。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文体链接。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2.作品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与《公羊传》《榖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3.古今异义。
古今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如“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通常专指黄金。
(3)词义转移。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现在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4)感彩变化。如“爪牙”,古代多指“武士猛将”,是褒义词;现在则比喻坏人的党羽,为贬义词。
(5)词义弱化。如“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以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今义则弱了许多。
(6)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和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视、怨恨的意思。
二、预习任务
1.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3.完成课后“思考探究”。
三、预习检测
1.填空题。
《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传说是_______时期
________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__________体史书。答案:左传
春秋
左丘明
编年
2.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肉




(2)弗



答案:(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
3.重点实词解释。
①肉食者鄙: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②弗敢加也:
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③必以信:
信,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④小信未孚:
孚,为人所信服。
⑤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⑥公将鼓之:
鼓,动词,击鼓。
⑦既克:
克,战胜。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
夫战,勇气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答案:(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一定要根据实情来处理。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3)作战,是靠勇气的。
(4)我发现他们的车辙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追击他们。
5.感知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句子。
(1)《曹刿论战》中写到,当国家面临危难时,曹刿以“

”反驳了同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点,表达了自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这也是曹刿请求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
(2)《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共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


”;对国君在祭祀时,牛羊玉帛不敢虚报,一定对神守信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

”;针对国君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处理的做法,曹刿的评价“

”。
(3)《曹刿论战》中“

一句表现了曹刿的认真仔细。他在仔细观察敌人败退的情况后才确定要追击敌人。
(4)在《曹刿论战》中曹刿用“

”一句说明了自己决定追击敌人的原因。
(5)在《曹刿论战》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作者只用“齐人三鼓”“
”和“
”三句,就概括出鲁军从防御到反击再到追击齐军的全过程。
(6)《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


”。
答案:(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5)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
【课中导读】
一、文题解读
1.曹刿是什么人物?他“论”的是什么“战”?
明确: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
他“论”
的是
春秋时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
齐鲁长勺之战。
2.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全文以“论”为中心。
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长勺之战的?
明确:时间顺序。
战前:曹刿请见鲁庄公(详写)
战中:曹刿随同鲁庄公,指挥作战(略写)
战后:曹刿论述取胜原因(详写)
二、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和节奏)
曹刿(guì)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jiàn)焉
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
三、解读课文
1.疏通字词,理解文意。(PPT)
2.
如果给课文的三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你认为最恰当、得体的是哪一组?为什么?
A、从人物曹刿身上看应为:请见、从战、论战。
B、从人物庄公身上看应为:将战、实战、问因。
C、从内容上看应为:战前准备、战争过程、取胜原因。
3.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
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4.整理课文结构,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层次是怎样的?
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以逸待劳发动反攻,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知己知彼,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四、知识积累
1.重点实词。
①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②弗敢加也: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③必以信:信,实情。④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⑤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⑥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进军。
⑦既克:克,战胜。⑧望其旗靡:靡,倒下。
2.古今异义。
①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②小大之狱
(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③必以情
(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④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⑤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⑥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
⑦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⑧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3.一词多义。
①间:又何间焉:(参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地。)
②故:公问其故(缘故。)/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
③属:忠之属也(类。)/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有良田美池之属(类。)
④以:可以一战(凭借。)/必以情(按照。)/必以分人(把。)
⑤伐:齐师伐我(兴兵攻打。)/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⑥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4.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②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5.省略成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
②乃入见。——(曹刿)乃入(宫)见(庄公)。
③问:“何以战?”——(曹刿)问(庄公):“(君)何以战?”
④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于)人。
⑤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
6.成语
①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②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③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五、随堂训练(PPT)
六、内容感知
(一)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
.第一段主要讲述什么内容?
明确:写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及和鲁庄公的对话。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你悟出了什么?
明确:“伐”是兴兵攻打的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可以看出,记载这一史实的一定是鲁国的史官,而且,齐国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鲁国是正义的卫国战争。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人?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乡人劝阻有什么作用?
明确: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
贯穿全文。从这句话里可见曹刿具有什么样
的性格?
明确:反映曹刿对统治者的鄙视,又显示出曹刿的自信和深谋远虑。
6.曹刿请见鲁庄公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直接原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何以战
8.用三个短语依次概括鲁庄公认为作战的依据。验证了曹刿请见的什么原因?
明确:衣食分人、祭物弗加、断案以情;“肉食者鄙”
9.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明确:【战前准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评价】“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0.从鲁庄公的前两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哪里?由此可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他把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这正显示出他的“鄙”,未能“远谋”。
11.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明确: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3.“战则请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对于文章的结构它又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从这句话中,可以表现出曹刿他主动请战的爱国热忱。而且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
(二)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2.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能看出庄公的什么?
明确: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3.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辽阔的万里战场,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简略?
明确: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三)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鲁庄公怎样?照应了上文的哪个句子?
明确:“故”是原因的意思,战争取胜还不知获胜的原因,由此可见,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照应了上文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句子。
2.曹刿是如何回答鲁庄公的询问的?
明确:曹刿的回答有两层意思:
一是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的时机进行攻击。
“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二是解释他为什么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下令追击,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七、内容小结(PPT)
八、深入探究
1.曹刿对战争有哪些论述?你认同吗?
明确:(1)论战前准备:取信于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论从战指挥:齐人三鼓——反击
视探望——遂逐
(3)论战胜原因: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2.你认为曹刿对这次战斗的总结全面吗?
明确:曹刿对战争胜利的总结,是针对鲁庄公的疑惑而发的,鲁庄公的疑惑,就是在战争中,他两次要下令抢先反击进攻和追击敌人,但都被曹刿阻止了,于是曹刿有针对性地对庄公做了解释,并以此总结打胜仗的经验,这样使课文内容做到了前后呼应,发展自然。
不够全面。长勺之战中,鲁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除曹刿总结的两方面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还选择了有利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等。
3.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文中着重刻画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明确:远谋
政治上:为国分忧,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
军事上:机敏持重,善于把握战机;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
(从曹刿请见可以看出他的爱国热情;从曹刿问战可以看出他的政治远见;从曹刿参战可以看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从曹刿论战可以看出他过人的谋略。)
4.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明确: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进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不是一个昏君,从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中表现了他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从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中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从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中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5.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对于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具体经过等则略写。
这样安排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6.以此课文为例,说说《左传》在写人记事上的艺术特色。
明确:(1)内容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上,简练生动,以“记言”来“记事”。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写鲁庄公是为了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九、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的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该文是《左传》中的名篇。
十、拓展迁移
1.一幅对联评价曹刿和鲁庄公,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智曹刿挺身而出献佳计
下联:鄙庄公虚心纳谏胜齐师
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有很多,想一想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2.名人言战。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诸葛亮)
十一、当堂检测(PPT)
【课后导练】
阅读【甲】《曹刿论战》和【乙】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间: 参与 ?
(2)小惠未遍
遍: 遍及,普遍 ?
(3)必以信
信: 实情 ?
(4)必以情断之
之: 代指“狱”,案件 ?
(5)智虽弗及
及: 到,达到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国是)大国,很难推测(它的实情),(我)怕(他们)在此地设有埋伏。
(3)是则可矣。
这(样)就可以了。
3.填空。
(1)【甲】文中鲁庄公的“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急躁冒进的性格特征;曹刿的“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面对战场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什么?
将鼓
将驰
未可
可矣
(2)【甲】【乙】两段文字在刻画人物上主要运用了 对话(或:语言) 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衬托(或:对比) 。?
【解析】这两篇短文主要是记言的,通过人物的对答来表现人物性格,所以第一空应填“对话”或“语言”。此外,【甲】文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手法,把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突出了曹刿抗敌御辱的责任感和护卫国家的政治热忱;把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以庄公的鲁钝反衬出曹刿的机敏。所以第二空应填“衬托”或“对比”。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①鲁庄公取信于民(有民本意识),善于听取意见;②曹刿敢于担当(有家国情怀),富有谋略。
5.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战事,对此,你如何评价?
示例: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非“肉食者”,但高度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战,协助鲁庄公战胜强敌,扭转战局。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译文】
【乙】长勺之战,曹刿问鲁庄公(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会凭实情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样)就可以了。如能在内心为百姓考虑,智慧即使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定会达到目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