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实验探究精选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1.实验探究: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作出一定的反应。甲、乙两块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把两滴培养液连通,当在右侧培养液的边缘分别放一粒食盐和一滴肉汁时,分析可能出现的现象,并从中得出结论。
(1)分别在图中(???
)内用“→”表示草履虫移动的方向。
(2)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3)得出的结论:________。
【答案】(1)
(2)食盐对草履虫来说是有害刺激,它会逃避有害的刺激;肉汁对草履虫来说是有利刺激,它会趋向有利的刺激
(3)草履虫是生物体,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解析】本题主要通过实验的方式探究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作出反应,根据题意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题即可。
【解答】(1)实验中在甲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放一粒食盐,食盐对于草履虫来说是不利的刺激,所以在有盐粒一侧的草履虫要逃离,游到没有盐粒的培养液滴中,故草履虫的运动方向是“←”;在乙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放一滴肉汁,肉汁对于草履虫来说是有利的刺激,所以在没有肉汁一侧的草履虫会游到有肉汁的培养液滴中去,故草履虫的运动方向是“→”.
(2)食盐对草履虫来说是有害的刺激,所以在有盐粒一侧的草履虫要逃离,游到没有盐粒的培养液中去;肉汁对草履虫来说是有利的刺激,所以在没有肉汁一侧的草履虫会游到有肉汁的培养液中去.
(3)分析试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草履虫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外界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
第2节:动植物细胞与观察
1.(2019七上·奉化期末)如图分别为镜头、显微镜以及先后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不同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回答:
(1)图乙显微镜中所标的d指________(填结构名称)。
(2)使用甲图中的镜头观察洋葱鳞片内表皮时,视野中观察到细胞数目最少的镜头组合是________(填镜头序号)。
(3)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后,迅速把显微镜移到同组同学面前。结果,同学只观察到一个圆形的白亮视野。导致这一结果的最可能原因是下列选项中的
????。
A.装片没有压上压片夹
B.反光镜位置改变
C.物镜转换器发生偏转
D.光圈大小发生变化
(4)实验中,要使观察到的效果由丙图中的①变成④,应将装片向______移动。要使观察效果由④变成②,应该转动________由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答案】(1)粗准焦螺旋(2)②③(3)A(4)右下方;转换器
【解析】显微镜的成像的特点是成放大的像,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
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正确顺序是:(1)把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材料对准通光孔,压上压片夹。(2)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使物镜接近装片,但勿触及。(3)一只眼往目镜中看,转动粗准焦螺旋,慢慢上升镜筒,至视野中出现物象为止。(4)转动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解答】(1)图乙显微镜中所标的d指粗准焦螺旋。
(2)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目镜和物镜的乘积,即乙图中a目镜和b物镜的乘积;图中不带螺纹的①②是目镜,带螺纹的③④是物镜,所以甲图中的镜头能使物像放大的最大倍数是②和③的乘积,即400倍.
(3)对光后看不到白亮的视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光不正确;另一种是物镜镜头没有正对通光孔,若物镜没有对准通光孔,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即可;若是对光不正确,主要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有时还需要更换低倍物镜.(3)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后,迅速把显微镜移到同组同学面前。结果,同学只观察到一个圆形的白亮视野。导致这一结果的最可能原因是下列选项中的装片没有压上压片夹。
(4)实验中,要使观察到的效果由丙图中的①变成④,
在显微镜中成的像是倒像的,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要使观察效果由④变成②,应该转动转换器由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
2.(2020七上·吴兴期末)下面图甲是制作和观察细胞临时装片的部分实验过程,图乙是显微镜中所观察到的不同视野。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切洋葱鳞片叶时,有刺激性的液体渗出,这些液体主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及名称)。
(2)实验操作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A→E→D→B→F→C(用字母表示)。其中实验步骤C滴加的X液体是________。
(3)下表是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几种操作和要达到的目的,请指出错误的选项并写出正确的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
(4)在用显微镜观察时,眼睛和镜筒的情况应该是图中的________。观察时,要想看清楚细胞膜等结构,需要将显微镜的视野调________(选填“亮“或“暗”)一些。
【答案】(1)①;液泡
(2)AEDBFC;红墨水(稀碘液)
(3)B;将装片向左上方移动
(4)③;暗
【解析】制作临时装片的具体步骤是:擦→滴→取→展→盖→染→吸。图乙中的细胞结构为:①液泡;②细胞膜;③细胞膜;④细胞壁;⑤细胞质;⑥细胞膜;⑦细胞核;⑧细胞质。
细胞染色使细胞便于观察。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结构、组成,不染色的话不太容易分辨细胞结构。常见的染色方法是加入红墨水或稀碘液。
【解答】(1)液泡是一种由生物膜包被的细胞器,在这个封闭的隔间内充满了含有各种无机物分子和有机物分子的水溶液。切洋葱鳞片叶时,有刺激性的液体渗出,这些液体主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液泡,图乙中的①表示液泡。
(2)制作临时装片的具体步骤是:擦→滴→取→展→盖→染→吸。图甲中A是滴加清水;B是展平;C是滴加X液体;D是放置表皮;E是取材;F是盖盖玻片。故正确的实验操作顺为:A→E→D→B→F→C。细胞染色使细胞便于观察。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结构、组成,不染色的话不太容易分辨细胞结构。常见的染色方法是加入红墨水或稀碘液。
(3)A:转动遮光器和反光镜可以调节光纤的强弱,便于观察目标。故A正确
B: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若要将位于视野左上方的物象移动到视野中央,在物象中应向右下方移动。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故B错误
C:转动系准焦螺旋可以调节焦距,让物象更加清晰。故C正确;
D:转动转换器可以调节不同倍数的物镜。故D正确。
(4)使用显微镜观察物像的正确方法是: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左眼用来观察物像,而右眼睁开,便于用右手绘图。为了观察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可以将视野调暗一点。
3.请回答下列显微镜操作的有关问题:
(1)图1是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及观察到清晰物象时物镜与玻片间的距离.使用上述物镜和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时,为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________.
(2)图2为显微镜观察到的两个视野,其中甲为主要观察对象,当由视野①变为视野②时,操作方法是________.
(3)图3为A、B两位同学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的效果图,你认为________同学的观察效果好.另一同学效果欠佳是因为装片中有气泡,要想不出现这位同学视野中不正常的情况,盖玻片时________.
(4)图4所示为显微镜视野内某生物体所处位置及运动路线,则此生物体的实际位置及运动路线应为________.
(5)在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下述四个实验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①转动遮光器,使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遮光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③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④转动反光镜调出一个白亮的视野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
(6)如果在目镜为5×、物镜为10×时,显微镜视野里可观察到的细胞如图5所示.那么,在物镜放大倍数不变的情况下,把目镜改为15×,视野里可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是(?
)
A.3个
B.5个
C.7个
D.9个.
【答案】(1)④和①
(2)将装片向左平行移动
(3)B;将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将另一侧慢慢放下
(4)A
(5)B
(6)B
【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与实物相反,上下倒置,左右反向.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有黑边的圆形,轻压可以变形移动,细胞没有.
【解答】(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放大倍数小的目镜和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长目镜④和短物镜①,在观察的时,低倍物镜距离玻片就远,远了视野就宽,看到的细胞数目就多,高倍镜距离近,近视野就窄,但看到物像大.因此物镜与玻片间的距离应该是⑥.(2)因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是相反的.图甲物像偏左,应向右移动,因此装片应该向左平行移动.(3)A视野中有气泡,B没有气泡,而且细胞均匀散开,因此B同学的观察效果好.另一同学效果欠佳是因为装片中有气泡;要想不出现这位同学视野中不正常的情况,盖盖玻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盖在水滴上.(4)显微镜视野内某生物体所处位置及运动路线?
显微镜成倒像,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是
,还是逆时针;(5)显微镜的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同时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白亮视野对光完成.(6)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倒立放大的像.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把目镜改为15×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原来的(15×10)÷(5×10)═3倍,因此看到的细胞数目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即横、竖各9÷3═3个,结合图中特点有一个细胞是重合的,因此一共看到了5个细胞.
4.下表是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两个实验的相关步骤。
(1)上述两个实验中有错误的是________?。?
(填实验序号和步骤号)
(2)与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相比,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不具有的细胞结构是________。
(3)如图甲是利用显微镜对上述临时装片进行观察的几个操作步骤,规范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用序号表示)?
利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时,发现视野中有许多黑色圆圈,如图乙所示,解决的方法是________。
【答案】(1)实验二中的步骤①(2)细胞壁和液泡(3)③①②④(4)重新盖盖玻片(重新制作装片)
5.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面是几种细胞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经观察发现,只有甲细胞中含有液泡、细胞壁和________,因此该细胞是植物细胞。
(2)如图所示,丙图为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图像。在显微镜下,若将丙图转换成丁图,应先将载玻片向________移动,再调节转换器使________(填“高”或“低”)倍物镜对准透光孔。
(3)在做“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时,戊、己两位同学各自制作临时装片,并在低倍镜下观察,观察到的物像如图所示,________同学的观察效果较好;另一位同学的观察效果不好,其原因是盖盖玻片操作不当引起气泡较多,正确盖盖玻片方法是________。
(4)在对光完成之后,观察玻片标本的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①将玻片放在载物台上,使待观察部分正对通光孔
②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
④看到物像时,再微调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更清晰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
(5)如图所示:观察的细胞数目最少的组合是(?????
)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
(6)制作临时装片的正确操作步骤依次是________.
①将观察材料浸入水滴中并展平??
②盖好盖玻片??
③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水
④撕去或挑取观察材料??
⑤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⑥将观察材料进行染色.
【答案】
(1)叶绿体(2)左;高?3)戊;B(4)D(5)D(6)⑤③④①②⑥
6.显微镜是初中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请你回答下列有关显微镜的问题:
(1)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体的倒像,所成的像为上下、左右颠倒。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黑藻叶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逆时针方向(
如
图
左
)
,
则
其
实
际
流
动
的
方
向是________。
(2)在显微镜下要把如图视野中的物像“E”从图甲转为图乙所示的状况,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首先将玻片往________方向移动到合适的位置,然后将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
(3)当显微镜视野太暗时,怎样调节显微镜可以提高视野亮度?(写出两种方法)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________。
(5)某同学制作了一张植物叶的纵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观察到显微镜视野中右侧的细胞十分清晰而左侧的细胞却很模糊。经检查显微镜正常,操作步骤正确,则导致这种情况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
【答案】(1)逆时针(2)左下(3)大光圈和凹面镜(4)少(5)切片不均匀
7.科学家为了探究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分别在相同的条件下,体外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的纤维细胞,结果见下表:(表中的增值代数即细胞分裂的次数)
实验二:分别将鼠、鸡、人和龟的体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结果如图。
实验三:将年轻人的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的细胞核融合;将老年人的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细胞核融合后,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分裂旺盛。
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一:细胞分裂能力随着生物体的年龄增大而________?(填“减弱”或“增强”)。
实验二:一般来说,
________?的物种,体细胞分裂的最高次数越高。
实验三:细胞结构中的________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
【答案】
减弱;寿命越长;细胞核
第4节:常见的动物
1.以下是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探究鱼鳍的功能的实验。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
⑴提出问题:
鲫鱼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纺锤形,体表有黏液,以减少在水中运动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在水中运动。那么,鱼鳍有什么功能呢?
⑵建立假设:
鲫鱼有胸鳍1对,腹鳍1对,臀鳍1个,背鳍1个和尾鳍1个。鲫鱼的尾鳍可能与鱼体前进的方向有关;鲫鱼的胸鳍和腹鳍可能与鱼体运动时保持鱼体的平衡有关。
⑶设计实验方案:
①根据鲫鱼的尾鳍可能与鱼体前进的方向有关的假设,写出你的实验方法:________。
②根据鲫鱼的胸鳍和腹鳍可能与鱼体运动时保持鱼体的平衡有关的假设,写出你的实验方法:________。
⑷实验检验:①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如果假设成立,将观察到什么现象:________。
②如果假设不成立,又将观察到什么现象:________。
【答案】观察正常的鲫鱼在水中游动的情况,再把尾鳍剪去,观察鲫鱼的游动情况;观察正常的鲫鱼在水中游动的情况,再把胸鳍和腹鳍剪去,观察鲫鱼的游动情况;剪去尾鳍后,鲫鱼不能保持前进方向;剪去胸鳍和腹鳍后,鲫鱼失去平衡;鲫鱼游动情况没有变化
【解析】鱼的各种鳍的作用:背鳍有保持鱼体侧立.对鱼体平衡起着关键作用;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可以决定运动方向,产生前进动力;臀鳍有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胸鳍起平衡和转换方向的作用。
【解答】(3)①根根据鲫鱼的尾和尾鳍可能与鱼体的前进的方向有关的假设,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尾鳍,因此实验的方法是先观察正常的鲫鱼在水中游动的情况(对照组),再剪去尾鳍.观察鲫鱼的运动情况(实验组)。
②根据鲫鱼的胸鳍和腹鳍可能与鱼体运动时保持身体的平衡有关的假设,实验的变量是有无胸鳍和腹鳍,故实验的方法是先观察正常的鲫鱼在水中游动的情况(对照组)
,
再剪去胸鳍和腹鳍,观察鲫鱼的运动情况(实验组)。
(4)①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如果假设成立,将观察到什么现象:剪去尾鳍后,鲫鱼不能保持前进方向;剪去胸鳍和腹鳍后,鲫鱼失去平衡。
②如果假设不成立,又将观察到什么现象:鲫鱼游动情况没有变化。
2.阅读材料,解决以下问题。
小亮打开橱柜发现许多蟑螂。他很想知道蟑螂喜欢吃什么食物,于是他设想蟑螂可能喜欢吃的食物如:米饭、巧克力、咖啡、话梅等食物,并设计了一套透明实验装置,有利于观察蟑螂的行为。他将许多蟑螂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放进几个透明装置内(如图),然后观察相同时间内通过隧道进入食物盒的蟑螂数量,进行对比,
(1)他提出的问题是___
_____
(2)下表是小亮设计的一个观察记录的表格,其中小亮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是什么:_____
___
。
(3)通过实验发现蟑螂最喜欢的食物是________。
【答案】(1)蟑螂喜欢吃什么食物?;(2)放食物的盒子中蟑螂的数量或(放蟑螂的盒子中蟑螂剩余的数量);(3)蔗糖
3.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红嘴鸥被称为昆明的“荣誉市民”,已连续多年从西柏利亚飞抵昆明过冬,为昆明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小白鼠活动的区域一般只限于隐蔽处,一旦进入空旷的地方就会设法寻找隐身处,表现出特殊的“寻墙行为”.将小白鼠放入迷宫中,小白鼠经过多次“走错路”,终于找到出口,用大量小白鼠实验发现:有的小白鼠可以很快找到出口,而有的小白鼠却要经过多次失败后才能找到出口.
(1)从行为的发生(获得途径)来说,红嘴鸥飞抵昆明过冬的迁徙行为和小白鼠的“寻墙”行为都属于________行为.
(2)实验表明小白鼠的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这是由________决定的.
资料二:动物在生命世界中上演着精彩的表演,使我们的星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他们的行踪几乎处处可见,使人的笔下也留下了它们的身影:“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唱黄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3)某同学将资料中的动物分为两组,甲组:蜜蜂、家蚕;乙组:白鹭、黄鹂、鱼、蛙、燕子,他的分类依据是,体内是否具有________.
(4)蜜蜂和家蚕的发育方式都属于________.
(5)白鹭、黄鹂和燕子都属于鸟类,请列举出与其飞行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答两点________.
(6)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它属于________动物.
【答案】
(1)先天性(2)遗传因素(3)脊柱(4)完全变态发育(5)身体呈流线型;小阻力;长骨中空,减轻身体重量(6)两栖
4.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1)用手触摸蚯蚓的腹部,会有凹凸不平的感觉。为更仔细地观察它,应借助以下哪种工具(
)。
(2)在实验过程中,应该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这是因为蚯蚓是靠________
呼吸的。
(3)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纸上运动速度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小组应采取的措施是(
)。
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
C.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D.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⑷实验后将蚯蚓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
【答案】
(1)B(2)温湿的体壁(3)B
5.(2018七上·湖州期中)小明发现:苍蝇停下来就匆忙搓脚(如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是它的脚很脏吗?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苍蝇搓“脚”是不是为了清除“脚”上的“脏物”。
(1)观察发现:苍蝇与其它昆虫一样,它属于________动物(选填“脊椎”或“无脊椎”)。
(2)设计实验:
①在A(瓶内________)、B(瓶内有脏物)两个玻璃瓶中,分别放入一只品种、大小相同且脚上无脏物的活苍蝇(如图);
②在相同时间内观察并记录
A、B两个玻璃瓶中________。
(3)可能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①若A瓶中苍蝇搓脚次数接近或多于B瓶中苍蝇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无关。
②若________,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有关。
(4)实验评价与交流:小红认为小明设计的实验中存在明显缺陷,你觉得该如何改进?________。
【答案】(1)无脊椎
(2)无脏物;苍蝇搓“脚”次数
(3)A瓶中苍蝇搓“脚”次数明显少于B瓶中苍蝇搓“脚”次数
(4)A、B
瓶中应分别放入相同数量、多只品种大小相同且脚上无赃物的活苍蝇
【解析】(1)昆虫是属于无脊椎动物,苍蝇属于昆虫。
(2)由于B(瓶内有脏物),而A、B瓶的条件其他都是相同的,故此要进行对照实验在A瓶内应是无脏物,对照实验方法是根据事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来揭示其属性的一种科学实验方法。?故此
②在相同时间内观察并记录
A、B两个玻璃瓶中苍蝇搓“脚”次数,
(3)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因为A瓶中苍蝇脚上没有脏物,所以如果A瓶中苍蝇搓“脚”次数明显少于B瓶中苍蝇搓“脚”次数,那么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有关,B瓶中的苍蝇搓“脚”次数就多了。
(4)小明设计的实验存在明显缺陷,因为实验中误差是避免不了的,因此要在
A、B
瓶中应分别放入相同数量、多只品种大小相同且脚上无赃物的活苍蝇,这样操作的目的是求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
6.小亮打开橱柜发现许多蟑螂。小亮想:蟑螂喜欢什么食物?于是他找来蟑螂可能喜欢的食物如米饭、巧克力、咖啡、话梅,并设计了一套透明实验装置。他将许多蟑螂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放进几个透明装置内,如图所示,然后观察对比得出结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透明实验装置的好处是__
______。
(2)四组实验中用的蟑螂有何要求_____
___。
(3)实验中应观察什么量__
______。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
___。
【答案】(1)有利于观察蟑螂的行为(2)数量相等,生命活力相当(3)相同时间内通过隧道进入食物盒的蟑螂数量(4)四种食物中,蟑螂最喜欢吃巧克力,最不喜欢吃话梅
7.为探究某物质对草履虫的刺激是有利还是有害,李明同学在两片载玻片上都滴有两滴相同的草履虫培养液,如图所示,用放大镜观察培养液中的草履虫,再用滴管在1、2号载玻片的两个液滴之间轻轻地划一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含草履虫较多的液滴应从培养液的________(选填“表”或“底”)层吸取。
(2)用滴管在1、2号载玻片的两个液滴之间轻轻地划一下,目的是??????
。
A.刺激草履虫????B.给草履虫供氧?????C.连通两个液滴?????D.杀死草履虫
(3)用镊子夹取一点该物质,放在2号载玻片右侧液滴的边缘,迅速观察两液滴中的草履虫的变化(1号载玻片起对照作用),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及相应结论是:
①若左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右侧液滴运动,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______(选填“有利”或“有害”)刺激;
②若右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左侧液滴运动,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______(选填“有利”或“有害”)刺激。
【答案】
(1)表(2)C(3)有利;有害
8.蚯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们.为此人们应该先来认识它们.如图是蚯蚓的外形图,请据图回答.
(1)结构A是蚯蚓的________,由此可以断定B是________(填“前”或“后”)端.
(2)蚯蚓身体由许多环状构成,因此它属于________动物.
(3)在做相关的实验时,应保持其体表湿润,这是因为它靠湿润的体壁进行________.实验完成后,应该后将蚯蚓放归自然.
(4)我们用手触摸腹部时,感觉凹凸不平,是因为腹部有________,能协助运动.
(5)探究蚯蚓在玻璃板和糙纸上运动速度的快慢.
①提出的问题是:___
_____?
②作出假设:_____
___.
③制订计划:取一条活的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并测量它在2分钟内蠕动的距离.将这条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测量它在________分钟内蠕动的距离.如此进行3次,求出蚯蚓在玻璃板和糙纸上各自运动的平均距离.
对比结果,得出结论.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的速度比在糙纸上_
_______.
【答案】(1)环带;后(2)环节(3)呼吸(4)刚毛(5)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粗糙的纸上运动的速度慢吗;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粗糙的纸上运动的速慢;2;慢
9.?兴趣小组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频率影响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
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金鱼的呼吸频率可以通过观察每分钟金鱼________?张合的次数来测定.
(2)为了减少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要在同一条件下________?测试金鱼的呼吸次数.
(3)在2号的基础上另设4号组,将原加热水升温改为用水浴锅隔水加热升温.4号组与2号对比,哪一个组的设计更合理?_____
___?;理由是___
_____?.
(4)实验结论: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金鱼的呼吸频率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答案】(1)鳃盖(或口)(2)重复(多次)(3)4号组更合理;2号由于加入热水增加了变量,导致变量不唯一(4)增加
10?某学校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在饲养金鱼时,发现金鱼不时浮上水面直接呼吸,即发生浮头现象.为探究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可能原因,该小组将15条大小相当的金鱼,按表给定的条件进行了相关实验.
(1)根据实验原则,表格中甲组的金鱼数量是________?条,该实验探究引发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因素是___
_____?
(2)将表格处理后可得到如图,图中X的数值为________?.
(3)实验可证明,在一定的溶氧量范围内,水中的溶氧量越低金鱼浮头次数会越________?.
(4)若将隔夜自来水煮沸后冷却使用,实验中金鱼的呼吸频率将会________?.
【答案】(1)5;溶氧量 (2)76(3)多(4)加快
11.某中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青蛙的个体发育后,开展“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的探究活动。他们采集了一定数量的青蛙受精卵,以醋、洗涤剂、氨水作为污染物,在培养皿中进行实验观察。
(1)在3个培养皿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并编号1、2、3;再分别加入上述等质量的污染物:
(2)把青蛙受精卵分成三等份(各100粒),分别放入上述培养皿中,在相同适宜的环境中孵化。
(3)实验时需要定时观察记录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为什么每个培养皿中要加100粒青蛙受精卵而不是加l粒来完成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青蛙爱生活在水池中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容易捕捉食物
B.容易逃避敌害
C.受精卵需在水中发育
D.体表皮肤需经常保持湿润
(6)他们的实验方案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请写出一条改进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青蛙受精卵孵化数量
(4)排除偶然性,增加实验的可靠性
(5)C
(6)增加一个只放置清水的对照组
12.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野外采集草履虫时,发现水表层的草履虫数量比深层的多。为什么会这样?请帮助他们完成分析与探究过程。
(1)分析并作出假设:
水体表层氧含量高于深层,草履虫的表膜可以完成________,实现它与水环境的气体交换;结合观察到的现象,可作出假设:__
______。
(2)制定并实施计划:
①取甲、乙两只烧杯,加入等量的水。
②取草履虫放入两只烧杯中,两烧杯中草履虫的大小和数量要______,放置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
③甲烧杯中放置一个细纱网,使草履虫无法靠近水面,乙烧杯________。
(3)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两烧杯中草履虫的生存情况,结果发现甲烧杯中草履虫生活力降低甚至死亡,而乙烧杯中草履虫正常。据此可得出结论:___
_____。
【答案】(1)呼吸(或氧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出);草履虫适合生活在氧含量高的环境中
(2)相同;不放置细纱网(或不做任何处理)(3)草履虫适合生活在氧含量高的环境中
第5节:常见的植物
1.某同学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分别培养不同植物种子各400粒,数天后统计萌发情况,列表如下(表格中的数据为萌发的种子数):
(1)种子萌发受光照抑制的是________;不受光照与黑暗影响的是____
____;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的是________。
(2)请在下表中填写种子的萌发率:
(3)请计算小麦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平均萌发率________。
(4)你可以从该实验的有关数据中得到一些结论:____
____。
【答案】(1)苋菜;小麦;烟草
(2)(3)94.9%
(4)同一种植物的萌发受光照和黑暗的影响不同(或不同种植物在光照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率不同)
2.?周日张丽同学帮助妈妈去市场买菜,发现包心菜的叶子是绿色的,里面的叶子是白色的.经仔细观察,她又发现大葱和韭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的,露出地面的部分却是绿色的.张丽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吗?于是她用家里的蒜瓣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方案来减小研究.
(1)针对张丽同学提出的问题,你作出的假设是:___
_____?;
(2)张丽将一些蒜瓣分别栽种在甲、乙两个花盆中,两个花盆的蒜瓣的数量应________?,然后将甲花盆分子阳光下,乙花盆放在完全密闭的纸箱中,气体体积应________?;
(3)根据假设预测,甲盆中长出的蒜苗叶子是绿色的,乙盆中长出的蒜苗叶子是________?的;
(4)在设计这个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光照,设计两个装置的目的是进行________?.
【答案】(1)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2)相同;相同(3)黄色(4)对照实验
3.柑橘生长的主要环境条件是:年平均气温要求15℃以上,l月平均气温5℃以上;适宜种植在朝南或东南的向阳处,或具有逆温层的坡地;有水源可灌溉。请分析回答:
(1)影响柑橘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________?(答出两个)。
(2)某科技人员想探究海拔高度对柑橘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
a.选择9株柑橘苗,将它们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3株。
b.A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150米的朝南坡地,B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300米的朝南坡地,C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450米的朝南坡地。
c.定时进行科学的施肥、灌溉、修剪等日常管理。几年后,柑橘开始结果。
d.对收获的果子进行分析比较,统计结果如下表:
①从实验结果初步分析可知,柑橘适宜种植在________???
。
②上述方案中,有几处是不合理的,请答出一点:________?
。
【答案】
(1)温度、水分
?(2)海拔高度为300米的朝南坡地;实验用的柑橘数量太少
第6节:物种的多样性
1.敌百虫是一种杀虫剂,有资料显示:“少量残留在土壤中的敌百虫,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某同学为验证此说法,设计了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农田里取适量的土壤,将其均分为甲、乙两组,将甲组土壤进行灭菌,乙组不灭菌;
②配制适宜浓度的敌百虫溶液,等分两份,并分别与甲、乙两组土壤混合均匀,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且适宜的环境下;
③一段时间后,取样检测甲、乙两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并进行比较;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对甲、乙两组土壤进行不同的处理,目的是为了________.
(2)步骤②将两组土壤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环境中而不是自然环境中,原因是________.
(3)若微生物能分解敌百虫,则可预测步骤③中甲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________乙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1)对照(2)防止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进入土壤,干扰实验(3)大于第二章
实验探究精选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1.实验探究: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作出一定的反应。甲、乙两块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把两滴培养液连通,当在右侧培养液的边缘分别放一粒食盐和一滴肉汁时,分析可能出现的现象,并从中得出结论。
(1)分别在图中(???
)内用“→”表示草履虫移动的方向。
(2)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3)得出的结论:________。
第2节:动植物细胞与观察
1.(2019七上·奉化期末)如图分别为镜头、显微镜以及先后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不同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回答:
(1)图乙显微镜中所标的d指________(填结构名称)。
(2)使用甲图中的镜头观察洋葱鳞片内表皮时,视野中观察到细胞数目最少的镜头组合是________(填镜头序号)。
(3)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后,迅速把显微镜移到同组同学面前。结果,同学只观察到一个圆形的白亮视野。导致这一结果的最可能原因是下列选项中的
????。
A.装片没有压上压片夹
B.反光镜位置改变
C.物镜转换器发生偏转
D.光圈大小发生变化
(4)实验中,要使观察到的效果由丙图中的①变成④,应将装片向______移动。要使观察效果由④变成②,应该转动________由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
2.(2020七上·吴兴期末)下面图甲是制作和观察细胞临时装片的部分实验过程,图乙是显微镜中所观察到的不同视野。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切洋葱鳞片叶时,有刺激性的液体渗出,这些液体主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及名称)。
(2)实验操作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A→E→D→B→F→C(用字母表示)。其中实验步骤C滴加的X液体是________。
(3)下表是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几种操作和要达到的目的,请指出错误的选项并写出正确的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
(4)在用显微镜观察时,眼睛和镜筒的情况应该是图中的________。观察时,要想看清楚细胞膜等结构,需要将显微镜的视野调________(选填“亮“或“暗”)一些。
3.请回答下列显微镜操作的有关问题:
(1)图1是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及观察到清晰物象时物镜与玻片间的距离.使用上述物镜和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时,为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________.
(2)图2为显微镜观察到的两个视野,其中甲为主要观察对象,当由视野①变为视野②时,操作方法是________.
(3)图3为A、B两位同学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的效果图,你认为________同学的观察效果好.另一同学效果欠佳是因为装片中有气泡,要想不出现这位同学视野中不正常的情况,盖玻片时________.
(4)图4所示为显微镜视野内某生物体所处位置及运动路线,则此生物体的实际位置及运动路线应为________.
(5)在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下述四个实验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①转动遮光器,使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遮光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③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④转动反光镜调出一个白亮的视野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
(6)如果在目镜为5×、物镜为10×时,显微镜视野里可观察到的细胞如图5所示.那么,在物镜放大倍数不变的情况下,把目镜改为15×,视野里可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是(?
)
A.3个
B.5个
C.7个
D.9个.
4.下表是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两个实验的相关步骤。
(1)上述两个实验中有错误的是________?。?
(填实验序号和步骤号)
(2)与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相比,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不具有的细胞结构是________。
(3)如图甲是利用显微镜对上述临时装片进行观察的几个操作步骤,规范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用序号表示)?
利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时,发现视野中有许多黑色圆圈,如图乙所示,解决的方法是________。
5.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面是几种细胞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经观察发现,只有甲细胞中含有液泡、细胞壁和________,因此该细胞是植物细胞。
(2)如图所示,丙图为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图像。在显微镜下,若将丙图转换成丁图,应先将载玻片向________移动,再调节转换器使________(填“高”或“低”)倍物镜对准透光孔。
(3)在做“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时,戊、己两位同学各自制作临时装片,并在低倍镜下观察,观察到的物像如图所示,________同学的观察效果较好;另一位同学的观察效果不好,其原因是盖盖玻片操作不当引起气泡较多,正确盖盖玻片方法是________。
(4)在对光完成之后,观察玻片标本的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①将玻片放在载物台上,使待观察部分正对通光孔
②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
④看到物像时,再微调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更清晰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
(5)如图所示:观察的细胞数目最少的组合是(?????
)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
(6)制作临时装片的正确操作步骤依次是________.
①将观察材料浸入水滴中并展平??
②盖好盖玻片??
③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水
④撕去或挑取观察材料??
⑤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⑥将观察材料进行染色.
6.显微镜是初中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请你回答下列有关显微镜的问题:
(1)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体的倒像,所成的像为上下、左右颠倒。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黑藻叶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逆时针方向(
如
图
左
)
,
则
其
实
际
流
动
的
方
向是________。
(2)在显微镜下要把如图视野中的物像“E”从图甲转为图乙所示的状况,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首先将玻片往________方向移动到合适的位置,然后将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
(3)当显微镜视野太暗时,怎样调节显微镜可以提高视野亮度?(写出两种方法)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________。
(5)某同学制作了一张植物叶的纵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观察到显微镜视野中右侧的细胞十分清晰而左侧的细胞却很模糊。经检查显微镜正常,操作步骤正确,则导致这种情况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
7.科学家为了探究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分别在相同的条件下,体外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的纤维细胞,结果见下表:(表中的增值代数即细胞分裂的次数)
实验二:分别将鼠、鸡、人和龟的体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结果如图。
实验三:将年轻人的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的细胞核融合;将老年人的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细胞核融合后,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分裂旺盛。
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一:细胞分裂能力随着生物体的年龄增大而________?(填“减弱”或“增强”)。
实验二:一般来说,
________?的物种,体细胞分裂的最高次数越高。
实验三:细胞结构中的________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
第4节:常见的动物
1.以下是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探究鱼鳍的功能的实验。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
⑴提出问题:
鲫鱼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纺锤形,体表有黏液,以减少在水中运动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在水中运动。那么,鱼鳍有什么功能呢?
⑵建立假设:
鲫鱼有胸鳍1对,腹鳍1对,臀鳍1个,背鳍1个和尾鳍1个。鲫鱼的尾鳍可能与鱼体前进的方向有关;鲫鱼的胸鳍和腹鳍可能与鱼体运动时保持鱼体的平衡有关。
⑶设计实验方案:
①根据鲫鱼的尾鳍可能与鱼体前进的方向有关的假设,写出你的实验方法:________。
②根据鲫鱼的胸鳍和腹鳍可能与鱼体运动时保持鱼体的平衡有关的假设,写出你的实验方法:________。
⑷实验检验:①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如果假设成立,将观察到什么现象:________。
②如果假设不成立,又将观察到什么现象:________。
2.阅读材料,解决以下问题。
小亮打开橱柜发现许多蟑螂。他很想知道蟑螂喜欢吃什么食物,于是他设想蟑螂可能喜欢吃的食物如:米饭、巧克力、咖啡、话梅等食物,并设计了一套透明实验装置,有利于观察蟑螂的行为。他将许多蟑螂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放进几个透明装置内(如图),然后观察相同时间内通过隧道进入食物盒的蟑螂数量,进行对比,
(1)他提出的问题是___
_____
(2)下表是小亮设计的一个观察记录的表格,其中小亮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是什么:_____
___
。
(3)通过实验发现蟑螂最喜欢的食物是________。
3.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红嘴鸥被称为昆明的“荣誉市民”,已连续多年从西柏利亚飞抵昆明过冬,为昆明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小白鼠活动的区域一般只限于隐蔽处,一旦进入空旷的地方就会设法寻找隐身处,表现出特殊的“寻墙行为”.将小白鼠放入迷宫中,小白鼠经过多次“走错路”,终于找到出口,用大量小白鼠实验发现:有的小白鼠可以很快找到出口,而有的小白鼠却要经过多次失败后才能找到出口.
(1)从行为的发生(获得途径)来说,红嘴鸥飞抵昆明过冬的迁徙行为和小白鼠的“寻墙”行为都属于________行为.
(2)实验表明小白鼠的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这是由________决定的.
资料二:动物在生命世界中上演着精彩的表演,使我们的星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他们的行踪几乎处处可见,使人的笔下也留下了它们的身影:“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唱黄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3)某同学将资料中的动物分为两组,甲组:蜜蜂、家蚕;乙组:白鹭、黄鹂、鱼、蛙、燕子,他的分类依据是,体内是否具有________.
(4)蜜蜂和家蚕的发育方式都属于________.
(5)白鹭、黄鹂和燕子都属于鸟类,请列举出与其飞行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答两点________.
(6)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它属于________动物.
4.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1)用手触摸蚯蚓的腹部,会有凹凸不平的感觉。为更仔细地观察它,应借助以下哪种工具(
)。
(2)在实验过程中,应该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这是因为蚯蚓是靠________
呼吸的。
(3)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纸上运动速度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小组应采取的措施是(
)。
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
C.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D.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⑷实验后将蚯蚓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
5.(2018七上·湖州期中)小明发现:苍蝇停下来就匆忙搓脚(如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是它的脚很脏吗?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苍蝇搓“脚”是不是为了清除“脚”上的“脏物”。
(1)观察发现:苍蝇与其它昆虫一样,它属于________动物(选填“脊椎”或“无脊椎”)。
(2)设计实验:
①在A(瓶内________)、B(瓶内有脏物)两个玻璃瓶中,分别放入一只品种、大小相同且脚上无脏物的活苍蝇(如图);
②在相同时间内观察并记录
A、B两个玻璃瓶中________。
(3)可能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①若A瓶中苍蝇搓脚次数接近或多于B瓶中苍蝇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无关。
②若________,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有关。
(4)实验评价与交流:小红认为小明设计的实验中存在明显缺陷,你觉得该如何改进?________。
6.小亮打开橱柜发现许多蟑螂。小亮想:蟑螂喜欢什么食物?于是他找来蟑螂可能喜欢的食物如米饭、巧克力、咖啡、话梅,并设计了一套透明实验装置。他将许多蟑螂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放进几个透明装置内,如图所示,然后观察对比得出结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透明实验装置的好处是__
______。
(2)四组实验中用的蟑螂有何要求_____
___。
(3)实验中应观察什么量__
______。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
___。
7.为探究某物质对草履虫的刺激是有利还是有害,李明同学在两片载玻片上都滴有两滴相同的草履虫培养液,如图所示,用放大镜观察培养液中的草履虫,再用滴管在1、2号载玻片的两个液滴之间轻轻地划一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含草履虫较多的液滴应从培养液的________(选填“表”或“底”)层吸取。
(2)用滴管在1、2号载玻片的两个液滴之间轻轻地划一下,目的是??????
。
A.刺激草履虫????B.给草履虫供氧?????C.连通两个液滴?????D.杀死草履虫
(3)用镊子夹取一点该物质,放在2号载玻片右侧液滴的边缘,迅速观察两液滴中的草履虫的变化(1号载玻片起对照作用),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及相应结论是:
①若左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右侧液滴运动,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______(选填“有利”或“有害”)刺激;
②若右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左侧液滴运动,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______(选填“有利”或“有害”)刺激。
8.蚯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们.为此人们应该先来认识它们.如图是蚯蚓的外形图,请据图回答.
(1)结构A是蚯蚓的________,由此可以断定B是________(填“前”或“后”)端.
(2)蚯蚓身体由许多环状构成,因此它属于________动物.
(3)在做相关的实验时,应保持其体表湿润,这是因为它靠湿润的体壁进行________.实验完成后,应该后将蚯蚓放归自然.
(4)我们用手触摸腹部时,感觉凹凸不平,是因为腹部有________,能协助运动.
(5)探究蚯蚓在玻璃板和糙纸上运动速度的快慢.
①提出的问题是:___
_____?
②作出假设:_____
___.
③制订计划:取一条活的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并测量它在2分钟内蠕动的距离.将这条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测量它在________分钟内蠕动的距离.如此进行3次,求出蚯蚓在玻璃板和糙纸上各自运动的平均距离.
对比结果,得出结论.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的速度比在糙纸上_
_______.
9.?兴趣小组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频率影响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
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金鱼的呼吸频率可以通过观察每分钟金鱼________?张合的次数来测定.
(2)为了减少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要在同一条件下________?测试金鱼的呼吸次数.
(3)在2号的基础上另设4号组,将原加热水升温改为用水浴锅隔水加热升温.4号组与2号对比,哪一个组的设计更合理?_____
___?;理由是___
_____?.
(4)实验结论: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金鱼的呼吸频率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10?某学校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在饲养金鱼时,发现金鱼不时浮上水面直接呼吸,即发生浮头现象.为探究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可能原因,该小组将15条大小相当的金鱼,按表给定的条件进行了相关实验.
(1)根据实验原则,表格中甲组的金鱼数量是________?条,该实验探究引发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因素是___
_____?
(2)将表格处理后可得到如图,图中X的数值为________?.
(3)实验可证明,在一定的溶氧量范围内,水中的溶氧量越低金鱼浮头次数会越________?.
(4)若将隔夜自来水煮沸后冷却使用,实验中金鱼的呼吸频率将会________?.
11.某中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青蛙的个体发育后,开展“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的探究活动。他们采集了一定数量的青蛙受精卵,以醋、洗涤剂、氨水作为污染物,在培养皿中进行实验观察。
(1)在3个培养皿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并编号1、2、3;再分别加入上述等质量的污染物:
(2)把青蛙受精卵分成三等份(各100粒),分别放入上述培养皿中,在相同适宜的环境中孵化。
(3)实验时需要定时观察记录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为什么每个培养皿中要加100粒青蛙受精卵而不是加l粒来完成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青蛙爱生活在水池中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容易捕捉食物
B.容易逃避敌害
C.受精卵需在水中发育
D.体表皮肤需经常保持湿润
(6)他们的实验方案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请写出一条改进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野外采集草履虫时,发现水表层的草履虫数量比深层的多。为什么会这样?请帮助他们完成分析与探究过程。
(1)分析并作出假设:
水体表层氧含量高于深层,草履虫的表膜可以完成________,实现它与水环境的气体交换;结合观察到的现象,可作出假设:__
______。
(2)制定并实施计划:
①取甲、乙两只烧杯,加入等量的水。
②取草履虫放入两只烧杯中,两烧杯中草履虫的大小和数量要______,放置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
③甲烧杯中放置一个细纱网,使草履虫无法靠近水面,乙烧杯________。
(3)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两烧杯中草履虫的生存情况,结果发现甲烧杯中草履虫生活力降低甚至死亡,而乙烧杯中草履虫正常。据此可得出结论:___
_____。
第5节:常见的植物
1.某同学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分别培养不同植物种子各400粒,数天后统计萌发情况,列表如下(表格中的数据为萌发的种子数):
(1)种子萌发受光照抑制的是________;不受光照与黑暗影响的是____
____;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的是________。
(2)请在下表中填写种子的萌发率:
(3)请计算小麦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平均萌发率________。
(4)你可以从该实验的有关数据中得到一些结论:____
____。
2.?周日张丽同学帮助妈妈去市场买菜,发现包心菜的叶子是绿色的,里面的叶子是白色的.经仔细观察,她又发现大葱和韭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的,露出地面的部分却是绿色的.张丽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吗?于是她用家里的蒜瓣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方案来减小研究.
(1)针对张丽同学提出的问题,你作出的假设是:___
_____?;
(2)张丽将一些蒜瓣分别栽种在甲、乙两个花盆中,两个花盆的蒜瓣的数量应________?,然后将甲花盆分子阳光下,乙花盆放在完全密闭的纸箱中,气体体积应________?;
(3)根据假设预测,甲盆中长出的蒜苗叶子是绿色的,乙盆中长出的蒜苗叶子是________?的;
(4)在设计这个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光照,设计两个装置的目的是进行________?.
3.柑橘生长的主要环境条件是:年平均气温要求15℃以上,l月平均气温5℃以上;适宜种植在朝南或东南的向阳处,或具有逆温层的坡地;有水源可灌溉。请分析回答:
(1)影响柑橘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________?(答出两个)。
(2)某科技人员想探究海拔高度对柑橘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
a.选择9株柑橘苗,将它们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3株。
b.A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150米的朝南坡地,B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300米的朝南坡地,C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450米的朝南坡地。
c.定时进行科学的施肥、灌溉、修剪等日常管理。几年后,柑橘开始结果。
d.对收获的果子进行分析比较,统计结果如下表:
①从实验结果初步分析可知,柑橘适宜种植在________???
。
②上述方案中,有几处是不合理的,请答出一点:________?
。
第6节:物种的多样性
1.敌百虫是一种杀虫剂,有资料显示:“少量残留在土壤中的敌百虫,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某同学为验证此说法,设计了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农田里取适量的土壤,将其均分为甲、乙两组,将甲组土壤进行灭菌,乙组不灭菌;
②配制适宜浓度的敌百虫溶液,等分两份,并分别与甲、乙两组土壤混合均匀,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且适宜的环境下;
③一段时间后,取样检测甲、乙两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并进行比较;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对甲、乙两组土壤进行不同的处理,目的是为了________.
(2)步骤②将两组土壤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环境中而不是自然环境中,原因是________.
(3)若微生物能分解敌百虫,则可预测步骤③中甲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________乙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