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科学入门 解答题(1.4-1.5)(原卷+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科学入门 解答题(1.4-1.5)(原卷+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2-09 18:07:41

文档简介

第四节:科学测量
1.(1)测量不规则物体面积的方法有割补法、方格法等。其中方格法的具体操作如下:①测出每一方格的长和宽,并利用长和宽求出每一方格的
面积
S1;②数出不规则物体所占的方格数
n(占半格以上的算
1
格,不到半格的舍去);③计算物体面积
S
=________。
(2)如图所示是小芳同学在方格纸上站立时描下的左脚鞋底贴地部分的轮廓,其中每个方格的面积为
6.0
平方厘米,则小芳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时,鞋底贴地部分的面积是多少?(请写出简要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只写出结果不给分)________。
2.(2018七上·衢州期中)有一支刻度不准确但刻度线均匀的温度计甲,把它与一支标准的温度计乙对比后发现,
当乙的示数为
20℃时,甲的示数为
15℃;当乙的示数为
80℃时,甲的示数为
95℃。问:
当甲的示数为-6℃时,乙的示数为多少?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温度,使甲与乙的示数正好相同?如果存在,那么该温度是多少?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是小科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瓶中装的是空气,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液柱的长度忽略不计)
(1)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烧瓶内的气体将________(选填“膨胀”、“收缩”或“保持不变”);
(2)在标准大气压下,将该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液柱稳定时的位置A标记为0℃,
放入沸水中液柱稳定时的位置B标记为100℃.测得AB间的距离为5cm.若测量某温水的温度时,液柱稳定时的位置在C处,此时测得AC的距离为2cm.则该液体的温度为________℃;
(3)若要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你需要对该温度计进行怎么改进?________
4.(2019七上·绍兴期末)有一支温度计,表面刻有150格均匀的刻度。将该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内液面上升到第30格处;将它放到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上升到第80格处。则:
(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多少?
(2)第100格处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3)该温度计的刻度范围是多少?
5.某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0.53m×10m(宽
长),厚度
0.63mm”,他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取一张废弃的墙纸长度为
L1
B.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
n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
D1
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
D2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________;
(2)墙纸的厚度的表达式是________。
(3)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墙纸都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
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B.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
C.墙纸厚度不均匀??
?
???D.读数时小数点点错
7.(2019七上·南浔期中)某中学有一个“温度计探究”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开展了有关温度计的专题探究。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17世纪时,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设计过一种温度计,其结构为:一根与麦秆粗细相当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槽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的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相应的环境温度。为了探究“伽利略温度计”的工作过程,课题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个小塑料瓶,B为饮料吸管,通过一个软木塞与A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一个大水槽中,使吸管内外的水面有一高度差h。经过讨论,课题组精心设计了一份实验方案,并认真地进行实验探究:
(1)在不同温度下,课题组分别测出了对应的水柱高度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温度(℃)
17
19
21
23
25
27
高度h(cm)
30.0
24.9
19.7
14.6
9.4
4.2
相邻高度的高度差△h(cm)
5.1
5.2
5.1
5.2
5.2
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水柱高度h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②若在不同的高度,吸管上刻有对应的温度值,则吸管上温度的数值从上往下看,上面的数值要________。(选填“大”“小”或“无法确定”)
③若对应的水柱高为
40.3厘米,则此时所对应的温度大约是________。
(2)若要提高此温度计的精确度,对该装置有何要求?(写出一点即可)________。
(3)现有一支刻度不准确但刻度线均匀的温度计甲,把它与一支标准的温度计乙对比后发现,
当乙的示数为20℃时,甲的示数为15℃;当乙的示数为80℃时,甲的示数为95℃。问: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温度,使甲与乙的示数正好相同?如果存在,那么该温度是多少?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________。
8.(2019七上·南浔月考)有一支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确的温度计,50℃时测量值与实际值相同,当实际温度是10℃时,该温度计显示为14℃。
(1)将此温度计分别放入冰水混合物和标准大气压的沸水中,温度计的示数各为多少?
(2)现用T表示测量值,用t表示实际温度,请写出T与t数学关系式。
9.(2019七上·吴兴期末)小米很小,直接测量直径有困难,我们可以用量筒取一定体积V的小米,将这些小米倒在浅盘上尽量铺开,使之只有一层小米紧接分布,在盘上放一有机刻度板,测出小米所占的面积S,利用d=V/S即可求出直径。
与此方法类似,我们可以用油膜法粗测出分子的直径。具体实验操作如下:
①取油酸1.0mL注入250mL的容量瓶中,然后向瓶中加入酒精,直到液面达到250mL的刻度为止,摇动瓶使油酸在酒精中充分溶解,形成油酸酒精溶液;
②用滴管吸取制得的溶液逐滴滴入量筒,记录滴入的滴数直到量筒达到1.0mL为止,恰好共滴了100滴;
③在边长约40厘米的浅水盘内注入约2厘米深的水,将细石膏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再用滴管吸取油酸酒精溶液,轻轻地向水面滴一滴溶液,酒精挥发后,油酸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撒开,形成一层油膜,膜上没有石膏粉,可以清楚地看出油膜轮廓;
④待油膜形状稳定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在玻璃板上绘出油膜的形状;
⑤将画有油膜形状的玻璃板放在边长为1.0厘米的方格纸上,算出完整的方格有67个,大于半格的有14个,小于半格的有19个。
(1)利用上述具体操作中的有关数据可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含纯油酸为________cm3

求得的油膜分子直径为________cm。(结果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2)在上述活动中,我们为什么要先将1mL的油酸溶解在大量酒精中配制成250mL油酸酒精溶液,而不是直接将纯油酸滴到水面上?________
10.有一支未刻刻度的温度计,当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液柱的长度为10cm,当玻璃泡放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液柱的长度为30cm,
(1)对于这支温度计而言,外界温度升高1℃时,液柱伸长多少cm?
(2)现在,发现液柱的长度为8cm,则现在温度为多少℃?
11.某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后制作了如图所示的”伽利略温度计”。图中A为小烧瓶,B为玻璃管,管的下端竖直插在一个大水槽中,使玻璃管内外的水面有一高度差h。在不同温度下,兴趣小组分别测
出了对应的h值,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温度/℃
18
20
22
24
26
28
h/cm
27.5
22.3
17.2
12
6.9
1.8
前后两次测量的h的差值/cm
5.2
5.1
5.2
5.1
5.1
试分析回答:
(1)由实验可知h值随温度的降低而
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在玻璃管上刻有不同的温度值,则温度的数值从上到下越来越________?。
(3)若此时的h值为53cm,则所对应的温度约为________?℃。
12.学习了量筒的使用后,小科同学做了很多实验:
(1)小科同学想测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具体如下:用烧杯将适量的水倒入如图的量筒内,
读出水的体积
V1

将一枚大头针轻轻地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沉底后,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体积
V2

V2

V1
的差值就是一枚大头针的体积。你认为她的这种操作可行吗?并说明理由。
(2)在实验室里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矿石。因矿石体积较大,小科同学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求矿石的体积为________厘米
3

这种测量方法叫________法。
(3)同学们对小科的测量矿石结果提出了疑问,有的说测量结果偏大了,有的说测量结果偏小了。请谈谈你的意见,并说明理由。
13.有一支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确的温度计,测量时温度计的示数(T)与实际准确温度(t)关系
的图像,如图所示。
(1)将此温度计分别放入冰水混合物和标准大气压的沸水中,温度计示数各为多少?
(2)若用这支温度计测出教室里的温度为
23℃,则实际温度是多少?
(3)分析图象信息,写出
T

t
数学关系式。
14.护士小王取来一支体温计,看到水银柱的位置在35
℃以下,她用这支体温计测量甲的体温后,忙碌中把体温计直接夹到乙的腋下,结果两个人的体温记录都是39
℃。请问甲、乙两人中谁可能没有发烧?试结合体温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说明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
第五节:科学探究
1.
小李在探究影响鱼呼吸速率(即鱼每分钟开闭鳃盖的次数)的因素时,请你补全小李的猜测:
如①鱼呼吸速率可能与水温有关;




2.
我校组织秋游时,小明买了一条金鱼,为了不给生活老师发现(学校规定不能把小动物带回学校饲养),偷偷地把金鱼带回寝室放在脸盆里。第二天早上,小明发现金鱼不见了。
为了知道金鱼失踪的原因,小明问寝室同学金鱼是不是被杀掉了,同学说没有;是不是被谁藏起来了,同学也都说没有;小明查看脸盆周围的地面,也没发现金鱼跳出来的痕迹;同寝室同学小宇想起来,昨夜听到生活老师进寝室查夜,小明到生活老师办公室外面时,隐约地听到生活老师办公室内有讲话声,隐约听到“不准学生把小动物带回学校饲养”、“小明同学昨天把金鱼带回寝室”之类的话,小明恍然大悟。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写出小明探究的问题

(2)写出小明对金鱼失踪原因的另外2种猜测如:
①鱼被同学杀掉了;




(3)写出小明获取对应的事实和证据:如:
①小明同学说没杀鱼;




(4)写出小明最后得出的结论:

3.阅读下列材料:《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那么这个吊灯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否相同呢?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阅读了以上这段材料,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①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
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
③并做出什么猜想?
④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⑤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4.黑匣子中有一物体,在不打开匣子的情况下,要猜测该物体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小亮设想了许多办法。若让你验证“物体是由铁组成的”,你将做什么样的实验?写出具体的实验方法和判断依据。
实验方法:
判断依据:
5.李刚家里买了一支新的保温瓶,他想研究保温瓶的保温性能与所装开水的关系,他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
(1)先在保温瓶中装入初温为t℃的开水,水的体积为保温瓶容积的,盖上木塞,每隔半小时测一次水的温度,共测3次。
(2)第二次在保温瓶中装入初温仍为t℃的开水,其体积是保温瓶的。盖上木塞,每隔半小时测一次水的初温,共测3次。
(3)第三次把保温瓶内装满初温是t℃的开水,重复前次做法。
这样从三次的实验记录中,可以得出保温瓶的保温性能与所装入开水多少的关系。你从他的实验可知,他所改变的量是开水的

由于影响保温瓶的保温性能的因素除了开水的质量外,保温瓶的型号、开水的初温,环境的温度,观察的时间长短都会影响其保温性能,因此,这些因素应加以控制,应观察的量是经过相同的时间问隔后开水的

6.水和酒精都是两种常见的无色透明的液体(白酒中都含有少量的酒精),根据你已知的知识写出两种区分水和酒精的方法。




7.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家,有一次,他在繁忙的工作过程中,要求他的助手帮助他测量一只灯泡的体积。可是,半天过去了,他的助手还是没能完成任务。于是,他亲自跑到助手的实验室到,发现他的助手在忙着研究灯泡的形状,在桌上一张图纸上进行着各种复杂的计算:将灯泡分割成各种形状,记录着各种已经测量过的数据,
“我就快完成任务了!”
助手自豪地对爱迪生说,
只要测量完这一组最后的数据!”
爱迪生微笑着看看助手:
“你努力呀!可是,你能有比较简单方便的方法吗?我想很快就知道它的体积!”
同学们,你能有比较方便简单的方法粗略地得出结果吗?
(至少2种方法)请写出将你的设计过程和你所需要的仪器。




8.喝汤时,小明发现汤有点淡,于是,他拿了一勺盐打算加到汤里去。小明妈妈告诉他:“盐太粗了,应当用细盐,细盐溶的比较快。”你觉得小明妈妈有道理吗?你认为食盐的溶解快慢还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帮助小明同学完成下列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食盐的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建立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其中一个影响因素设计方案):

(4)收集事实证据:

(5)检验假设。
(6)交流。
9.忙忙碌碌的蚂蚁每天进出蚁窝有什么规律呢?某同学对墙脚下的一窝蚂蚁进行了三天观察。他记录了离开蚁窝的蚂蚁数目,每次观察5分钟,其结果如下表:
蚂蚁数目
时间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7:00
8
1
9
9:00
27
4
26
11:00
98
17
110
13:00
101
21
118
15:00
104
27
107
17:00
66
15
60
19:00
4
2
7
根据表中数据记录,可得出的结论是:

10.仔细阅读下列文字,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小明准备骑自行车外出时发现车轮胎瘪了。他感到很奇怪,昨天还是好好的,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
他运用自己对自行车了解的常识和经验想到,也许是车胎破了,也许是气嘴的螺丝松了,或者是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
究竟上述哪一种可能是正确的呢?小明开始寻找证据。他仔细查看了外胎,没有发现有破的痕迹;他又查看气嘴的螺丝,也没有发现松动;后来他把螺帽卸下,取出气门芯,发现小橡皮管也是好的。
他给车胎打气,仔细查看和倾听,一会儿车胎又瘪了,他想,也许是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孔。后来,他请修车的师傅把内胎取出,把充气的内胎放到水里,只见气泡从内胎表面的某处不停地往上冒。小明非常高兴,自行车胎漏气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1)小明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2)小明先后提出了哪几个假设?其中哪些假设在检验中被否定?哪个假设在检验中被肯定?
(3)小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11.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据新华社报道:各地连续发生了中小学生食物中毒事件。2002年8月28日,北京市一所中学300多名新生出现高烧、腹泻等症状入院治疗。经对该校食堂设备、餐具及食物的采样化验,已确定学生们得的是细菌性痢疾,而导致该病的罪魁祸首则是当日食堂供应的凉拌黄瓜丝中含有痢疾杆菌。2002年9月4日,吉林省11所中小学校的1169名学生也发生了食物中毒事件,中毒原因是食用了不清洁的豆奶。我们知道痢疾杆菌是一种微生物。
(1)你认为微生物的生长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建立你的假设:

(3)根据你的假设,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4)你得出的结论是:

(5)你认为防止食物中毒应采取什么措施?

12.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自天王星被发现后,很多天文学家在观察中发现,天王星运行的轨道与按牛顿理论计算的结果不一致。对于这一“反常”现象,一些科学家认为可能是因为天王星距离太阳较远,决定行星运动的牛顿理论不再适用。当时还是剑桥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亚当斯和法国年轻的天文学教员勒威耶却认为,这种“反常”现象很可能是未知行星的影响造成的。他们各自独立地进行了潜心的研究。
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他们开始收集证据,查阅了大量关于天王星的观察数据,并运用数学的方法进行了复杂的计算。1845年9月,亚当斯先于勒威耶提出了有关这一未知行星在天空中运动轨道参数的预言。
为了检验他提出的预言,亚当斯分别请求剑桥天文台和格林尼治天文台帮助搜索星空,可惜没有引起重视。直到1846年9月,德国天文学家伽勒根据勒威耶的预言,用望远镜发现了这颗行星——海王星。
(])在海王星发现的过程中,天文学家们是如何提出问题的?
(2)亚当斯和勒威耶提出了什么样的猜想?
(3)他们的预言是如何被证实的?
(4)你认为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有哪些十分重要的环节?第四节:科学测量
1.(1)测量不规则物体面积的方法有割补法、方格法等。其中方格法的具体操作如下:①测出每一方格的长和宽,并利用长和宽求出每一方格的
面积
S1;②数出不规则物体所占的方格数
n(占半格以上的算
1
格,不到半格的舍去);③计算物体面积
S
=________。
(2)如图所示是小芳同学在方格纸上站立时描下的左脚鞋底贴地部分的轮廓,其中每个方格的面积为
6.0
平方厘米,则小芳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时,鞋底贴地部分的面积是多少?(请写出简要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只写出结果不给分)________。
【答案】(1)nS1
(2)S=
2×28×6cm2=336cm2(或
S=
2×27×6cm2=324cm2

2.(2018七上·衢州期中)有一支刻度不准确但刻度线均匀的温度计甲,把它与一支标准的温度计乙对比后发现,
当乙的示数为
20℃时,甲的示数为
15℃;当乙的示数为
80℃时,甲的示数为
95℃。问:
当甲的示数为-6℃时,乙的示数为多少?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温度,使甲与乙的示数正好相同?如果存在,那么该温度是多少?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设:当甲的温度为
X
时,乙的温度为
Y
由题意可知温度计的刻度均匀,所以
X、Y
之间满足线性关系
,即
Y=aX+b
现将
X=15,Y=20;X=95,Y=80
代入上式可得,a=0.75,b=8.75
甲乙温度计的关系为
Y=0.75X+8.75,当甲的示数为-6℃时,代入可得:Y=4.25℃
设甲上示数为
X
的值表示的真实温度为
t=(x-15)×(80-20)/(95-15)+20
如果存在这样的一个温度,则有:t=X
(x-15)×(80-20)/(95-15)+20=X
解得:X=35

因此,存在这样的一个温度,此时甲乙的示数相同。该温度为
35
摄氏度。
3.如图是小科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瓶中装的是空气,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液柱的长度忽略不计)
(1)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烧瓶内的气体将________(选填“膨胀”、“收缩”或“保持不变”);
(2)在标准大气压下,将该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液柱稳定时的位置A标记为0℃,
放入沸水中液柱稳定时的位置B标记为100℃.测得AB间的距离为5cm.若测量某温水的温度时,液柱稳定时的位置在C处,此时测得AC的距离为2cm.则该液体的温度为________℃;
(3)若要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你需要对该温度计进行怎么改进?________
【答案】(1)膨胀
(2)40
(3)将导管变细;
用更大的瓶;?
换热胀冷缩更明显的气体等
4.(2019七上·绍兴期末)有一支温度计,表面刻有150格均匀的刻度。将该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内液面上升到第30格处;将它放到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上升到第80格处。则:
(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多少?
(2)第100格处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3)该温度计的刻度范围是多少?
【答案】(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这两个刻度之间格数为:80-30=50,那么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00℃÷50=2℃;
(2)第100格处表示的温度为:100℃+2℃×(100-80)=140℃;
(3)温度计的最低温度:0℃-2℃×30=-60℃;
温度计的最高温度:100℃+2℃×70=240℃。
5.某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0.53m×10m(宽
长),厚度
0.63mm”,他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取一张废弃的墙纸长度为
L1
B.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
n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
D1
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
D2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________;
(2)墙纸的厚度的表达式是________。
(3)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墙纸都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
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B.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
C.墙纸厚度不均匀??
?
???D.读数时小数点点错
【答案】(1)A;CBD
(2)(D2-D1)/2n
(3)A,B,C
7.(2019七上·南浔期中)某中学有一个“温度计探究”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开展了有关温度计的专题探究。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17世纪时,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设计过一种温度计,其结构为:一根与麦秆粗细相当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槽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的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相应的环境温度。为了探究“伽利略温度计”的工作过程,课题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个小塑料瓶,B为饮料吸管,通过一个软木塞与A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一个大水槽中,使吸管内外的水面有一高度差h。经过讨论,课题组精心设计了一份实验方案,并认真地进行实验探究:
(1)在不同温度下,课题组分别测出了对应的水柱高度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温度(℃)
17
19
21
23
25
27
高度h(cm)
30.0
24.9
19.7
14.6
9.4
4.2
相邻高度的高度差△h(cm)
5.1
5.2
5.1
5.2
5.2
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水柱高度h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②若在不同的高度,吸管上刻有对应的温度值,则吸管上温度的数值从上往下看,上面的数值要________。(选填“大”“小”或“无法确定”)
③若对应的水柱高为
40.3厘米,则此时所对应的温度大约是________。
(2)若要提高此温度计的精确度,对该装置有何要求?(写出一点即可)________。
(3)现有一支刻度不准确但刻度线均匀的温度计甲,把它与一支标准的温度计乙对比后发现,
当乙的示数为20℃时,甲的示数为15℃;当乙的示数为80℃时,甲的示数为95℃。问: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温度,使甲与乙的示数正好相同?如果存在,那么该温度是多少?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________。
【答案】(1)降低;小;13℃
(2)要求玻璃管内径要细
(3)存在这样的一个温度,此时甲乙的示数相同,该温度为35摄氏度
8.(2019七上·南浔月考)有一支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确的温度计,50℃时测量值与实际值相同,当实际温度是10℃时,该温度计显示为14℃。
(1)将此温度计分别放入冰水混合物和标准大气压的沸水中,温度计的示数各为多少?
(2)现用T表示测量值,用t表示实际温度,请写出T与t数学关系式。
【答案】
(1)冰水混合物中沸水中温度计的示数为5℃;????
示数为95℃
(2)T
=
0.9
t
+
5

9.(2019七上·吴兴期末)小米很小,直接测量直径有困难,我们可以用量筒取一定体积V的小米,将这些小米倒在浅盘上尽量铺开,使之只有一层小米紧接分布,在盘上放一有机刻度板,测出小米所占的面积S,利用d=V/S即可求出直径。
与此方法类似,我们可以用油膜法粗测出分子的直径。具体实验操作如下:
①取油酸1.0mL注入250mL的容量瓶中,然后向瓶中加入酒精,直到液面达到250mL的刻度为止,摇动瓶使油酸在酒精中充分溶解,形成油酸酒精溶液;
②用滴管吸取制得的溶液逐滴滴入量筒,记录滴入的滴数直到量筒达到1.0mL为止,恰好共滴了100滴;
③在边长约40厘米的浅水盘内注入约2厘米深的水,将细石膏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再用滴管吸取油酸酒精溶液,轻轻地向水面滴一滴溶液,酒精挥发后,油酸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撒开,形成一层油膜,膜上没有石膏粉,可以清楚地看出油膜轮廓;
④待油膜形状稳定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在玻璃板上绘出油膜的形状;
⑤将画有油膜形状的玻璃板放在边长为1.0厘米的方格纸上,算出完整的方格有67个,大于半格的有14个,小于半格的有19个。
(1)利用上述具体操作中的有关数据可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含纯油酸为________cm3

求得的油膜分子直径为________cm。(结果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2)在上述活动中,我们为什么要先将1mL的油酸溶解在大量酒精中配制成250mL油酸酒精溶液,而不是直接将纯油酸滴到水面上?________
【答案】(1)4×10-5;4.9×10-7
(2)经过充分稀释的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时,油酸不溶于水会在水面上散开,而其中的酒精会溶于水,这样在水面上形成一层单分子的纯油酸薄膜,若把分子看成球形,则单分子油膜层的厚度就可以看作油酸分子的直径。
10.有一支未刻刻度的温度计,当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液柱的长度为10cm,当玻璃泡放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液柱的长度为30cm,
(1)对于这支温度计而言,外界温度升高1℃时,液柱伸长多少cm?
(2)现在,发现液柱的长度为8cm,则现在温度为多少℃?
【答案】(1)(30cm-20cm)/100℃=0.2cm/℃
(2)(8cm-10cm)/0.2cm/℃=-10℃
11.某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后制作了如图所示的”伽利略温度计”。图中A为小烧瓶,B为玻璃管,管的下端竖直插在一个大水槽中,使玻璃管内外的水面有一高度差h。在不同温度下,兴趣小组分别测
出了对应的h值,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温度/℃
18
20
22
24
26
28
h/cm
27.5
22.3
17.2
12
6.9
1.8
前后两次测量的h的差值/cm
5.2
5.1
5.2
5.1
5.1
试分析回答:
(1)由实验可知h值随温度的降低而
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在玻璃管上刻有不同的温度值,则温度的数值从上到下越来越________?。
(3)若此时的h值为53cm,则所对应的温度约为________?℃。
【答案】(1)升高(2)高(3)8.2
12.学习了量筒的使用后,小科同学做了很多实验:
(1)小科同学想测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具体如下:用烧杯将适量的水倒入如图的量筒内,
读出水的体积
V1

将一枚大头针轻轻地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沉底后,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体积
V2

V2

V1
的差值就是一枚大头针的体积。你认为她的这种操作可行吗?并说明理由。
(2)在实验室里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矿石。因矿石体积较大,小科同学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求矿石的体积为________厘米
3

这种测量方法叫________法。
(3)同学们对小科的测量矿石结果提出了疑问,有的说测量结果偏大了,有的说测量结果偏小了。请谈谈你的意见,并说明理由。
【答案】(1)这种方法不可取,因为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太小,放入该量筒的水中后,液面发生的变化太小,很难准确的读出
V2,比较得出
V2

V1
的差值的误差就会非常大
(2)70;排水
(3)偏大了,因为矿石拿出来时表面会带出部分水
13.有一支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确的温度计,测量时温度计的示数(T)与实际准确温度(t)关系
的图像,如图所示。
(1)将此温度计分别放入冰水混合物和标准大气压的沸水中,温度计示数各为多少?
(2)若用这支温度计测出教室里的温度为
23℃,则实际温度是多少?
(3)分析图象信息,写出
T

t
数学关系式。
【答案】(1)测量温差:32℃-14℃=18℃,实际温差:30℃-10℃=20℃,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分析图象可以发现:14℃-0.9×10℃=5℃,32℃-0.9×30℃=5℃,
由此得出测量的温度值与实际温度值的关系为:T=0.9t+5℃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0℃,该温度计的示数就是:T=0.9×0℃+5℃=5℃;
沸水的温度是
100℃,该温度计的示数就是:T′=0.9×100℃+5℃=95℃
(2)解:将
23℃代入
T=0.9t+5℃,可得:23℃=0.9t+5℃

0.9t=23℃-5℃,所以
t=20℃
(3)解:T

t
的关系式:T=0.9t+5℃
14.护士小王取来一支体温计,看到水银柱的位置在35
℃以下,她用这支体温计测量甲的体温后,忙碌中把体温计直接夹到乙的腋下,结果两个人的体温记录都是39
℃。请问甲、乙两人中谁可能没有发烧?试结合体温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说明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
【答案】乙有可能没有发烧。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个很细的细管,它的作用是当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细管内水银断开,先测量甲,体温计显示39
℃,说明甲一定是发烧的;乙使用前,体温计未用力向下甩,因此细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示数仍然指示甲测得的体温值39
℃,除非乙也发烧且体温与甲相同,但也有可能乙不发烧,此示数则不是乙体温的真实值,因此乙可能没有发烧。
第五节:科学探究
1.
小李在探究影响鱼呼吸速率(即鱼每分钟开闭鳃盖的次数)的因素时,请你补全小李的猜测:
如①鱼呼吸速率可能与水温有关;




【答案】鱼呼吸速率可能跟水中的氧气浓度有关
鱼呼吸速率可能与气压有关(只要猜想合理即可)
2.
我校组织秋游时,小明买了一条金鱼,为了不给生活老师发现(学校规定不能把小动物带回学校饲养),偷偷地把金鱼带回寝室放在脸盆里。第二天早上,小明发现金鱼不见了。
为了知道金鱼失踪的原因,小明问寝室同学金鱼是不是被杀掉了,同学说没有;是不是被谁藏起来了,同学也都说没有;小明查看脸盆周围的地面,也没发现金鱼跳出来的痕迹;同寝室同学小宇想起来,昨夜听到生活老师进寝室查夜,小明到生活老师办公室外面时,隐约地听到生活老师办公室内有讲话声,隐约听到“不准学生把小动物带回学校饲养”、“小明同学昨天把金鱼带回寝室”之类的话,小明恍然大悟。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写出小明探究的问题

(2)写出小明对金鱼失踪原因的另外2种猜测如:
①鱼被同学杀掉了;




(3)写出小明获取对应的事实和证据:如:
①小明同学说没杀鱼;




(4)写出小明最后得出的结论:

【答案】(1)金鱼为什么会失踪?
(2)鱼被同学藏起来了
鱼自己从脸盆中跳出来了(只要合理即可)
(3)小明同学说没有把鱼藏起来
小明观察脸盆周围的地面,没有发现鱼跳出来的痕迹
(4)鱼被老师在查夜时收缴了
3.阅读下列材料:《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那么这个吊灯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否相同呢?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阅读了以上这段材料,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①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
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
③并做出什么猜想?
④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⑤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答案】①吊灯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
②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发现中提出问题。(或:吊灯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否一样呢?灯的摆幅与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否有关?)
③吊灯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或灯的摆幅与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无关(或有关)的)
④用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⑤提出问题

建立猜测和假设
→制定计划

获取事实与证据

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4.黑匣子中有一物体,在不打开匣子的情况下,要猜测该物体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小亮设想了许多办法。若让你验证“物体是由铁组成的”,你将做什么样的实验?写出具体的实验方法和判断依据。
实验方法:
判断依据:
【答案】用磁铁去吸引黑匣子中的物质,如能被磁铁吸引,则黑匣子中的物体由铁组成铁能被磁铁吸引
5.李刚家里买了一支新的保温瓶,他想研究保温瓶的保温性能与所装开水的关系,他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
(1)先在保温瓶中装入初温为t℃的开水,水的体积为保温瓶容积的,盖上木塞,每隔半小时测一次水的温度,共测3次。
(2)第二次在保温瓶中装入初温仍为t℃的开水,其体积是保温瓶的。盖上木塞,每隔半小时测一次水的初温,共测3次。
(3)第三次把保温瓶内装满初温是t℃的开水,重复前次做法。
这样从三次的实验记录中,可以得出保温瓶的保温性能与所装入开水多少的关系。你从他的实验可知,他所改变的量是开水的

由于影响保温瓶的保温性能的因素除了开水的质量外,保温瓶的型号、开水的初温,环境的温度,观察的时间长短都会影响其保温性能,因此,这些因素应加以控制,应观察的量是经过相同的时间问隔后开水的

【答案】体积
末温
提示:从题目可以看出,三次实验取的开水的体积分别是保温瓶容积的、、全部,因此不断改变的变量是开水的体积。保温性能的强弱,显然是要比较相同环境温度条件、相同初温的开水在经过相同的时间后温度的高低。
6.水和酒精都是两种常见的无色透明的液体(白酒中都含有少量的酒精),根据你已知的知识写出两种区分水和酒精的方法。




【答案】①闻气味
各投入一条相同小虫,看哪个死的更快
③是否能点燃④凝固点的不同
⑤沸点不同
⑥都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看哪个降温快
⑦涂在手背上(相同条件),看哪个更凉爽)(只要合理都可)
7.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家,有一次,他在繁忙的工作过程中,要求他的助手帮助他测量一只灯泡的体积。可是,半天过去了,他的助手还是没能完成任务。于是,他亲自跑到助手的实验室到,发现他的助手在忙着研究灯泡的形状,在桌上一张图纸上进行着各种复杂的计算:将灯泡分割成各种形状,记录着各种已经测量过的数据,
“我就快完成任务了!”
助手自豪地对爱迪生说,
只要测量完这一组最后的数据!”
爱迪生微笑着看看助手:
“你努力呀!可是,你能有比较简单方便的方法吗?我想很快就知道它的体积!”
同学们,你能有比较方便简单的方法粗略地得出结果吗?
(至少2种方法)请写出将你的设计过程和你所需要的仪器。




【答案】①在灯泡中装满水后,将这些水注入量筒中,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即为灯泡的体积
②将灯泡密封,完整地浸入水中,水上升的体积即为灯泡的体积
8.喝汤时,小明发现汤有点淡,于是,他拿了一勺盐打算加到汤里去。小明妈妈告诉他:“盐太粗了,应当用细盐,细盐溶的比较快。”你觉得小明妈妈有道理吗?你认为食盐的溶解快慢还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帮助小明同学完成下列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食盐的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建立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其中一个影响因素设计方案):

(4)收集事实证据:

(5)检验假设。
(6)交流。
【答案】(2)①食盐颗粒的大小②水的温度的高低③是否搅拌
(3)取质量相同、颗粒大小不同的食盐颗粒,分别放入到质量和温度相同的水中,比较哪一种食盐先消失(合理即可)
(4)食盐颗粒小的先消失
9.忙忙碌碌的蚂蚁每天进出蚁窝有什么规律呢?某同学对墙脚下的一窝蚂蚁进行了三天观察。他记录了离开蚁窝的蚂蚁数目,每次观察5分钟,其结果如下表:
蚂蚁数目
时间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7:00
8
1
9
9:00
27
4
26
11:00
98
17
110
13:00
101
21
118
15:00
104
27
107
17:00
66
15
60
19:00
4
2
7
根据表中数据记录,可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中午11点到下午3点这段时间,蚂蚁活动的数量较多或者不同天气对蚂蚁外出活动有影响
10.仔细阅读下列文字,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小明准备骑自行车外出时发现车轮胎瘪了。他感到很奇怪,昨天还是好好的,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
他运用自己对自行车了解的常识和经验想到,也许是车胎破了,也许是气嘴的螺丝松了,或者是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
究竟上述哪一种可能是正确的呢?小明开始寻找证据。他仔细查看了外胎,没有发现有破的痕迹;他又查看气嘴的螺丝,也没有发现松动;后来他把螺帽卸下,取出气门芯,发现小橡皮管也是好的。
他给车胎打气,仔细查看和倾听,一会儿车胎又瘪了,他想,也许是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孔。后来,他请修车的师傅把内胎取出,把充气的内胎放到水里,只见气泡从内胎表面的某处不停地往上冒。小明非常高兴,自行车胎漏气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1)小明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2)小明先后提出了哪几个假设?其中哪些假设在检验中被否定?哪个假设在检验中被肯定?
(3)小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案】(1)自行车车胎瘪了的原因是什么?
(2)假设一:可能是车胎破了;假设二:可能是气嘴的螺丝松了;假设三:可能是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假设四:可能是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小孔。假设一、二、三经检验被否定了,假设四经检验被肯定。(3)自行车车胎变瘪的原因是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细小的孔。
11.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据新华社报道:各地连续发生了中小学生食物中毒事件。2002年8月28日,北京市一所中学300多名新生出现高烧、腹泻等症状入院治疗。经对该校食堂设备、餐具及食物的采样化验,已确定学生们得的是细菌性痢疾,而导致该病的罪魁祸首则是当日食堂供应的凉拌黄瓜丝中含有痢疾杆菌。2002年9月4日,吉林省11所中小学校的1169名学生也发生了食物中毒事件,中毒原因是食用了不清洁的豆奶。我们知道痢疾杆菌是一种微生物。
(1)你认为微生物的生长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建立你的假设:

(3)根据你的假设,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4)你得出的结论是:

(5)你认为防止食物中毒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案】(1)与水分、空气和温度等有关
(2)微生物的生长与温度有关
(3)将黄瓜丝分为三组,分别放在28℃、-2℃、80℃环境里的容器中,经过一个星期的时间后,观察三个容器里的黄瓜丝是否变质
(4)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
(5)食物存放要控制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温度、水分、空气等);要防止污染
12.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自天王星被发现后,很多天文学家在观察中发现,天王星运行的轨道与按牛顿理论计算的结果不一致。对于这一“反常”现象,一些科学家认为可能是因为天王星距离太阳较远,决定行星运动的牛顿理论不再适用。当时还是剑桥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亚当斯和法国年轻的天文学教员勒威耶却认为,这种“反常”现象很可能是未知行星的影响造成的。他们各自独立地进行了潜心的研究。
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他们开始收集证据,查阅了大量关于天王星的观察数据,并运用数学的方法进行了复杂的计算。1845年9月,亚当斯先于勒威耶提出了有关这一未知行星在天空中运动轨道参数的预言。
为了检验他提出的预言,亚当斯分别请求剑桥天文台和格林尼治天文台帮助搜索星空,可惜没有引起重视。直到1846年9月,德国天文学家伽勒根据勒威耶的预言,用望远镜发现了这颗行星——海王星。
(])在海王星发现的过程中,天文学家们是如何提出问题的?
(2)亚当斯和勒威耶提出了什么样的猜想?
(3)他们的预言是如何被证实的?
(4)你认为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有哪些十分重要的环节?
【答案】(1)观察天王星的运行轨道,出现“反常”现象。
(2)天王星的运行轨道“反常”可能是受某未知行星的影响造成的。
(3)天文学家根据预言的方位,用望远镜观察到了未知行星。
(4)提出问题、建立假设、验证假设、作出解释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