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方帽子店 教案+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26、方帽子店 教案+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0 22:4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 方帽子店
《方帽子店》讲述了一群孩子因为方帽子戴着不舒服,而发明了各种形状的帽子,并受到大家的欢迎,让之前大家都习惯戴的方帽子变为“古董”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才能避免成为这个社会的“老古董”。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4自然段写了方帽子店只做方帽子,人们也一直只戴着不舒服的方帽子。第5~16自然段写小孩子们不喜欢方帽子,设计出了圆形、香蕉形、圆筒形等各种各样的帽子。第17~21自然段写方帽子店被新帽子店打垮,淘汰了。最后一个自然段既交代了方帽子成为“古董”这一结局,也暗含了故事蕴含的道理:时代在发展,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
课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新旧事物的不同与更替的原因。对比在文中处处可见,如方帽子与圆帽子的对比,大人与孩子对待方帽子、圆帽子的态度的对比,方帽子店与新帽子店的对比……为了强调不同,作者在写方帽子店的主人与儿子的争执时用了六个感叹号,表明双方态度的激烈对立。第17自然段,作者在对比两家帽子店时,使用了完全相同的句式,鲜明地表现了两家店各自不同的坚持,一家“橱窗里放着各式各样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方的”,而另一家“店里摆放着方方正正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圆的”;两家玻璃窗上都贴了广告,一家“专卖从不改变的方的好帽子”,而另一家“专卖各式各样的舒服的好帽子”。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描绘了在方帽子店门口,两个戴着方帽子的大人,一脸惊讶地看着三个分别戴着碗形、香蕉形、圆筒形帽子的孩子。插图与故事内容相对应,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故事内容,感悟故事主旨。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等方式认读“橱、改”等生字,掌握多音字“嚷、溜”;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等方式理解“橱窗、人山人海”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部分。
3.思考方帽子店被淘汰、新帽子店受欢迎的原因,懂得“一成不变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学会变通才是最好的出路”这个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部分。
教学难点
思考方帽子店被淘汰、新帽子店受欢迎的原因,懂得“一成不变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学会变通才是最好的出路”的道理。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生字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教学“橱、蕉、筒”时,可以结合图片;教学“嚷”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教学“改、扣、溜、董”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词语理解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自主理解词义,教师对重点词语、难词进行强调。其中,“人山人海、密密麻麻”还可以结合图示法,“大吃一惊”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2.阅读教学
教学本课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帽子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对帽子的认识,如种类、形状、大小、颜色等,再让学生说说是否见过方帽子,引导学生预测方帽子店的结局,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关键词语“古董”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带着“方帽子是怎么慢慢变成古董的”这一问题默读课文,在大致了解故事来龙去脉的基础上,根据学习提示的要求,让学生自主交流哪部分内容是让人“最意想不到的”。
3.复述故事
在复述“最意想不到”的内容时,可运用上一课学过的“借助表格复述”的方法,师生合作设计并填写表格。比如,复述方帽子店的主人看到儿子戴圆帽子恼羞成怒这个部分,可以摘录大人和小孩的不同表现填写在表格中,再进行分角色朗读,然后借助表格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但是,借助表格复述并不是唯一可用的方法,如果学生能用其他方法复述,如运用二年级练习的“讲故事”的方法,通过抓关键词语、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教师也应加以鼓励。学生复述时,教师在关注意思是否表达清楚、语句是否前后连贯的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如声音洪亮、态度大方等。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预测结局
1.导入:帽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饰物,我们常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帽子,圆顶帽、鸭舌帽、贝雷帽……可是你见过方帽子吗?你觉得方帽子戴着会舒服吗?有一家店只卖方帽子,你觉得它的结局会如何?(学生交流)
2.过渡: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向我们揭示了方帽子的结局,一起来看看和你的预测是不是一样的吧!
3.引导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古董”的含义,体会方帽子的结局。
“古董”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器物,可供了解古代文化参考;也比喻过时的东西或顽固守旧的人。方帽子成为“古董”,说明方帽子被淘汰了。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带着“方帽子是怎么慢慢变成古董的”这一问题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默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根据方帽子变成古董的过程,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指名分段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4.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名学生朗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字进行警示。
“橱、嚷”为翘舌音,“嚷、筒、懂”为后鼻音,“溜”为边音。
“筒”读三声,不要读成“同”的音。
5.齐读生字,强化记忆。
6.学生交流反馈,明确故事内容。
起因:帽子店只做方帽子,人们只戴方帽子。
经过:小孩子觉得方帽子戴着不舒服,于是设计出了圆形、香蕉形、圆筒形等各种各样的帽子。
结果:人们戴上了新帽子,舍弃了方帽子。
板块三 细读课文,感受变化
1.指导学生细读相应的重点语段,思考下列问题。
(1)以前为什么只有方帽子?
(2)其他形状的帽子是怎样产生的?
(3)方帽子店店主看到儿子戴圆帽子时是什么态度?
(4)方帽子是怎样成为“古董”的?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后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反馈,课件相机出示相应句段,教师引导感悟。
(1)以前只有方帽子的原因。
句段1:问他们为什么只做方帽子,他们总是这样回答:“我们从来都是做方帽子,方帽子才是好帽子,不能改的。”
①引导学生想象“他们”回答时的语气、神态,体会方帽子店的人认为以前一直只做方帽子,以后也只能做方帽子,不能改的理所当然、理直气壮。
②体会他们话中的顽固不化。
“从来都是做方帽子”说明他们顽固守旧,不知变通;“方帽子才是好帽子”是他们一直以来对帽子的看法;“不能改”更加说明了他们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性格。
③指导朗读,读出话语中的顽固守旧、理直气壮。
(2)其他形状的帽子产生。
①过渡:方帽子店只做方帽子,人们也只戴方帽子,但是方帽子戴着真的舒服吗?(不舒服)请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方帽子戴着并不舒服。
②指名答,课件相机出示句段2,引导感悟。
句段2:他们圆圆的脑袋藏在方帽子里,紧的地方太紧,宽的地方太宽,冬天戴着不太暖,夏天戴着却热得满头汗。舒服吗?真不舒服!
从脑袋的形状与帽子的形状不相符,宽紧的对比,冬天和夏天戴着的感觉这三个方面说明了戴方帽子的感受:不舒服。
③学习设问的修辞手法。
设问是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一种修辞手法。正确地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使行文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舒服吗?真不舒服!”就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作者自己提出问题,紧接着自己回答。这样既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自然而然地引发读者的思考,又能强调方帽子戴着并不舒服,才有了后文小孩子们发明新帽子的事。
我们在写作中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时要注意以下两点:A.有问有答,问题与答案贴切,不能答非所问;B.应用在描写、议论、抒情的前面,以提醒读者,引起下文。
④过渡:方帽子戴着这么不舒服,人们还是一直只戴方帽子,后来,是谁不想戴方帽子,想要戴其他形状的帽子呢?(小孩子们)
⑤出示句段3,从小孩子们的疑问和大人们的回答中体会小孩子们和大人们对待方帽子的对比态度。
句段3:小孩子们觉得方帽子又奇怪又不舒服,他们想,圆圆的头为什么戴方帽子呢?圆的不行吗?
大人们总是这样回答:“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
小孩子们敢于质疑,遇事爱动脑筋,因此觉得方帽子又奇怪又不舒服,便向大人们接连提出两个问题。但大人们从来没有做过改变,不敢打破常规,因此只能说“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大人们的回答并没有说服小孩子们,孩子们便开始尝试用纸做出各种形状的帽子。
⑥出示句段4,感受其他形状的帽子是从小孩子们用纸做其他形状的帽子,再到用布做成圆帽子的过程中产生的。
句段4:小孩子们可不喜欢戴方方的帽子,他们喜欢用纸做出圆的、尖的、香蕉形的帽子,戴在头上,又舒服又漂亮。
“假如我们用布做成真的帽子……”一个小孩子说。
“那戴在头上就更舒服了。” 另一个小孩子接着说。
他们设法找到一些布,试着做了几顶圆帽子,像碗一样扣在头上,很舒服。
大人们“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回答并没有说服小孩子们,孩子们便开始尝试用纸做出各种形状的帽子,这样的帽子“又舒服又漂亮”。后来他们又尝试用布做成了圆帽子,描写圆帽子像碗一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圆帽子的形状,这样的形状正好与人的脑袋贴合,因此“很舒服”。
(3)方帽子店店主看到儿子戴圆帽子时的表现。
句段5:街上人山人海。在密密麻麻的方帽子中,忽然出现了几顶圆帽子,方帽子店的主人大吃一惊。最让他吃惊的是,自己的儿子也戴了一顶圆帽子!
“快快把它丢掉!”方帽子店的主人抓起圆帽子,丢在地上。
“我要!我要!”儿子嚷嚷着。
“不懂事的孩子!好好的方帽子不戴,要戴圆帽子!”
儿子不理他,拾起圆帽子戴在头上,一溜烟似的跑了。
①指导朗读这个句段,注意读准多音字“嚷”和“溜”。
“嚷”只有在“嚷嚷”一词中,读rāng;其他情况读rǎng,如“叫嚷、大喊大嚷”。“溜”在表示“迅速的水流”“房顶上流下来的雨水”“檐沟”时,读liù,如“大溜、檐溜”;在表示“滑行”“偷偷地走开或进入”“沿着,顺着”时,读liū,如“溜达、溜边儿”。
②引导学生从六个感叹号中感受方帽子店的主人和儿子争执时双方态度的激烈对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方帽子店的主人和儿子对圆帽子的不同态度。方帽子店的主人“大吃一惊”是因为他从来没见过圆帽子,觉得不可思议;“抓、丢”两个动词表现了他对戴圆帽子的不理解和反对程度。从儿子的“嚷嚷”中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行为很不理解,表示抗议;从“拾、戴”两个动作中可以感受到儿子舍不得丢弃圆帽子,十分喜欢它;从“一溜烟似的跑了”这个动作可以看出儿子怕父亲再次扔掉他的圆帽子,以及他对圆帽子的喜爱之情。
③引导概括方帽子店的主人的性格特征。
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因循守旧。
(4)方帽子成为“古董”。
①出示句段6,引导学生从新帽子店和方帽子店的对比中感受新旧事物的不同与更替。
句段6:后来,方帽子店对面,又开了一家帽子店,橱窗里放着各式各样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方的。方帽子店里摆放着方方正正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圆的,玻璃橱窗里还贴了一张广告:“专卖从不改变的方的好帽子。”对面的新帽子店里也贴了一张广告:“专卖各式各样的舒服的好帽子。”
一家店“橱窗里放着各式各样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方的”,而另一家“店里摆放着方方正正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圆的”;两家店玻璃窗上都贴了广告,一家“专卖从不改变的方的好帽子”,而另一家“专卖各式各样的舒服的好帽子”。这里使用了完全相同的句式,通过对比鲜明地表现了两家店各自不同的坚持。从中可以看出方帽子店坚持“从不改变”,而新帽子店中的帽子“各式各样”,注重“舒服”,说明它品种多、实用性强。两相对比,方帽子店注定会被新帽子店取代。
②出示句段7,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思考:你觉得方帽子为什么会被取代,成为“古董”?
句段7:路上的行人已经变了样子,夏天戴着宽边的香蕉形的草帽,冬天戴着圆筒形的呢绒帽……
方帽子店的主人气得几乎昏过去!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世界一天天在改变,那些不舒服的方帽子,慢慢地成为古董。
虽然方帽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人们的唯一选择,但是戴起来并不舒服,并且设计也一成不变,所以会被各式各样的舒服的新帽子取代,变成“古董”。由此可以看出人们是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改变老观点的。
③小结:从几个孩子坚持不戴方帽子,自己动手做了圆帽子,到孩子们慢慢长大,设计出了其他式样的帽子,开新帽子店,再到最后人们选择了新帽子,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并非立刻接受了新事物,而是因为新事物更适应人们的生活,因此人们才逐步接受了新事物。
板块四 交流感悟,练习复述
1.学生交流故事中哪部分内容是最意想不到的。
2.回顾《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中学习的借助表格复述课文内容的方法,课件出示一个表格示例,引导学生尝试借助表格复述自己认为最意想不到的情节。
方帽子店 新帽子店
式样

广告

3.学生自主绘制表格,练习复述最意想不到的情节,要求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情节讲清楚。
4.小组内练习复述,组员互评。
5.每个小组推荐小组内讲得好的同学在班上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板块五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方帽子店一成不变迟早会被淘汰
2.拓展积累和本课有关的一些成语。
和帽子有关的成语:张冠李戴 弹冠相庆 怒发冲冠 沐猴而冠 衣冠楚楚 冠冕堂皇
表示创新的成语:标新立异 别出心裁 别具匠心 独树一帜 推陈出新 吐故纳新
形容变化大的成语:日新月异 千变万化 焕然一新 物是人非 天翻地覆 变化莫测
3.小结:方帽子是人们心中一直不敢去改变的东西,即使知道戴着方帽子不舒服,也没有人想着去改变,人们不敢尝试。后来,孩子们发明了大家喜欢的圆帽子,也最终被大家接受。所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大家要想着用最好的方法去解决,要学会创新,这样才能生活得更好。
练习设计
完成对应训练。
1.给予有效的指导方法。略读课文教学中的“略”不是学生学习的粗略与认知的肤浅,而应是教师教学上的“略”——恰当而简约。与精读课文相比,本课的教学更加注重小组交流和班级交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个人汇报内容更加系统,使互动补充的过程更加活跃。
2.从课题入手,把握主要内容。通过课题“方帽子店”谈话引入,让学生快速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这种做法不仅化难为易,而且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学习了获得新知的方法,得到了积极主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