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了解复述和背诵的区别,并对本单元所学的复述方法做了归纳,提示学生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有助于完整、有序地复述篇幅较长、内容比较丰富的故事。
“识字加油站”编排了带有口字旁和言字旁的字组成的两组词语,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对形声字特点的认识,运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学习生字。
“词句段运用”编排了三项内容。一是体会拟声词的作用,并照样子写句子。根据语境恰到好处地运用拟声词,能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的特点、动作的状态或人物的心情。通过仿写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拟声词的作用,并学会运用。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所给题目的特点,再试着写几个类似的题目。这些题目都把两个性格或体形截然不同的主要形象连在一起,很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仿写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这样拟题的好处。三是练习转述别人的话。学习怎样把直接引语转成间接引语,对完成“复述故事”这一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很有益处。在转述别人的话时,要注意改变人称、去掉语气词等。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大林寺桃花》。这首诗是诗人初夏时节游览庐山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诗中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活泼可爱,表现出诗人的意外与欣喜之情,富有情趣。
教学目标
1.能总结复述故事的方法。
2.能用形声字的特点认识“咳、嗽”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吐”,积累“咳嗽、呕吐”等词语。
3.正确朗读句子,体会拟声词的作用,能照样子写句子。
4.能模仿例子,巧用一对反义词拟题,体会其中的趣味。
5.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话。
6.积累古诗《大林寺桃花》,体会诗人对春光的无限留恋和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总结复述故事的方法。
2.能用形声字的特点认识“咳、嗽”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吐”,积累“咳嗽、呕吐”等词语。
3.能模仿例子,巧用一对反义词拟题,体会其中的趣味。
教学难点
1.正确朗读句子,体会拟声词的作用,能照样子写句子。
2.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话。
3.积累古诗《大林寺桃花》,体会诗人对春光的无限留恋和喜爱之情。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
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交流本单元课文中学习的复述故事的方法,交流如何借助表格、示意图和文字提示等详细复述故事。再让学生自由朗读对话,讨论从教材上的三位学习伙伴的交流中能知道什么,画出关键词句,再次梳理复述方法,说说这样做的好处。最后,教师可以选择一篇童话故事,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选择一种方式,合作进行复述练习。
2.识字加油站
可以先让学生自读两组词语,说说有什么发现。然后指导学生认读第一组词语,读准字音,重点读准轻声和多音字“吐”。在读准字音后,引导学生再读第一组词语,可以用动作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这些词语都与嘴巴有关,所以是口字旁,巩固对形声字特点的认识。再引导学生读第二组词语,并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词语的意思,体会这些词语都与语言有关,所以四个生字都带有言字旁。
3.词句段运用
教学“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时,可以让学生自读两个句子,并且去掉加点部分对比读一读,演一演,结合语境感受拟声词的作用。再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例句写一写这样的句子。教学“词句段运用”第二题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给出的题目,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特点,体会这种题目的好处;再模仿例子,说几个这样的题目。教学“词句段运用”第三题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例句,比较两句话的不同。引导学生发现,在转述别人说的话时,要注意改变人称、去掉语气词等。如果要把转述的话写下来,不需使用冒号、引号。
4.日积月累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白居易的诗词,全班一齐背诵,如《池上》《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等。然后揭示题目,简要介绍大林寺的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游览庐山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言绝句。再通过播放录音,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学生可以自主借助文中的插图,说说古诗的大意,教师适时进行补充。之后,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人游览时看到此情此景会说些什么,体会诗人的欣喜之情。最后熟读成诵,积累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总结复述故事的方法。
2.能用形声字的特点认识“咳、嗽”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吐”,积累“咳嗽、呕吐”等词语。
3.正确朗读句子,体会拟声词的作用,能照样子写句子。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交流收获,学习总结
1.导入: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四篇课文,读到了有趣的故事,通过这四篇课文我们还学会了复述故事的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谈谈我们的收获。
2.引导学生围绕下列话题进行交流,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1)你对本单元的哪一篇课文印象最深刻?说说你的理由。
(2)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运用复述的方法,举办了“趣味故事大会”,你认为谁讲故事讲得最好?为什么?
(3)关于复述,你学到了什么?
3.学生自读教材上“交流平台”的内容,理解这几位学习伙伴的讨论内容。
本单元“交流平台”讲的是复述故事的方法。第一个同学是从应该如何复述的角度来阐述的,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不是把故事背下来,而是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内容讲出来。因此,在复述故事之前,首先要熟读故事,深入理解故事的中心思想,抓住它的主要内容,掌握故事的脉络,列出复述的提纲,确定重点词语或提出重点问题,然后再进行复述。第二个同学则是讲复述故事时可以借助一些方法(包括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
4.根据本单元的学习,总结其他复述故事的方法。
复述的方法还有:
(1)按照故事情节来复述,即抓住故事的开端,厘清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把握故事情节的高潮,明确故事的结局。
(2)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概括故事内容,明确事件的起因,了解事件的经过,掌握事件的结果,将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就可以概括故事的内容。
(3)列提纲复述,主要针对篇幅长和内容较复杂的故事。在复述时,可以先分析故事,厘清层次;然后把复述的故事写成提纲;最后再根据提纲进行有序的详细复述。 (4)抓关键词复述,即抓住一段话或一篇文章里关键性的词语进行复述。
板块二 词串识字,集中学习
1.识记带有口字旁的词语。
(1)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学生自主拼读。
咳嗽 呕吐 唠叨 嘀咕
(2)指名拼读,教师正音,提示重点字音。
“嗽”为平舌音,在“咳嗽”一词中读轻声;“叨”“咕”在词语“唠叨”“嘀咕”中也读轻声。
“嘀”读二声,不能读成一声。
(3)指导掌握多音字“吐”。
“吐”在表示“(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东西)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时,读tù,如“呕吐、吐血”;在表示“使东西从嘴里出来”“说出来”时,读tǔ,如“吐痰、吐露、吐字”。
(4)引导学生再读词语,观察字形,发现规律。
这些词语中的字都有口字旁且口字旁都在字的左边,都与口的动作有关。
(5)指导学生尝试用动作演示表现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6)引导学生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的词语?
叫喊、吆喝、呼吸、吓唬、哽咽……
2.识记带有言字旁的词语。
(1)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学生自主拼读。
谚语 谣言 告诫 辩论
(2)指名拼读,教师正音,提示易误读的字音。
“谚”读四声,不能读成二声。
(3)引导学生再读词语,观察字形,发现规律。
这些词语中的字含有言字旁。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①谚语:我们学过哪些谚语?你能背诵一两条吗?
谚语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一般有天气谚语、农业谚语、哲理谚语等。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言简意赅的短句或韵语。
②谣言:你听过谣言吗?谣言可信吗?
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③告诫:谁会常常对你告诫?这段时间,老师常常告诫你们什么?
诫,有“劝诫”的意思。“告诫”即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5)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字和“辩”是形近字?(课件相机出示练习题,指导学生区分)
辩 辨 辫 瓣
( )论 ( )析 ( )别
分( ) 争( ) 花( )
( )子
(6)小结:带言字旁的字多与说话有关。
(7)引导学生积累其他带有言字旁的词语。
诗词、说话、议论、认识、计谋……
(8)再读两组词语,引导明确这些生字大部分偏旁是口字旁或言字旁,表示意义,整个字的读音和另外半部分相同或相似。这些生字就是形声字。形声字具有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
板块三 读词句段,学会运用
1.课件出示句子,学习自由朗读。
2.去掉加点部分,学生再读,对比体会不同之处,小组讨论,交流体会加点部分的效果。
3.指名反馈,师生合作体会句子。
“噌的一下子”反映了顾客急性子的特点;“扑通”形容重物落地或落水的声音,说明椰子很重。加点部分的词语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仿佛画面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4.课件出示一些拟声词,学生自读词语,体会这些拟声词的表达效果。
单音节:乒、乓、哧、唰、哗、轰、嘭、砰、嘘、咻、飕、吱、啪。
双音节:啦啦、哗哗、汪汪、咚咚、隆隆、呼呼、嗖嗖、嘘嘘、咻咻、嘎嘎、滴滴、答答、淅淅、沥沥、哼哼、隆隆、呜呜。
AB型:扑哧、扑通、咔嚓、咔嗒、滴答、叮当、哧溜、啪啦、哗啦、呼噜、噼啪、轰隆、喵呜、呼啦、吧嗒、咕嘟。
AAA型:呜呜呜、嘻嘻嘻、呵呵呵、哈哈哈、啦啦啦、嗡嗡嗡、呱呱呱、嗒嗒嗒、轰
轰轰、嘟嘟嘟、咕咕咕、咚咚咚。
ABB型:咝溜溜、轰隆隆、哗啦啦。
5.引导学生使用拟声词口头说句子,把句子说通顺后,学生自主选择一两句写下来。
看见老虎来了,小鹿嗖的一下逃走了。
布谷鸟咕咕的叫个不停。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模仿例子,巧用一对反义词拟题,体会其中的趣味。
2.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话。
3.积累古诗《大林寺桃花》,体会诗人对春光的无限留恋和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细读题目,感受趣味
1.课件出示四个故事题目,指名读题目,并引导思考:这些题目有趣在哪里?每个题目中的一对反义词是什么?这些词语对应的人物是谁?
每个题目中都有一对相对的词语,形成强烈对比,增加趣味。
2.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说说自己觉得有趣的类似的题目。
3.试着给自己想象的童话故事取个类似的有趣的题目。
(1)首先可以给自己的故事定一对性格相反或者外形截然不同的人物。
(2)接着给人物加上一对意思相反或有巨大反差的词语。
老马和小牛
开心的蚂蚁和伤心的大象
骄傲的公鸡和谦虚的孔雀
矮冬瓜和长丝瓜
笑得欢和哭得急
板块二 转述话语,活用语言
1.课件出示教材上的样例,引导发现异同。
第一个句子是引述句,第二个句子是转述句。
2.再读句子,找出转述句与原句的不同之处,总结把引述句改成转述句的方法。
引述句改成转述句的方法:①改标点,将句子中的冒号改为逗号,删掉双引号;②改人称,句中的第一人称“我”或“我们”改为第三人称“他(她)”或“他(她)们”。
3.出示教材上要求转述的两句话,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转述。
(1)裁缝又补充一句,不过,他指的是明年冬天。
(2)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她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板块三 朗读感悟,积累古诗
1.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白居易的古诗,说说对白居易的了解。
白居易(772—846),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在文学上白居易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钱塘湖春行》等。
2.课件出示《大林寺桃花》,学生自读。
3.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并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4.教师讲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此诗是诗人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在大林寺即景吟成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是写初夏四月诗人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诗人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诗人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5.学生再读古诗,不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来理解,也可以和同桌交流,理解诗歌大意。
6.指名逐句翻译诗句,教师适时对一些难词进行指导。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或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不知:岂料,想不到。
7.明确诗歌大意。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8.结合插图,体会诗人的感情。
这首诗不仅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将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如此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诗人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9.再次朗读,体会意境,领会情感。
10.熟读成诵。
11.积累两首关于春天的古诗。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如,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复述、评议、探究交流等具体活动掌握复述的方法和技巧。
2.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如,在“识字加油站”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等环节,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3.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延伸拓展。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并进行迁移。如,在“词句段运用”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自主发现的基础上说句子、拟题目、学转述,而后以教材为依托进一步将教学作必要的延伸。这一环节的安排,意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拓展性训练。
4.充分发掘记忆潜能,引导学生拓展积累。在“日积月累”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图片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这部分教学要重视背诵积累。背诵古诗既是语言的积累,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学生的记忆潜能,引导学生拓展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