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吃水不忘挖井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 吃水不忘挖井人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2 15:0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吃水不忘挖井人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革命领袖毛泽东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解决了名叫沙洲坝的村子的吃水困难问题。乡亲们感激毛泽东主席,解放以后在井边立碑纪念,饮水思源。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感恩,懂得珍惜。
本文共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第2自然段写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毛泽东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第3自然段写乡亲们饮水思源,立碑纪念。
课文有一幅插图,是拍自沙洲坝实地的照片,图文互补,让故事内容更加真实、感人。
教学目标
1.会认“吃、忘”等字和“心字底”“广字头”这两个偏旁,会写“吃、叫”等生字和“横折弯”这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能找出文中明显的信息,体会乡亲们的情感。
4.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吃、忘”等字和“心字底”“广字头”这两个偏旁,会写“吃、叫”等生字和“横折弯”这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1.能找出文中明显的信息,体会乡亲们对毛泽东主席的崇敬之情。
2.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教学生字时,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已学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根据偏旁识记,如“吃、叫”和嘴巴有关,所以都是口字旁;熟字比较法识记,如:主—王,士—土;字理分析法识记,如“井”字可以出示水井的图片和象形字,引导学生找出象形字和实物的相似之处;采用熟字组成新词的方法识记,如:吃面、忘记、水井、村子、大叫、毛衣、主人、草席、乡下、亲人、战士、士兵、面条等。
生字书写教学时,可以根据字形特点,分类进行指导。如,“吃、叫”都是口字旁,左右结构;“江、没”都是三点水,左右结构;“主、住”带有相同部件。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重点示范指导同组字中的其中一个,另一个由学生自主观察,尝试书写。“以”字笔画虽少,但字的重心比较难摆,要重点指导。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的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读读写写。如,吃东西、小虫、大叫、鸟儿、主人、江水、长江、没有、可以、以后。
2.朗读指导
课文中有许多带轻声的词语,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等方式,指导读好“村子、时候、地方”这几个词语中两个字前后轻重的变化。
句子的朗读。本课中有一些句子中带有陌生的新词,学生读起来有难度,可以先读好词语,再连起来读句子,以便减轻难度。如,“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先分别读词语“瑞金城外”“村子”“沙洲坝”,再连起来读好句子。又如,“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先读词语“带领”“战士”“乡亲们”,再读句子。
3.阅读教学
本课的教学,重在识字学词,读好课文。不必在课文内容上讲解过多。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要结合字词的学习进行。如,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明显的信息来讲讲“谁是挖井人”,并结合学习词语:毛主席、战士、乡亲们。
本课记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应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结合词语教学来弥补学生认知上的不足。如,城市里的学生对于“井”是比较陌生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配合讲解,来帮助学生了解“井”对农村生活的重要性,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学生对“毛主席”了解不多,教学时可以借助一些图片、视频资料,简要介绍毛泽东主席,同时落实“革命、解放”等词语。
第2自然段中对“缺水”的理解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可以结合相关图片,直面缺水中人们生活的艰辛,帮助学生理解水的重要性,从而体会沙洲坝乡亲们对水的渴望。有了情感基础,学生就能理解挖井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从而理解乡亲们的情感。
教学中要注意讲读结合,以读为主,切忌枯燥地讲解,使学生学得乏味。
4.表达运用
教材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读一读,记一记”。题中的词语是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的组词,重在让学生在读中识记,在读中积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这些词语说说句子,在语境中加强理解和运用。
课前准备
1.借助拼音预习课文,圈画出本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吃、忘”等字和“心字底”“广字头”这两个偏旁,会写“吃、叫”等生字和“横折弯”这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整体感知,梳理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出示毛主席的照片。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照片上的人是谁。
3.谈话导入:毛泽东主席被称为“东方巨人”,他是我国伟大的领导人。他的光辉事迹数不胜数,人们唱给他的赞歌更是不绝于耳。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瑞金市沙洲坝的老乡们是如何怀念这位伟人的。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吃水不忘挖井人)
5.指导“吃、忘、井”三个生字的读音,进行教读。
(1)教师教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将生字读音读正确。
(2)指导学生通过与熟字组词的方式进行识记,如:“吃”组词“吃东西”,“忘”组词“忘记”,“井”组词“水井”。
板块二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1)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3)觉得难读的字词可以看看拼音,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圈画标注出本课要求掌握的字词。
3.指名读课文,注意分辨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给学生纠正读音,并予以生难字的指导。
“村”是平舌音,“吃、主、战、士、住”是翘舌音;“村、战、面”是前鼻音,“忘、井、乡、江”是后鼻音。“主”读三声zhǔ,“住”读四声zhù;“士”读shì,要与“土(tǔ)”区分开。
4.认读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表中要求学生会认读的生字,全班齐读。
吃 忘 井 村 叫 毛 主 席 乡 亲 战 士 面
(2)开“小火车”读生字。
5.交流识字方法。
(1)借助偏旁,识记“吃、叫”。
①引导学生发现“吃、叫”都是口字旁,都和嘴巴有关。
②让学生演示“吃、叫”的动作。
(2)联系生活,识记“忘、面”。
①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某天出门忘记了带需要的东西,以此来帮助学生识记“忘”。
②借助面条、面包的图片来识记“面”。
(3)借助图片,识记“井、村、乡、毛”。
①课件出示水井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水井,再出示“井”的象形字,引导学生找出象形字和实物的相似之处,进而识记“井”字。
②课件出示乡村与城市的图片,对比识记“乡、村”;“村”字还可以用“加一加”的方式识记:木+寸=村。
③课件出示“毛衣、羽毛”的图片来识记“毛”。
(4)形近字对比,识记“主、士”。
通过形近字对比识记,如:王—主、土—士。
(5)组词解释,识记“席、亲、战”。
①解释“主席”一词,识记“席”。还可以出示“草席、凉席”的图片加以识记。
②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都是我们的亲人来识记“亲”。
③理解“战士、战争”等词来识记“战”。
6.卡片认读生字。
(1)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教师出示卡片,全班认读。
7.认识偏旁“心字底”和“广字头”。
(1)小组交流,说说带有“心字底”或“广字头”的字。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
心字底:忘、想、思、念、急。
广字头:席、庄、库、店、府。
(3)根据字义,发现规律。
(4)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并明确:带有心字底的字一般都和心有关,带有广字头的字一般都和建筑有关。
板块三 指导书写,描红临写
1.学写“横折弯”。
(1)教师示范横折弯的书写:先横后向下折再右弯,右弯时有弧度,不要写成直角。
(2)学生动笔写,教师巡视指导。
2.学写生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吃 叫 主 江 住 没 以
①指名读。
②学生齐读。
(2)教师指导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课件出示会写字的动画,让学生观察笔顺、笔画。
“吃”的“口”部要写小,稍靠上;右部撇稍短,横折弯钩要舒展。
“叫”的“口”部要写小,稍靠上;右部竖为悬针竖,且挺而有力。
“主”点和竖在竖中线上;三横间距均匀,第一横中长,第二横稍短,最后一横最长。
“江”左边高于右边,“工”的第一横短,第二横长。
“住”左窄右宽,左部的竖不宜过长,从撇的中部起笔。
“没”左窄右宽,“氵”呈弧形;右部起笔的撇是短撇,横折弯要与横折弯钩相区别,捺要舒展开。
“以”竖提稍短;中间的点起笔略高,在提收笔的上端;右边撇的起笔最高,注意穿插;最后一点要写低,保持字的平衡。
(3)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引导学生观察。
(4)学生在字帖上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醒学生的书写坐姿。
(5)小组合作,共同交流,给所学的生字组词,巩固所学习的生字。
(6)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学生将词语写在生字旁。
吃:吃水、吃东西
叫:叫声、叫好
主:主席、主人
江:长江、江河
住:住过、住处
没:没有、没事
以:以为、以前
(7)全班齐读词语,边读边记。
板块四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边读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用铅笔圈画出来。
(1)挖井人是谁?
(2)谁不忘挖井人?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答案。
(1)挖井人是毛泽东主席、战士和乡亲们。
(2)乡亲们不忘挖井人。
3.朗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圈画出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历史背景。
4.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并明确答案。
(1)地点:沙洲坝。
(2)人物:毛泽东主席。
(3)历史背景:领导革命。
5.朗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圈画出挖井的原因。
6.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并明确答案。
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7.朗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圈画出乡亲们干了什么事。
8.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并明确答案。
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并刻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9.小结:本篇课文讲了沙洲坝的村子里没有水井,毛泽东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水井,解放后,乡亲们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并刻字想念毛泽东主席。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找出文中明显的信息,体会乡亲们的情感。
2.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3.能仿照课题说话,根据词语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字,指名学生读。
2.听写生字词,复习巩固。
3.学生开“小火车”朗读课文,一人读一句,循环读,教师及时纠正字音。
4.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和了解了文章的大致脉络,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课文,来体会乡亲们的情感。
板块二 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1.朗读第1自然段。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等。
(2)指导朗读“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先让学生分别读词语“瑞金城外”“村子”“沙洲坝”,再连起来读句子。
(3)快速浏览段落,找出段落中的轻声词语和儿化音。
(4)学生自行举手发言,教师相机出示。
轻声词:村子 时候 住过
儿化音:那儿
(5)学生自行举手范读,教师相机指导评价。
(6)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明确“村子、时候、住过”这几个词语的第二个字都是轻声,要读出两个字前后轻重的变化;读儿化音“那儿”的时候,“e”的舌位稍稍后移;“瑞金城外”后面要稍微停顿一下,“沙洲坝、毛主席、领导革命”交代了地点、人物和历史背景,要重读。
(7)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8)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指导纠正。
(9)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2.朗读第2自然段。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等。
(2)指导朗读“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先让学生分别读词语“毛主席”“带领”“战士”“乡亲们”,再连起来读句子。
(3)快速浏览段落,找出段落中的轻声词语。
(4)学生自行举手发言,教师相机出示。
地方 乡亲们
(5)学生自行举手朗读,教师相机指导评价。
(6)朗读指导:“地方、乡亲们”这两个词语要读出前后轻重的变化;“没有水井”“很远的地方”“挑”等词和短语要重读,突出乡亲们吃水非常困难。
(7)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8)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朗读第3自然段。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等。
(2)指导朗读“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先让学生分别读词语“乡亲们”“旁边”“石碑”,再连起来读句子。
(3)指导朗读“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①指名学生画停顿,教师相机出示。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②全班齐读,读出亲切、热爱、怀念、感激等感情。
4.学生再次开“小火车”朗读课文,一人读一句,循环读,教师及时纠正节奏、停顿和重音等。
5.小组赛读,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好。
板块三 深入课文,悟情悟理
1.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
(1)在文段中巩固生字,学习词语。
①用“加一加”的方式明确“村、叫、江、住”等字的结构,如:木+寸=村,口+丩=叫,氵+工=江,亻+主=住。
②学习理解“村子、沙洲坝、毛主席、江西、领导、革命、住过”等词语。
(2)学生圈画出表示地点的词语,指名学生回答。(瑞金、沙洲坝、江西)
①指名学生说说“那儿”具体是指哪儿。(沙洲坝)
②小组交流,练习说话,说说“瑞金、沙洲坝、江西”三个地点的关系。
③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并明确。(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当地所处的省、市、镇来帮助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沙洲坝是一个镇,瑞金是一个市,江西是一个省;沙洲坝隶属于瑞金,瑞金隶属于江西。
(3)教师讲解故事背景。
毛泽东主席在江西瑞金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建立红色根据地,领导人民闹翻身、求解放,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在期间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讲的就是毛泽东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发生的事。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感悟毛泽东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质。
(1)在文段中复习巩固生字,学习词语。
①通过“加一加”的方式明确“没、亲、战”的结构,如:氵+殳=没,立+朩=亲,占+戈=战;“乡、士”都是独体字。
②学习“没有、乡亲们、带领、战士”等词语。
(2)提问启思:毛泽东主席在那儿看到了什么?
(3)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
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①提问启思:“很远”这个词说明了什么?(学生圈画出这个词语)
②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梳理:“很远”说明了乡亲们吃水的困难。
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一下没有水,乡亲们会遇到哪些困难。
④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相机补充。
没法做饭、洗衣、洗漱,还会没水喝等。
(4)理解水的重要性。
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家里停水了,想要用水必须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背水回来用,但是家里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都需要用到大量的水,这是多么不方便的事情啊!
②出示图片,直面缺水中人们生活的艰辛。
(5)思考:看到这样的情况毛泽东主席是怎样做的呢?齐读第二句后讲一讲。
(6)指名学生说说毛泽东主席是怎么做的。
(7)引导学生理解“带领”一词,可以利用造句“星期天,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到博物馆去参观”来帮助学生理解。
(8)小组交流,说说毛泽东主席为什么要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
毛泽东主席处处为人民着想,为人民群众解除疾苦。
(9)再次朗读第2自然段,在朗读中感悟毛泽东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质。
3.学习第3自然段,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行为。
(1)在文段中复习巩固生字,学习词语。
①明确“以”是左右结构的字,“面”是独体字。
②学习“解放、以后、石碑、时刻、想念”等词。
(2)引导学生看教材第17页的课文插图,教师指名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立”的意思。
(4)根据课文内容,自行思考,乡亲们为什么要在井旁立石碑。
(5)学生畅所欲言。
(6)小组交流讨论,说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意思。
(7)指名学生说,教师相机引导。
现在有水吃了,我们不能忘记当初挖井的人,要时刻记得毛泽东主席对我们的帮助。也就是不能忘记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人。
(8)引导学生理解“时刻”的意思,通过“时刻”一词来看出乡亲们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毛泽东主席,表现了乡亲们对毛泽东主席的感激之情。
(9)提问启思:乡亲们为什么要立碑?为什么要在解放后立碑?
(10)小组交流,全班分享,教师讲解。
因为毛泽东主席不仅仅解决了乡亲们多年未解决的吃水问题,更为全中国的劳苦大众谋幸福,解放了全中国,让人民当家做主。面对美好的生活,乡亲们又怎能忘记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呢?因此,“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有一语双关的意思,生动地表现了乡亲们感激毛泽东主席的深厚感情。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可亲可敬的伟人!
4.找出文中的关键信息,说说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具体表现。
5.学生自行举手发言,教师相机梳理明确。
立石碑,并在石碑上刻字想念毛泽东主席。
6.再次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行为。
7.小结:“饮水思源”是一种感恩,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懂得感恩:感恩老师传授给了我们知识,感恩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恩朋友给了我们欢乐……学会感恩,就是学会了爱。有了爱,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板块四 读词说话,表达运用
1.仿照课题说话。
(1)教师出示课件。
过桥不忘________,吃菜不忘____________,穿衣不忘________,__________不忘________……
(2)学生自行思考,举手发言,教师相机指导。
2.朗读词语,练习说话。
(1)教师课件出示词语。
水井 井口 叫声 叫好 乡亲
亲人 主席 主人 上面 面前
战士 战友
(2)男女生分组赛读,看谁读得又准又好。
(3)仔细观察,说说从这些词语中发现了什么。
(4)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指导梳理并明确:这些词语都是本文要求会认的生字的组词。
(5)小组合作,组长分配词语,各个组员根据分到的词语分别说一句话,分享交流。
(6)指名造句,全班分享。
3.复习写字,教师检查。
(1)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学习,回顾生字的书写笔画、笔顺,并在练字本上书写。
(2)教师巡视指导,对个别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板块五 课堂总结,主题深化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吃水不忘挖井人
2.小结:课文写毛泽东主席在瑞金城外的沙洲坝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决了当地的吃水问题,乡亲们为他立了一块石碑的故事,表达了毛泽东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的品质,也表达了乡亲们对毛泽东主席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多样识字,学习新词。教学中采用了加一加、形近字对比识记生字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读、识记本课的生字;在课文理解的过程中,一边学习课文,一边教学生学习新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在课文学习中复习巩固学习的生字。
2.讲读结合,以读为主。本课的重点在于识字学词,读好课文,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感悟毛泽东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质,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行为。
3.表达训练,滋养心灵。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感悟、体验的过程,一个生活的过程,意在激活学生原本的语感,在感性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语文素养。本篇课文中,沙洲坝人民对毛泽东主席心存感恩,从而立碑传世。现实中,有很多英雄在默默地为我们付出,尽管他们的名声并不显赫,但我们也要心怀感激。让学生模仿课题说话,可以活化语言,滋养心灵,使课文传达的思想与学生的情感得以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