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第6单元《打秋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第6单元《打秋千》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12-10 14:1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音乐教案《打秋千》

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三年级
2.学科:音乐
3.课时:1课时
4.教材:人教版本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5.课前准备:电子琴、多媒体。
教学内容:歌曲:《打秋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在欣赏音乐和体验音乐的活动中感受到童年生活的乐趣,用自然、轻盈、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认识下滑音及其作用,并能准确演唱。
3、体验和感受歌曲中二声部的和声美,培养学生用自然、和谐的声音合唱歌曲。
学习内容分析 1、仡佬族:_???????°???°?°????_之一。贵州省_????·??????????è?????è????????_是仡佬族的发祥地。
2、打秋千:是仡佬族群众特别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多在春节和正月十五举行。秋千比赛分高度比赛和打铃比赛两项。打铃比赛在秋千架前方高处横一条带铜铃的绳子,秋千一碰到绳子,铜铃就发生响声,谁碰的次数最多,谁获胜。
3、歌曲《打秋千》:选自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趣》。歌曲旋律欢快、活泼,节奏简洁明快,疏密相间,结构规整,其中下滑音的运用不仅增加了歌曲的民族色彩,同时也增添了趣味性;歌曲的二声部具有伴唱性质,同时也在表现打秋千过程中,小朋友们劲儿往一起使、相互配合的韵律和你追我赶、齐心协力的热闹情景。
教学方法 本课设计,以“生”为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由:启发提问、情绪体验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听唱法、对比法、合作交流、体态律动的方法对音乐的表现有深一层次的认识在动中感受音乐、发展想象。通过荡秋千与铃铛的画面,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合唱这一形式。
教学重点 1、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
2、认识下滑音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二声部。引导学生在合唱中能相互配合,倾听另一声部,唱准自己的声部。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发声练习 柯达伊手势练习(课前)
师:欢迎同学们走进吴老师的音乐课堂,今天老师看到这么多张可爱的笑脸,非常开心,老师想用音乐的方式来表达一下我现在的心情。可以吗?
Ha:35 32 1- ︳ 55 32 1-︳
师:笑声是传递喜悦的最好的方式,老师想把喜悦传递给你们,你们也来笑一笑。(注意声音要像拍皮球一样有弹性,口腔打开。) 学生进行发声练习。(注意气息、要有弹性) 把笑声融入到发声练习中,让学生对发声练习产生兴趣,不觉得枯燥。同时将乐曲第一乐句的旋律进行了训练。
一、谈 话

入 1、提问导入
师:我感受到了你们传递给我的喜悦,我们在课上都这么开心,你们平时在玩什么游戏的时候最开心?
2、通过动作模仿引出打秋千
师:老师也有一种特别喜欢的游戏,坐在上面晃来晃去的,好玩儿极了,你们猜猜是什么游戏呀?你们喜欢荡秋千吗?荡秋千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3、跟伴奏音乐做声势练习。
师:谁能用动作表现一下荡秋千的姿态?让我们伴着音乐的节拍一起来荡秋千。
4、揭题
师: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一个特别的少数民族——仡佬族,那里的人民也很喜欢秋千,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仡佬族民歌打秋千(板书)。诶?为什么叫打秋千呢?原来呀,打秋千是仡佬族人民在过节的时候非常喜欢的一种传统活动,他们在秋千的前面挂一条拴着铃铛的绳子,看谁在荡秋千的时候能打到那个铃铛而且晃得又高又快,所以叫打秋千。揭示课题《打秋千》
5、简介仡佬族。
师:仡佬族人民生活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他们淳朴善良,喜欢唱山歌,用自己的歌声表达情绪。 生:跳绳、捉迷藏、丢沙包、放风筝…
生:荡秋千。感觉自己像飞起来一样。
生:用学生创编的动作一起打秋千。站起来
了解仡佬族(看图) 以学生喜欢的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自己通过动作感受打秋千。
熟悉歌曲学唱一声部 1、初听,说情绪(板书)
师:让我们一起听一听,这首乐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二遍听,说歌中的人物。
师:特别开心,那是因为他们在进行一场热闹的秋千比赛,让我们再来听一听,都有谁参加了比赛?
3、三遍听,师范唱。
师:请你从老师的歌声中再来听一听,哪一句旋律最能体现他们的秋千已经晃起来了?(给个动作)
4、解决重点乐句,认识下滑音。(板书)
①师:请你仔细观察老师在演唱这一句的时候做了什么动作来表现了秋千怎么晃动?(教师示范下滑音“晃来↘又晃去↘呀”)
②师:在音乐中有一个记号,它就可以表现秋千向下冲的感觉,让我们认识一下它。下滑音记号是↘这个样子的。
预设强调:秋千在晃下来的时候没有很用劲,是很自然的,听老师唱。
③加入柯尔文手势练单音程和加入下滑音练习。
师:先来加上手势唱一唱这两个音,请同学们感受一下老师加入下滑音演唱带来了什么不同的效果?
师补充:这里的运用体现了秋千降落的场景,很有趣味性,还使乐曲更具有民族色彩,。
(你们听听老师这两句哪一句表现秋千晃动起来了。)
④一起学唱难点乐句。
师:让我们带上下滑音坐上秋千,一起唱一唱这句歌词。
5、出示歌词,小声跟琴唱一遍第一段。
师:能不能试着把第一段唱一唱?再唱二、三段。
6、强调换气记号
师:找找乐曲中还有哪个音乐记号?我们的秋千晃得那么高,在这换口气接着晃呀。
7、强调结束句。师:歌中把所有的伙伴们都邀请来打秋千,他们比赛结束了,让我们为他们的胜利欢呼起来,“哟哎嗬哟”
8、跟琴放声唱
师:秋千比赛的场景热不热闹?开不开心?让我们带着开心的心情来唱一遍。(站着晃动身体唱) 生:热闹、开心、高兴。
生:参加比赛的有兄弟们、姐妹们和伙伴们。
生:晃来又晃去、晃得高又高呀、晃得快又快呀。
生:向下的动作,像是秋千从高处滑下来一样。
生:有了它,打秋千的场景就更形象了。
一个向下的弧形箭头。
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小朋友们打秋千时荡来荡去的感觉。
体会附点、下滑音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受。从而掌握附点及下滑音的演唱。
让学生在体验中把握整首歌的情绪。
把换气记号形象的比成胜利的手势,巧妙地让学生在此处注意换气。

四、




部 1、引出铜铃声,生创编节奏。
师:唱得真好,感觉你们的秋千已经碰到最高的铃铛了!小伙伴们秋千打得高,铃铛也被碰出了不同的节奏。想不想知道铃铛被碰出了怎样的声音?(出示三条节奏图谱)
(1)4/4叮当当 叮0 当0︱
(2)4/4叮 当当 叮· 0 ︱
(3)4/4叮 当当 叮 0 ︱
你听,他的声音是这个样子的,我们一起模仿一下。师示范,学生模仿。(强调铜铃清脆的声音八分音符和有一点延长附点四分音符的区别。)
4、加入旋律练习。
师:这些铃铛也高兴的唱起歌来,请你认真、仔细听老师唱,
声音要像小铃铛一样清脆。
5、跟伴奏唱一遍。
6、听音乐齐唱二声部。
师:让我们也加入到他们的比赛中,晃起小铃铛为仡佬族的小朋友们加油鼓劲吧! 生:铜铃发出了叮叮当当的声音、
生用叮当声创编节奏。
生:左右打响指做律动。
(听着音乐全班一起伴奏唱第二部分旋律)感受铃铛声音特点。
感受乐曲中的二声部音效:“叮当当 叮当……
设计这样一个铃铛节奏的游戏帮助学生形象准确的掌握二声部的节奏。
在掌握好节奏后再学习音高,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放在模仿铃铛的音色上。
五、合唱 1、分组合唱
师:小朋友们打秋千的过程和铜铃的响声是同时进行的,还要同时结束,强调结束句的二声部。像这样的由两条旋律同时进行的歌曲叫做合唱曲。我们在演唱时也要像小朋友们荡秋千那样相互配合好,只有这样我们的秋千才能荡的又稳又高。
2、换方式二遍唱
师:既然是一场秋千打铃比赛,我们也来比一比,看看哪个队会胜利?第一段谁打秋千谁当小铜铃?第二段?
我们都是朋友,不论那方胜利,第三段我们要表现出团结友爱的胜利之情!尤其是最后一句的欢呼声。准备好了吗? 了解合唱的织体形式。
体会合作的意识。熟悉二声部。
女生唱一声部,男生唱二声部。
一组唱第一声部,二组二声部伴唱,
通过逐层深入的方法来降低学生演唱二声部歌曲的难度。在学生的自由研讨中,充分展示个性,更好地体会歌词内容。让高声部的同学在演唱时声音稍微收一点,达到两个声部的和谐。
3、拓展
师:我们学过的歌曲中还有很多和童年游戏有关的歌曲,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收集相关的歌曲。
4、总结
师:今天我们在歌曲中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还认识了下滑音,你们美妙的歌声也把老师也带回了童年,谢谢你们!希望同学们能珍惜童年的美好时光,下课! 生回答:拔河、丢手绢、找朋友 开阔思路,体会音乐的无穷感染力。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充实自己的童年。
板书设计:
《打秋千》
欢乐地 高兴地 仡佬族民歌
↘下滑音记号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