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泼水节》 
 ——小学四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从音乐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学情出发,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运用音乐要素学习音乐知识和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二)理论依据 
依据课程标准中“表现领域”的相关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演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 
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快乐的泼水节》这首傣族歌曲,它是四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关于傣族地区的音乐作品,学生比较生疏。 
2、 教材本体分析:《快乐的泼水节》是一首傣族民歌,歌曲为四二拍,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四个乐句。其节奏舒展、旋律欢快活泼,结束句乐句把歌曲推向了高潮。 
(二)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属于小学中段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音乐课学习,他们喜欢音乐课,爱唱歌,和音乐老师的配合已经有了一定的默契感。 
2、认知特点: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法,能用正确的呼吸、咬字、自信的歌唱,并能自主识读简单乐谱。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会通过对现有音乐知识的分析,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们虽然接触过民族调式,但还要加强学生对于民族调式的认知。 
(三)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学生经过两年的音乐课学习,能够准确认读各种节奏型。初步了解民族调式的构成,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演唱,并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感受音乐要素的变化,能够体验音乐所表现的不同情绪。 
前期的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学生识谱能力差。 
对策:本课增加了识谱过程的时间,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识谱。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喜欢演唱傣族歌曲《快乐的泼水节》并且学生能够运用中速;快乐的情绪富有感情的演唱本首歌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模唱、识谱、打节奏等方法学会歌曲旋律、再通过复习歌曲,男女分组演唱,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等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意识,最后通过多元化的音乐活动进一步体验傣族音乐文化特点。 
3.“知识与技能目标”:准确演唱附点节奏,能用准确的情绪、速度表现歌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傣族歌曲《快乐的泼水节》的感受与演唱。 
(二)教学难点: 
附点节奏;休止符的掌握。 
教学过程: 
本课由分辨民族音乐乐器;情景导入;新歌教学;歌曲表演等三个环节构成本课的教学活动。 
步骤1:舞蹈+情境图片导入 
引入:教师跳傣族舞配上歌曲《彩云之南》,把学生带进美丽的傣族的情境。 
2、提问学生刚才的舞蹈是哪个民族的?乐器是什么? 
3.观看《快乐的泼水节》图片合集视频(配乐快乐的泼水节),领略傣族人民快乐的泼水节。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的情境展示,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的欢快心情和风土人情,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步骤2:新歌教学《快乐的泼水节》 
学唱《快乐的泼水节》 
(一)学唱环节 
1.第一遍聆听《快乐的泼水节》音响,学生安静认真的聆听第一遍音乐。 
2.第二遍聆听,教师做泼水和挡水的动作,引导学生观看老师做了几次挡水的动作(引出本节课有几个乐句) 
3.打节奏(教师打前面难一点的节奏,学生打二分音符的节奏);并引出难点附点节奏; 
4.识谱(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识谱:a.边唱边贴音 b.引导学生唱3 2 6 1 c. 玩游戏 教师边哼唱简谱边做泼水的动作,学生边唱3.2.6.1边做挡水的动作);并解决本首歌曲第四乐句和结束句的区别 讲解休止符。 
5.学生跟琴加上歌词完整演唱。(怎样能表现出歌词的意境?提示学生用声音、气息、情感) 
6.解决本首歌曲相对难唱的句子(教师直接唱两句相同的小节 学生唱不同的小节 如果学生不会 可以辅之手势) 
7..用la哼唱本首歌曲旋律:教师弹琴《快乐的泼水节》,学生用la音哼唱 
8.、用欢快的声音节奏朗读歌词,带动学生欢快的情绪(教师读第一段 引导学生读第二段) 
(二)歌曲表演 
男女生分组演唱歌曲(女生唱时 男生可以做打鼓的动作;男生唱时 女生做泼水的动作;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带上表情;声音靠前并鼓励表扬学生) 
学习几个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教师教几个易学的傣族舞蹈动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请学生上台表演:下面学生演唱歌曲;教师和上台的学生一起表演傣族舞蹈动作。 
大合唱:学生边唱边打鼓;敲锣;泼水;跳简单傣族舞动作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识谱水平,采用多种音乐手段,整体感受歌曲旋律,了解民族音乐;通过学生对歌曲的分析感受道不同的音乐情绪、音乐要素、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步骤3:总结傣族特点 
1教师介绍傣族的民族特点,加深学生对本课的了解。 
跳舞结束本节课:引导学生围成一个圆圈 中间的跳舞 转圈的泼水,在欢快的氛围下结束本节课堂。 
3.总结并拓展提升到节日层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傣族上各种音响的感受,开发学生即兴音乐创编能力,并会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并让学生对于音乐的本体认识更加深刻。 
六、学习评价方式 
(一)形成性评价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开展学生自评、师生点评、生生互评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评价量规: 
评价要点 
A优秀 B良好 C一般 
自 评 
互 评 
师 评 
歌曲演唱:音准,节奏,旋律准确性 
歌曲表现:有感情自信的演唱歌 
-114300-635000 
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