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0 15:0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会认“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3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6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4.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一、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说了很多,正所谓人各有志,大家都很有想法。
有一个少年叫周恩来,他在十二岁时也回答了这一问题,答案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齐读)
二、品读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中华指“中国”;“崛起”是“兴起,振兴”的意思。那整句话的意思就是——
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让我们坚定有力地再读。铿锵有力,老师听出了你们的志向。
三、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你是怎么划分的?
1.课文读完了,我们先来看看本课的词语,找一位同学读一读。
课件出示:
惩处 训斥
左顾右盼 疑惑不解
严肃 清晰 胸怀 模范 赞叹
字正腔圆,我们齐读一遍,声音洪亮。有两个字需要同学们注意,其中“斥”是翘舌音,“肃”的笔顺容易写错,看老师写一遍,然后自己写一个。
同学们都写完了,那刚才的问题解决了吗?课文讲了几件事?你是怎么划分的?
是啊,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我们借助过渡段第十段就能划分,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我们关注到了第十五段的时间和地点,这样就很容易区分了。
让我们通过表格再来明确这几件事。
2.事件要素表
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做什么)
第一件事 新学年开始了 修身课上 魏校长(问)
周恩来(回答)
第二件事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伯父(告诉)
周恩来(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中国妇女(受欺负)
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
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慰)
周恩来(看见、体会)
像这样,我们抓住了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的言行等要素进行梳理,就能归纳出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把这三件事连起来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谁能试着说一说。
我们发现,将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并不容易,你首先要理清楚这几件事情的关系,哪件是结果?哪件是原因?请你来说,没错,通过读课文我们发现,课文并不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而是先写结果再写原因,你能不能用上“之所以……是因为”的关联词把三件事连起来呢。说得好,这样我们就把事情说清楚了。
请同学们再思考:怎样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请你来,你很聪明,一点就透,像这样找到事情的因果关系或者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我们就能把多件事情连起来,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这也是我们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四、同学们,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立下了远大志向,你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中华不振呢?请同学们默读11--16段,圈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写体会,我们一会交流。
请你来说,是啊,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却不能随便去,有事还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周恩来第一次听到中华不振虽然不能完全明白,但却难以忘怀。(板书:耳闻)
继续
课件出示: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你抓住了关键词大不相同,到底哪里不同?别处是什么样呢?
是的,截然不同,贫穷的中国大地上有这么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
我们接着交流
课件出示: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请你来,你从不但不……反而……体会到了中国巡警仗势欺人,对同胞的生命漠不关心,这是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板书:目睹)
想象一下那位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中国巡警又是怎么训斥的?
你来说,同学们感同身受,仿佛身临其境,
师(小结激情引读):这一声声训斥像一把把锥子刺向中国妇女和你我的心。也激起了你我打抱不平的愤怒。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绪读——
被轧死的也许是这个妇女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被轧死的也许是这个妇女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被轧死的也许是这个妇女相依为命的丈夫,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中华不振)
周恩来正是因为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所以十二三岁的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五、总结全文,学习立志
师: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们现在为什么而读书呢?请拿起你手中的笔,静静地沉思,为祖国立下你一生的誓言吧!
要求:注意写清楚读书的理由和目的。
师:有的同学写完了,我们先来交流,好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志者当铭记我们今天的誓言——愿我们相会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
作业:阅读周恩来的故事,继续完成小练笔。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耳闻 目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