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与位置》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80——81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经历复习、总结“图形与位置”有关知识的过程。
2、能根据比例尺、量角器等解决平面图中的问题,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3、在观察平面图、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特点和作用;并能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作图的能力。
2、教学难点:在复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利用数学自身魅力,发展数学的情感,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哪些表示方位的词?
学生回答学过的方位词有: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师:这些方位词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回顾与整理有关图形与位置的相关知识。(教师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回顾整理。
1、学生合作交流,共同回顾用方位词描述物体准确位置的相关知识。
教师找学生给大家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学生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教师:你们能在平面图上,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吗?
学生回答:在平面图中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教师:同学们真棒!老师这里就有一张平面图需要大家仔细观察。(课件出示教材80页例1的内容)
学生认真观察平面图,说一说自己都了解到了哪些情况。
教师出示例1的:(1)先量出镇政府与各村之间的图上距离,再根据比例尺算出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
(2)以镇政府为中心,用量角器测量出与描述各村庄位置相关的角度。
学生先独立完成任务,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然后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村庄的位置,最后全班汇报交流。
村庄 方向 角度 图上距离(单位:厘米) 实际距离(单位:米)
王 村
刘 庄
邓 村
郝 庄
四里庄
军 屯
教师:同学们,你们的表达能力可真棒,能把每个村庄的位置准确的描述出来,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新问题,需要大家解决。(课件出示例1的第三个问题:汽车站在镇政府北偏西60°的800米处,请你把汽车站的位置标在图上。)
学生先仔细阅读问题,然后动手操作,在图中标出汽车站的位置。
2、学生独立探究,自主回顾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相关知识。
(1)教师:同学们,除了用方位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我们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师课件出示方格图。
学生先用数对表示自己在教室的位置,然后到到屏幕前点出自己的位置,如果正确就会点出自己的名字,反之不是自己的名字。
(3)教师出示教材81页例2的内容。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交流。
(4)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归纳总结出:用数对表示位置时,我们要先表示列,在表示排。
(三)巩固延伸,达成目标。
1、在平面图上通常确定的方位是:上北、下( )、左( )、右( )。
2、王东在班级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7,4),那么王东坐在教室的第( )行,第( )列。
3、物体的位置可以用方格上的点来表示,再用数对来描述点的位置。如A(5,3)表示这个物体在第5列,第( )行。
B(1,3)表示这个物体在第( )列,( )行。
4、在右图中,B点在A点东偏北25°的方向上,也可以说B点在A点北偏( )( )°的方向上。
5、小明看小兰是在南偏东45°的方向上,小兰看小明就是在( )45°方向上。
(四)课堂小结。
教师让学生们说一说今天这节课回顾与整理了哪些知识?
六、板书设计 图形与位置
北
1、平面图中方位: 西 东
南
2、数对表示位置:(列,排)
七、教学反思
本课复习的《图形与位置》,主要是复习小学阶段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的整体流程分为:一:以交流回顾为起点,复习“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方位词来帮助学生唤起回忆,引入新课。二:通过师生互动,来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首先通过教材中例题1的呈现,再现学习过程,唤起学生已有的记忆,系统建构知识体系。而后沿袭教材的先后顺序这条主线组织复习内容。各个环节前后衔接、自然引出。由测量数据(为描述准确位置做准备)——再到描述平面图上各村庄的位置——最后动手操作在图中标出汽车站的位置。三: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让学生总结出要先确定列,再确定行。
整节课下来,总体感觉课堂比较紧凑,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基础知识,但是,在一些细节方面,比如,在选择方位和对应的角度方面,有及个别学生还是会出一些差错,这说明应用还是比较薄弱,在课后还需要多练习!总之,这节课的课堂效果较为理想,希望在以后的复习课中自己能过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课堂,真正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