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八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五四学制)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下列科技成果不属干化学成就的是( )
A.科学家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的黑体形式”,获得诺贝尔奖
B.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纳米车”,它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
C.科学家发现“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获得诺贝尔奖
D.我国纳润公司用高分子材料生产的“隐形手套”,可保护人手不被浓硫酸腐蚀
2.(2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下列诗词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
D.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咏煤炭
3.(2分)2020年,“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下列图标是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
A.
B.
C.
D.
4.(2分)如图所示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
A.熄灭酒精灯
B.闻气味
C.加入块状固体
D.加热液体
5.(2分)下列对分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分子自身有能量
B.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C.布朗运动是水分子真实存在的有力佐证
D.气态水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
6.(2分)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
A.水变成冰﹣﹣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B.水烧开后把壶盖顶开﹣﹣分子体积变大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氧气能助燃,二氧化碳能灭火﹣﹣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7.(2分)下列有关混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B.混合物中各成分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C.混合物中各成分与原来相比性质发生了改变
D.冰水混合物属于混合物
三、理解与应用(共36分)
8.(7分)观察图片,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人类认识到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说明
是真实存在的。
(2)水是由
构成的,而水分子是由
和
按一定的角度构成的。水的化学符号是
。
(3)化学就是在
、
的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9.(6分)2020年,新型冠状病每引起的疫情席卷全球,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过氧乙酸【CH3COOOH】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消毒剂,常用于校园环境消毒。过氧乙酸,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具有腐蚀性(尤其是对金属),可燃性,遇热、遇碱易分解。
(1)认识过氧乙酸:它的物理性质有
、
(答两点)。
(2)制备过氧乙酸:
反应Ⅰ:一氧化碳和甲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酸
反应Ⅱ:乙酸和过氧化氢在定条件下反应生成过氧乙酸和水
写出反应Ⅱ的文字表达式
,上述两个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反应
(填反应序号)。
(3)面对疫情,我们既要注意消毒,还要注意卫生,佩戴口罩,口罩的作用相当于化学操作中的
。
(4)下列关于过氧乙酸使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应低温、避开火源贮存
B.环境消毒,浓度越大越好
C.谨防溅到眼睛和皮肤上
D.最好不要用金属容器盛放
10.(13分)有科学家认为“氢能将成为未来主要的能源”,以下为两条获得氢能的途径。
途径一:利用大阳能实施光电转换,电解水
途径二:通直流电电解水
(1)氢气作为新能源,其主要优点为
(填序号)。
A.制取成本低
B.燃烧产物无污染
C.制备原料为水,来源广
D.贮存方便,安全
(2)途径一“光电转换”过程中,光能转化为
能,可较好解决传统制氢过程中效率低、
等问题。
(3)途径二中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
①请将图C中方框内微粒补充完整。
②该反应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填化学符号)。
③对比水蒸发,水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本身体积
(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水分子
(填“获得”或“失去”)能量,运动速率
(填“加快”或“减慢”或“不变”)。
(4)实验室电解水可制氢气。通电一段时间后,如图2所示。电极X为电源的
极。管a与管b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
,请你写出检验管b中气体的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11.(10分)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曾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回答:
(1)下列水的净化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填字母序号)。
A.静置沉淀
B.吸附沉淀
C.蒸馏
D.过滤
(2)保护水资源极其重要。请你写出一条防治水污染的措施
;节约用水也是保护水资源的一种方法。请你写出在农业上节约用水的一种方法
。
(3)小明同学从水库中取出浑浊水样进行实验。
①将水样静置,进行过滤操作,其操作规范的是
(填字母序号)。
a.用玻璃棒引流
b.滤纸边缘高出漏斗
c.漏斗末端颈尖未紧靠烧杯内壁
d.将滤纸湿润,使其紧贴漏斗内壁
e.用玻璃棒在漏斗中轻轻搅动以加快过滤速度
②在处理后的水样中加入一定量肥皂水,振荡,观察到泡沫较少,浮渣较多,说明该水样属于
(填“硬水”或“软水”)。
③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并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4)直饮水机的水处理过程如图所示。
①可直接饮用水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②炭罐的作用是
(选项字母,下同),紫外灯管照射的作用是
。
a.过滤
b.脱色除味
c.消毒杀菌
四、实验与探究(共34分)
12.(12分)结合如图1所示仪器,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仪器名称:②
;④
;⑧
;⑨
。
(2)上述仪器中属于计量类的仪器是
(填仪器序号,下同),其主要作用是
。属于固定和支持的仪器是
。
(3)向试管中滴加少量液体,用图中仪器
(填仪器序号)。
(4)在过滤黄泥水时,除用到⑤⑦⑧,还需要用到图中的两种玻璃仪器分别是
(填仪器序号)。
(5)点燃镁条,需要上述仪器有
(填仪器序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6)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发现木条复燃,如图2,证明瓶内的气体是
(填化学符号)。
13.(8分)兴趣小组的同学围绕分子的运动进行了三组实验探究,部分实验装置图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具有碱性,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1)【实验】向一只50mL的量筒中注入大半量筒的水,再向其中加入一大块冰糖,冰糖下沉,立刻读出数值为V,过一会儿,你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实验现象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有
、
。
(2)【实验二】向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品红,如图所示,品红在热水中扩散速度快,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原因是
。
(3)【实验三】①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滴~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实验Ⅱ(如图中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③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Ⅲ(如图中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说明理由
。
14.(5分)实验室开放日小明和同学们一起来到实验室,对“影响食盐溶解速率的因素”开展了如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影响食盐溶解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溶解速率可能与食盐的颗粒大小有关
猜想二:溶解的速率可能与水的温度有关
【设计并进行实验】实验一:请根据实验步骤和现象填写下表中的实验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两个烧杯各取20mL的水,一个烧杯中加入3g大食盐颗粒,一个烧杯中加入3g小食盐颗粒,分别用玻璃棒进行同等程度的搅拌,记录完全溶解时,需要的时间
大颗粒完全溶解45秒,小颗粒完全溶解28秒
实验二:请你根据实验结论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水的温度越高,溶解速率越快
【实验反思】小明结合上述两组实验,提出了影响溶解速率的另外一个因素是
。
15.(9分)化学小组受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蜡烛的化学史》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一次探究。
(1)实验一: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蜡烛的主要成分)具有的物理性质有
、
。
(2)实验二:同学们仿照法拉第的实验,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1所示,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
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蜡烛的蒸气未燃烧
(3)实验三: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如图表所示
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硫酸铜粉末变蓝色,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
①补全上表中的实验结论。
②实验三中,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
。该实验与如图2所示的实验对比,其优点是
。
(4)【结论与反思】①化学反应中常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比如蜡烛的燃烧。小明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一例说明
。
②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也发生着物理变化,请你以上述蜡烛燃烧的现象举例说明
。
2020-2021学年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八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五四学制)
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解:A、科学家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的黑体形式”,故选项正确.
B、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纳米车”,属于研究物质的微观构成,故选项错误.
C、科学家发现“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
D、我国纳润公司用高分子材料生产的“隐形手套”、制取新物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解:A、野火烧不尽,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B、北国风光,万里雪飘,属于物理变化;
C、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竹爆炸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故选项错误;
D、爝火燃回春浩浩,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3.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节水标志。
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
C、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回收标志。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放易燃物标志。
故选:A。
4.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一不可”,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闻气体的气味时,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5.解:A、分子自身有能量;
B、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C、布朗运动是水分子真实存在的证实;
D、分子之间都有相互作用。
故选:D。
6.解:A、水变为冰,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
B、水烧开后把壶盖顶开,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D、氧气能助燃,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B。
7.解:A、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正确;
B、混合物中各成分不能发生化学反应正确;故选项正确;
C、混合物中各成分与原来相比性质发生了改变错误;故选项错误;
D、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属于混合物错误;
故选:AB。
三、理解与应用(共36分)
8.解:(1)“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说明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故填:原子;
(2)水是由水分子构成,而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按一定的角度构成的2O;故填:水分子;氧原子;H2O;
(3)化学就是在分子、原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原子。
9.解:(1)过氧乙酸的物理性质:无色液体、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
(2)乙酸和过氧化氢在定条件下反应生成过氧乙酸和水,一氧化碳和甲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酸;故答案为:乙酸+过氧化氢;Ⅰ;
(3)口罩的作用相当于化学操作中的过滤,故答案为:过滤;
(4)关于过氧乙酸使用的说法错误的是:环境消毒,浓度越大越好,需要合理的浓度;故答案为:B。
10.解:(1)A.现在还主要是通过电解水的方法获取氢气,选项说法不合题意;
B.燃烧产物是水,选项说法符合题意;
C.制备原料为水,选项说法符合题意;
D.由于氢气难液化、具有可燃性,选项说法不合题意。
故填:BC;
(2)途径一“光电转换”过程中,光能转化为电能、能耗高;故填:电、成本高;
(3)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从微观的角度看,然后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故填:;
②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氢原子与氧原子、O;
③对比水蒸发,水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获得能量;故填:不变;加快;
(4)X连接的是试管中,气体的气体较小,连接的是电源的正极,b管内的气体体积较大,氢气具有可燃性,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管口,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点燃的条件下;故填:正;打开管b活塞,气体能够燃烧,证明是氢气水。
11.解:(1)静置沉淀、吸附沉淀和过滤都是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所以蒸馏是净化程度最高的净化水的方法。
(2)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业上改浇灌为喷灌。
(3)a.用玻璃棒引流,操作规范;
b.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边缘,操作不规范;
c.漏斗末端颈尖应紧靠烧杯内壁,操作不规范;
d.将滤纸湿润,使其紧贴漏斗内壁;
e.不能用玻璃棒在漏斗中轻轻搅动以加快过滤速度,可能捣破滤纸,操作不规范。
②在处理后的水样中加入一定量肥皂水,振荡,浮渣较多。
③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并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4)①“可直接饮用水”中含有水、可溶性矿物质等。
②活性炭在水处理过程起到的作用是吸附水中的异味和色素;吸附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
(1)C;
(2)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等;农业上改漫灌为滴灌和喷灌;
(3)①ad;
②硬水;
③加热煮沸;
(4)①混合物;
②b;c。
四、实验与探究(共34分)
12.解:(1)仪器②、④、⑧、⑨分别为坩埚钳、铁架台和蒸发皿;漏斗;蒸发皿;
(2)上述仪器中属于计量类的仪器是③,其主要作用是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故填:③;②⑧;
(3)向试管中滴加少量液体,需要用到胶头滴管;
(4)在过滤黄泥水时,除用到⑤⑦⑧;故填:④⑥;
(5)点燃镁条,需要用到酒精灯和坩埚钳,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氧化镁;镁+氧气;
(6)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瓶内的气体是氧气2。
13.解:(1)过一会儿,你会观察到的现象是冰糖逐渐溶解,该实验现象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故填:冰糖逐渐溶解,液面下降;分子之间有间隔。
(2)品红在热水中扩散速度快,从微观角度解释。
故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3)①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滴~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遇浓氨水变红色。
故填:酚酞溶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遇浓氨水变红色。
②烧杯B中的现象是酚酞溶液逐渐变红,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中的氨分子运动到B中,氨水呈碱性。
故填:酚酞溶液逐渐变红;A中的氨分子运动到B中,氨水呈碱性。
③无必要,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故填:无必要,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14.解:实验一:由于大颗粒完全溶解45秒,小颗粒完全溶解28秒,食盐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大;
实验二:根据实验结论“水的温度越高,溶解速率越快”可知,所以用两个烧杯各加入3g同种食盐,对其中的一个烧杯进行加热,说明水的温度越高;
【实验反思】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有温度、食盐颗粒大小和搅拌等。
故答案为:实验一: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
实验二:用两个烧杯各加入3g同种食盐,再各取20mL的水倒入烧杯中;加热的烧杯中食盐溶解速率快;
【实验反思】搅拌。
15.解:(1)实验一: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密度小于水;密度小于水;
(2)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就是石蜡蒸气。故A的说法不正确;
B.子火焰能够燃烧是因为,蜡烛中主要物质的沸点较低。故B的说法不正确;
C.导气管太长,石蜡蒸气冷凝,试验不会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故D的说法正确。
故填:CD;
(3)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若实验中,说明石蜡燃烧有水生成,该现象说明石蜡燃烧还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检验生成的水,所以该实验与如图2所示的实验对比;
故填:①二氧化碳和水;
②检验生成的水;能够同时检验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4)①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放热,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
②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燃烧前首先熔化成液态石蜡是物理变化,故填: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