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 能力提升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 能力提升训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0 09:1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
能力提升训练
单项选择
1.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拥有“精兵十万”,曹操集结到的兵力不过三四万人,但曹操却能够大获全胜,你认为曹操取胜的原因主要是(  )
A.采取了正确的计谋
B.军事力量强大
C.得到人民的支持
D.袁绍刚愎自用
2.下图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官渡之战”的纪念金币。下列有关官渡之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在三国时期
B.袁绍战死
C.发生在公元前200年
D.曹军火烧袁军粮草
3.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了巨大反响。易中天所品读的“三国”是(  )
A.夏、商、周
B.宋、元、明
C.元、明、清
D.魏、蜀、吴
4.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230年,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今台湾,首次加强了海峡两岸的交流。台湾在三国时被称为(  )
A.台湾
B.夷洲
C.流求
D.琉球
5.三国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发生过两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相关人物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官渡之战——刘备
②赤壁之战——曹操
③官渡之战——袁绍
④赤壁之战——孙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
A.骄傲轻敌
B.军心涣散
C.准备不充分
D.士兵不习水战
7.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下列关于这次战役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B.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
C.孙刘联军偷袭烧掉曹军的屯粮
D.船舰连在一起的战术运用不当
8.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
A.刘备
B.曹操
C.孙权
D.诸葛亮
9.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C.这两次战役都是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D.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10.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东汉结束
②刘备称帝
③赤壁之战
④孙权割据江东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④③①②
D.②④③①
11.曹操在下列哪场战役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军队,奠定其统一北方的基础(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2.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
A.曹操
B.刘备
C.诸葛亮
D.孙权
13.阅读下图,找出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及其都城搭配正确的一项(  )
A.曹操 洛阳
B.刘备 成都
C.孙权 建业
D.曹丕 洛阳
二、综合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看史书】
  材料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开篇词
(1)材料一中的“浪花淘尽英雄”是说在那个历史年代,曾有过很多的英雄豪杰。请你举出三位当时的“英雄豪杰”。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他(她)的原因。
【读宋词】
  材料二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材料二中“三国”指哪三国?材料二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个著名战役有关?“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哪一位?
(3)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评局势】
(4)我们常说,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历史的进步。那么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你认为它是进步还是倒退?说说你的理由。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 杜甫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材料一、材料二所赞颂的人是谁?如何评价此人?
材料一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材料中最能高度概括他的功劳的是哪一句?
请列举和他有关的三个成语。
请你用一句成语来概括他的高尚品质。(或写一句与他相关的诗句)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探究能力。官渡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故B项是错误的;袁绍和曹操都是军阀,其战争属于军阀混战,双方都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故C项是错误的;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选A项。
2.答案  D 200年,官渡之战中,曹军袭击了袁军的屯粮处,火烧其全部粮草。A、B、C三项叙述均不正确。
3.答案  D 魏、蜀、吴建立后,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4.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台湾在三国时被称为夷洲。
5.答案  D 曹操与袁绍决战官渡,曹操以少胜多。孙刘联军与曹操决战赤壁,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所以D项是正确的。
6.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官渡之战中,袁绍骄傲轻敌,曹操以少胜多;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被孙刘联军打败。故答案为A项。
7.答案  C 依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中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船舰连在一起的战术运用不当,孙刘联军利用火攻,大败曹操,A、B、D是曹操战败的原因;官渡之战中曹操偷袭烧掉袁绍的屯粮,C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8.答案  B 220年曹操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属于三国时期。
9.答案  C 依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取得胜利,C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200年的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08年的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A、B、D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10.答案  C 刘备联合已经割据江东的孙权,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故选C。
11.答案  B 四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并不相同,巨鹿之战、淝水之战都与曹操无关,赤壁之战是曹操与孙刘联军作战,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才是曹操和袁绍。故选B。
12.答案  C 三顾茅庐是指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到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诸葛亮住处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故选C。
13.答案  D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即皇帝位,国号魏,定都洛阳。故选D。
二、综合练习
1.答案 (1)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张飞、关羽等。(此题答案不唯一,学生只要答出三国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即可)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魏、蜀、吴。赤壁之战。周瑜。诸葛亮。
(3)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在孙刘联军的火攻下最后大败。
(4)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严重破坏了生产。魏、蜀、吴统治者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完成了局部统一,并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人民生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
解析 第(1)问为开放性试题,结合史实作答即可;第(2)问据材料二中“三国周郎赤壁”即可判断此战役为赤壁之战,据此并结合所学回答;第(3)问首先明确“樯橹灰飞烟灭”指曹操的失败,据此并结合所学回答;第(4)问为开放性试题,围绕统一有利于社会发展与进步作答。
2.答案  (1)诸葛亮。三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2)“取西蜀”指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攻占四川;“东和北拒”是指确定联孙抗曹的战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战中火烧曹军。
(3)功盖三分国。
(4)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七擒七纵。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解析 第(1)问,阅读材料可知赞颂的是诸葛亮。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结合材料回答。第(4)问结合相关的课内、课外知识回答。第(5)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