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基础知识专项复习——古汉语知识 每日一练(1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三语文基础知识专项复习——古汉语知识 每日一练(1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0 22:45:33

文档简介

2021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基础知识——古汉语知识专练
(十)文言虚词
1.下列各组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乃令张良留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公为我献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何辞为
2.对下列句中加粗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并吞八荒之心
②北收要害之郡
③杜赫之属为之谋
④商君佐之
⑤焚百家之言
⑥聚之咸阳
⑦收天下之兵
A.①②③/⑤⑦/④⑥
B.①③④/⑤⑦/②⑥
C.①②⑤⑦/③/④/⑥
D.①②④/③⑥/⑤⑦
3.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②成以其小,劣之。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叩之。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⑤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
⑥则或咎其欲出者。
⑦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A.③⑤
B.①②
C.④⑤
D.⑥⑦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B.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①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D.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蜩与学鸠笑之曰
B.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独其为文犹可识
C.置杯焉则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6.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也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而告以成功
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抑本其成败之迹
D.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而皆背晋以归梁
7.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穷且益坚
若属皆且为所虏
B.宾主尽东南之美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襟三江而带五湖
怀帝阍而不见
D.俨骖騑于上路
燕王拜送于庭
8.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悟已往之不谏
深愧平生之志
B.乃瞻衡宇
乃设九宾礼于廷
C.策扶老以流憩
农人告余以春及
D.门虽设而常关
时矫首而遐观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连词,于是,就;副词,才。B项,代词,它们,指白璧和玉斗;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均为副词,趁机。D项,介词,替;句末语气词,呢。故选C。
2.答案:C
解析:①②⑤⑦为结构助词,的。③为代词,这。④为代词,他。⑥为动词,到。
3.答案:A
解析:A项③和⑤中的“其”都是代词,是“其中的”的意思。翻译:③在乱石中选了一二块石头敲打它。翻译:⑤其中一个能叫,其中一个不能叫。B项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中的“其”是代词,是“他们的”意思
。翻译: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②“成以其小,劣之。”中的“其”是代词,是“它,指促织”的意思。翻译:成名以为蟋蟀的个头小,就认为它不好,看不上它。C项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中的“其”是代词,是“自己”的意思。翻译: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⑤“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中的“其”是代词,是“其中”的意思。翻译:其中一个能叫,其中一个不能叫。D项⑥“则或咎其欲出者”中的“其”是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个”,这里指那个要求出来的人。翻译:有的人就责怪那个想要出来的人。⑦“欲加之罪,其无辞乎。”中的“其”是助词,表反问语气。翻译:想要给别人加上罪名,难道还找不到借口吗?
4.答案:A
解析:两句中的“为”都是介词,替、给。B项,两句中的“以”都是介词,但①句中的“以”表示动作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②句中的“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C项,①句中的“与”,介词,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等,连接的名词位置不能调换,否则,意思就会发生变化;②句中的“与”,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连接的前后两个名词可以调换位置,意思不变。D项,①句中的“乎”是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②句中的“乎”是助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5.答案:C
解析:两句中的“焉”均为兼词,于此。A项,前一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后一句中的“之”为代词。B项,前一句中的“其”为助词,无实义;后一句中的“其”为代词,那些。D项,前一句中的“也”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后一句中的“也”与句中的“者”联合起来表判断。
6.答案:B
解析:A祈使语气,一定;商量语气,还是。B介词,把。C助词,消独;助词,的。D表顺承,表转折。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副词,反而/副词,将要。B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D项,均为介词,在。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B项,均为副词,于是。C项,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介词,把。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2021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基础知识——古汉语知识专练
(十一)文言实词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穷则反本
穷:贫穷
②亡走赵,赵不内
内:同“纳”,接纳
③被发行吟泽畔
被:通“披”
④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⑤屈平属草稿未定
属:通“嘱”,嘱托
⑥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继承
⑦娴于辞令
娴:熟练,熟悉
⑧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
适:到某地去
A.①②③⑥⑧
B.②③⑥⑦⑧
C.②③⑤⑦⑧
D.②③④⑥⑦
2.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谁)?????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竟然)
B.彼童子之师(那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或师焉,或不焉(通"否")
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士大夫之族(类、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一提)
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是故无贵无贱(没有)?????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害羞)
3.下列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令张良留谢(辞别)?????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哙拜谢(感谢)
B.不过二十里耳(超过)?????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而不自责,过矣(错误)
C.轲自知不就(成功)?????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驾驶)?????征为东郡太守,不就(就职)
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贫穷)?????图穷匕首见(穷尽)?????穷原竟委(追究到底)
4.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养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忠:忠诚
C.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D.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君:君主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靡计不施
试与它虫斗,虫尽靡
B.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
不终岁,薄产累尽
C.杖至百
乃强起扶杖
D.操童子业,久不售
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6.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唯不争,故无尤(罪过)
B.陈力就列(陈列,施展)
C.笃行之(敦厚)
D.谓其人曰:"今日病矣!"(劳累)
7.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
②天下归仁焉?????归:回归
③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要:求取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买
⑤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劝:劝说
⑥请问其目?????目:目的
A.①②④
B.③④⑤⑥
C.②④⑤⑥
D.①③④⑤
8.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机敏、机智
②克己复礼?????克:约束
③足以保四海?????保:保护
④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虑:考虑
⑤贼其君者也?????贼:伤害
⑥自伐者无功?????伐:夸耀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⑤⑥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①“穷”应解释为“困窘”;④“害”应解释为“嫉妒”;⑤“属”不是通假字,应解释为“缀辑,撰写”。
2.答案:D
解析:是故无贵无贱(无论);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感到羞耻;
3.答案:B
解析:A道歉;C
登上;D走投无路
4.答案:D
解析:君:统治。
5.答案:B
解析:A.无/倒下,此处译为“败退”。B.意思相同,译为“年”。C.用杖打/拐杖,手杖。D.卖出,这里指考取秀才/买。
6.答案:C
解析:笃:切实、坚定。
7.答案:C
解析:②归:称赞、赞许;④鬻:卖;⑤劝:鼓励;⑥目:条目、细则;
8.答案:D
解析:①敏:勤勉;③保:安定;④虑:用绳结缀;2021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基础知识——古汉语知识专练
(七)古今异义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室今方丈,仅容一人居
C.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D.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2.下列加粗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问征夫以前路
B.翱翔蓬蒿之间
C.千里逢迎
D.告诉不许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
D.依乎天理,批大郤
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秋毫不敢有所近
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左右既前,斩荆轲
C.所以遣将守关者?????约为婚姻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5.下列加粗字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门前冷落鞍马稀
B.烟涛微茫信难求
C.老大嫁作商人妇
D.势拔五岳掩赤城
6.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B.汝岂得自由
C.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7.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秦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江南金锡不为用
B.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所以游目骋怀
C.千里逢迎,高朋满座?????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D.俨骖騑于上路?????求天下奇闻壮观
8.下列句中的加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D.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盘桓:徘徊;逗留住宿;
2.答案:D
解析:在空中(常指在高空)飞行或盘旋。
3.答案:C
解析:A项,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B项,古义指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D项,古义:指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
4.答案:A
解析:A项,无礼:古今义相同,不合礼节。秋毫:古今义相同,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B项,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左右:古义,身边跟随的人;今义,左和右两方面。C项,所以:古义,表……的原因,今天,因果关系连词。婚姻:古义,约为儿女亲家;今义,泛指适龄男女结婚。D项,非常:古义,不平常;今义,程度副词。河北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5.答案:A
解析:B.古义:的确,实在;今义:书信。C.古义:年龄大;今义:长子、长兄。D.古义:超出;今义:抽出。
6.答案:C
解析:C.难忘:难以忘记。A.古义:感情深厚;今义:齐心。B.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D.古义:多少;今义: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7.答案:A
解析:“移风易俗”古今一样。
8.答案:D
解析:孤苦:古今义相同,孤单无靠,生活困苦。A项,穷困:古义,困窘,无路可走。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B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C项,实在:古义,确实活着。今义,①诚实,不虚假;②的确;③其实。2021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基础知识——古汉语知识专练
(九)偏义复词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全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⑤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⑦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⑧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⑦
C.③⑥⑦⑧
D.④⑤⑥⑧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与“昼夜勤作息”中的“作息”用法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C.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D.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3.下列加粗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昼夜勤作息?????B.勤心养公姥?????C.否泰如天地?????D.其日牛马嘶
4.下列加粗的词语,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C.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D.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5.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B.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下列句中划线的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7.下面加粗的词语,从词义上看分类正确的一项(

①便可白公姥
②儿实无罪过
③昼夜勤作息
④会不相从许
⑤仍更被驱遣
⑥我有亲父兄
⑦留待作遗施
⑧逼迫兼弟兄
⑨女行无偏斜
⑩逼迫有阿母
A.①②⑥⑦⑧/③④⑤⑨⑩
B.②④⑥⑧⑩/①③⑤⑦⑨
C.①③⑥⑧/②④⑤⑦⑨⑩
D.③⑤⑨⑩/①②④⑥⑦⑧
8.下面对于加粗的偏义复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偏义在"深(深度)","浅"是衬字。
B.死生,昼夜事也。?????偏义在"死","生"是衬字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偏义在"近","远"是衬字。
D.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偏义在"钟","罄"是衬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①“国家”,偏义在“国”,“家”是衬字。②“出人”,偏义在“人”,“出”是衬字。③“巷陌”,偏义在“巷”,“陌”是衬字。④“藩篱”同义复词,都有“篱笆”之意,故译为“篱笆”,比喻边境的屏障。⑤“作息”,偏指“作”。⑥“崩殂”,同义复词,都是“死亡”的意思。⑦“否”,坏运气。“泰”,好运气。⑧“父兄”,偏指“兄”。
2.答案:B
解析:A、C、D
三项和例句中的“作息”均为偏义复词。
3.答案:C
解析:判断词语是不是偏义复词一定要放在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A项“作息”,原意是工作和休息,这里专指劳作;
B项“公姥”,原意指公公婆婆,这里专指婆婆;
D项
“牛马”,牛和马,这里与“嘶”搭配,专指马;
C项“否泰”,这里指坏运气,好运气。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答案:C
A.“作息”偏指“作”;B.“公姥”偏指“姥”;D.“弟兄”偏指“兄”。
5.答案:C
解析:“鱼肉”为并列关系,译为“鱼和肉”,其余的均为偏义复词。A.
“父兄”偏在“兄”,这里指哥哥。B.
“去来”偏在“去”,这里是“走了以后”的意思。D.
“存亡”偏在“存”。
6.答案:D
解析:A项,偏义在“国”,“家”是衬字。B项,偏义在“入”,“出”是衬字。C项,偏义在“巷”,“陌”是衬字。D项,“藩篱”,同义复词,
都有“篱笆”之意,故译为“篱笆”,比喻边境的屏障。
7.答案:C
解析:偏义复词/同义反复
8.答案:C2021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基础知识——古汉语知识专练
(八)词类活用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明道德之广崇
②其后楚日以削
③时秦昭王与楚婚
④身客死于秦
⑤短屈原于顷襄王
⑥故内惑于郑袖
⑦方正之不容也
⑧邪曲之害公也
A.①③//②④⑥//⑤⑦//⑧
B.①④⑤//②⑥//③//⑦⑧
C.①⑤//②④⑥//③//⑦⑧
D.①⑦⑧//②③⑥//④//⑤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活用类型与例句中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客逾庖而宴
D.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粗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足之所履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良庖岁更刀,割也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范增数目项王
B.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C.越国以鄙远?????项伯杀人,臣活之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常以身翼蔽沛公
5.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师道也
②吾从而师之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则耻学于师
⑥不耻相师
⑦孔子师郯子
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①③④/②⑦/⑤⑥⑧
B.①③④/⑧⑦/②⑤⑥
C.③④/②⑥⑤/①⑦⑧
D.③④/②⑥⑦/①⑤⑧
6.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乌鹊南飞
A.鼓瑟吹笙
B.天下归心
C.有仙则名
D.其一犬坐于前
7.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贤思齐焉?????在明明德
B.先齐其家?????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C.故亏兄而自利?????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
D.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8.下列各项中的加粗词与例句中的加粗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襟三江而带五湖
D.以弱天下之民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①⑤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②④⑥都是名词作状语,③是名词活用为动词,⑦⑧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2.答案:B
解析:B项是名词作状语,其他几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
3.答案:C
解析:C项和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A项,名词作动词,踩。B项,名词的使动用法,让……做王。D项,形容词作名词。
4.答案:C
解析:远——形容词作名词,活——使动用法两个不相同。A都为名词作动词;B都为意动用法;D都为名词作状语。
5.答案:A
解析:①③④名词作动词;②⑦名词意动用法;⑤⑥⑧形容词意动用法。
6.答案:D
解析:例句中的“南”:名词作状语,向南。A.名词作动词,弹奏;B.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顺;C.名词作动词,闻名;D.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7.答案:A
解析:A.形容词用作动词;B.形容词作动词,使动;名词作动词;C.使动用法;被动用法;D.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使动;
8.答案:A
解析:“夜”与例句中的“朝”均为名词作状语。B项,“友”,名词的意动用法。C项,“襟”,名词的意动用法。D项,“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021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基础知识——古汉语知识专练
(六)通假字
1.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因击沛公于坐
B.秦伯说,与郑人盟?????失其所与,不知?????距关,毋内诸侯
C.要项伯?????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沛公起如厕?????令将军与臣有郤?????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3.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是(???)
A.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可予不
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C.与武决去
D.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4.下列哪一项不含通假字(???)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百有余年。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D.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6.下列各句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④此小大之辩也
⑤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⑥而征一国者
⑦而御六气之辩
⑧彼且恶乎待哉
A.②④⑤⑦⑧
B.①③④⑥⑧
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⑥⑦
7.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D.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8.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C.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D.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D郤—隙振—震;A
共—供倍—背坐—座;B
说—悦知—智距—拒内—纳;C
要—邀孰—熟蚤—早;
2.答案:B
解析:A项,“倍”,通“背”。C项,“颁”,通“斑”。D项,“不”,通“否”。
3.答案:D
解析:A不通否,表疑问语气;B
孰通熟,仔细;C
决通诀,辞别。
4.答案:A
解析:这是对文言文实词识记与理解考点。识记和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具体要求有准确理解辨别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意思;当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能用已学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并加强对通假字考点的积累。这里B项中的“景”通“影”,C项中的“从”通“纵”,D项中的“有”通“又”。
5.答案:C
解析:A项,“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B项,“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D项,“蓐”通“褥”,垫子。
6.答案:D
解析:③⑤⑧不含有通假字。①“冥”通“溟”,海;②“知”通“智”,智慧;④“辩”通“辨”,区别;⑥“而”通“能”,才能;⑦“辩”通“变”,变化。
7.答案:A
解析:“匪”同“非”,表示否定判断;“女”同“汝”,第二人称代词。
8.答案:D
解析:A项,“冯”同“凭”;B项,“属”同“嘱”;C项,“采”同“彩”。2021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基础知识——古汉语知识专练
(四)文言句式
1.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今臣亡国贱俘余
2.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良庖岁更刀,割也。
B.是寡人之过也。
C.臣未之闻也。
D.此天子气也。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不必贤于弟子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歌以赠之
A.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B.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C.使快弹数曲
D.沉吟放拨插弦中
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
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仁以为己任
6.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然,籍何以至此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渺渺兮予怀
7.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8.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C.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今臣亡国贱俘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项为省略句,其他三项为判断句;
2.答案:C
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都是判断句。
3.答案:A
解析:例句和A项都是状语后置。B.宾语前置;C.判断句;D.定语后置。
4.答案:B
解析:A、C、D三项是省略句;B项,状语后置句。
5.答案:D
解析:ABC均为状语后置;D为宾语前置;
6.答案:D
解析:主谓倒装句,按现代汉语习惯,应为“予怀渺渺兮”。A项,“何以”即“以何”,宾语前置句。B项,“未之有”即“未有之”,宾语前置句。C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句。
7.答案:A
解析:“于”是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控”有关的处所,可译为“到”。B、C、D三项都是被动句,分别用“为”“于”“见”表被动。
8.答案:C
解析:C项为一般陈述句,“是”表示“这”,“也”表停顿。A、B、D三项都是判断句。A项,用“为”表示判断。B项,“……也”表示判断。D项,语意表示判断。2021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基础知识——古汉语知识专练
(三)翻译句子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2)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3)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4)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3.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2)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3)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4)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5)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祖母刘氏怜惜我孤单弱小,亲自抚养(我)。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很柔弱。
(2)诏书急切严厉,责备我有意回避,怠慢上命。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
(3)希望陛下能怜恤我愚拙的诚心,成全我小小的心愿,或许能够使祖母刘氏侥幸地寿终。
(4)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把我的心情愿望传达给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悯:悲痛,怜惜。躬亲:亲身。不行:不能走路。这里是说柔弱。(2)切峻:急切严厉。逋:逃脱。慢:怠慢,轻慢。(3)矜悯:怜恤。听:准许,成全。庶:或许,表示希望或推测。保:安。卒:终。(4)胜:能承担。
犬马怖惧之情:这是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2.答案:(1)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2)然而彭祖到今天凭借长寿特别出名,一般人和他相比,(羡慕他,)这不是很可悲的吗?
(3)因此,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位国君满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和斥鴳一样(所见甚小)。
(4)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凭借什么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奚……以为: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之:到。南:南行。(2)乃今:到现在。久:长寿。特:独。闻:为人所知。匹:比,与……相比。(3)知:同“智”,才智。效:胜任。比:合。而:同“能”,才能。征:取信。(4)乘:遵循,顺应。正:规律。辨:同“变”,变化。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句。恶,什么。
3.答案:(1)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用来知道兴衰的道理。
(2)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吧。
解析:(1)“原”,“推究”;所以:……的原因;可以:可以用来;之:兴衰的道理。
(2)凡:总共,总计;
焚:被焚毁;殆:大概。
4.答案:(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兼备、匹配适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2)聪明的人不会感到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3)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4)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概都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
(5)同情怜悯的心,是仁的发端;羞耻憎恶的心,是义的发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信:信用,守信用。其何以:怎么能。(2)欲:要求。见;看见。达:达到目的。(3)道:宗旨,根本原则。明明德:彰明美德。(4)庶人:百姓。壹是:一概,一律。(5)恻隐:同情,怜悯。端:萌芽,发端。
5.答案:(1)圣人以治理天下作为事业,必须知道混乱从何处产生,于是能治理它。
(2)弟弟自爱却不爱兄长,所以损害兄长而让自己得到利益。
(3)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的国家,所以攻打别国来使自己国家得利。
(4)假使让天下的人都相爱,国与国之间不相互攻击,家与家之间不相互扰乱,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忠孝慈爱,像这样天下就能治理好了。
(5)所以天下能相爱,天下就能治理得好。要是互相憎恨讨厌,天下就会混乱。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焉:于是。(2)亏:使受损失。自利:使自己得到利益。(3)利:使……得到利益。(4)若:假如。乱:扰乱。孝慈:忠孝慈爱。(5)交相恶:互相憎恨讨厌。
6.答案:(1)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向。
(2)然而现在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老天要亡我,不是战争的罪过。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不仅考查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还考查了修辞手法、文学常识等,同时它还着眼于“文中”,涉及对原文整段(篇)内容的了解和文脉的把握。文言句子的翻译一般要遵循以下规律: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翻译要注意留、删、换、调、补、变。(1)“其”,一定。(2)“卒”,最终,“困”,被困。
7.答案:(1)越过别国(晋国)把远方的郑国(远地)当做秦国的边邑,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2)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解析:(1)
“鄙”,把……当做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其”,那;
(2)所待,名词性短语,等待的人;补上介词宾语“他”和谓语动词“往”;
8.答案:(1)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我的辛酸悲苦,不单是蜀地的人士和梁州和益州长官所看见和明明白白知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的。
解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2021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基础知识——古汉语知识专练
(二)文言文文化常识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B.古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作“伶官”。
C.告庙,指古代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B.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15岁行笄礼,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C.“参乘”又叫“车左”,指陪乘并护主的人,樊哙作为一名武士,当时身份为沛公的保镖。
D.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书按体例可分为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等。《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B.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C.“中述汤、武”一句中,“汤”指商汤,他灭夏建立商朝;武,指周武王,是周文王之子,他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了周朝。
D.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最高官衔,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指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给功臣,以示褒宠。
B.丁忧: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凡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称丁外艰;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C.征辟:皇帝不经举荐,直接征召民间有名望的人才入朝为官称为征;高级官员直接召集有才能的人充任幕僚称为辟。其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为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四海:古人以为我国四面为海环绕。“五湖四海”泛指四面八方,全国各地。
D.闲章:个人的与姓名、职务等无关的图章,印文大多是熟语或诗文的句子。专门从事篆刻与书画的艺术家,一般都有许多闲章。
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官,又称教官,是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传说夏代就有学校。最早的学校叫庠、序、校。
B.博士,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秦汉时则是负责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C.春节,古时候又称元旦、元日、新春、新正等,一方面是庆祝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祷新年快乐、五谷丰登。
D.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古人认为,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
7.下列有关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B.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君王上书陈情言事,对君王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表”的内容侧重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彩。
C.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人纪年的一种方式,它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六十甲子”。《赤壁赋》中“壬戌之秋”和《兰亭集序》中“岁在癸丑”,其中的“壬戌”“癸丑”使用的就是干支纪年法。
D.中国古代文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号。号是举行加冠礼之后才起的,是一种固定的别名。
8.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孝廉的意思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B.秩满,指官吏任期届满。“秩”有官吏俸禄、官职级别等意思,这里指秩序。
C.豪右,原指西汉时期出现的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后指富豪家族、世家大户。
D.假节,“假”即授予,“节”即符节,古代使臣出行时要持节作为符信。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祭祀时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2.答案:C
解析:“车左”错,应该是“车右”。
3.答案:A
解析:《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4.答案:C
解析:“察茂才”“举孝廉”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制度。
5.答案:B
解析: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文字或图案,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6.答案:B
解析:博士,秦汉时负责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叫“祭酒”。
7.答案:D
解析:字是举行加冠礼之后才起的。
8.答案:B
解析:“秩满”中的“秩”的意思是为官、做官。2021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基础知识——古汉语知识专练
(一)文言断句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莫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B.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C.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D.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2.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高汉筠,字时英,齐州历山人也。曾祖诣,尝为是邑令,故家焉。汉筠少好书传,尝诣长白山讲肄,会唐末齐、鲁交兵,梁氏方霸,乃掷笔谒焉,寻纳于军门。未几,出为卫州牙校。唐天祐中,庄宗入魏,分兵谕其属郡,时汉筠以利病说卫之牧守,俾送款于庄宗,以汉筠为功,寻移洺州都校。其后改常山为北京,以汉筠为皇城使,加检校兵部尚书、左骁卫将军同正。明宗即位,除成德军节度副使,俄以荆门用军,促诏汉筠移伴襄州,权知军州事。长兴中,历曹、毫二州刺史。秩满,加检校司徒,行左金吾卫大将军。清泰末,高祖建义子河东,唐末帝遣晋昌节度使张敬达率师围太原,委汉筠巡抚其郡。及敬达遇害,节度副使田承肇率部兵攻汉筠于府署,汉筠乃启关延承肇,谓曰:“仆与子俱承朝寄,而相迫何甚?”承肇曰:“我欲扶公为节度使。”汉筠曰:“老夫耄矣,不敢首为乱阶,死生系子筹之。”承肇目左右令前诸军投刃于地日高金吾累朝宿德不可枉杀承肇以众意难拒遂谢云与公戏耳遂与连骑以还高祖入洛,飞诏征之,遇诸途,乃入觐,寻迁左骁卫大将军、内客省使。天福三年正月,遘疾,终东京之私第,时年六十六。
(选自《旧五代史·高汉筠传》,有删改)
A.承肇目左右令前/诸军投刃于地/日/高金吾累朝宿德/不可枉杀/承肇以众意难拒/遂谢/云与公戏耳/遂与连骑以还/
B.承肇目左右/令前诸军投刃于地/日/高金吾累朝宿德/不可枉杀/承肇以众意难拒/遂谢云/与公戏耳/遂与连骑以还/
C.承肇目左右令前/诸军投刃于地/日/高金吾累朝宿德/不可枉杀/承肇以众意难拒/遂谢云/与公戏耳/遂与连骑以还/
D.承肇目左右/令前诸军投刃于地/日/高金吾累朝宿德/不可枉杀/承肇以众意难拒/谢/云与公戏耳/遂与连骑以还/
3.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灌将军夫者,
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灌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盂。吴楚反时,
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杰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
颍水浊,灌氏族。”
(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删改)
A.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杰大猾/
B.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杰大猾/
C.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杰大猾/
D.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杰大猾/
4.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康里脱脱,少时从其兄猎于燕南,世祖见其骨气沉雄,命入宿卫。大德五年,海都犯边,脱脱从太子武宗讨之,大破其众,武宗壮之。成宗大渐,太后以两太子星命付阴阳家推算,颇惑其言。时武宗、仁宗同为太子,武宗进脱脱而言曰:“我捍御边陲,勤劳十年,又次序居长,神器所归,灼然何疑。”命脱脱往察事机。脱脫至大都,道武宗所授旨以闻,太后、仁宗与语曰:“闻汝所致言,殆有谗问。汝归速,弥缝阙失,则功为不细矣。”脱脱承命即行。归具致太后仁宗之语武宗释然无疑使使还报即日命驾上都正位宸极尊太后为皇太后仁宗为皇太子。
(选自《元史·康里脱脱传》,有删改)
A.归/具致太后仁宗之语/武宗释然无疑/使使还报/即日命驾上都/正位宸极/尊太后为皇太后/仁宗为皇太子/
B.归具/致太后仁宗之语武宗/释然无疑/使使还报/即日命驾上都/正位宸极/尊太后为皇太后/仁宗为皇太子/
C.归/具致太后仁宗之语/武宗释然无疑使/使还报/即日命驾/上都正位/宸极尊太后为皇太后/仁宗为皇太子/
D.归/具致太后仁宗之语/武宗释然/无疑使/使还报/即日命驾上/都正位宸极/尊太后为皇太后/仁宗为皇太子/
5.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叶味道,初讳贺孙,以字行,更字知道,温州人。少刻志好古学,师事朱熹。试礼部第一。时伪学禁行,味道对学制策,率本程颐无所避。知举胡纮见而黜之,曰:“此必伪徒也。”既下第,复从熹于武夷山中。学禁开,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调鄂州教授。
理宗访问熹之徒及所著书,部使者遂以味道行谊闻,差主管三省架阁文字。迁宗学谕①,轮对,言:“人主之务学,天下之福也。必坚志气以守所学,谨几微以验所学,正纲常以验所学,用忠言以充所学。”至若口奏,则又述帝王传心之要,与四代作歌作铭之旨,其终有曰:“言宣则力减,文胜则意虚。”从臣有荐味道可为讲官,乃授太学博士,兼崇政股说书。
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味道请先说《论语》,从之。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②涉于诞。味道对曰:“阴阳二怎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故圣人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正所以教民爱,参赞化育。今伯有得罪而死,其气不散,为妖为厉,使国人上下为之不宁,于是为之立子洩③以奉其后,则庶乎鬼有所知,而神莫不宁矣。”盖讽皇子纮事也。
(选自《宋史·叶味道传》,有删改)
[注]①宗学谕:宗室子弟学校的教官。②伯有之事:公元前544年发生在郑国的一场内乱。③子洩:人名。
A.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B.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C.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D.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6.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毛澄,字宪清,昆山人。举弘治六年进士第一,授修撰。预修《会典》成,进右谕德,直讲东宫。武宗立,进左庶子。历礼部侍郎。正德十二年六月拜尚书。其年月朔帝微行澄率侍郎王瓒顾清等疏请还既又出居庸久留不返澄等频疏谏悉不报明年正月,驾旋,命百官戎服郊迎。澄等请用常服,不许。十四年二月,驾甫还京,即谕礼部:“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朱寿遣往两畿,瞻东岳,奉安圣像,祈福安民。”澄等骇愕,复偕廷臣上言:“陛下以天地之子,承祖宗之业,九州四海但知性下有皇帝之号。今日‘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太师、镇国公’者,臣等莫知所指。如以皇储未建,欲遍告名山大川,用祈默相,则遣使走币,足将敬矣。何必躬奉神像,献宝香,如佛、老所为哉。”宸濠反江西,帝南征示威武,驻跸留都者逾岁。澄屡请回銮。
(选自《明史·毛澄传》,有删改)
A.其年八月/朔/帝微行/澄率侍郎王瓒顾清等疏请还宫/既又出居庸/幸宣府久留不返/澄等频疏谏/悉不报/
B.其年八月朔/帝微行/澄率侍郎王瓒顾清等/硫请还宫/既又出居庸/幸宣府/久留不返/澄等频疏/谏悉不报/
C.其年八月朔/帝微行/澄率侍郎王瓒/顾清等疏请还宫/既又出居庸/幸宣府/久留不返/澄等频疏谏/悉不报/
D.其年八月/朔/帝微行/澄率侍郎王/顾清等疏请还宫/既又出居庸/幸宣府久/留不返/澄等频疏/谏悉不报/
7.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鞮人也。熹少有高行,博学研精,与北海管宁以贤良征,不行。累辟三府,不就。宣帝复辟意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时熹母疾笃,乃窃逾法氏城而徒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
景帝辅政,命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熹到,引见,谓熹曰:“昔先公辟君而君不应,今孤命君而君至,何也?”对曰: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思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转司马,寻拜右长史,迁御史中丞。当官正色,不惮强御,百僚震肃焉。荐乐安孙璞,亦以道德显,时人称为知人。寻迁大司马,以公事免。
(选自《晋书·李熹传》,有改)
A.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B.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C.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D.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8.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韦玄成字少翁,韦贤少子也。以父任为郎,常侍骑。少好学,修父业,尤谦逊下士。出遇知识步行,辄下从者,与载送之。其接人,贫贱者益加敬,由是名誉日广。以明经擢为谏大夫,迁大河都尉。初,玄成见弘为太常丞,职奉宗庙,典诸陵邑,烦剧多罪过。父贤以弘当为嗣,故敕令自免。弘怀谦不去官及贤病笃弘竟坐庙事息狱罪未决室家问贤当为后者贤恚恨不肯言。于是贤门下生博士义倩等与宗家计议,共矫贤令,便家丞上书言大行,以大河都尉玄成为后。贤薨,玄成在官闻丧,又言当为嗣,玄成深知其非贤雅意,即阳为病狂。征至长安,既葬,当袭爵,以病狂不应召。玄成素有名声,士大夫多疑其欲让爵辟兄者。而丞相御史遂以玄成实不病,勃奏之。玄成不得已受爵。
(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三》,有删改)
A.弘怀谦/不去官/及贤病笃/弘竟坐宗庙事/系狱罪未决/室家问贤当为后者/贤恚恨不肯言
B.弘怀谦/不去官/及贤病笃/弘竟坐宗庙事系狱/罪未决/室家问贤当为后者/贤恚恨不肯言
C.弘怀谦不去/官及贤/病笃/弘竟坐宗庙事系狱罪未决/室家问贤当为后者/贤恚恨不肯言
D.弘怀谦不去/官及贤病笃/弘竟坐宗庙事/系狱罪未决/室家问/贤当为后者/贤恚恨不肯言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其次分析四个选项,把选项两两分组,根据相同点的多少可知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然后分析两组不同之处:“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此处主语为“此人”,谓语为“有”,后跟宾语“痴名”,“闻”为动词,后面需要跟宾语“其”。由此可见“痴名”后必定停顿,可排除A、D两项。比较B、C两项,不同点有两处“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和“僮仆亦奔散无留者”,语句“僮仆亦奔散无留者”两种断法皆可,重点分析“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此句中的“时”必定归到上句,即“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由此可排除B项,确定答案为C项。
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朝中大臣,自从杨最、杨爵(因上疏劝谏)获罪后,没有谁再敢议论时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上,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多次,被感动而叹息。皇上曾经说:“此人可与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纣王罢了。”
2.答案:C
解析:画框部分的文意是:承肇用眼神示意身旁的人上前,众士兵将兵器扔到地上说:“高金吾是几朝中年高德劭的人,不能滥杀。”承肇因为众人的心意难以违背,所以就谢罪说:“我和您开玩笑罢了!"就和他并马返回。句中,“令前”是“目"(用眼色示意)的目的,与前句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开。据此分析可排除B、D两项。“云”后面是承肇说的话,“云”后应断开。据此分析可排除A项。故选C。
[参考译文]
高汉筠,字时英,齐州历山人。曾祖父高诣,曾任本县县令,因此(就在这里)定居。汉药少年时喜好典籍和传述类著作,曾经到长白山讲习。正碰上唐朝末期齐、鲁交战,梁氏正在称王称霸,他就投笔从戎,前去拜见,很快被收录进军门。不久,出任卫州牙校。唐天祐年间,庄宗进入魏州,分兵招抚各属郡,当时汉筠用利害得失去游说卫地牧守,让他向庄宗投诚,因为汉筠有这个功劳,所以很快调任洺州都校。后来将常山改为北京,任命汉筠为皇城使,加官检校兵部尚书、左骁卫将军同正。明宗登上皇位,任命他为成德军节度副使,不久因荆门发生战争,(明宗)赶紧命令汉药调任襄州节度副使,暂时代理军州事。长兴年间,历任曹、毫二州刺史。任期满后,加官检校司徒,兼任左金吾卫大将军。清泰末年,高祖在河东举义,后唐末帝派晋昌节度使张敬达率军包围太原派汉筠巡视安抚晋昌。敬达被害后,节度副使田承肇率领部干到府署进攻汉筠,汉筠就打开门栓请承肇进,告诉他说:“我和你都肩负朝廷的重任,为什么要这样相逼呢?”承肇说:“我想要扶持您做节度使。”汉筠说:“老夫老了,不敢率先背叛,我的生死就由你安排吧。”承肇用眼神示意身旁的人上前,众士兵将兵器扔到地上说:“高金吾是几朝中年高德劭的人,不能滥杀。”承肇因为众人的心意难以违背,所以就谢罪说:“我和您开玩笑罢了!"就和他并马返回。高祖进入洛阳,飞速下令征召他,在途中相遇,(汉筠)于是进京朝见,很快升任左骁卫大将军、内客省使。天福三年正月,(汉筠)患病,在东京的家中去世,时年六十六岁。
3.答案:D
解析:
“任侠”,意思是凭借权威、勇力或财力等手段扶助弱小,帮助他人。“好任侠”是介绍灌夫特征,“任侠已然”不搭配,排除A、C,“然诺",意思是许诺,答应;从不轻易答应别人,答应了就一定履行诺言。二字不能断开,也不能接“诸所”可排除B,故选D。
[参考译文]
灌夫将军,是颍阴人。灌夫的父亲是张孟,曾经做过颍阴侯灌嬰的家臣,受到灌嬰的宠信,便推荐张孟做到二千石的官,所以随灌氏的姓叫灌孟。吴楚叛乱时,颍阴侯灌何担任将军,隶属太尉,(他向太尉)推荐灌孟担任校尉。灌夫带领一千人与父亲一起从军。灌孟年老了,颍阴侯勉强推荐他,(所以灌孟)郁郁不得志,所以每逢作战时常常攻打敌人的坚强阵地,最后战死在吴军中。按照军中法令,父子一起从军参战,有一个为国战死的,未死者可以护送灵枢回乡。但灌夫不肯随同父亲的灵柩回乡。他慷慨激昂地表示:“希望斩取吴王或者吴国将军的头,以替父亲报仇。”因此灌夫披上铠甲手拿戈戟,召集军中愿意跟从他的勇士共几十个人。等到走出军营的门,没有人敢再前进。只有两人和灌夫属下的奴隶共十多个人飞奔冲入吴军中,一直到达吴军的将旗之下,杀死砍伤敌军几十人。不能前进了,又飞马返回汉军营地,所带去的奴隶全都战死了,只带了一人回来。灌夫身上受重创十多处,恰好有名贵的良药,所以才得以不死。灌夫的创伤稍稍好转,又向将军请求说:“我(现在)更加了解吴军营垒的底细了,请您让我再去一次。”将军认为他勇敢而有义气,恐怕灌夫战死,便向太尉报告,太尉于是坚决地阻止了他。等到吴军被攻破,灌夫也因此名闻天下。灌夫为人刚强直爽,酗酒使气,不喜欢当面奉承人。对地位在自己之上的皇亲国戚及有势力的人,他不想对他们表示尊敬,一定去凌辱他们;对地位在自己之下的人,越是贫穷地位低的,就越是恭敬,跟他们平等相处。在大庭广众之中,推荐夸奖那些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士人们也因此而推重他。灌夫不喜欢文章经学,爱打抱不平,已经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办到)。凡和他交往的那些人,无不是杰出人士或豪奸巨猾。他家中积累的资产有几千万,食客每天有几十或几百。在田园中修筑堤塘灌溉农田,他的宗族和宾客扩张权势垄断利益,在颍川一带横行霸道。颍川的儿童于是作歌唱道:“颍水清清,灌氏安宁;颍水浑浊,灌氏灭族。”
4.答案:A
解析:“具”是“详细”的意思,修饰“致”,和“归”是两个事件,中间断开排除B项:“使使”意思是“派遣使者”,不要断开,由此排除C、D两项。故选A。
[参考译文]
康里脱脱,年轻的时候跟着哥哥在燕南狩猎,世祖见他身体强健,精气沉稳,命他入职宿卫队。大德五年,海都侵犯边境,脱脱跟随太子武宗征讨他,大败海都的兵马,武宗认为他勇壮。成宗病情危重,太后把两个太子的星宿及生辰八字等交给阴阳家去推算,(听了他们的推算后,)非常迷信他们的话。当时武宗与仁宗同为太子,武宗召脱脱来跟他说:“我守卫边境,勤劳辛苦已经十年了,兄弟中,我又居长位,由我继承皇位,有什么可以疑惑的呢?”(武宗)命令脱脱回京去访察事情的机密之处。脱脱赶到大都,将武宗的想法报告给太后和仁宗,太后和仁宗对脱脱说:“听了你传来的话,恐怕是有谗言离间我们。你迅速回去,(替我们)弥合嫌隙缺失,那么你的功劳不小啊。”脱脱接受命令后即刻出发,(脱脱)回去后,详细地把太后、仁宗的话转述(给武宗),武宗心中释然,不再怀疑,派遣使者回京报告。(武宗)即日启程回大都,即皇帝位,尊太后为皇太后,立仁宗为皇太子。
5.答案:C
解析:本题中,“阴阳二气之散聚”意为阴阳二气的聚散,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项。“虽天地不能易”意为即使天地也不能改变。主语是“天地”,谓语是“易”,所以应在该句的前后停顿,排除D项。故选C。
[参考译文]
叶味道,最初名叫贺孙,以字行于世,又改字为知道,是温州人。少年立志喜好古学,师从朱熹。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当时伪学遭禁,叶味道考策问时,全都依照程颐的思想学说,无所避忌。知举胡纮见到他的答卷后就将他除名,说:“这一定是伪学之徒。”叶味道落第之后,又到武夷山中跟随朱熹游学。学禁解除,考中嘉定十三年的进士,调任鄂州教授。
宋理宗访求朱熹的门徒以及其所写的书籍,部使者就把叶味道的品行道义上报,(朝廷)派叶味道主管三省架阁文字。升为宗学谕,轮流入对时,叶味道说:“皇上致力于学问,这是天下人的福气。(您)一定要坚守意志固守所学,谨慎对待细小之处来验证所学,端正纲常来磨砺所学,取用忠言来充实所学。”到了上奏时,就又述说帝王传心的要领和(虞、夏、殷、周)四代作歌作铭的旨意,最后他又说:“言语宣发内力就会衰减,文辞取胜意蕴就会空虚。”随从臣子中有人推荐叶味道(认为他)可以做讲官,于是授任他为太学博士,兼任崇政殿说书。
依旧例,说书的职责只是对《通鉴》进行讲说,而不涉及经书。叶味道请求先讲说《论语》,皇帝下诏应允了他。皇帝忽然问起鬼神的事理,怀疑伯有的事情牵涉荒诞。叶味道回答说:“阴阳二气的聚散,即使天地也不能改变。有的人死了然而(魂魄)仍然不散,这是常态。有的人不得善终而(魂魄)郁结不散,这是变态。所以圣人设立宗庙,来区分亲疏远近,正是用来教化百姓亲爱之义,参与、调节人与天地的关系。现在伯有获罪而死,他的阴魂不散,成为妖怪、厉鬼,让国人上下因为他不安宁,在这时如果为他立子浅为后,那么或许鬼神有知,不会不安宁了。”大概是讽谏皇子赵纮的事情。
6.答案:C
解析:“朔”,指每月农历初一,“八月朔”是八月初一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A、D两项。“报”是回复的意思,主语应该是“武宗”,“疏谏”为“上书劝谏”,“谏”后应断开,排除B项。
句意:同年八月初一,武宗便装外出,毛澄率领侍郎王瓒、顾清等上书请武宗回宫。后来(武宗)又出居庸关,到达宣府,久留不回。毛澄等频繁上书劝谏,(武宗)都不予答复。故选C。
[参考译文]
毛澄,字宪清,昆山人。考取弘治六年进士第一名,授职修撰。参与编写《会典》,完成之后,进升右谕德,在东宫任直讲。武宗登基以后,进升他做左庶子。历任礼部侍郎。正德十二年六月,被授予尚书。同年八月初一,武宗便装外出,毛澄率领侍郎王瓒、顾清等上书请武宗回宫。后来(武宗)又出居庸关,到达宣府,久留不回。毛澄等频繁上书劝谏,(武宗)都不予答复。第二年正月,武宗返回京城,命令百官身穿军装到郊外迎接。毛澄等人请求穿平时的官服,(武宗)不允许。十四年二月,武宗刚刚回到京城,就晓谕礼部说:“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朱寿将被派到两京,(并前往山东)瞻仰东岳,祭祀孔圣人,祈求賜福,安定百姓。毛澄等大吃一惊,又和大臣们一起上书说:“陛下凭借天地之子的身份,继承祖宗的大业,九州四海只知道陛下有皇帝的称号。现在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太师、镇国公’,我们不知道指的是谁。如果因为皇储还没有确定,想求告普天之下的名山大川,用以祈求神灵暗中相助,那么派遣使臣携带玉帛前去,足够表示您的敬意了。何必亲自捧着神像,献上香烛,像佛、老教徒所做的那样呢?”朱家濠在江西造反,武宗亲自南征以显示军成,后来在南京住了一年多。毛澄多次请他回北京。
7.答案:C
解析:“见待”是“对待我”的意思,“熹”是人名,指李熹,是李熹自称,因此“见待”后应断开,排除A、B两项。再比较C、D两项,“进退”指进仕或退身,中间不应断开:“明公”是对对方的尊称,在句中做主语,故D项断句错误。故选C。
[参考译文]
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鞮人。李熹年轻时有高尚的德行,(他)广博地学习,精深地研究,与北海管宁因贤良被征召,不去。他几次被征入三府,不去就任。宣帝又征召李意为太傅属,他以有病为借口,坚决推辞,郡县扶他登车上路。当时李熹母亲病重,(李熹)于是偷偷翻越弦氏城墙徒步回家,于是赶上母亲的丧事,议论此事的人赞美他的志气节操。
景帝辅政时,任命李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李熹到任,被引见,(景帝)对李熹说:“过去先公征用你而你不答应,如今我任命你你就来了,为什么呢?”李熹回答说:“先君以礼待我,我得以依照礼决定进仕或退身。明公用法律来约束我,我害怕法律就来了。”景帝很器重他。李熹后转任司马,不久官拜右长吏,升任御史中丞。他居官正直,不畏强权,百官因慑于其威猛之政而风气肃然。他举荐的乐安人孙璞,也因为有道德而显扬,当时的人称赞他能识别人才。不久他升任大司马,因公事被免官。
8.答案:B
解析:“去官”意为辞掉官职,离职,不应该断开,排除C、D两项。“系狱”意为囚禁于牢狱,“罪”是“未决”的主语,结合句意分析,排除A项。句意:韦弘心怀谦让之心,不肯辞官。到韦贤病重的时候,韦弘终于因为奉守宗庙不周到的事情下狱,罪责尚未判定。家族中的人问韦贤应该继承家业的人,韦贤却表现出愤怒痛恨的表情,不肯说。故选B。
[参考译文]
韦玄成字少翁,是韦贤的小儿子。凭借父亲的恩荫被任命为郎官,常随侍皇帝骑马。他年少时就好学,继承父亲的事业,为人特别谦逊,礼贤下士。有时出门遇见熟人步行,就让自己的侍从下车,载熟人回去。他对待他人时,地位越低的越敬重,因此他的美名日益远扬。凭借明经被捉拔为谏议大夫,后又升迁为大河都尉。起先,玄成的哥哥韦弘做太常丞,职责是奉守宗庙,掌管皇陵园邑,(因为事务)繁重,犯了不少罪过。父亲因为韦弘将来要做韦家的继承人,(怕他因犯罪而被贬融)所以命令他辞去太常丞职务。韦弘心怀谦让之心,不肯辞官。到韦贤病重的时候,韦弘终于因为奉守宗庙不周到的事情下狱,罪责尚未判定。家族中的人问韦贤应该继承家业的人,韦贤却表现出愤怒痛恨的表情,不肯说。于是韦贤的生、博士义倩等人与韦家族人商议,一起假托韦贤的命令,让韦家总管上书朝廷,陈说韦玄成的美好德行,让大河都尉玄成做(韦贤的)继承人。韦贤死,玄成在任上听到死讯,又听说自己应当做继承大,玄成深知这不是韦贤的本意,就装作发疯。韦玄成被征召回长安,安葬了父亲,应当继承爵位,他借装疯不听召见。玄成向来有美名,士大夫大多怀疑他要把爵位让给获罪的兄长。而丞相御史最后以玄成其实没病为由向朝廷弹劾他。玄成迫不得已接受了父亲的爵位。2021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基础知识——古汉语知识专练
(五)一词多义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A.为长者折枝
B.吾见其难为
C.视为止,行为迟
D.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2.下列加粗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臣以险衅
A.谨拜表以闻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臣以供养无主
D.以弱天下之民
3.下面对“师”字的义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④/⑤⑥⑧/⑦
B.①③/②⑤/④⑦⑧/⑥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D.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4.下列各句中与“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鄙”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齐孝公伐我北鄙。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5.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七月既望
西望夏口
B.纵一苇之所如
起如厕
C.而卒莫消长也
卒起不意
D.举匏樽以相属
眈眈相向
6.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术业有专攻
②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③吾从而师之
④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A.两个“攻”相同,两个“师”相同
B.两个“攻”相同,两个“师”不同
C.两个“攻”不同,两个“师”相同
D.两个“攻”不同,两个“师”不同
7.下列选项中的“故”字,与其他选项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垒西边
B.已而遂晴,故作此
C.故国神游
D.故人西辞黄鹤楼
8.下列各组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引以为流觞曲水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C.枯松倒挂倚绝壁?????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金就砺则利?????指物作诗立就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例句和A项中的“为”都是介词,替,给。B.动词,做。C.介词,因
为。D.动词,叫作,称为。
2.答案:C
解析:例句与C项中的“以”都是介词,因为。A项,连词,表目的,来。B项,介词,用。D项,连词,表目的,来。
3.答案:B
解析:①③,老师。②⑤,以……为师,把……作为老师。④⑦⑧,从师,动词。⑥,学习。
4.答案:A
解析:例句与A项的“鄙”都是“边疆,边远的地方”的意思。B项,“鄙”意为“把……当作边境”。C项,意为“浅陋”。D项,意为“见识短浅”。
5.答案:B
解析:A项,阴历每月十五日/远看。C项,终究/同“猝”。D项,互相/偏指一方。
6.答案:C
解析:①学习,研究;②攻打;③以……为师。
7.答案:B
解析:B项,当“所以”讲,其他都当“旧”讲。
8.答案:B
解析:B.
打开;A.拉,引导、引来;C.
陡峭的,与世隔绝;D.
接近,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