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创造宣言》(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创造宣言》(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1 11:2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第二十课《创造宣言》
——陶行知
五单元
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创造宣言
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成绩或东西。
一般指政府、团体或其领导人为说明其政治纲领或对重大问题表明其基本立场和态度而发表的文告。这里作者用来表达自己的一种坚定信念。
你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吗?
1.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批驳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归纳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明确材料和观点的关系。
3.品味本文逻辑严谨、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语言特点。
4.归纳概括“宣言”文体的基本特点,理解“创造”的意义。
学习目标
提问预习
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他在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斗争中,在根据中国国情创建新教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独具特色的创造教育思想,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作出了独特贡献。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理论。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并有合编《陶行知全集》。
作者简介
提问预习
他目睹旧中国国贫民弱,试图以教育来建设新社会。他在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独具特色的创造教育思想,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作出了独特贡献。创造教育是他结合国情,拯救教育时弊的创举。
背景介绍
中伤
遁词
鲁钝
懦夫
豢养
灌溉
画龙点睛
自暴自弃
山穷水尽
走投无路
zhòng shāng
dùn cí
lǔ dùn
nuò fū
huàn yǎng
guàn gài
huà lóng diǎn jīng
zì bào zì qì
shān qióng shuǐ jìn
zǒu tóu wú lù
读一读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
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遁 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鲁 钝:愚笨,不敏锐。
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没有路可走了,
比喻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十分孤立。
豢 养:喂养。
词语掌握
1. 读课文,思考: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怎样反驳的?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活动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初读感知
{7DF18680-E054-41AD-8BC1-D1AEF772440D}
错误观点
反驳论据
错误原因
得出结论
环境太平凡
八大山人、飞帝亚斯、
米开朗基
客观
生活太单调
《易经》、《正气歌》、
苏联的国歌、《尼赫鲁自传》等
客观
年纪太小
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
客观
太无能
曾参、慧能
主观
山穷水尽,走投
无路,陷入绝境,
等死而已
玄奘、哥伦布、莫扎尔特、
歌德、古语
主观
处处是创造
之地,天天
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
之人。
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五种“不能创造 ”的借口,运用大量典型的事例与文质兼备的名言警句,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2. 文章用大段篇幅叙述了东山樵夫的故事,简述这个故事,说说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
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这是对比手法,写东山樵夫的眼中只有茅草,而没有看到泰山享誉天下的种种美景,从反面写出创造的重要性。
创造宣言
第一部分(1—4)
第二部分(5—11)
第三部分(12—15)
第四部分(16)
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守旧,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结构梳理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在文章结尾由罗丹的话引出了这一宣言,请齐声、有感情朗读这一宣言。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1.品味文章语言,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加以赏析。
精读品味
(1)第4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给人以警示。
(2)第10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运用比喻,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意指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3)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非常有气势地论证了有志者排除万难也能创造的观点。
(4)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运用短句,急促有力,具有鼓动性、号召力。
(5)当你看见满山的树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地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呀!
富有激情地反问、呼告。
2.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创造的规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们自身的意志。
(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
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
这篇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涉及到了许多古今中外名人事例,这些都值得我们积累,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阅读预习素材中相关名人事例,并以“创造”为话题,运用其中一个事例写一段话,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语言简明通畅。
活动三:
拓展延伸
一个完整的议论语段,应该包括: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提示:
本文针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运用大量典型事例与文质兼备的名言警句,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同学们,希望你们树立信心,努力学习,充分发展你们的创造力,新手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