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宁夏海原县第一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宁夏海原县第一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0 20:1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原一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20题,共40分)
1.古代中国政治权力由“传贤”到“传子”的转变,标志着(  )
A.分封制的初步形成 B.宗法制发展的鼎盛
C.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D.政治体制的严重倒退
2.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 )
A.消灭六国 B.制度创新 C.修筑长城 D.严刑峻法
3.北宋改进了唐代的集体宰相制,形成了宰执制度。"宰"是宰相,"执"是执政。同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和枢密院长贰官为执政。这一变化(  )
A.鉴于藩镇割据教训 B.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C.体现君主专制强化 D.意在防范吏治腐败
4.“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至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
A.设枢密院 B.设立南书房 C.设置殿阁大学士 D.设立内阁
5.下列结构示意图中“?”应为(  )

A.瓜分狂潮 B.边疆危机 C.门户开放 D.预备立宪
6.表明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自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但终未能把中国完全变为其殖民地。 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民众的奋勇杀敌 B.清政府的不懈抵抗
C.中国军民的坚决抵御 D.西方列强的放弃
8.(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通电“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这一事件(  )
A.调和了两党阶级矛盾 B.改变了中国抗战被动局面
C.凸显了民族抗战要求 D.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9.1931年3月,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坦征四郎发表讲话,鼓吹占领满蒙的意义重大。他认为满蒙的资源很丰富,有若作为国防资源所必需的所有资源,是日本自给自足所绝对必要的地区。此材料可用于说明(  )
九一八事变并非偶然的事件
B.日本国力弱无力发动对外战争
C.日本已做好充分的侵华准备
D.日本妄图推行“以华治华”政策
10.这次战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改变了国际视听,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关于这一战役可能是在中发生的(  )
A.平津会战 B.凇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徐州会战
11.1937年7月一1938年10月,全国各地有千余名文艺界人士汇聚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戏剧、电影、美术、漫画、木刻等数十个抗敌协会,出版各种刊物多达200余种。这反映了(  )
A.武汉成为全国文艺中心 B.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抗战文艺成为主流文化 D.文艺与抗日救亡相结合
12.1859年,为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下列关于《资政新篇》说法正确的是(  )
A.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B.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
C.具有充分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
D.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13.据统计,1858年,浙江人口约3127万,但至1865年,浙江人口减至1497万,“昔时温饱之家,大半成为饿殍”,号称“天堂”的杭州,居民由80余万减至数万。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B.洋务运动的失败
C.列强持续侵扰沿海地区 D.国内局势的动荡
14.下面材料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信息。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
……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农民的救亡图存运动;以反清革命为斗争目的……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下列哪项原则( )
A.主权在民 B.自由平等
C.三权分立 D.天赋人权
16.陈旭麓先生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指(  )
A.结束了君主专制的统治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17.提出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是(  )
A.1905年同盟会 B.中国共产党一大
C.中国共产党二大 D.中国国民党的一大
18.1946—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200多万人参军;山东有约580多万人、冀中有480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 B.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腐败
C.共产党善于革命的宣传 D.三大战役取得决定胜利
1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影响国共关系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主要矛盾的变化 B.两党性质的变化
C.社会性质的变化 D.国际因素的影响
20.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化建设的最大成就是(  )
A.告诫共产党人要戒骄戒躁
B.制定国家工业化方针
C.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发表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三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上述材料均摘自相关条约原文
请回答:
(1)材料二、三分别出自近代哪些不平等条约?(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的条约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4分)
(4)上述三则材料表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由“传贤”到“传子”的转变,实际上指的是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转变,夏启继承大禹的王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确立,故选C;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题干不符,故排除A;宗法制鼎盛于西周时期,与题干不符,故排除B;王位世袭制是历史的进步,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严重倒退,故排除D。
2.B
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是其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继承,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都不符合“深刻”这一主旨,排除。
3.C
【详解】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宰执制度下,同平章事虽为宰相,但行政权力和军事权力分别被参知政事和枢密院所分割,这样就分散并弱化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选C项;藩镇割据是地方节度使权力较大导致的,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故排除A、B两项;材料内容反映的主要是分割相权而非加强监察,其意在加强君权、稳固专制统治,而非防范吏治腐败,故D项错误。
【点睛】
4.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为解决政务繁忙的问题,明成祖设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故选D;枢密院在宋代就已设立,这与材料的时间限定不符,排除A;南书房设立于清朝,与材料的时间限定不符,排除B;殿阁大学士在明太祖时就已设立,与材料的时间限定不符,排除C。
5.A
【详解】
从结构图可看出,西方列强受《马关条约》刺激,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导致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救亡图存,进行义和团运动和维新变法。所以“?”处应该是瓜分狂潮,故选A;BCD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
6.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表明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正确;《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北京条约》标志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错误;《马关条约》大大加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故C错误。
7.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军民自强不息的探索抗争是中国始终没有变为列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C正确;A说法片面,排除;《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8.C
【详解】
从材料“合作抗日、共赴国难”“蒋介石在庐山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可看出七七事变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共两党顺应时代要求,共同抗日,故选C;A调和了两党阶级矛盾说法错误;中国抗战被动局面是在1944年反攻阶段得到改变,故B说法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在1937年9月,故D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说法错误。
9.A
【详解】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1931年3月日本就已经开始打中国的主意,觊觎满蒙丰富的资源,说明其发动九一八事事变是早有预谋的,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日本力弱,排除B;“充分”表述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以华治华”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
1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徐州会战期间,国民党取得台儿庄大捷,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因此D正确;A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排除;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B排除;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C排除。故选D。
11.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937年7月一1938年10月,在武汉成立各种文艺抗敌协会,出版各种作品,将文艺与抗日救亡相结合,鼓舞抗战士气,故D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证明武汉成为全国文艺中心,故排除A;1938年10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抗战文艺成为主流文化,故排除C。
12.A
【详解】
《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故A项正确;《资政新篇》不是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排除B项;它并不具有充分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排除C;D项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排除D。
13.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858—1865年,浙江人口大量下降,人民生活贫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损失,江浙地区的生产力受到巨大的破坏,故D项正确;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不是这期间浙江人口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进行的,排除B项;1856—1860年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没有造成江浙地区的人口锐减,排除C项。
14.A
【详解】
根据“农民的救亡图存运动”、“反清革命”等信息可判断该事件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运动,A正确;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排除B;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C排除;五四运动是一场毫不妥协的反帝爱国运动,D排除。故选A。
15.A
【详解】
根据“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知其强调的是主权在民的原则 ,A正确;BCD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16.A
【详解】
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这里陈旭麓先生便是强调的该作用。故选A;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的社会性质,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排除B;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在此处未体现,故排除CD。
17.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922年,中国共产党二大提出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故选C;1905年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反帝反封建都不彻底,排除A;中国共产党一大提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不符合题意,排除B;中国国民党的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
18.A
【详解】
1946—1948年是解放战争时期,当时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故选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949年1月三大战役取得决定胜利,排除D。
【点睛】
19.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处于内战状态,这主要是因为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处于合作状态,这主要是因为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再次处于战争状态,这主要是因为阶级矛盾的上升,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影响国共关系变化的根本因素是主要矛盾的变化,A正确;两党的性质和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BC排除;国际因素不属于根本因素,D排除。故选A。
20.D
【详解】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完善了民主法治建设,故D符合题意;AB项是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C项是1949年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故ABC时间均不符合,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1.(1)材料二出自《马关条约》材料三出自《辛丑条约》
(2)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3)影响:①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③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⑤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⑥使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
(4)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
【详解】
(1)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出自《马关条约》;惩办镇压反帝不利的官员出自《辛丑条约》。
(2)变化: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体现的是列强对华侵略的变化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主要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有关。
(3)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的影响主要体现为:①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③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⑤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⑥使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
(4)性质: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