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备课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主讲教师:__________
编写:
课时:2
人文素养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课前阅读课本,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在课堂上进行问题探究、实验体验以及历史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我国16世纪前科学技术呈现辉煌的原因以及之后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认识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中国古代科学家创造出的卓越的科技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道科学的方法和精神是一切科学创新和发明创造的源泉,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和精神
学情分析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梳理知识,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
2.指导学生根据历史背景来分析16世纪后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的原因。
3.指导学生运用表格来归纳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进而全面认识古代科技。
人文材料
万户与火箭
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Herbert·S·Zim)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Rockets
and
Jets)一书中提到,“约当14世纪之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
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向太空搏击的英雄。他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创想是世界上第一个,因此他被世界公认为“真正的航天始祖”,为了纪念这位世界航天始祖,世界科学家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火山命名为“万户山”。英国火箭专家W·麦克斯韦尔说“Wan
Hoo的事迹是早期火箭史中一件有趣的重大事件”。
德国火箭学家威利·李在他1958年出版的一本书中也说到,在公元1500年左右,Wan
Hoo在“发明并试验一种火箭飞行器时,颇为壮观地自我牺牲了”。
20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
Hoo”。
人文课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曾经在科学技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对我国的政治、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其他国家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成就是四大发明。
知识讲授
一、四大发明
【合作探究】
问题一
四大发明的发展历程
(1)造纸术
时间
概况
西汉前期
出现
东汉
蔡伦“蔡侯纸”
魏晋南北朝
造纸技术进步明显
唐宋时期
产地多品种全,开始外传
纸张发明之前,中国人的书写材料是什么?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特点?纸的发明和使用起到了什么作用?
甲骨、金属器皿、竹简、木简、布帛…...
比较笨重,不便携带(学富五车的故事。成语,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说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道术很多,他读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后来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比一比】其他文明的书写材料
古代埃及------纸草纸
古希腊-----羊皮纸
古巴比伦------泥板
古印度------树皮树叶除了古代埃及的书写材料和我们的不相上下之外,其他的都落后于我们。(注意:自豪但切莫自大)
(2)印刷术
时间
概况
隋唐之际
出现雕版印刷
宋代
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使用彩色套印技术
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
【备课资料】
雕版印刷,特别适用于同品种、多批次,每次少批量的商业性(书坊)印刷。比如小说,刻制好一套印版,印书出售,售完再印,无疑比活字版无法保存印版,有较大的优越性。书坊,固然是商业化的书籍生产企业,但是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总体上微弱,而商品图书的市场又只是面向知识分子文化人,这个
二次备课
人群在社会总人口里的比例很小,对商品图书的需求量虽然不绝于时,然而每个时间断面上对某种图书的需求量仍然不是大量,雕刻版便于保存,便于多次少量印刷,适应了古代中国的印刷商品经济状况。现在,江苏扬州的广陵古藉刻印社集中保存了我国古代遗存的印刷雕版,其中明清版片有20多万片。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到古代活字印书版的遗存。扬州还建立了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古代印刷除了书坊印刷外(其产品在图书版本学里叫做“坊刻本”),还有政府部门(特别是学政机关)主持印书(称为“官刻本”,清代的最高级别版本是武英殿的“殿刻本”)、郡王自刻印刷(藩刻本,明代)、贵族富绅自刻图书(家刻本)。这些游离于商品图书市场之外的书本,往往对图书的外在形式和文字内容都有严格的要求,雕版术因其历史悠久技术成熟,比活字术更能得到精品书籍,得到了在非商品图书方面的优先而广泛的应用,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版刻图书
(3)火药
时间
概况
古代
炼丹时发明火药
唐代
开始用于军事
宋朝
广泛用于军事
【拓展阅读】
火药的具体发明时间不可考证,但最早的记载见于唐代的医书或炼丹书之中,所以至少是在唐代(公元618~907年)之前发明的。中国发明的火药属于黑火药,黑火药的制造方法只是简单地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几种天然物混和在一起,是一种混合物,属于物理范畴的制造方法。而且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性认识,经验主义的积累,中国古代一直都用阴阳五行来解释黑火药的原理(如宋应星《天工开物》)
(4)指南针
时间
概况
战国
司南
北宋
开始用于航海
问题二
谈谈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P37学思之窗)
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联结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或者书上P37页第二段)
【问题探究】
材料一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鲁迅《电的利弊》
材料二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
(1)材料一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旧中国的愚昧落后,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2)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等
。
(3)三项发明蕴含着资本主义发展因素吗?如何正确理解四大发明对西方所产生的作用?马克思指出了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在特定的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中国古代的主要科技成就
1、数学----《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
成书年代:东汉
特点:采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
历史地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意义: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珠算
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早期采用的是算筹,后演变为算盘,元末明初已出现了现代样式的算盘。
明清
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
明朝
时,珠算传至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及世界其他地区。
2、天文学-----《石氏星表》和浑仪
(1)天文学产生的原因
我们的祖先为了采集、狩猎和农牧业的需要
观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吿农时,逐渐积累了天文知识
(2)成就
a、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哈雷彗星的记录
b、有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石氏星表》
(是后人辑成的)
c、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
浑仪
、元代郭守敬的
简仪
。
3、历法------《授时历》
历法是天文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一种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的序列的方法。简单说来,就是为人们为了社会生产的需要而创立的长时间的记时系统。历法能使人类确定每一日在无限的时间中的确切位置并进行记录。
(1)中国古代历法发达的原因
材料一
中国以农业立国,农时与季节有密切关系。因此授时颁历一直是历代君主的要务。
材料二
颁历也是君权统治的象征。臣民奉谁的正朔就表示接受谁的统治。因此,“自殷周皆创业改制”,到清末3000多年,中国历法数十改,制历逾百家,是世界上历法科学最发达的国家。
----以上都选自张培瑜《中国古代历法》
中国古代历法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a、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b、统治者的支持
(2)历法取得的成果
a、夏朝:《夏小正》
b、商朝:殷历
c、秦汉:历法越来越精确
d、元朝:郭守敬《授时历》,与公历基本相同,且比公历早了三百年。
【拓展阅读】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独创,这是中历的第一个特点。它是在四时八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殷周之交已分四时,春秋时代已有分至启闭八节。到战国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二十四节气是中历确定月名月序和设置闰月的凭藉,也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节气由太阳位置决定,反映太阳的视运动。在历书中有着固定的月份和日期范围,使中历具有较强的阳历性质。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4、农学------四大农书
书
时代
作者
地位
氾胜之书
西汉
氾胜之
齐民要术
魏晋
贾思勰
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
农书
元朝
王祯
农政全书
明朝
徐光启
5、医学------《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
书
时代
作者
地位
黄帝内经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
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
张仲景
奠定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本草纲目
明朝
李时珍
是对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
【拓展阅读】
《黄帝内经》编纂于战国成书于西汉,分《素问?和《灵柩》两部分。该书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中医学五大核心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学说、天人学说都源于此书。
三、阅读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突出,其原因在于王朝一统天下的统治以“授命于天”为根据,历法的编制是为了“授农以时”;古代医药学以为“君亲除疾”,为民除厄为目的,保障人们身体健康,从而保证了农业有充足的劳动力;纺织技术和陶瓷技术先进,解决了皇帝的生活享乐问题,也为百姓解决了生活用具和衣着的问题。四大发明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程度,纸张、指南针、印刷术作为社会通讯(交通)工具,火药和火器用于军事,都直接为大一统服务,与大一统的社会组织形态紧密相关。明清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科学著作无一不是强调应用。
中国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记录仔细而系统,但古代科学家却没有对这些记载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寻求规律。明代的三部科技巨著,是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三大领域的最高水平的总结,但只限于记录、归纳、总结生产经验,缺乏理论方面的概括和升华。
实用性:大多服务与农业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经验性: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接描述,缺乏理论的升华。
技术化:没有独立的理论。
【拓展阅读】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为什么具有实用性、经验性、技术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以农为本”的立国治国方略,坚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因而科技成果直接为农业生产和强化大一统的君权服务。
尽管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自然哲学相近,但由于发展方向不同,却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自然哲学的发展本来就有两种结果,其一是进一步理论化,形成严密的符号化的逻辑系统,并和严格的实验相结合,形成自然科学理论。其二是进一步抽象概括,并和政治伦理道德观念相结合,形成远离自然科学的社会政治伦理观念系统,走向政治伦理哲学。结果,西方走上了第一条道路,而中国走上了第二条道路。这样,中国的自然哲学总体上离自然科学越来越远,最终成为封建统治者进行宣传和说教的工具。
课后作业
1、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是什么?(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教育等方面)
①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②经济: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③民族交流、对外关系: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也在不断吸取外来先进的文化来提高自己;
④教育事业发达;
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①政治: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现代科技的产生。
A.
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B.
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C.
“闭关”政策,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
②
经济:明清时期,封建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动力。
③
科技结构自身的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板书设计
教学相长
人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