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并了解作者的相关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并运用。
3.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什么是“无言之美,”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2.学习本文选择正确、合理论据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赏析各类艺术作品的“无言之美”,并能借鉴这一观点进行艺术创作。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无言之美”,并对其进行思考。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证明观点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下列诗歌,学生朗读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说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
重点要学生说说“忘言”(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作者为什么不说出这其中的“真意”?也许,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内容,能够解答这个疑问。
二、自主阅读
1.作者相关信息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2.学习字词
(1)订正字音
意蕴(yùn)
缥缈(piāo
miǎo)
附丽(fù)
铢两悉称(zhū
chèn)
惟妙惟肖(xiào)
寂寥(liáo)
渊穆(mù)
信手拈来(niān)
臭
(2)词语释义
附丽:附着,依附。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悉,都。称,相当。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3.学生通读课文,并划分层次,写出大意。
第一部分(1~2):用孔子和弟子的一段关于“无言”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属于话题导入。
第二部分(3~6):由言意关系入手,从一般认识出发,指出“尽善尽美”是很难做到的。属于问题提出。
第三部分(7~12)由四种艺术形式,论证“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属于分析问题。
第四部分(13)总结,得出结论。
三、再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内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第3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
(1)“言”是“达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
(2)“意”是“言达”的目的,它多变、无踪、混整、无限。
(3)“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真切。
4.文章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
(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本文先用孔子“无言”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分别列举绘画、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四、精读课文,探究内容,进一步理解无言之美
学生读论证文学“无言之美”的段落,回答
1.第4自然段文字论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论述了文学作品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只有“以言达意”才会引起美感。这一段作者列出一般的观点文学应该尽善尽美的为条件,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
2.作者对文学的是怎样定义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3.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4.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1)
“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
(2)“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
(3)“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5.教师小结:
原来文学作品是以言达意的美术,尽管不能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依旧是美。
五、赏析句子
1.怎样理解“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言达意”比作“虚线画实物”,这说明“言是不能完全达意”的。
2.赏析“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能希求的”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但绝不是生活的复制品,应留有想象的空间,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六、探究写法
1.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为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无言之美”,作者分别列举了绘画、文学、音乐、雕塑等具体的实例,然后从中进行分析,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道理论证。文章开篇就引述孔子与子贡的对话,目的是引出对“无言”的论述。第9自然段在列举不同文学作品的例子时,分别引述了《论语》《时运》《读〈山海经〉》等文学作品中的语句加以论述。在第10自然段中又列举了《琵琶行》和《希腊花瓶歌》的诗句和原文,进行有力证明。
对比论证。第3自然段把“言”和“意”进行比较,第8自然段把相片和图画进行比较,第10自然段将流露和含蓄进行比较,这些都是为证明“无言之美”服务的。
2.思路清晰,论证有力。
答案示例:文章先用孔子“无言”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提出文学尽善尽美的条件——“和自然逼真”,再对比相片和图画,予以反驳。紧接着分别列举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一段作结,得出结论。层层推进,论述有力。
七、拓展
说说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哪些具有“无言之美”?学过这篇课文对我们写作有哪些启发?
《醉翁亭记》开头“环滁皆山也”
陶渊明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再如《背影》“在南京勾留了一两日”
八、课堂小结
本文首先用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分别列举绘画、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很多文学中都蕴藏着“无言之美”,这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正如作者在文章所表明的那样,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中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广阔的,我们不能就表面去理解作品,而一概深思。
同时我们的写作也要学会“无言之美。”
板书:
无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