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1、古诗二首 教案+反思(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1、古诗二首 教案+反思(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0 18:4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古诗二首
《村居》和《咏柳》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作品,诗中流露出诗人难掩的喜悦之情。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景,再现了江南二月明媚的“春景图”。“草长莺飞二月天”的意思是说早春二月,小草嫩芽从土里钻出,自由地生长,黄莺在天上纵情飞舞,欢快地鸣叫。“草长莺飞”四个字,富有动感,涌动着春的脉搏。后两句写人,刻画了儿童放学归来放风筝的“乐春图”,景人合一,相映成趣。“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长出了嫩叶,柔软而细长的枝条在春风中摇摆,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拂、醉”二字,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杨柳的娇姿、柔态和神韵。轻快明丽的景,兴致勃勃的人,饶富乐趣的事,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写的一首咏物诗。咏柳,即歌咏柳树。诗的前两句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诗人用“碧玉”形容柳树,一是与它们的颜色有关,二是古代“碧玉”还代指少女,如成语“小家碧玉”。“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而然地把柳树与俏皮可爱的少女联系起来了,故而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摆的枝叶就是她身上绿色的丝织裙带。诗的后两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装扮了一树的细细的叶子是谁的巧手裁出来的呢?是早春二月的风,它犹如一把看不见的剪刀,将绿色丝带随心裁剪。这两句描绘柳叶,一问一答,既赞美了柳叶,又歌颂带来绿色的春天,用语自然流畅,加上比喻、拟人十分贴切,使这两句诗成为名句。
两首诗在课文里均配有插图。第一幅配合《村居》的诗意,画的是在草地上,一群儿童正在玩耍,有的在放纸鸢,有的跟着一起欢呼。第二幅图画的是湖畔到处都是柳树,它们的柳叶就像被春风裁剪过一样。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感情,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教学目标
1.会认“莺、拂”等生字,会写“诗、村”等字,积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物。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点,去探索春天的奥秘,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生字中,“堤”的声母是d,学生容易误读为“提”,教师在教学时可将“堤——提——题”进行读音辨析。“丝、裁”两个字均为平舌音,教师简单提示即可。“柳”字的声母为边音l,有些学生容易与鼻音n混淆,注意“柳——牛”的读音区别。
本课生字以形声字为主,识记时要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自主识记。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点拨。如“咏”,指用口吟诵,所以是口字旁。又如“裁”,它的本义指裁制衣服,所以形旁是衣。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适当地引出“载、栽”,通过比较加深对“裁”的理解、记忆。“醉”可以视作会意字,左边“酉”表示酒,加右边的“卒”指喝酒过度,失去正常神志。
字义的理解既可借助字形,也可结合语境。如“拂”,在教学时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长长的柳条随风摆动,它是怎样“拂”着堤岸的?通过想象,学生感知“拂”的意思。“丝、绦、裁、剪”等字也可作类似处理。另外,在理解字义时可以利用课后练习第三题的资源。本课中的词语,是择取课文中的生字拓展而来的,字义相同或相近,可让学生在词语积累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字义。
本课要求写的字中,“诗、村、妆、绿”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其中“绿”的最后四笔为“点、提、撇、捺”;“童、碧、丝、剪”是上下结构,要注意上下两部分的比例,以写得端正、平稳。
2.朗读指导
古诗文教学应该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教师范读,注意发音饱满,控制速度,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独特韵味。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朗读时间,朗读时重点关注“莺、拂、堤、鸢、妆成、丝绦、裁”的读音,注意提示“长”读 zhǎnɡ;朗读节奏以“二二三”为宜,如“草长/莺飞/二月天”,防止学生唱读。在反复、多次的朗读中,整体感受古诗的情感意绪。学生完成对内容的理解后,就要读出诗歌的味道。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如个别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接读、师生对读。
3.理解运用
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要引领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感受早春清新悦目、生机勃勃的美,体会诗人习作时的喜悦和愉快。在《村居》教学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有助于理解诗意。本诗所描写的场景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风筝的情景,或春天里喜欢参加的其他活动。组织学生说一说古诗大意,背一背古诗。也可以向学生推荐或组织学生交流写春景的古诗,丰富学生的积累。在《咏柳》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读懂本诗题的关键字“咏”。理解诗题后,教师对诗的一、二句中的关键词“碧玉、丝绦”进行重点讲解。理解了这两个词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一、二句的大意。后两句的理解,抓住设问句一问一答的特点展开。教学时,可配上优美的音乐,帮助学生进入画面,记忆古诗;也可以分男女生或小组为单位,组织诵读比赛。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高鼎、贺知章的资料。
2.学生预习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尝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生字词。
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会写《村居》中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村居》。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阳春三月,公园里、校园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红的花、绿的柳,放眼望去姹紫嫣红,好不热闹。古往今来,春天都是这样美丽动人吗?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对一首古诗的学习,去看看古人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去感受一下古代诗人笔下的春天!(板书:村居)
2.学生齐读课题。
3.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村居的图片,对学生进行简单引导。
4.过渡:这首诗的作者是高鼎,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高鼎呢?
5.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明确。
高鼎,生卒年不详,字象一、拙吾,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后期诗人。其诗善于描写自然风光,《村居》一诗使他名传后世。著有《拙吾诗稿》。
板块二 朗读指导,学习字词
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在听的时候划出朗读节奏。
村 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
读两遍,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来。
3.指名读,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教师指导“莺、堤、柳、丝、裁”的读音。
“莺”是后鼻音,不要念成前鼻音。“堤”的声母是d,不要与t混淆。“柳”的声母是边音。“丝、裁”均为平舌音。
4.指导学生书写,对易错的字进行警示。
“诗”整体较长,“寺”的上面是“土”,不是“士”。
“村”左竖长而直。
“童”上面“立”下横稍长;下面“里”下横也稍长。
5.学生自由朗读,读好节奏。
6.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7.学生齐读。
板块三 想象画面,了解诗意
1.过渡:同学们,相信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来细细品读,看看这首诗讲了什么吧。
2.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要求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景物、孩子们在做什么,并在课文中圈出相关的词语。
3.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河边草绿,杨柳轻拂,鸟儿啼飞,孩子们忙着放风筝。
相关词语:草、莺、堤、杨柳、春烟、纸鸢。
4.学习诗歌前两句。
(1)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2)指名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是什么季节的画面?
(3)教师明确。
小草在春雨的滋润下,从松软的泥土里,悄悄地探出了脑袋。几只欢快的黄莺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舞着、歌唱着。这时候是农历二月早春时节。
(4)课件出示黄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掌握生字“莺”。
(5)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观察杨柳的位置,理解“拂堤”的意思,让学生掌握生字“拂”“堤”“柳”。
(6)指名学生读“拂堤杨柳”,读出轻柔的感觉。
(7)教师指导:“醉”可以视作会意字,左边“酉”表示酒,加右边的“卒”指喝酒过度,失去正常神志。
(8)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拂、醉”,思考这两个字的妙处。
①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这两个字的妙处。
②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
③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拂、柳”二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杨柳的娇姿写活了,也把杨柳的神韵写活了,仿佛那长长的、嫩绿的柳条就在我们眼前轻轻舞动。同时,“醉”字的运用不仅写出了初春美景的朦胧之美,还赋予了杨柳生命,使这句诗更加鲜活。
5.过渡:阳春二月,草长莺飞,春烟弥漫,杨柳拂堤,我们陶醉于这么美的春景。那此时此刻,远处放学回来的儿童又会营造出怎样一幅景象呢?
6.学习诗歌后两句。
(1)学生齐读。
(2)教师提问:“散学”“东风”“纸鸢”分别是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结合生活进行思考。
(4)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明确:“散学”就是放学,“东风”指的是春风,“纸鸢”是当时的风筝。
(5)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教师明确:村里的孩子放学以后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放风筝。
(6)抓住关键字“忙”,引导学生理解“忙”表达了什么。
一个“忙”字把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跑着、跳着、呼喊着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无限的情趣,也突出了孩子们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本性。
(7)学生自由朗读后两句,结合图片,想象自己是诗中放纸鸢的儿童。
(8)学生分组交流自己在春天里会做些什么,一起感受春天带给大家的欢乐。教师巡视。
(9)指名学生分享。
7.结合本课表达的感情,指导朗读本诗时要求读出喜悦的情感。
8.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9.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师生共同评价。
10.小组竞赛朗读,其他小组评价,教师指导。
11.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板块四 积累背诵,总结全诗
1.出示本节课所学古诗的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村 居
2.以补白的形式帮助学生背诵。
草______莺______二月天,______堤______柳醉春______。
______散学归来早,忙趁______放______。
3.配乐背诵古诗。
4.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村居》这首古诗,想必大家都收获颇丰吧。祝贺大家积累了一首古诗。我相信,只要大家多加诵读,就能在古诗的天空放飞更多的纸鸢。
练习设计
完成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会写《咏柳》中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咏柳》,并能背诵积累。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村居》一诗进行背诵。
2.过渡:春天的杨柳随风舞动,不仅使清代诗人高鼎陶醉,而且让唐代诗人贺知章赞不绝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首古诗《咏柳》。(板书:咏柳)
板块二 解读题目,走近诗人
1.理解诗题。
(1)教师引导:我们以前还学过一篇古诗,叫咏……(引导学生回答“咏鹅”)
(2)教师提问:咏鹅就是赞美鹅,那么咏柳中的“咏”是什么意思呢?
(3)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咏”是指用口吟诵,所以是口字旁。
2.过渡: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贺知章呢?
3.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明确。
贺知章(约659—约744),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书法家。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板块三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在听的时候划出朗读节奏,画出本课的生字。
咏 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学生自读诗歌,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前两遍声音略低,第三遍放声朗读,读出诗的韵律来。
3.指名读,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教师指导“丝”“裁”“柳”的读音。
“丝、裁”两个字均为平舌音;“柳”的声母为边音l,不要和鼻音n混淆。
4.课件出示会写的字。学生自主观察,按结构特点进行分类,总结要点再书写。教师指导。
“碧”由“王、白、石”三个字组合而成。“王”最后一笔由横变为提,下方的“石”要写得扁且宽,与上方的“珀”相平衡。
“妆”左边为点、提、竖,写在竖中线左侧,为右边的“女”让出空间;女字旁写在竖中线偏右处。
“绿”左边为绞丝旁,第二笔“ㄥ”从第一笔的收笔处偏右上方开始起笔;右边为“录”。
“丝”上长,下宽;四个“ㄥ”平衡地分布在横中线和竖中线周围;下方的“一”从左下格中间起笔,写至右下格中间。
“剪”上宽、长,下扁、短;上部分“月、刂”均在横中线下方收笔;下方“刀”字底的撇收笔与横折钩在同一水平线上。
板块四 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1.过渡:同学们,相信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来细细品读,看看这首诗讲了什么吧。
2.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3.指名学生分享自己对柳树的印象。
4.学习第一、二句。
(1)课件出示“碧玉”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形容柳树枝叶的颜色碧绿如玉。
(2)识记“妆”。
①指名学生读。教师点拨。
②引导学生用生字组词,如化妆、梳妆。通过词语识记生字。
(3)指导学生理解“一树”的“一”字在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的意思。
(4)指导学生理解“万条”是虚指。
①教师提问:“万条”真的是一万条柳枝吗?
②要求学生观察插图并结合生活经验思考。
③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万条”是泛指柳树枝条多,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很多时候运用的数量词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5)课件出示“丝绦”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丝绦”就是丝织的带子,诗中用来形容柳枝的柔嫩轻盈。
(6)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写春天的柳树是碧玉装点的,说柳枝垂下的是丝绦,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的柳树枝叶碧绿、柔嫩轻盈的特点。
5.学习第三、四句。
(1)识记“裁”“剪”。
①课件出示“裁”及其形近字“栽、载”。学生比较三个字的差异。
②教师指导:“裁”的本意指裁制衣服,所以形旁是衣。
③课件出示“剪刀”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识记“剪”。
(2)教师示范读第三句。
(3)教师提问:这么美丽多姿的柳树到底是谁“裁剪”出来的呢?请在诗中找找答案。
(4)学生自由读第四句。
(5)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是二月的春风带来的生机,让柳树长出新芽,碧绿柔美的样子就像是被裁剪出来的。
(6)引导学生找出后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②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设问、比喻、拟人。
这两句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使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动态美呈现在读者面前。由赞美柳树到赞美春风,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这一问一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二月的春风”比作“剪刀”;同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风“裁”这一人的动作,将无形的春风描绘得形象可感,自然而又贴切。让这句诗成为千古名句。
6.指名学生概括本诗的中心思想。教师明确:《咏柳》通过描绘刚刚发出新芽的柳树的美丽姿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7.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8.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师生共同评价。
9.小组竞赛朗读,其他小组评价,教师指导。
10.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板块五 梳理背诵,总结全诗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回顾和背诵。
咏 柳
2.总结:这首诗写得精彩是因为诗人观察仔细,能抓住柳树的特点,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真情,这才使得我们对柳树和春天也产生了喜爱之情。希望同学们也能用自己那一双明亮的眼睛、一颗善感的心,去观察身边的一切,领略身边的美景!
练习设计
完成对应训练。
1.“音读”奠基础。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即读准字音,不落字,不重复,发音响亮清楚。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读,交流重点字词,然后教师范读,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意读”显策略。《村居》所描写的场景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教学时,让学生回忆自己和小伙伴们放风筝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画面,把生活中的体验带入到古诗学习之中。教学《咏柳》时,学生对“碧玉”和“丝绦”两词不熟悉,可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将“碧玉”和“丝绦”与柳树进行对比,在比较中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3.“情读”突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熟读成诵以至理解诗的大意。“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生读出诗歌的味道。如“忙趁东风放纸鸢”要读得欢快活泼,“不知细叶谁裁出”尾音要上扬,读出疑问的语气,“二月春风似剪刀”则要读出恍然大悟、满心愉悦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