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贝”的故事
课文介绍了“贝”字的由来、演变及发展,共有2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引出“贝”字,第2自然段主要讲贝壳因为漂亮、珍贵又便于携带、不易损坏,被人们当作钱币使用,因此,带贝字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由一个简单的“贝”字,引出用“贝”作偏旁的一系列的汉字,并由“贝”的字义,指出用“贝”作偏旁的一系列汉字的大致意思。
课文用4幅图简洁明了地展示了“贝”字的演变过程。4幅图从左到右依次是:贝壳实物图、甲骨文中的“贝”字、小篆中的“贝”字、楷书中的“贝”字。图画与课文内容映照,可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贝”字的形态变化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随文归类、实物识记等方式会认“甲、骨”等生字,运用结构归类的方法会写“贝、壳”等生字和“动物、贝壳”等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能讲述“贝”字的故事,了解“贝”字的起源和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了解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3.借助图片,了解“镜、珠”等字的偏旁表示的意思。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正确认读并书写生字。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教学难点
了解“贝”字的演变、来历,感受汉字的魅力。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方面,可将平舌音、翘舌音和前鼻音韵母的生字归类认读。“珍”和“贫”是前鼻音的字,可借助熟字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珍”可与同音字“真、针”联系起来;“贫”可与“平、苹、萍、评”4个后鼻音的字进行对比。“珍、饰、赚”是翘舌音,“随、损、财”是平舌音,可分组出示,对比认读。“甲骨”一词两个字都是第三声,注意在语境中“甲”的变调。另外,“漂”是多音字,在本课读“piào”,在“漂浮、漂流”中都是读“piāo”。
可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如利用图片或实物识记、随文归类识记、熟字识记、语境识记。
在写字方面,运用结构归类的方法进行指导。“贝、甲、币、与”是独体字;“骨、关”是上下结构,“骨”上宽下窄,“关”上窄下宽;“壳”可以认为是上中下结构,“士”要窄,中间要扁,“几”要宽;“钱、财”是左右结构,“钱”左窄右宽,“财”左右宽度相等。对笔画有变化的字要进行重点指导。
2.阅读教学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平实却内涵丰富,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首先,读好难读的词语。如“甲骨文、漂亮、饰品、随身、损坏”,要注意示范引导。其次,读好恰当的停顿。本课出现了较多的顿号,如,“所以,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比如,‘赚、赔、购、贫、货’”一句,注意顿号与逗号停顿的区别,顿号停顿时间’较逗号略短。最后要注意语速。本文名为“‘贝’的故事”,却没有具体生动的情节,而是以说明的方式介绍了“贝”字的相关知识。读这篇文章要像说话一样不疾不徐,让人能听清楚、听明白。
3.理解运用
本课教学先采用观察贝类来激发学习兴趣。学习第1自然段时,可先向学生展示几幅美丽的贝壳图片,让学生对贝壳的样子有基本的认识,接着出示“贝”字的演变过程图,让学生初步了解“贝”字的由来,再出示关于“甲骨文”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理解“甲骨文”就是古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也可以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再展示几个其他汉字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感受这一类汉字的特点。
学习第2自然段。建议在朗读后,先引导学生说一说:从第2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在交流的过程中用换词、组词、举例子等方法理解文中生字的意思。组词时,可有意识地融入课后练习第二题“珍贵、珍惜”等词语的读、记。再通过抓住两组关键词(漂亮、珍贵,当作饰品;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当作钱币),指导学生讲述“贝”字的故事,可以尝试用上“因为……所以……”等关联词。
落实泡泡的内容,要尽量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如“说说你知道的汉字故事”,也可以列举其他有趣的形声字,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甲、骨”等生字,读准多音字“漂”,会写“贝、壳”等生字。
2.了解“贝”字的起源和演变。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猜字激趣,识记甲骨
1.导入:同学们,中国的汉字是奇妙的,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奇妙的汉字,大家来猜一猜,看看谁先说出它们的名字。
2.课件出示“日、网、贝、龟”的甲骨文图片,学生看图猜字。
3.学生之间自由交流自己是怎样猜出这些字的。
4.教师补充甲骨文资料,引导学生明确我们的祖先为了记录事情,用尖锐的东西在龟甲或兽骨上刻画事物的形状,这种“形状”就是甲骨文。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文字。
5.板书课题:“贝”的故事。
6.过渡:一幅幅画就是一个个形象的汉字,就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走近甲骨文,学习“贝”的故事。
7.学写“甲、骨”。
(1)教师范写,指导书写要点。
“甲”独体字,“日”要写得扁而宽,第五笔是悬针竖。
“骨”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笔顺是“竖、横折、横折、点、横钩”。下面的“月”第一撇变成竖。
(2)学生练写,教师点评。
板块二 识记词语,指导写字
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②读通句子,不唱读,不回读,标出自然段序号。
③想一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检查初读情况,汇报交流。
(1)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适时正音。
(2)同桌互读本课生字。
(3)出示本课带拼音的字词,学生开火车读,检查认读情况。
甲骨文 贝类 漂亮 珍贵 饰品
而且 随身 携带 容易 损坏
钱币 钱财 赚 赔 购 贫
(4)教师强调字音,提醒学生“漂亮”的“亮”读轻声。
①“珍、饰、赚”都是翘舌音。
②“随、损、财”都是平舌音。
③“品、贫”都是前鼻音。
④“漂”是多音字,在文中读piào,它的另外两个读音是piāo和piǎo。
(5)学生交流识记字形。
偏旁归类识记:贝字旁的字有“财、赚、赔、购、贫”。
看图识记:甲、骨、饰、币。
儿歌识记:小贝壳,真漂亮,可作饰品可作币。
小贝壳,能招财,有时赚来有时赔。
小贝壳,真会跑,跑到甲骨成珍宝。
猜字谜识记“品”:一家有三口,家住二层楼。老大住楼上,老二老三挤下头。
(6)教师引导学生用其他方法识字生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生字:“财”是“贝+才”,“坏”是“土+不”,“币”是“丿+巾”,“关”是“丷+天”,“甲”是“日+?”,“壳”是“士+冖+几”。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线”把“纟”换成“钅”,就是“钱”。可以用减一减的方法识记:“写”去掉“冖”,是“与”。还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它们:“城头月”就是“骨”,“回去团圆”是“贝”。
3.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钱、骨、壳”。
(1)学生交流识记字形。
(2)课件出示钱、骨、壳的动画笔顺图。
(3)教师范写,讲解笔画名称和笔顺,并提醒关键笔画。
“钱”是左右结构的字,第五笔竖提挺直,右边两横稍短。
“币”是独体字,“巾”稍宽,中竖为悬针竖。
“与”是独体字,第二笔竖折折钩一笔写成。
“财”是左右结构的字,左右等宽,左矮右高。左边的“贝”作偏旁,末笔收紧,给右边的“才”让路。
“关”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部点、撇要对称,下部撇、捺要舒展。
(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钱”的部首是“钅”,注意第五笔是竖提,右边不是“戈”,不要少一横。
“骨”的上部注意书写笔顺,第二笔是横折,第三笔也是横折。
“壳”的上边是“士”不是“土”,注意上中下部分写紧凑。
(5)展示学生书写作品,师生评议,生生互评。
4.回顾课文,了解内容大意:课文介绍了“贝”的起源,贝壳对于古人的作用以及用“贝”作偏旁的字。
板块三 再读课文,识记“贝壳”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明确甲骨文中的“贝”,表现的就是贝类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
2.播放视频,展示贝壳一张一合的动态画面。
3.过渡:这就是美丽的贝壳。它不仅外表美丽,还能保护壳内柔软的身体。当外面风平浪静的时候,贝壳怡然自得地游动在水中;而当外面发生危险的时候,壳就是贝类保护自己身体的最好武器。甲骨文中的“贝”字形象地刻画了贝壳的外形,那这个字是如何变成今天的样子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4.欣赏“贝”字的演变。
(1)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2)动画播放“贝”字的演变过程。
(3)提问:看完动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贝”字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4)小结:甲骨文中“贝”字就是贝类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随着时代变迁,“贝”字也在慢慢发生变化。由甲骨文中的“贝”字演变到小篆中的“贝”字,再演变到现在写的楷书中的“贝”字,多么形象、生动啊!
5.学写“贝、壳”。
(1)教师指导书写“贝、壳”:引导学生观察“贝”是独体字,注意竖与横折的折段一样长,第三笔竖撇要写长一点,最后一笔是长点,竖撇和长点相互呼应;“壳”是上中下结构,“士”上横长,下横短,中间是秃宝盖,下部是“几”,上下要写得紧凑。
(2)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
(3)师生评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屏幕呈现,然后师生合作讲评,评价指向关键部件和关键笔画。
6.布置课后作业:抄写词语“动物、贝壳、甲骨文、张开、样子、可以、钱币、钱财、有关、比如”。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并积累课后习题中的“珍贵、钱币”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贝”的故事,了解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
3.能借助图片,了解“镜、珠”等字的偏旁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听写词语,复习巩固
1.自由朗读课文,回顾新词。
2.听写词语,巩固新词。
动物 贝壳 甲骨文 张开 样子
可以 钱币 钱财 有关 比如
3.同桌互相检查听写结果。
板块二 随文识字,生字归类
1.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一说:贝壳有什么特点?贝壳在古代有什么用途?
2.根据学生的交流,依次出示第2自然段的句子进行学习。
句段1:古时候,人们觉得贝壳很漂亮,很珍贵,喜欢把它们当作饰品戴在身上。
(1)教师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漂”,抓住“漂亮”一词,让学生理解这是个多义词,有“好看,美观”和“出色”之意。通过和近义词“美丽”一词置换,加深学生对“漂亮”一词的印象和理解。
(2)抓住“珍贵”一词,引导学生明确“珍贵”是“价值大;意义深刻;宝贵”的意思,通过和近义词“宝贵”一词置换来加深学生印象。
(3)将“饰品”一词和“漂亮”“珍贵”联系起来起来,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把这句话串联起来读一读,引导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句段2:而且贝壳可以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于是古人还把贝壳当作钱币。
(4)引导学生思考:贝壳除了能当作饰品戴在身上外,还有什么作用?
(5)指名学生读句子。
(6)出示贝壳币的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钱币、纸币”。从最早古人把贝壳当作钱币,再到把黄金、白银当作钱币,直至现在的纸币,钱币和中国汉字一样,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贝壳有便于携带、不易损坏的特点,因此古人把贝壳当作钱币使用,用贝壳来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和生活必需品,就像我们现在使用人民币一样。
句段3:所以,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比如,“赚、赔、购、贫、货”。
(7)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句中“财、赚、赔、购、贫”的识记方法,老师巡视指导。
(8)请一个小组汇报,其他小组适时补充。
(9)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了解因为古人把贝壳当作钱币,所以许多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因此“财、赚、赔、购、贫、货”这些字都有贝字旁。
(10)你还知道哪些字是贝字旁的?(提示:账、贩、贪、贴、贵、贱、贷、贺、资、赏、赞)
3.词语拓展,巩固特点。
(1)出示带有贝字旁的字所组的词语。
财(财富)(财产) 赚(赚钱)(赚头)
赔(赔本)(赔礼) 购(购买)(采购)
贫(贫穷)(贫苦) 货(货物)(货品)
(2)同桌读一读,交流自己的发现。
4.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好顿号之间的停顿。
5.梳理第2自然段。
(1)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讲述“贝”的故事。
(2)出示段落。
古时候,人们觉得贝壳很( ),很( ),所以喜欢把它们当作( )戴在身上。而且还因为贝壳可以( ),不( ),于是古人还把贝壳当作( )。所以,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 )有关,比如,“赚、赔、购、贫、货”。
(3)学生借助提示试着完整讲述“贝”的故事。
6.小结:不管是发财还是赚钱、赔钱、购物……都离不开钱财,所以,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板块三 拓展识字,了解特点
1.过渡:学习了带有贝字旁的字的特点,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其他偏旁的形声字。
2.学习“镜”字。(出示课后第三题中“铜镜”的图片)
(1)看图,猜猜“镜”字的偏旁与什么有关。
(2)引导学生明确古时候的镜子是铜做的,与金属有关,所以“镜”是金字旁,“铜”也是金字旁。
(3)拓展其他带有金字旁的字:钢、铁、钉、锈、针。这些字带有金字旁,也与金属有关。
3.学习“珠”字。
(1)出示“珠宝”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课件出示“玉”字的演变。
(2)教师小结:“玉”字的甲骨文像一根丝绳穿着四片宝石的薄片,丝绳上端为绳结。有的甲骨文简化成三片宝石和一根串绳,字形与“丰”字相似。金文、篆文省去上下两端的线头,字形与“君王”的“王”字相似。古时候“王”字和“玉”字是通用的,三横表示天、地、人,中间的一竖表示融会贯通。“王”表示王者,“点”表示王者腰间佩戴的玉,所以王字旁也称为斜玉旁,表示与珍贵的玉石有关,所以“珠”是王字旁。正因为这样,“珍贵、珍惜、珍珠”的“珍”字也是“王字旁”。
(3)拓展其他带有王字旁的字:珏、珮、玛、瑙、琉、璃、环。这些字带有王字旁,也与玉石有关。
(4)小结:不论是贝字旁,还是王字旁、金字旁,大多数形旁都能表达汉字的大致意思。汉字可真神奇,咱们中国人可真有智慧!
4.了解形声字的特点。
(1)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发现了有贝字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有王字旁的字大多与玉石有关,有金字旁的字大多与金属有关。这些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偏旁作用可真大。
(2)课件出示形声字“财、购”,引导学生明确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
板块四 课文回顾,升华主题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贝”的故事
2.实践延伸,升华情感。
(1)以“汉字故事”为主题开展活动,给自己的家人讲汉字的故事。
(2)课外阅读其他的汉字故事。
3.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希望同学们课后把“贝”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且能够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去探索汉字的奥秘!
练习设计
完成对应训练。
1.注重发现,感悟规律。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两个方面:学习汉字故事和写字。由“贝”的故事去拓展学习“玉”的故事以及更多汉字的故事,由此及彼,由课内到课外,注重让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激励学生自主识字。教学时,先由认识“贝”的甲骨文,欣赏“贝”的起源与演变,了解了“贝”的作用和“贝”字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再延伸到学习金字旁和王字旁。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这一理念始终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2.个性识字,方法多样。识字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独立识字。教学中,要准确地把握识字教学这一目的,注意渗透识字方法。本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如采用猜图识字、随文识字、儿歌识字等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生字,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带贝字旁的字,汇报加补充的形式,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这种交流模式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培养了他们乐于倾听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