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寓言二则 教案+反思(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2、寓言二则 教案+反思(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0 19:5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寓言二则
本课包括《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两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都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短小的故事之中,故事浓缩成了两个常用的成语,给人启发与教育。现实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人有很多,“揠苗助长”的现象也不少见。这两则寓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叫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认为羊已经丢了,不用修羊圈;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紧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巴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办坏。
两则寓言条理清楚,语言通俗易懂,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一句表现出养羊人的不以为然;“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一句把种田人焦急的心情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另外,用词准确生动也是这两篇课文的突出特点。如,“赶紧”一词,描写放羊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行动非常迅速,生动表现了养羊人前后态度的变化;又如,“巴望”“天天”“转来转去”等词,表现了种田人急切的心情。
教学目标
1.会认“寓、则”等生字,会写“亡、牢”等生字,正确读写“亡羊补牢、劝告”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等在句子中的作用。
4.说说生活中类似“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事例。
5.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寓、则”等生字,会写“亡、牢”等生字,正确读写“亡羊补牢、劝告”等词语。
2.理解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等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说说生活中类似“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事例。
2.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对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可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自主认读,读准字音,再集中进行指导。要求会写的字中,相同结构的字可以归类书写。
教学生字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识记。“寓、圈、叼、坊、疲”等字是形声字,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掌握字音、理解字义。比如:“圈”,国字框像四周围起来的样子,声旁“卷”提示读音;“叼”,口字旁表示叼东西要用“口”,声旁“刁”提示读音;“疲”,“疒”表示身体不舒服,声旁“皮”提示读音。“钻、叼、喘”可以用动作演示来理解,“坊”可以结合语境“街坊”来理解。“截”可以通过组词“截断、半截”来理解记忆。
生字书写教学时,可以从字的书写结构这一角度进行指导。上下结构的字中,“牢、筋”上小下大,“丢、告”上宽下窄,第二横要写长些;左右结构的字中,“钻、劝”都是左窄右宽,要指导学生字的各部分在格子中所占的比例。还要注意笔顺,如半包围结构的字“疲”,先写“疒”,再写“皮”。
词语理解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用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等理解词语的办法。如,“劝告”一词可以通过近义词“劝说”来理解,“禾苗”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中的植物加以理解。
2.朗读指导
教学时,要让学生读悟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还可以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想象情景。《亡羊补牢》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读好人物对话以及表示动作的语句。《揠苗助长》生动地表现了种田人揠苗前后的心情,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人物心情的变化。第1自然段要读出种田人盼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情,第2自然段要读出种田人想到办法后的急切心情,第3自然段要读出种田人揠苗之后的高兴心情,第4自然段要适当引导学生读出嘲讽的语气。
3.阅读教学
首先,要精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的两则寓言故事简短,情节之间联系紧凑,互为照应。教学时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可以从主要人物入手,看看人物做了什么事。《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可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把握主要内容:养羊人共丢了几次羊?每次丢羊之后分别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揠苗助长》可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种田人为什么要揠苗?他是怎样揠苗的?揠苗的结果是什么?在学生分步思考并回答问题后,再把这些答案连起来说一说,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其次,要品词析句,读懂故事。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要通过品析关键词句,让学生在比较揣摩中体会人物的心理,一步步加深对寓言中人物形象的认识;还可以相机引发学生想象补白,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感悟。《亡羊补牢》可以先启发学生思考在养羊人第一次丢羊之后,街坊是怎样劝他的,养羊人又是怎样回答的。结合关键词“赶紧、修一修、堵上”,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紧扣养羊人的反问之话,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养羊人的不以为然。第二次丢羊后,抓住养羊人的所想所作进行体会。《揠苗助长》可以以揠苗为线索,通过弄清种田人为什么揠苗、怎样揠苗,明白揠苗的结果来逐步引导学生读悟课文,从中体会种田人的急切、兴奋、得意等心理的变化,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受。
最后,联系生活,理解成语。寓言的题目是成语,需要学生理解。但是教师不宜直接讲解题目的意思,要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感悟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大致意思,再启发学生理解。教学时,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梳理课文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发思考,让学生初步感悟成语的意思。《亡羊补牢》可以这样设问:第一次丢羊后,养羊人采取补救措施了吗?后来出现了什么情况?第二次丢羊后,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他会采用什么办法补救呢?结果怎样?你觉得养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揠苗助长》可以启发学生讨论:为什么最后禾苗都枯死了?引导学生明白禾苗的生长要遵循生长规律,进一步体会种田人不顾禾苗生长规律,从而导致禾苗枯死。
4.表达运用
在根据故事内容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可再引导学生从故事走向生活,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事例。先同桌或小组互相说一说,然后再全班交流。教师要尽可能拓宽学生的思路,结合实际谈,让学生讲的例子多一些、广一些。让学生在联系的事例中,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地领悟到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1.通过查字典或是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两则寓言题目的意思。
2.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两则寓言分别讲了什么故事。
4.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亡羊补牢》一文,会认“寓、则”等生字,会写“亡、牢”等生字,正确读写“亡羊补牢、劝告”等词语,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故事,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在句子中的作用。
3.体会故事蕴含的深刻寓意,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感受,交流生活中类似“亡羊补牢”的事例。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坐井观天》《狐假虎威》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说说成语。
2.提问启思:这两个成语都出自我们上学期所学习的,它们都出自寓言故事,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3.学生畅谈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
4.谈话导入: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有寄托的意思。中国民间寓言极为丰富,反应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依旧是寓言故事,现在,我们先来学习《寓言二则》的第一则——《亡羊补牢》,看看这个故事会蕴藏着什么道理。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亡羊补牢)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给不认识的字词注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觉得难读的字词可以看看拼音,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画标注出本课要求掌握的字词。
3.指名读课文,注意分辨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给学生纠正读音,并予以生难字的指导。
“牢”为边音;“则、钻、此”为平舌音;“圈、钻”为前鼻音,“亡、坊”为后鼻音。“叼”读diāo,不要读成dāo;“悔”读huǐ,不要读成huì。
4.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易错字的书写。
“亡”竖折中的竖段长短要恰当,折段不宜过长,注意顿笔和舒展。
“牢”上下两部分要写紧凑,不要将“宀”写成“冖”或“穴”。
“钻”右边的“占”的第一笔竖略长,横笔较短。
“劝”左边的“又”的第二笔需要将捺变为长点,注意左右两部分笔画的穿插。
“丢”第一笔横稍短,第二笔横稍长,撇折要注意起笔的位置,注意竖和撇折是两笔,不要写成一笔。
“告”中的“?”竖不要向下出头,第二横稍长。
5.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亡羊补牢 劝告
6.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7.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边读边思考:养羊人共丢了几次羊?每次丢羊之后分别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8.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梳理并出示答案。
(1)养羊人一共丢了两次羊。
(2)第一次丢羊之后,养羊人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修好羊圈,结果羊又丢了一只。
(3)第二次丢羊之后,养羊人赶紧将羊圈修得结结实实,再也没丢过羊。
9.快速浏览课文,指名学生将空补充完整。
一个养羊人________,他的街坊劝他________,他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________,他十分________,于是________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________。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10.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出示答案:丢了一只羊、修羊圈、又丢了一只羊、后悔、赶紧堵上、结结实实。
11.学生齐读课件出示的课文内容概要。
12.通过查字典或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亡羊补牢”的字面意思。
13.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梳理。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本文指羊圈。“亡羊补牢”的意思是丢失了羊之后,再把羊圈补好。
板块三 再读课文,梳理情节
1.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走进故事,了解“亡羊”的过程和原因。
2.课件出示句段,教师引导感悟。
句段1: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1)识记字词。
①小组交流,读准多音字“圈、钻”,“圈”在这里读juàn,“钻”在这里读zuān。通过“加一加”的方式,明确“钻”的结构,如:钅+占=钻。
②结合课文中的插图,认识“窟窿”。
③通过“加一加”的方式,明确“叼”的结构,如:口+刁=叼。可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理解“叼”字的意思,也可以结合图片理解。
(2)指名学生读。(说说这一段具体写了些什么)
(3)引导学生抓住“一天早上”“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原来”这几个关键词句,明确这段话交代了故事开始的时间、人物和起因。
3.自由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羊后,街坊是怎样劝他的?养羊人又是怎样回答的?通过感悟人物的语言,理解故事。
4.课件出示句段,教师引导感悟。
句段2: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1)识记“坊、劝”两个生字。用“加一加”的识字方法识记,如:土+方=坊,又+力=劝。还可以用“换一换”的识字方法识记,如:放—坊,动—劝。
(2)指名学生读街坊是如何劝养羊人的。
(3)引导学生通过“赶紧”一词看出街坊的着急,强调了事情很紧急,需要赶快处理。
(4)朗读指导:从提示语和对话的内容看,街坊是用劝告的语气说的,朗读时要表现出街坊对养羊人的关心。“赶紧”强调事情的紧迫,“修一修”“堵上”是告诉养羊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因此这几个词语要加重语气。“吧”是语气词,应读出劝告的语气。为了帮助学生加深体会,可用对比的方法。先去掉语气词“吧”读一读,再读一读原句,在比较的基础上读。还可以加上不同的提示语引读,如,“街坊(着急、担心、关心地)劝他说”。
(5)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街坊要建议养羊人赶紧修羊圈,堵上窟窿呢?
(6)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分享。
如果不赶紧把羊圈修好,狼还会进入窟窿叼走羊,或者羊自己从窟窿里钻出去跑掉。
5.课件出示句段,教师引导感悟。
句段3: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1)指名学生读。面对街坊的劝告,养羊人是如何回应的?体会养羊人的不听劝告,明确养羊人,并不愿意修羊圈。
(2)引导学生明确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说明养羊人认为羊已经丢失了,不用修羊圈了,增强了养羊人反驳街坊的语气,突出了养羊人不以为然的态度,为下文再次丢羊埋下了伏笔。
(3)朗读指导:养羊人用发问的语气拒绝街坊的好意,朗读时,要表现出养羊人不以为然的态度。“干什么”应读得重一些,语调上扬。
6.分角色朗读街坊和养羊人的对话,读出街坊着急、关心的语气和养羊人不以为然的语气。
(1)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两人的对话。
(2)学生举手,两两展示,师生评价。
7.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看看养羊人不修羊圈的后果。
8.课件出示句段,教师引导感悟。
句段4: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1)指名学生读句子,明确养羊人发现羊再次丢失了,而且依旧是被狼叼走的。
(2)“又少了一只”与前文的“少了一只”形成照应,两个“又”写出了养羊人不听劝告的结果。
(3)提问启思:再次丢羊,养羊人还会这么不以为然吗?
9.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通过感悟人物的心理和动作理解故事,看看养羊人这次有什么样的反应。
10.课件出示句段,教师引导感悟。
句段5: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1)交流识记“悔、此”两个生字。用“比一比”的识字方法识记:敏—悔;用“加一加”的识字方法识记:止+匕=此。
(2)明确:“结结实实”是AABB式的词语,其他同类型的词语还有明明白白、吵吵闹闹、干干净净等。
(3)联系上下文,理解“后悔”的意思。明白养羊人没有听从街坊的劝告,致使羊又被叼走了一只,他感到后悔。在学生感悟到“后悔”一词的意思后,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后悔的经历,加深理解。而“后悔”一词也与第一次丢失羊后的满不在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指名学生说说养羊人在第二次丢羊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明确“现在修还不晚”是心理描写,表示养羊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是动作描写,结合“赶紧”体会养羊人行动迅速,引导学生通过“堵上、结结实实”体会养羊人很认真地修羊圈,且把羊圈修得很好。
(5)读一读,议一议:“赶紧”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因为去掉之后,就不能体现养羊人那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急于补救的心理状态。“赶紧”一词,体现了补羊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果不赶快堵上那个窟窿,羊还会被狼叼走。
(6)学生齐读最后的结果。结合“再也没丢过”,明白改正错误后的好结果。
11.小结:这个故事说明丢了羊之后及时把羊圈修补好,羊就不会再丢失了。
板块四 联系实际,感悟寓意
1.提问启思:如果这个养羊人再不修羊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2.学生交流畅谈。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评价养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明依据。
(1)养羊人是个不听劝告的人。从街坊和他的对话可以看出来。
(2)养羊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从他在第二次丢失羊之后赶紧修好羊圈可以看出来。
4.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类似“亡羊补牢”的故事,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1)寒假的时候我沉迷游戏,开学初每天晚上都要在家玩游戏,结果月考的时候成绩急速下降。后来在妈妈的建议下,我及时改正错误,不玩游戏了,现在成绩也上升了。
(2)写作业的时候同学们总是忍不住把头埋得很低,有几个同学已经戴上眼镜了。为了不近视,我现在只要看书写作业都和书本保持适当的距离。
5.提问启思: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6.指名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相机梳理。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板块五 课堂总结,主题深化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亡羊补牢
2.总结:《亡羊补牢》讲述了从前有一个人,养了几只羊,羊丢了两次后才修补羊圈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虚心接受建议,及时改正,就不算晚。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揠苗助长》一文,会认“焦、筋”等生字,会写“筋、疲”等生字,正确读写“禾苗、筋疲力尽”等词语,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这个成语的意思,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故事,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3.体会故事蕴含的深刻寓意,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感受,交流生活中类似“揠苗助长”的事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亡羊补牢》,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养羊人的故事。这节课我们的主人公是一位种田人,他的身上会发生一个怎样的故事,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道理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揠苗助长)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给不认识的字词注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觉得难读的字词可以看看拼音,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画标注出本课要求掌握的字词。
3.指名读课文,注意分辨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给学生纠正读音,并予以生难字的指导。
“喘”是翘舌音;“筋、喘”是前鼻音。“喘”读chuǎn,不要读成chuǎi。
4.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易错字的书写。
“筋”要写紧凑,“月、力”互相靠拢。
“疲”注意将“疒”和“皮”写紧凑,不要将“疒”写成“广”。
5.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禾苗 筋疲力尽 明白
6.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7.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边读边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揠苗?他是怎样揠苗的?揠苗的结果是什么?
8.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梳理并出示答案。
(1)种田人巴望禾苗长得快些。
(2)种田人将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3)结果是禾苗都枯死了。
9.快速浏览课文,指名学生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古时候有个种田人,因为巴望禾苗长得快,就自己动手把禾苗拔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10.通过查字典或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揠苗助长”的字面意思。
11.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梳理。
揠:拔。助:帮助。“揠苗助长”的意思是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
板块三 精读课文,梳理情节
1.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弄清种田人为什么要揠苗。画出描写种田人心情的词句,体会种田人焦急的心情。
2.课件出示句段,教师引导感悟。
句段1: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1)辨别多音字“得”,在“我得想个办法”中读děi,意思是“需要”。
(2)小组交流识记“焦”字,理解“焦急”的意思。
(3)课件出示“禾苗”的图片。
(4)换词理解“巴望”的意思是盼望、希望,“巴”在这里有急切、迫切的意思。引导学生从“巴望”“天天”“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看出种田人希望禾苗长高的迫切心情。“一天,两天,三天”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连续出现更加体现了种田人的急切心情,与“巴望、天天”形成照应。“焦急”“转来转去”突显了种田人迫切的状态,可以联系自身经历加以理解。“自言自语”说明他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形象地写出了种田人迫切希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理。
(5)想一想,议一议:“焦急”能否删掉?说明理由。
不能。“焦急”把种田人非常急切的心情明确地表现出来了。
(6)词语积累:“转来转去”是“×来×去”式词语,“自言自语”是“自×自×”式词语,学生自行思考,举手发言,说说还有哪些这样的词语。
×来×去:跑来跑去、飞来飞去、走来走去、爬来爬去、跳来跳去
自×自×:自娱自乐、自高自大、自由自在、自给自足、自生自灭
(7)想一想,议一议:能否去掉“好像”这个词?说明理由。
(8)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梳理。
不能。“好像”一词用得十分准确,去掉之后就不能体现种田人因为迫切的心情而忽略了其实禾苗在缓慢生长的事实。
(9)引导学生思考揠苗助长的起因。
(10)学生自主发言,相互补充,教师相机梳理。
种田人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一些,但是三天过去了,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所以他准备想个办法来帮助禾苗长高。
(11)指导朗读:“一天,两天,三天”应读得越来越快,“一点儿、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帮”等词语应重读,以表现种田人盼望、急切的心情。“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这句话是种田人的自言自语,声音稍低,表现出种田人看到禾苗没有长高时的焦急心情和若有所思的状态。
(12)让学生边朗读边做动作,或读后表演,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13)创设情境,理解种田人焦急的心情。
第一天,农夫刚起床,心想:________,我得去田里看看。
第二天,农夫吃过饭,心想:________,我得去田里看看。
第三天,农夫刚要睡觉,心想:____________,我得去田里看看。
(14)再次全班齐读,读出农夫的焦急、迫切的心情,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等。
3.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弄清种田人是怎样揠苗的,感受种田人的劳累。
4.课件出示句段,教师引导感悟。
句段2: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1)指名学生读句子,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2)理解“筋疲力尽”的意思,识记“筋、疲”两个生字,并用“筋疲力尽”造句。
①联系上下文,通过“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等句子来理解词语意思。(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②通过“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如:?+肋=筋,疒+皮=疲。
③造句:星期六我去游乐场玩了一天,累得筋疲力尽。
(3)师生齐读句子,感受种田人的辛苦。
①引导学生通过“终于”一词明白种田人用了很长的时间来想办法。“一棵一棵”“一直”说明种田人拔苗时间之久。“忙到太阳落山”“筋疲力尽”写出了种田人拔苗时间很长,而且他也因此非常劳累。
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想象种田人在拔禾苗时的所思所想。
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烤着种田人。种田人热得汗流浃背,但是,他没有停下来休息,心想:还有一大片的禾苗要拔呢,哪顾得上休息啊!
拔呀拔,拔到豆大的汗珠都掉进田里了,种田人还是没有停下来,心想:我得抓紧时间了,这样禾苗就能快一点儿长高了。
太阳落山了,种田人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手也酸得不行了,真是筋疲力尽。
(4)朗读指导:“终于”一词说明种田人想办法想了很长时间,应重读。“一棵一棵”“一直”应读得重一些,表明种田人用了很长时间,拔得很辛苦。“筋疲力尽”语速稍慢,表现种田人累得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5)再读句子,感受种田人的劳累,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等。
5.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体会种田人兴奋的心情和他的愚蠢、无知。
6.课件出示句段,教师引导感悟。
句段3: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等。
(2)小组交流,识记“喘、截”两个生字。
①通过“比一比”的方法识记,如:端—喘,栽—截。
②通过表演的方式理解“喘气”的意思,通过组词“截取、半截”等理解“截”字的意思。
(3)读一读,想一想:种田人的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虽然很累,但他认为帮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心里很高兴。
(4)引导学生抓住“一边喘气一边说”“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体会种田人在愿望“实现”后的喜悦心情。
(5)朗读指导:朗读时,要把种田人很累但却十分高兴的状态读出来,进而体会种田人的可笑。
(6)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种田人的力气会不会像他想的那样没有白费。
7.过渡:是啊,种田人辛辛苦苦地把每一棵禾苗往高里拔,巴望着一下午就能让禾苗快速长高。拔高禾苗的他虽然身体劳累,但是心里却很高兴。殊不知,他已经酿下了大祸。
8.自由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弄清揠苗的结果,体会讽刺意味。
9.课件出示句段,教师引导感悟。
句段4: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1)学生齐读,明确揠苗的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2)提问启思: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呢?
(3)小组交流,全班分享。
因为禾苗有自己的生长规律要靠自己的力量生长。禾苗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常给它们锄草、施肥、浇水、除虫。可是这个种田人太急于求成了,忽视了禾苗生长的规律,强行把禾苗拔高,使禾苗的根部断掉,禾苗无法吸收营养,所以,就都枯死了。
(4)引导学生想象当种田人看到禾苗都枯死了的场景之后的表现。(目瞪口呆、难以置信、后悔、心痛)
板块四 联系生活,感悟寓意
1.创设情境,训练表达。
(1)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或者儿子,知道他要去拔高禾苗,你会怎样劝说种田人呢?
(2)引导学生从不要忽视植物的生长规律的角度来劝说。
(3)小组合作,交流分享。
2.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类似“揠苗助长”的故事,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1)有一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把蛹捡起来带回家,要看看蛹是怎样破茧成蝶的。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子看着于心不忍,心想:我必须助它一臂之力。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的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去了。事实上,蝴蝶必得在蛹中痛苦挣扎,直到它的双翅强壮了,才会破蛹而出。
(2)有的父母希望孩子什么都学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却不考虑孩子们的时间和精力,等孩子厌学了,才发现为时已晚。
3.提问启思: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4.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引导,相机梳理。
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守自然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坏事。
5.小结:不仅仅是禾苗的生长规律不能违背,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都不能违背。
板块五 课堂总结,主题深化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揠苗助长
2.总结:《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用拔苗的办法帮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练习设计
完成对应训练。
1.朗读指导,促进理解。在理解成语意思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在讲解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心情,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语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创设情境,拓展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和进行口语表达,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感受人物形象,从而更加深刻地明白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了解故事,读懂道理。了解故事,读懂语言所蕴含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从题目积极导入,培养学生探索寓言的能力,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