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小马过河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马帮妈妈把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的时候,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小马去问老牛,老牛说河水很浅,而松鼠说河水深得很。妈妈叫小马试一试,小马终于蹚过了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人说的不一定是对的,要动脑筋思考,并亲自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全文共8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巧妙设置悬念,顺应儿童心理,富有童趣,且能引发儿童思考。
本文对话精彩,尤其是对话时的提示语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老马、小马、老牛、松鼠4个角色,说话语气符合自己的身份,且富有变化。由于对话内容不同,人物说话的语气也富于变化。“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儿事吗”这句话,妈妈是用商量、询问的语气与小马说话,显得温和、亲切。老牛和松鼠说话也富有个性特点。牛伯伯是一位长者,见多识广,说话语气十分肯定。松鼠因为亲眼见到自己的同伴淹死在河里,所以他十分焦急,说话时大喊大叫。这些语句都是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课文角色主要围绕“河水的深浅”展开对话,通过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道理。
课文配有3幅插图。前两幅画的是小马来到河边,与老牛、松鼠对话的情景,不仅照应课文情节,还可以提示说话的语气:老牛是那样地和蔼,而松鼠拦住小马的动作细腻地表现了他紧张的心理。第三幅画的是小马听了妈妈的话,再次来到河边,小心过河的情景。这些插图都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人物的心情和说话的语气,进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认“棚、驮”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坊”,会写“愿、意”等生字,正确读写“愿意、麦子”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恰当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去实践解决问题的道理。
4.用上教材课后第2题提供的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5.能结合教材课后第3题,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棚、驮”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坊”,会写“愿、意”等生字,正确读写“愿意、麦子”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恰当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去实践解决问题的道理。
教学难点
1.用上教材课后第2题提供的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2.能结合教材课后第3题,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生字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从字音来看,“试”是翘舌音,还是整体认读音节;“浅、叹”是前鼻音,“棚、坊、挡”是后鼻音。可用分组归类呈现的方法,进行分辨认读;也可以结合词语理解,在具体语境中认读,如“试”,可组成“考试、试验”等,加强字音的巩固。“坊”是多音字,在“磨坊”中读二声fánɡ,在“乐坊、作坊”中也读二声fánɡ;在“街坊”中读一声fānɡ。要结合具体词语进行辨析,读准字音。
本课生字大多是形声字,可指导学生根据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掌握字音、理解字义,比如:“棚”字,木字旁表示搭建棚子的材料,“朋”表示读音;“磨”字,“石”表示“石磨”是用石头做的,“麻”是表示读音;“伯”字,单人旁表示这是人物称呼,“白”提示读音。可以启发学生联系学过的形近字进行对比识记,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比如:崩—棚,魔—磨,放—坊等。可以结合语境随文了解生字的意思,如教学“挡”字时,结合“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来进行理解识记。可以编口诀识记,如:“驮”可以编口诀“大马驮东西”;“突”上部分表示洞穴,下面表示狗,可以编口诀“狗钻洞穴”等。可以同偏旁归类识记,“叹、唉”都是口字旁,可以相机复习巩固学过的语气词或者表示声音的词。
生字书写教学时,指导学生明确“愿”是半包围结构,“意、麦、突”是上下结构,“该、伯、课、刻、掉”这几个字是左右结构,除了“刻”是左宽右窄,其他都是左窄右宽。
词语理解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等理解词语的办法。如“麦子、伯伯”等词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愿意、认真”等词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2.朗读指导
对话较多,是本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教师要重视朗读训练和指导,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角色说话时的不同心情和语气。老马说话亲切,老牛说话沉着,松鼠说话急切。小马说话时的心情变化比较复杂,开始是高兴,接着是犯难,然后是犹豫,后来是难为情,最后是毫不犹豫。说话的语气符合人物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1)根据提示语,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句子中的提示语能帮助体会人物心情,朗读指导时可以借助提示语读好对话。如,“拦住他大叫”,读这句话,语调要稍高,语速稍快,要读出十分着急、担心的语气,可联系课文插图帮助体会。接下来松鼠“认真”地说,通过“认真”这个提示语,想象松鼠说话时的表情、语气。(2)根据对话内容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如,“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儿事吗”一句,老马说话,是商量、询问的语气。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意思,想想应该怎么读,从而读出恰当的语气。(3)读好问句。文中有多个问句,多是疑问句,也有反问句。“怎么不能”,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表现小马很愿意帮忙做事。最后可以安排学生自由朗读和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更流畅。
3.阅读教学
首先是要熟悉文本,整体把握。在学生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的基础上,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朗读的过程中,熟悉文本。然后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大致了解故事内容。教师可作如下指导: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小马遇到了什么问题?他是怎样解决的?最后结果怎样?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内容思考这些问题,师生共同讨论,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对故事主要内容有了大致把握。其次是读悟结合,理解内容。
课文对话很多,生动有趣,对话内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另外,对话中大量的提示语,能够鲜明地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教学中,要紧扣这些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将朗读和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要借助朗读加强体会、感悟。然后是根据提示,讲述故事。指导讲故事时,可先分部分讲,再完整地讲,降低难度。练习时,学生先分组自主练习,再展示交流,教师进行指导。最后是依托故事,说说看法。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说说简单的看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小马如何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根据对小马的印象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中的说法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4.表达运用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并分角色朗读后,引导学生讲故事。指导讲故事时,可先分部分讲,再完整地讲,降低学生讲故事的难度。先根据每组的3个词语提示,讲清楚相应部分的内容。比如,教室可以指导学生围绕“愿意”一词回顾第一部分的内容:小马愿意帮老马做事吗?他是怎么说的?妈妈要他做什么?这几个问题把“愿意、麦子、磨坊”三个词都包含进去了,学生把问题连起来讲一讲,就可以讲清楚。在分部分讲述的基础上,再讲完整的故事。练习时,学生先分组自主练习,再展示交流,教师进行指导。
让学生说说简单的看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小马如何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根据对小马的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可鼓励学生多角度进行交流,如:你怎样看待小马先请教老牛的做法?你怎样看待小马回家问妈妈的做法?教师也可以结合教材第3题中的说法来让学生谈看法。对列举出的每一种说法,教师要先提醒学生先思考,然后发表看法,再说说理由。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马、老牛、松鼠三种动物的特征。
2.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明确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棚、驮”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坊”,会写“愿、意”等生字,正确读写“愿意、麦子”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恰当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马过河的原因。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图片导入:课件出示小马过河的图片,指名学生说说画面内容。
2.教师谈话:是的,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啊,这幅图就是小马过河的图片。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也叫《小马过河》。
3.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4.提问启思:读了课文题目,同学们是不是有很多疑问呢?
5.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相机梳理归纳:小马为什么过河?小马过河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吗?小马顺利过河了吗?
6.过渡: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7.介绍马,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马,草食性动物。在4000年前被人类驯服。马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全世界马的品种约有200多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动力机械的发明和广泛应用,马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小。马匹主要用于马术运动和生产乳肉,饲养量大为减少。但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马仍在劳作和交通方面起重要作用。
板块二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教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给不认识的字词注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觉得难读的字词可以看看拼音,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画标注出本课要求掌握的字词。
3.指名读课文,注意分辨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给学生纠正读音,并予以生难字的指导。
“试”是翘舌音;“浅、叹”是前鼻音,“棚、坊、挡”是后鼻音。“伯”读bó,不要读成bái;“蹄”读tí,不要读成dì。
4.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易错字的书写。
“愿”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厂”撇稍长,包住里面。
“意”上面“立”的下横较长,“日”要写扁一些。
“麦”第二横最短,第三横最长。
“该”左右两部分的起笔位置比较一致。“亥”的横画稍长,第四笔撇穿插到“讠”的下边。
“伯”注意左右两部分撇画写法的区别,“亻”的撇稍长,“白”的撇稍短。“白”字写得稍窄。
“刻”左部撇的长短有变化,右部的竖钩稍长。
“突”中“穴”的撇点要平衡,不要写成“宀”;“犬”的撇捺要舒展。
“掉”第五笔的横要写短,最后一竖为悬针竖。
5.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愿意 麦子 为难 四周 伯伯
立刻 突然 吃惊 认真 脚步
难为情
6.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板块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要求边读边思考问题。
(1)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①小马几次来到河边?每次的结果是怎样的?
②故事中一共出现了哪些动物?
(2)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相机出示答案。
①小马两次来到河边。第一次没能过河,第二次顺利过河。
②故事中出现了老马、小马、老牛、松鼠。
2.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帮助妈妈把麦子驮到________去,路上遇到一条________,________说河水很________,能蹚过去,________却说河水很________会淹死小马。小马回去问妈妈,妈妈叫他________,
小马试了试,原来河水________。
3.指名学生将空补充完整,教师相机出示答案:小马、磨坊、小河、老牛、深、松鼠、浅、去试一试、不深也不浅。
4.学生齐读课件出示的课文内容概要。
板块四 自读自悟,了解起因
1.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注意读出恰当的语气,了解小马过河的起因。思考: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小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圈画出相应的词句。
2.学生自读、自悟、自写,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识记“棚、愿意、麦子、驮、磨坊”等字词,辨别多音字“坊”。
(1)用“加一加”的方式识记,明确“棚、愿、意、驮、磨、坊”的结构。如:木+朋=棚,原+心=愿,音+心=意,马+大=驮,麻+石=磨,土+方=坊。还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式识记“棚、麦、坊”等字,比如:崩—棚,表—麦,仿—坊。
(2)多音字“坊”在表示“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时,读fánɡ,如“油坊、磨坊”;在表示“里巷(多用于街巷名)”“店铺”“牌坊”时,读fānɡ,如“白纸坊(在北京)、书坊、节义牌坊”。
(3)用借助图片的方式理解“棚、麦子、驮、磨坊”的意思,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愿意”的意思。
4.教师引导: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呢?(小马答应帮妈妈把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从哪里看出来的?(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小马的心情怎么样?(很开心、高兴)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连蹦带跳)
5.全班交流,结合多媒体画面,课件出示句段,师生共读共悟。
句段1: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儿事吗?”
(1)指名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等。
(2)朗读指导:这是一个疑问句,是老马在询问小马,要用商量、询问的语气来读,要读得温和亲切。
(3)学生再读句子,读出感受和体会。
6.课件出示相关句段。
句段2: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
(1)学生读句子,教师引导:读了这句话,大家读出了什么?(小马很乐意帮妈妈做事)从哪些词看出来的?(连蹦带跳、怎么不能、很愿意)
(2)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连蹦带跳”的意思。
(3)明确“怎么不能”是一个反问句,引导学生换个说法“我能帮妈妈做事”。
(4)朗读指导:提示语“连蹦带跳”和小马说的话“怎么不能、很愿意”说明小马很乐意帮妈妈做事,所以小马的话要用天真、兴奋的语气来读。
(5)学生齐读句子,读出感受和体会。
7.课件出示相关句段。
句段3: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1)指导学生通过“高兴”一词看出老马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懂事了,心里很满意。
(2)明确:“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点明了小马过河的原因。
(3)引导学生注意语句中的“高兴地说”这种类似的词语搭配,学会用正确的词语来进行修饰。老师适时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摘抄积累相关的词语搭配。
(高兴)地说 (吃惊)地问
(高兴)地跳舞 (吃惊)地喊
(高兴)地欢呼 (吃惊)地看着
(高兴)地唱歌 (吃惊)地盯着
8.请三位学生读一读第2自然段,一人读老马的话,一人读小马的话,一人读旁白,注意读出恰当的语气。其他学生仔细听,说说最欣赏谁的朗读。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恰当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去实践解决问题的道理。
3.用上教材课后第2题提供的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4.能结合教材课后第3题,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巩固生字、新词,并进行听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过渡: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马过河的起因,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看看小马过河遇到了什么困难。
板块二 读透故事,辨析观点
1.自由朗读课文第3~6自然段,读出恰当的语气,了解小马第一次过河的经过。
2.学习拟声词。
(1)指名学生找出拟声词“哗哗、嗒嗒嗒”,明确“哗哗”写了河水的声音,“嗒嗒嗒”是小马跑动时发出的声音。
(2)教师讲解拟声词概念和作用。
概念:形容人、动物或其他事物发出的声音的词。
作用:在句子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拟声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指名学生说拟声词,教师相机出示,学生积累。如:隆隆、呱呱、咩咩、汪汪等。
3.教师引导:小马高高兴兴地出发了,跑着跑着,小马遇到了困难,什么困难呢?(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
4.课件出示句段,共读共悟,体会小马“为难”的心情。
句段1: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可是他离家已经很远了。
(1)教师引导: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小马的心情怎么样呢?(为难)
(2)紧扣“为难”展开教学。小马的为难主要体现在他的心理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难”一词的意思。“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如果妈妈在身边”“离家已经很远了”,这些情况使小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3)引导学生关注描写小马心理活动的句子中“?”和“!”这两个标点符号,体会小马内心的为难。通过“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明确小马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就想找妈妈帮忙,想让妈妈给他出主意,这说明他遇到困难,没有主见,就想依赖妈妈。
(4)朗读指导:要读出小马犹豫不决、着急的心情。
(5)全班齐读,读出小马的心理活动。
5.师生合作,体会小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1)比较朗读,探究老牛和松鼠的不同看法。
①指名学生找出老牛和松鼠说的话,结合多媒体展示画面,师生共读共悟。
句段2: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蹚过去。”
句段3: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
句段4:松鼠认真地说:“深得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②想一想,说一说:老牛和松鼠为什看法不同?
③小组交流看法。
因为老牛高大,对他来说河水就很浅;而松鼠很矮小,对他来说河水就很深。
④句式训练:指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他们看法不同的原因。
⑤抓住“跳下”“拦住”“大叫”几个动词,看出松鼠非常着急,想尽快阻止小马过河,表现了松鼠的热心以及对小马的关心。
⑥朗读指导:老牛的话,要读出简洁、干脆的语气来;朗读松鼠的话时,语调高昂,速度稍快些,读出松鼠担心、着急的心情。
(2)观察教材第一幅插图,体会老牛和小马的形象。
①指导学生观察图上老牛的表情是轻松、笑眯眯的。
②指导学生观察图上小马的表情是面带微笑的,因为他面对“不知道小河能不能蹚过去”的问题时,知道去请教老牛,从“小马嗒嗒嗒跑过去”也能体会小马的心情轻松,而且老牛的回答,也让小马很开心,他可以过河,把麦子驮到磨坊去了。
③小马问老牛的时候,用了“请您……”的句式,在读小马的话时,指导学生读出小马懂礼貌的语气来。教师适时出示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礼貌用语。
请您坐下!
请您喝茶!
请您进来吧!
(3)观察教材第二幅插图,体会松鼠的形象和小马的心理变化。
①指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马和松鼠,和同桌演一演。图画上松鼠跨开双腿,张开双臂拦住小马,松鼠的动作夸张,表情紧张,小马的表情也随之变得惊讶和犹豫。抓住松鼠和小马表情和动作,指导学生表演。
②指名表演反馈,结合插图来评价。
③指导学生抓住“吃惊”一词体会小马的心理变化,让学生想象小马吃惊的样子,演示吃惊的表情,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读出小马内心的疑惑。接下来松鼠“认真地说”,可以抓住“认真”这个提示语,想象松鼠说话时的表情、语气。
(4)教师提问引导:听了老牛的话,小马是怎么做的呢?(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蹚过去)听了松鼠的话后,小马是怎么做的呢?(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最终小马是怎么做的呢?(回家问妈妈)
(5)教师出示片段,引导感悟。
句段5: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蹚过去。
句段6: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
①交流识记“刻、叹、唉”这三生字。用对比识记的方式识记“刻”字,可结合本课的生字“该”进行识记。“叹、唉”可用部首识记的方式进行识记。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立刻”和“连忙”两个词语的意思,体会小马的形象。“立刻”说明小马对老牛的话没有经过任何的考虑,就准备过河。“连忙”说明了小马相信了松鼠说的话,他根本没有思考老牛和松鼠说的话为什么会截然相反。
③抓住“叹了口气”“唉”这两个关键词,再次体会小马的形象。这两个词体现了小马没有主意了,还是想求助于妈妈,再次说明小马遇到事情不动脑筋、不尝试。
④朗读指导:要读出小马的犹豫。
⑤同桌互读,注意语气,读好小马的自言自语。
6.想一想,议一议:你认为这条河究竟是深还是浅呢?
7.学生畅谈。
板块三 聚焦对话,了解结果
1.过渡:这条河到底是深还是浅呢?我们继续来看看吧!
2.自由朗读第7自然段,读出恰当的语气,体会妈妈老马的形象。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画出老马和小马的话。
3.学生自读、自悟、自写,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结合多媒体的画面展示,课件依次出示下面的语段,师生共读共悟。
句段1:妈妈问他:“怎么回来啦?”
句段2: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
(1)指名两人合作朗读,师生评价。
(2)理解“难为情”的意思。通过“难为情”体会小马之前是兴致勃勃地答应帮妈妈做事,现在不仅没能把麦子驮到磨坊,而且还返回了家,心里是十分不好意思的。
(3)朗读指导:“小马难为情地说”声音要稍低,“我……我”表明了小马说话的吞吞吐吐,读的时候要读出小马的难为情。
(4)男女生分角色合作朗读,注意读出恰当的语气。
5.课件出示相关句段。
句段3: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
句段4:小马说:“是啊!牛伯伯也这么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
(1)指名两人合作朗读,师生评价。
(2)引导学生明确妈妈的话是一个反问句,说明了河水是很浅的。“可是”和两个感叹号说明了小马不知道该相信谁,体现了小马内心的纠结、委屈。
(3)朗读指导:妈妈的话要读出温柔的语气,小马的话要读出纠结、委屈。
(4)男女生分角色合作朗读,注意读出恰当的语气。
6.课件出示相关句段。
句段5:妈妈说:“那么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
句段6: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没想过。”
句段7: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1)指名两名学生合作朗读,师生评价。
(2)抓住“低下了头”明白小马已经认识到自己没有仔细去想别人的话就跑回来了,这种行为是错误的。省略号表明了小马在回答妈妈问题时的吞吞吐吐与不好意思。
(3)朗读指导:朗读“小马低下了头”“没……没想过”时声音要稍低,抓住对小马的动作描写,体会说话的语气,且要注意省略号的停顿;朗读妈妈的话时要用和蔼、亲切的语气来读。
(4)指名学生读妈妈教育小马说的话。
(5)学生畅谈,评价老马说得对不对。
(6)读一读,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说妈妈告诉了小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妈妈告诉小马这样一个道理:遇事不要只听别人说,一定要自己先动脑筋想一想,因为别人说的话往往都是站在他们自己的立场上考虑的,不一定适合自己,要亲自去尝试一下,才知道别人的话正不正确,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7.分角色朗读。
(1)同桌合作读小马和妈妈的对话。
(2)展示评价。
8.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学生齐读。
句段8: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马说:“让我试试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蹚到了对岸。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1)观察教材第三幅插图,观察小马的表情是谨慎小心的,远处的老牛淡定地看着小马过河,松鼠则用双手捂着腮帮子,好像随时准备大声呼叫。
(2)指名两名学生读松鼠和小马的对话,读出松鼠的紧张、担心和小马的坚定。
(3)教师引读:小马下了河,小心地蹚到了对岸,他发现——(生读)“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4)小组交流,讨论:同一条河,为什么老牛、小马、松鼠对河的深浅说法会不一样,再想想之前妈妈曾说过“那条河不是很浅吗”,很显然妈妈是赞同老牛意见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5)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动物图片,让学生明白:原来老牛说水深,松鼠说水浅,是因为他们的身高不同。老马和老牛说法一致,是因为他们的身高一样。小马说河水不深不浅,是因为他的身高在他们之间。他们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的。
9.小结:有了妈妈亲切地指导,小马开动脑筋,并且亲自尝试,终于蹚过了小河。
板块四 讲述故事,说说看法
1.借助提示,复述故事。
(1)出示字词,学生认读。
马棚 愿意 磨坊
驮 挡住 为难
突然 拦住 吃惊
难为情 动脑筋 小心
(2)教师引导讲故事。
①分部分讲故事。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每组3个词语提示,讲述各个部分的内容。
②完整讲述故事。在分部分讲述的基础上,再讲完整的故事。
(3)小组自主练习讲故事,再展示交流,教师进行指导评价。
2.出示感受,指名谈看法。
(1)课件出示感受。
①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所以老牛和松鼠对小马撒谎了。
②小马向很多人请教,是对的。
③别人的经验不一定可靠,得自己去尝试。
④什么事都要自己尝试,别人的话不可信。
(2)学生自行思考,再指名学生谈看法。
①不同意,因为老牛高大,河水刚没小腿,很容易蹚过河。对于老牛来说,河水当然很浅。而松鼠矮小,他亲眼看见自己的同伴淹死在河里。对于松鼠来说,河水当然很深。所以说老牛和松鼠对小马说的话,不是撒谎。
②同意,不清楚的事应该向别人请教。
③同意,因为别人的经验有时只适合别人,不一定适合自己。(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发表看法: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小马只有自己尝试后才能知道。)
④不同意,别人说的话是对还是错,首先要动脑筋想一想,不能一概认为别人说的都不可信。其次也不是什么事都得亲自尝试,危险的事就不能试。
3.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梳理。
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而要自己开动脑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板块五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小马过河
2.角色再现。
(1)分角色朗读。指四名学生分别读小马、老马、老牛、松鼠的话,再现故事情景。
(2)童话剧表演。学生戴着动物头饰扮演角色,通过动作和表情,把角色的对话“表演”出来。
3.总结:本文讲述了小马第一次过河时,老牛和松鼠的不同说法让他犹豫着回家了,在妈妈的鼓励下,小马第二次成功过河后发现老牛和松鼠的话并不全对,说明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而要自己开动脑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练习设计
完成对应训练。
1.朗读课文触美丽。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小马,还有老马、老牛和松鼠。这些“人物”的语气、语言的感彩不同,因此在朗读指导时,教师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接着再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最后设置情境进行演读。这样训练朗读,给学生搭建了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得以完整品味文本,体会语言艺术,感悟形象,领悟文章内涵,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中蕴含的美。
2.复述课文知美丽。研读课文后,让学生根据课后词语复述故事。借助词语支架,不仅可以复习词语,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这篇童话故事的印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景演绎悟美丽。当学生对课文把握较好之后,让学生记住老马、小马、松鼠、老牛的话,并想象当时的情境,进一步领悟“人物”的身份不同,说话的表情、语气也会不同,然后鼓励学生加上动作和表情,把课文中“人物”的对话表演出来。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又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让本文蕴含的道理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