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雷雨 教案+反思(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6、雷雨 教案+反思(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0 20:1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 雷 雨
《雷雨》是一篇描写夏季雷雨景象的优美短文。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记录,集中地表现了三个场景的鲜明特点。课文语言凝练,用词准确,写景逼真。文中多为短句白描,既生动地再现了夏天雷雨的景象,又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第1~3自然段写雷雨即将来临的景象:乌云压顶,空气沉闷,动物逃遁,有一场雷雨蓄势待发。第1自然段,抓住满天密布的乌云、一动不动的树叶、一声不叫的蝉这些具体的事物,写出了天气的闷热。其中“压”字传神地写出了“乌云”的低沉厚重。第2自然段写大风袭来,树枝乱摆,蜘蛛逃亡,给人一种紧张感。第3自然段运用“越来越……”的局势,不仅表现了雷电的变化,更增添了一种令人惊恐的感觉。
第4~6自然段再现了雷雨中大雨倾盆,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作者运用“越下越……”“渐渐地……”等体现变化过程的词语突出了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变缓的变化特点,还通过写大雨中的树、房子表现雷雨袭来的气势。
第7、8自然段,写雷雨过后的清新世界。通过空气、太阳、彩虹、蝉、蜘蛛、青蛙等事物、表现了清新隽永的美,体现了雷雨过后兴奋喜悦的氛围。“挂”字形象地表现了彩虹生动而立体的美,以及作者愉悦的心情;“蜘蛛又坐在网上”中的“坐”与前面的“逃”形成对比,写出了雨后蜘蛛悠闲自在的情态。
课文点缀了一幅雨帘密织的插图,描绘了雷雨中的景象,与课文第5自然段的内容相配,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雷雨的景象。
教学目标
1.会认“压、蝉”等生字,会写“雷、乌”等生字,正确读写“雷雨、乌云”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字运用的妙处,并抄写句子。
4.结合对课文的学习,启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培养观察、想象、记忆、积累语言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压、蝉”等生字,会写“雷、乌”等生字,正确读写“雷雨、乌云”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字运用的妙处,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1.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字运用的妙处。
2.结合对课文的学习,启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培养观察、想象、记忆、积累语言的能力。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中,“蝉、垂”是翘舌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平翘舌音的辨析,如“蝉——蚕”。“户”字要注意声母的发音,注意“窗户”这个词中“户”读轻声。注意观察字形特点,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方法进行识记。例如,“蝉、扑”可以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字形。“垂、户”都是象形字,可以引用字源识字,借助图片和汉字的演变进行识记。还可以与熟字组成常用词语,巩固识记。
本课要写的字可以按结构分为四类:独体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教学时,先让学生分类观察,发现特点,注意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如,上下结构的“雷”上部略宽于下部;“乌、户、垂”这三个独体字,注意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朗读教学
首先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自己的感受。本课大多是短句,朗读时要注意短句的连读,如“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清新的空气”,避免学生养成顿读的不良习惯。
读雷雨前的场景,应充分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朗读,注意读好关键词;读雷雨中的场景,应边读边感受风雨雷电的变化,特别是拟声词。结合插图,引导学生走入情境,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读雷雨后的场景,应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边读边体会雷雨清新、明快的景象。
3.理解运用
学习本课,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找出课文中对应的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语段,借助想象画面和朗读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雨前、雷雨后景象的变化,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本课结构简单、层次分明,教学时只需让学生了解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来写的即可,不必将写作顺序作为一个语文知识点进行讲解。接着分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个部分展开学习,应紧扣教学目标并结合文本特点,使三个部分的教学互为关联,又各有侧重。
学生逐步理解课文之后,可以让学生提取主要信息,鼓励学生将脑海中的画面转换为文字,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说顺畅。听的同学认真倾听。为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画出本课生字词,查找字典,认识生字词。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与雷雨相关的自然现象。
4.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压、蝉”等生字,会写“雷、乌”等生字,正确读写“雷雨、乌云”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关键句子,了解课文内容,能说说雷雨前的景象。
3.能根据语境体会“压、垂”等字词运用的好处。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平时看电视会看到,每次新闻结束之后,都会播放天气预报。大家分享一下你从天气预报里都听过哪些天气。(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雷雨,引导学生了解雷雨:从大家的回答中,老师发现有不少好孩子都喜欢听天气预报。其实,平时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历晴天、阴天,雨天等自然现象。而雨又可以分为小雨中雨、大雨等等。其中有一种雨比较特别,叫雷雨。(课件出示和雷雨相关的视频)
3.师:大家从视频中看到的刮风下雨、打雷闪电的现象就是雷雨。那请问大家知道雷雨来临前会有什么预兆,雷雨出现时是什么景象,雷雨结束后,大地又会呈现怎样的变化吗?这些答案都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教师板书课题“雷雨”)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学生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蝉、垂”是翘舌音。“户”字要注意声母的发音,注意“窗户”这个词中“户”读轻声。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书写笔顺的正确,对易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雷”的雨字头应该稍微写宽一点,覆盖下边的“田”字。
“乌”的第三笔竖折折钩的横段较宽,最后一笔横稍长。
“压”的“厂”横不要过长;写“土”时,注意下横长于上横,也要长于“厂”的横;最后一点压在长横上,不要掉到外面去。
4.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学生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雷雨 乌云 闪电 雷声 房子
窗户 清晰 迎面
5.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听一听。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文中的关键词,思考课文围绕雷雨写了什么?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课文围绕雷雨写了雷雨来临前、雷雨中、雷雨结束之后的场景。
7.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课文中的关键句“雨越下越大”“天亮起来了”划分课文结构。指引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前的景象,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课文第1~3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即将来临的景象;第4~6自然段写的是雷雨中大雨倾盆的景象;第7、8自然段写的是雷雨过后的清新世界。
板块三 再读课文,理解感受
1.学习第1~3自然段,感受雷雨来临前的天气变化。
(1)学生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用笔圈画出作者看到的景物、听到的声音。
乌云、树叶、蝉、树枝、蜘蛛、闪电、雷声。
(2)引导学生找出第1自然段描写的景物。抓住关键词“满天的乌云”“一动不动”“一声不出”整体感受雷雨前压抑、沉闷的氛围。
第1自然段写了乌云、树叶、蝉。通过它们营造了一种沉闷、阴沉的氛围。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思考:乌云明明是远在天空之中,作者为什么说它压下来呢?领悟使用“压”字的带来的好处。
只有很重的东西相对于很轻的东西才会是“压”下来。“压”字形象地说明了天空中的乌云又厚又重,来势凶猛,离地面已经很近了,马上就下来了。营造了一种沉闷、不安的氛围。
①指导学生书写“压”字。
“压”是半包围结构,最后一点写在“土”字里。
②学生演示一下“压”的动作,体会“压”字的精妙。
③课件出示乌云低压的图片,体会乌云给人带来的感受。
压抑、不安、闷热。
(4)通过“一动不动”“一声不出”引导学生体会雷雨前的沉闷和安静,说明雷雨来临前一切都变得不同寻常。
在满天乌云压城的环境下,树叶“一动不动”,说明没有一丝的风;蝉也不叫了,是因为下雨前空气中湿度很大蝉难以发出声音,说明了雷雨来临前的压抑,既安静又沉闷。
2.过渡:雷雨来临前只是这样吗?当然不是的,那我们再看看第2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忽然”“摇摆”,感受雷雨前的风来得又急又猛。
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忽然”,感受雷雨前的风来得非常的迅速。
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摇摆”,感受雷雨前的风十分的大。
(2)过渡:乌云压城,风又这么大,那动物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垂下来”“逃走了”,领悟雷雨前的氛围令动物们都感到十分紧张且压抑。
②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乌云压顶、蝉不叫、大风来临,思考:蜘蛛为什么会逃得这么快呢?
因为忽然刮起了大风,蜘蛛怕被吹走。说明雷雨来临前的平静,蜘蛛也感到害怕。
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垂”,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为什么不用“落”或者“掉”字?由此感受作者用字的准确、精妙,体会蜘蛛逃跑的速度。
“掉”和“落”是指一个事物完全脱离了另一个事物,如“叶子从树上落下来”,而“垂”是指笔直地降落,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互连着的东西,这里指蜘蛛被网之间的蛛丝连着,用“掉”和“落”不能写出蜘蛛和网相连的样子。“垂”字也体现了蜘蛛感受到雷雨前的不同寻常,逃得很快。
3.过渡:雷雨就要来了,天空肯定不会一直这么安静、这么压抑。请同学们阅读第3自然段,感受雷雨来临前最后的变化。
(1)引导学生积累句式“越来越……”。
①结合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越来越”后面跟的是形容词,“越来越……”这个句式是用来修饰它前面的事物。
②学生用“越来越……”造句。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亮”和“响”,感受雷声和闪电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流逝,闪电、雷声在不断地加剧。
4.朗读课文,想象画面:通过学习第1~3自然段,我们了解了雷雨来临前的景象。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认真听老师朗读第1~3自然段,在脑海中想象一下课文描述的画面。
(1)教师朗读,学生闭上眼睛聆听。
(2)学生交流想象的画面,之后再全班分享。
5.全班齐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读出雷雨来临前的紧张、压抑的气氛。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挂”等字运用的妙处,并抄写句子。
2.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试着背诵课文。
3.结合对课文的学习,留心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培养观察、想象、记忆、积累语言、表达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雷雨前的景象,教师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雷雨即将来临前的压抑和沉闷的环境氛围,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了解雷雨来临时的景象,以及雷雨结束之后的景象,体会大自然的神奇。
板块二 阅读想象,感受雨中雨后
1.导入:雷雨来临时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4~6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词语。
哗啦啦的雨声,看不清的树、房子。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雷雨来临时连用了三个“哗”的好处。
拟声词可以让读者感受到雨下得又大又急,三个“哗”连用可以增强效果。
(2)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三个“哗”使雷雨的声音仿佛就在我们耳边,那这么大的雨,窗外的景色又是怎么样的呢?
看不清窗外的树、房子,雨势之大,遮挡了视线。
(3)课文中描写了这么大的雨,说一说你觉得用哪些词语可以形容雨势之大。(指名学生回答)
倾盆大雨、滂沱大雨、瓢泼大雨等等。
(4)抓住课文关键词“渐渐地”,引导学生体会雨势的变化。
从“渐渐地”这个词可以看出雨声、雷声都在一点点地变小。
(5)引导学生用上“越来越……”这种句式说说雷雨中景物的变化,比如:雨越来越大,房子越来越看不清。后来雨越来越小,雷声也越来越小。
2.学生朗读第4~6自然段,教师相机指导。
在朗读“哗,哗,哗”时,三个“哗”字的音调要一个比一个读得高,中间略作停顿;第二个“渐渐地”要比第一个音量稍低,语速减慢,体现出雷声慢慢变小的过程。
3.朗读课文第7、8自然段,说一说有哪些景象变得不一样了。
天亮了;空气清新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边;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叫起来了。
4.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挂”和“坐”,感受作者用字的巧妙。
“挂”字用得特别好。因为它形象地写出了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在空中飘拂,美丽无比;“坐”字用得特别好,把蜘蛛此时的悠闲自在和愉快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5.老师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想请大家帮助老师解决一下:作者描写雷雨来临前写到了蝉、蜘蛛,为什么写雷雨结束后,又写了这些事物呢?
因为作者抓住太阳、蝉、彩虹、池塘、蜘蛛、青蛙这些典型事物描绘雨后的景象,与雨前景象的描写相呼应,形成对比,表明了雨后回归到了正常的美好景象。
6.同桌之间相互读给对方听,听的时候闭上眼睛,试着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吧。
7.教师小结: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雨后的世界是十分清新的,跟雨前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雨后的那条彩虹仿佛也印证了“风雨过后有彩虹”这句话。
板块三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内容,并利用结构图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根据课文描述的雷雨,说说自己曾见到过的雷雨。
夏天,天气又闷又热,天空中黑沉沉的。忽然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树儿被刮得东倒西歪。哗,哗,哗,倾盆大雨突然下起来了。不一会儿,雨停了,天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美丽极了。
3.拓展延伸: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除了雷雨,还有许多别的景象,它们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们有什么变化吗?请选择一种说一说。(课件出示相关的图片)
4.总结:学习《雷雨》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雷雨来临前的氛围是沉闷、压抑的,雷雨来临时雨非常大,视线都被阻挡了,雷雨结束之后会出现彩虹,空气会变清新。一到夏季,我们经常能看到关于雷雨天气的新闻,那你们知道雷雨是怎么形成的,雷雨天气有哪些安全常识呢?请同学们回家和父母一起讨论,了解“雷雨”这个自然现象。
练习设计
完成对应训练。
1.图文结合,留心观察。《雷雨》是一篇讲自然现象的课文。文中语言生动优美,让学生了解到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在教学时,教师要合理运用课文中的插图和多媒体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图片的能力,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2.注重联系生活经验。雷雨是生活中常有的自然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对原有生活经验的思考和感悟,让学生明白更多的自然现象,需要平时去多观察,多发现。
3.积累语言表达。课文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生动,值得学生细细品味。例如,课文中的“压”“垂”“挂”字。教学时,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在此基础上体会词语,读懂句子,达到积累语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