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八
本单元语文园地八共安排了五个板块的内容,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我爱阅读”。
“识字加油站”通过偏旁归类的方式,以学生已经学习过的一年级上册第2课“金、木、水、火、土”几个字作为基本字,将构成的生字及词语分组,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了解字义、识记字形。
“字词句运用”第一题安排了几组近义词,第一行的几组词语都是表示时间短或表达迅速之意,第二行的几组词语都表示时间长或表达缓慢之意。该题旨在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并能试着运用。第二题旨在让学生在语境中体会通过写外在表现来表现心情的方法,并仿照例句学习运用。
“我的发现”编排了偏旁相近的两组汉字,每组的两个偏旁都是学生在使用中容易混淆的,提示学生利用偏旁表义的功能区分这些偏旁相似的汉字表示的意思,进一步感受表义偏旁的作用。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古诗《舟夜书所见》,配有插图,便于学生理解、积累。
“我爱阅读”编排的是故事《李时珍》,讲的是我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立志学医和编写《本草纲目》的事,引导学生了解李时珍和他编写《本草纲目》的艰辛历程。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形声字构字规律认读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
2.积累近义词,能运用词语说话;能根据提示想象画面,并仿照例句写句子。
3.了解示字旁和衣字旁、两点水和三点水所代表的不同意思,发现偏旁与字义的联系规律。
4.背诵古诗《舟夜书所见》,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画面。
5.能够独立阅读《李时珍》,了解李时珍和他编写《本草纲目》的艰辛历程,激发阅读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积累字词。
2.正确书写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地运用。
教学难点
1.将句子写具体。
2.理解古诗和短文。
教学策略
1.识字加油站
(1)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注意“钩子、铲子、柿子”中“子”读轻声。
(2)让学生横排读生字,引导发现每组生字偏旁相同的特点。
(3)借助词语及对应的“金、木、水、火、土”,引导学生回顾金字旁、木字旁、三点水、火字旁、提土旁所代表的意义,再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自主识记生字,了解字义。
(4)指导识记“源、涨”两个相对陌生的字,可以给学生讲解字义,加深学生的理解。“源”本指水流开始的地方,如源头、水源;也指事物来源,如根源、起源。“涨”本指水位升高,如涨潮、水涨船高,也指价格提高,如涨价。可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读记扩展的词语,丰富词语积累。
2.字词句运用
第一题,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读读词语,读准字音,从中引导学生发现词语排列的规律:第一行是表示快的词语,第二行是表示慢的词语。引导学生由熟知的“忽然、突然”“立刻、马上”两组近义词,推测出另外几组词意思相近,再让学生借助熟悉的词来理解生疏的词。如,结合“慢慢”理解“徐徐”。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选择一两个词语说话。如,“一瞬间,飞机就飞上了天空”。也可鼓励学生在一句话中同时用上表示快和慢的词。如,“上课铃响了,小花立刻跑进教室,小明还是慢吞吞地走着”。注意语言表达的完整、规范。
第二题可通过以下几步来展开教学:
(1)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外在表现的词“慌慌张张”来体会太阳害怕的心情。
(2)学生朗读例句,强调“害怕极了”“慌慌张张”,边读边想象画面。
(3)指导仿写。出示教材上要求仿写的句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画面,再完整地说句子。
(4)自由仿写。想象如果一个同学很高兴或者很难过,会怎样跑进教室?学生试着照样子写一写,写完后读给同桌听一听,互助修改,将句子写顺畅。
3.我的发现
此板块的教学可以紧接“识字加油站”展开。
(1)从形上区分示字旁和衣字旁、两点水和三点水。出示4组字,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字的偏旁相同,复习4个偏旁的名称及每组偏旁写法上的区别。
(2)从义上区分示字旁和衣字旁、两点水和三点水。让学生上下对比两组字,根据提示框,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引导认识三点水的字大多与水有关,两点水的字与冰、冷有关。重点指导:“衤”是“衣”的变体,衣字旁的字大多与衣服有关;“礻”是“示”的变体,讲解“示”的本义,让学生了解示字旁的字大多与祭祀、礼仪有关。
(3)拓展:带有“礻”和“衤”的还有哪些字?(带有“礻”的字:视、祝。带有“衤”的字:袄、裙。)
(4)提示学生根据偏旁所代表的不同意思,正确认记偏旁易混淆的字。如“祝”与礼节有关,就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
4.日积月累
(1)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船上过夜时见到的景物,所以题目为“舟夜书所见”。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运用动静结合的描写,巧妙展示了河上夜景。古诗大意是:漆黑的夜晚,孤零零的一盏渔灯像萤火虫一样闪现在河面;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倒映在水中的一点渔灯随着波浪散开了,变成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烁。
(2)可以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通过教师范读或同桌互读进行正音。重点关注:“查”是多音字,作为姓氏时读“zhā”;“月黑见渔灯”中的“见”读“xiàn”,意同“现”;“散”读“sàn”;注意读准“灯、萤、星”等字的后鼻音。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可借助插图,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练习背诵。
5.我爱阅读
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了解主要内容。学生先借助拼音自主阅读,可以根据上下文猜猜不认识的词语的意思。然后交流读懂了什么,相机引导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问题“李时珍为什么决定要重新编一部完善的药物书”“《本草纲目》是怎么编出来的”,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导读。简单介绍李时珍及其成就,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2)让学生借助拼音读文,认读生字。可以试着根据上下文猜一猜不认识的词语的意思,只要不影响阅读,就可以读下去。实在不懂的,再查字典或者请教老师。
(3)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李时珍为什么决定要重新编一部完善的药物书?李时珍在编写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
(5)师生交流,了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艰辛历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借助形声字构字规律认读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示字旁和衣字旁、两点水和三点水所代表的不同意思,发现偏旁与字义的联系规律。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发现规律,识记生字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要去识字王国认识新朋友了,这些新朋友都有自己的特点,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课件出示10个生字及组词)
钩ɡōu(钩子) 铲chǎn(铲子)
梅méi(梅花) 柿shì(柿子)
源yuán(源头) 涨zhǎnɡ(涨潮)
炬jù(火炬) 灿càn(灿烂)
垮kuǎ(垮掉) 坟fén(坟墓)
2.学生借助拼音自主认读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提示学生注意“钩子、铲子、柿子”中的“子”读轻声。
3.让学生横排读生字,结合对应的“金、木、水、火、土”引导学生发现每组生字偏旁相同的特点。
金字旁:钩、铲
木字旁:梅、柿
三点水:源、涨
火字旁:炬、灿
提土旁:垮、坟
4.向学生解释字义,指导识记“源、涨”。
“源”指水流开始的地方,如源头、水源;也指事物来源,如根源、起源。
“涨”指水位升高,如涨潮、水涨船高;也指价格提高,如涨价。
5.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
钩子 铲子 梅花 柿子 源头
涨潮 火炬 灿烂 垮掉 坟墓
(1)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词语。
(2)出示“钩子”和“铲子”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带有金字旁的字的造字规律:金字旁的字与金属有关。组织学生交流带有金字旁的字:铁、铅、银、针、铜……
(3)出示“梅花”和“柿子”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带有木字旁的字的造字规律:木字旁的字与树木有关。组织学生交流带有木字旁的字:桃、树、柳、枝……
(4)分小组观察其他三组词语,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5)小组分享交流:三点水的字与水有关,火字旁的字与火有关,提土旁的字与土有关。
(6)采用抽读或开火车读的形式检查、巩固生词。
6.过渡:我们刚刚认识了那么多生字,同学们表现得都很不错!下面还有一些字需要大家一起识记,它们的偏旁很容易混淆,让我们一起去找找它们的不同吧!
板块二 区分偏旁,正确识记
1.课件出示“我的发现”中的4组字。
神 祖 礼 福 冰 冷 冻 凉
补 袜 衫 被 海 流 洒 滴
2.学生以多种形式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
3.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字的偏旁相同,分别是“礻”“衤”“冫”“氵”。
4.学生复习4个偏旁的名称及每组偏旁写法上的区别。
5.引导学生对比上下两组字,根据提示框,说说自己的发现。
6.教师归纳。
(1)“衤”是“衣”的变体,衣字旁的字大多与衣服有关。
(2)“礻”是“示”的变体,示字旁的字大多与祭祀、礼仪有关。
(3)偏旁都是两点水,都与冰、冷有关。
(4)偏旁都是三点水,大多与水有关。
7.拓展:带有“礻”和“衤”的还有哪些字?(带有“礻”的字:视、祝。带有“衤”的字:袄、裙。)
8.提示学生根据偏旁所代表的不同意思,正确认记偏旁易混淆的字。如“祝”与礼节有关,就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
9.学生分别写一写带有这四个偏旁的字。
10.小结: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字的偏旁与字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些规律去识记更多的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近义词,能运用词语说话;能根据提示想象画面,并仿照例句写句子。
2.背诵古诗《舟夜书所见》,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画面。
3.能够独立阅读《李时珍》,了解李时珍和他编写《本草纲目》的艰辛历程,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对比发现,积累词语
1.学生自由读词语,读准字音,引导发现词语排列的规律。
(1)第一排是表示时间短暂或变化较快的词语。
(2)第二排是表示时间变化或变化较慢的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忽然、突然”“立刻、马上”是两组近义词,推测出其他词语意思相近。
3.引导学生借助熟悉的词语来理解生疏的词,如结合“慢慢”理解“徐徐”。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选择一两个词语说句子,也可在一句话中同时用上表示快和慢的词语。
示例:
一瞬间,飞机就飞上了天。
上课铃响了,小花立刻跑进教室,小明还是慢吞吞地走着。
5.小组合作写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6.小组展示,全班评价。
板块二 想象画面,仿写句子
1.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外在表现的词“慌慌张张”来体会太阳害怕的心情。
2.学生自由读句子,强调“害怕极了”和“慌慌张张”,边读边想象画面。
3.教师指导朗读:读出太阳害怕的样子。
4.课件出示要求仿写的句子,学生读提示,根据画面,说一说句子。
(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画面,想一想:着急的李明杰,会怎样跑进教室?(急急忙忙、风风火火、急匆匆)
(2)引导学生完整说句子,如:李明杰很着急,风风火火地跑进了教室。
5.课件出示连线,请学生将心情与相关联的表情、动作连起来,并借用连线题进行说话训练。
高兴极了 嘴巴张得大大的
太惊喜了 眉开眼笑
难过极了 好像热锅上的蚂蚁
非常着急 瞪大两眼,满脸通红
生气极了 垂头丧气
答案:高兴极了——眉开眼笑 太惊喜了——嘴巴张得大大的 难过极了——垂头丧气 非常着急——好像热锅上的蚂蚁 生气极了——瞪大双眼,满脸通红
6.自由仿写。
(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同学很高兴或者很难过,会怎样跑进教室?
(2)学生照着样子写一写,可以借助连线题中的内容。
(3)写完后读给同桌听一听,互相修改,将句子写通顺。
7.过渡:同学们写得真不错!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片,一起在诗歌中放松心情,感受诗歌的美吧。
板块三 看图学诗,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古诗的背景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看到了哪些景物。(船、山、河、渔灯)
2.导入:清代诗人查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他也看到了这些景物,他被河上的美景深深吸引,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舟夜书所见》。(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3.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要求对生难字注音,并注意朗读的节奏。
(2)对“查”“见”“散”“灯、萤、星”正音。
“查”是多音字,作为姓氏时读zhā;“月黑见渔灯”中的“见”读xiàn,意同“现”;“散”读sàn;“灯、萤、星”为后鼻音。
(3)齐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节奏。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4.自由朗读诗歌,并出示朗读任务。
(1)圈出表示时间是晚上的词语。(夜
月黑 渔灯 孤光 萤 满河星)
(2)借助工具书,同桌讨论交流,了解诗歌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
5.通过学生自主发言和指名回答的方式,让学生说说诗歌的大意,检查朗读的效果。教师相机指导,尤其注意“月黑”“见”等字词的意思。
月黑: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现。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萤:萤火虫。
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散:散开。
作:变作,变成。
6.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连词成句,明确诗歌的大意。
漆黑的夜晚,孤零零的一盏渔灯像萤火虫一样,静静地映在河面。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倒映在水中的一点光随着波浪散开了,变成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烁。
7.借助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河面由静到动“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的神奇景象。
8.重点提示学生关注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景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
9.让学生说说诗中描绘的景象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及其原因。
10.配乐诗朗诵,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色。
11.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12.小结:在这首诗中,诗人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象变化,将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巧妙地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他所见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不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充分表达了诗人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板块四 阅读故事,激发兴趣
1.导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学更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一块耀眼的奇葩。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不少著名的医药学家,其中李时珍就是我国古代众多医药学家中最著名的一位。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锁定李时珍,一起去了解他,感受他光辉的一生。
2.自读故事,字词过关。
(1)学生借助拼音,自主朗读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件出示生难字,指名认读。
伟大(wěi) 世代(shì)
父亲(fù) 解除(chú)
记载(zǎi) 情况(kuànɡ)
药效(xiào) 危险(xiǎn)
积累(lěi) 经验(yàn)
饿(è) 拜访(bài fǎnɡ)
猎人(liè) 药材(cái)
纲目(ɡānɡ)
(3)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解除 记载 药效 危险 积累
拜访 药材 世代行医 救死扶伤
山高路远 严寒酷暑 万水千山 本草纲目
(4)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可根据上下文猜测词语意思,或者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再读故事,体悟情感。
(1)默读文章,指名说说李时珍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或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引导学生根据句子和段落的大意,归纳主要意思。
①李时珍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
②李时珍跟着父亲学医。
③李时珍决心编写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④李时珍去各地采药,访问群众。
⑤李时珍编成《本草纲目》。
(4)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李时珍是一位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的医生。他不仅给病人看病,还研究药物,经过27年的不懈努力,最终编写成了一部药物书《本草纲目》,对以前乃至现在的医学都有重大意义。
(5)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李时珍为什么决定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在编写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用横线在文中画出答案,引导归纳:“不全”“不详”“不对”。
(6)引导学生概括人物品质。
李时珍因为________,决定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害怕病人吃错药 勇于探索、刻苦钻研
(7)默读第4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李时珍在编写这部药物书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的办法。
困难一:山高路远,严寒酷暑。克服办法:不怕,走遍了万水千山。
困难二:上山采药好几天不下山。克服办法:饿了就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
困难三:冒着生命危险尝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8)再次引导学生概括人物品质。
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不怕________,不怕________,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山高路远 严寒酷暑 不怕困难、锲而不舍
4.拓展:说说还有哪些像李时珍一样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人?
5.总结:李时珍用了整整27年的时间,终于编写成了著名的《本草纲目》,而这部书也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要学习他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精神。
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中,主要以学生自我发现、教师引导归纳为主。如“识字加油站”中,让学生发现字的构字规律;“字词句运用”中,让学生自读词语,发现规律;“我的发现”中,引导学生发现字的规律等,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总结的习惯。教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字、词、句的特点,既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让他们有愉悦的感受,又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注重读和交流。在教学中,不同形式的读代替了教师的“一讲到底”。让学生多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齐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词、句、段、篇的理解。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有话可说,言之有序,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