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上册《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
认识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标解读
行为动词是“认识”、“能”。“认识”即“理解”,是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的区别与联系。“能”即“掌握”,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也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核心概念是“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混合预算,包括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四则运算的顺序、步骤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这些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更好地使用计算工具的前提,也是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载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整数四则运算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教学中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将理解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融为一体,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学情分析
本节课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前面对于此类知识已有接触,但是理解起来还是会有些困难,主要体现在这两方面:
1.对于为什么先算乘理解不是很到位。
2.计算综合算式时只写结果,没有过程;写法不规范。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
3.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周末到了,大家纷纷来到了采摘节。我们跟随杨洋一起去看看吧。
图中有那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①需要多少只篮子?
②篮子够不够?
③还剩几只篮子?……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解决:“还剩几只篮子?”?
(1)自己算一算。?
(2)汇报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路。
?生:18×3=54(只)????60-54=6(只)?
(请学生讲讲怎样想的)?
师:你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试试看。
?学生试做,然后交流。?
师:算式中,先算什么?为什么?
(3)小结:(课件展示)(分步与综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同位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这两种做法的数量关系式相同的,都是先求一共分了多少只篮子,再求还剩下多少只篮子。不同的是,第一种是两个算式,第二种是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4)综合算式里有什么运算?要先算什么??
(5)书写格式指导:用递等式表示
教师板书计算过程,学生尝试书写
?2.解决“3辆车一共乘坐了多少人?”
?(1)独立解决。?
(2)汇报交流。?
分步:26×2=52(人)????52+48=100(人)
?师: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综合一:26×2+48=100(人)?
师:算式中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先算26×2??
师:计算过程写得对吗??
综合二:48+26×2=100(人)?
师:先算什么?为什么26×2在后面也要先算??
(3)小结:仔细观察这个算式,里面包含了什么运算?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算式中,先算什么??
3.引导归纳。?
观察算式,有哪些运算?你能说说计算顺序吗?
学生回答,小结: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比加减法高级,称为高级运算。所以,在一个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能力。?
1.自主练习第一题。说说计算顺序,再计算。
反馈,捕捉“错误资源”?
2.火眼金睛辨对错。?
???出示错误资源,分析,改正。
3.第3、4、5题。?
自主解决,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学生能较好分析数量关系,列出分步算式解决问题;写成综合算式时略有难度,需加以指导。脱式计算是初次基础,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一定要规范书写格式,以免模棱两可出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