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上学期 化学第七单元考试卷(word 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上学期 化学第七单元考试卷(word 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12-10 16:2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上学期
化学第七单元考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2020年2月2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采取“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将新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火箭常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等新技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液氧是助燃剂
B.煤油是燃料
C.液氧是混合物
D.煤油由石油加工而成
2.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常识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下列做法和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A.乘公共交通工具不可携带天然气;火场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
B.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森林起火砍伐周围的树木形成隔离带
C.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液化气泄漏打开电灯检査管道
D.用扇子扇灭蜡烛,炒菜时锅里的油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二者原理相同
3.下列整理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偏低的原因
B
概念的理解
红磷的量不足
没有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
燃烧匙升入集气瓶中的速率太慢
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缓慢氧化的过程中只放热不发光
发生爆炸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C
物质构成的微粒
D
化学安全
氢气由氢气分子构成
铜由铜原子构成
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化学实验室中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废弃药品可以拿出实验室
给物质加热时,先预热然后对准药品处集中加热
A.A
B.B
C.C
D.D
4.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单质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点燃氢气前需要验纯,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都需要验纯
C.分子和原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所以不带电的微粒都是分子和原子
D.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所以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5.“低碳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实现“低碳经济”的一种策略是节能。下列制备氢气的方法最节能的是(

A.电解水:2H2O2H2↑+O2↑
B.焦炭与水蒸气反应:C+H2OH2+CO
C.太阳光分解水:2H2O2H2↑+O2↑
D.天然气与水蒸气反应:CH4+H2OCO+3H2
6.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利用如图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当温度升高至60℃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高至260℃过程中,又仅③开始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可证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③④可知无烟煤的着火点比红磷的高
C.对比①②可知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对比①③可知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7.在开发和利用下列能源的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水力发电
B.日光灯照明
C.太阳能加热水
D.用天然气做饭、取暖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四氧化三铁
B.可以用镁条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C.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10.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所以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也会发生变化,如图所示反应物能量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可表示甲烷燃烧
B.可表示氢气燃烧
C.可表示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D.可表示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反应
11.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由CH4、H2、CO和CO2中的某几种气体组成。将此混合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把剩余气体导出后,在足量的O2中能够点燃,燃烧产物不能使白色CuSO4粉末变蓝色(硫酸铜遇水变蓝)。则原混合气体的成份是(  )
A.CO和CO2
B.CH4和CO2
C.CH4、
H2和
CO2
D.CH4、CO2和CO
12.2020年6月14日上午,浙江省温岭G15沈海高速液化石油气槽罐车发生爆炸,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液化石油气、天然气都是家庭最常用的燃料,一旦发生泄漏就有发生剧烈爆炸的危险。下列关于“用气”安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连接管道阀门至燃气灶的橡胶气路一定要定期更换,以免因老化破损而漏气
B.燃气灶最好带有“熄保装置(熄灭保护装置)”,一旦炉灶熄火会自动关闭燃气电磁阀
C.一旦发现燃气泄漏,应迅速关闭燃气阀门,打开门窗通风,请专业人士维修
D.查找燃气泄漏点的简单方法是,用燃着的打火机沿管道慢慢查找
13.每年的
4月15日是我国“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B.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
C.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
D.高楼着火,不能乘坐电梯逃离
14.如图是探究可燃物红磷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的实验装置图。
(实验准备)在完成整套装置气密性检查后按图所示装配仪器和填装药品,并已设法在干燥管内充满了N2,K1、K2均处于关闭状态。
(实验步骤)
①打开K1,打开K2,从a端通入O2;
②关闭K1,打开K2,点燃酒精灯;
③关闭K1,关闭K2,熄灭酒精灯,直到干燥管冷却至室温;
④维持上一步骤操作不变,点燃酒精灯。
下列实验步骤的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15.化学变化常常伴随
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常表现为
_____;还表现为_____
;_____
;_____

16.中国地质调查局5月18日宣布,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开采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可燃冰是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白色或灰色晶体,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比石油、煤低两个数量级,但同等条件下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石油、煤多数十倍。目前,我国己探明在南海存储的可燃冰相当于650亿吨石油,按我国当前能源消耗水平,可供我国使用130年。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可燃冰的一条性质__________;
(2)可燃冰降压可分离出甲烷,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可燃冰作为未来一种潜力巨大的能源,其突出的优点为_______(任写一条);
(4)可燃冰若开采不慎,会导致甲烷气体大量泄露,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
17.我省淮南是产煤大市,将煤进行气化、液化变成清洁能源对环境保护起重要作用。煤气化和液化示意图如图:
注:水煤气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和氢气
(1)煤属于________(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第①步分离操作是___________,实验室进行该操作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
(3)第②步是精炼煤与水蒸气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煤直接作燃料到将煤进行气化、液化变成清洁能源,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
18.某科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镁可在以下三种气体中燃烧,其化学方程式为:
(1)上述三个化学反应中镁元素都是由O价变为_____价。
(2)已知氮化镁是黄绿色固体,而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主要是白色固体,由此可以推测,氧气和氮气相比较,较活泼的是_____。
(3)氮化镁与水反应,生成一种难溶于水的碱和一种气体,
把该气体通入无色的酚酞试溶中,可观察到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试写出氮化镁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根据化学方程式猜想:镁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的现象为_____。(至少写出两种现象)。
(5)依据上述信息和所学知识判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
(填字母)。
a、可燃物燃烧不一定与氧气接触
b、不能用镁条代替红磷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生产金属镁的工厂应该准备充足的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d、镁原子最外层有两个电子,易失去电子变成镁离子,所以镁是一种活泼金属
三、科普阅读题
19.阅读下面科技短文,回答问题:
“天火弹”是一种常见的灭火器材,主要分为沙石灭火弹和干粉灭火弹,目前市场上的灭火弹主要以干粉为主,超细干粉灭火剂是目前国内外已查明的灭火剂中,灭火浓度最低,灭火效能最高,灭火速度最快的一种,超细干粉灭火剂对大气臭氧层耗减潜能值为(ODP)零,温室效应潜能值(GwP)为零,对人体皮肤无刺激,对保护物无离蚀,无毒无害:超细干粉灭火剂灭火后残留物易清理,不会造成火场中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
“灭火弹”具有两种引爆方式供使用者选择,一种三拉发式(又称主动式),用力拉出拉索后延时7秒钟即爆炸:另一种三引燃式(又称被动式),使用时只须撕开封皮陶出超导热敏线用力投入火场即可。
在扑灭森林大火时,由于人员多,接受灭火弹使用方法培训的专业人员少,因而应该选用引燃式超细干粉灭火弹,而在应用于其它方面的灭火,则可根据现场情况选用,比如一些狭小场所或投挪不准的失火点、火灾场所会导致灭火弹滚动而不易被火苗点燃灭火弹的情况,适宜于使用拉发式灭火弹。
(1)常见灭火弹主要分为沙石灭火弹和________。
(2)下列关于超细干粉灭火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__(填序号)
A
是灭火效能最高的一种灭火剂
B
对大气臭氧层耗减潜能值为零
C
灭火后残留物易清理
D
会造成火场中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
(3)某种干粉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遇热时碳酸氢钠会分解生成碳酸钠,并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钠和硫酸铜都是由__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4)请你写出一个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
(5)狭小场所或投掷不准的失火点灭火时,适用于使用_____(填“拉发式”或“引燃式”)灭火弹。
四、科学探究题
20.某兴趣小组设计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查阅资料)白磷在40℃时能发生自燃。
(实验准备)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20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探究)装入药品,按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片刻,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现象分析)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被引燃。
(1)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________。
(2)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可观察到以下两个现象。
现象一: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射出来,原因是_________。
现象二: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下约________mL时停止流下。
(实验反思)
(3)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的目的是___________;
(4)白磷足量的原因_____________;
21.碳及其化合物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___。
(2)人类目前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产生SO2、CO、NO2、CO2等气体和粉尘,其中在大气中的含量不断上升,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的是___,能形成酸雨的主要是____。
(3)观察下图所示的实验。如图,当将玻璃杯罩住燃着的蜡烛,观察到的现象是:一会儿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玻璃杯内壁变黑。由实验现象提示我们,在楼房着火时正确的逃生的方法有
____(填字母序号)。
①打开窗户跳出
②成站立姿势跑出
③用湿毛巾捂住鼻子
④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
A.只有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②和③
(4)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②根据上述示意图,你能得到哪些化学变化的信息?(请写一条)___。
(5)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将NH3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4NH3
+3O26H2O
+
____。
五、简答题
22.无焰食品加热器常用于野外加热食物,它的成分是镁粉、铁粉、氯化钠。使用时加入水,镁与水反应产生热量。下面是在18℃、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中对该产品的实验研究,请结合以下实验方案回答有关问题(不考虑氯化钠对水沸点的影响)。
实验1:
Ⅰ、将一定质量的镁条、铁粉和氯化钠加入盛有100mL水的隔热容器中,连续搅拌,每50s记录一次温度,得图1中曲线a;
Ⅱ、将相同质量的镁条剪成100份代替Ⅰ中镁条重复以上实验,得图1中曲线b;
Ⅲ、用相同质量的镁粉代替Ⅰ中镁条重复以上实验,得图1中曲线c。
(1)从能量变化角度看,该变化是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
(2)观察图1,从中可以发现影响镁和水反应速率的因素_______。
实验2:将2.40g镁粉和质量为28.00g的铁粉混合,加入盛有100mL水的隔热容器中,不断搅拌。氯化钠用量不同时,温度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3)实验2中,当NaCl质量大于7.30g时,实验不再做的原因是_______。
A.加入更多的NaCl不再增加反应速率
B.加入更多的NaCl会降低反应速率
C.已达到水的沸点,温度不会再有变化
D.需加入更多的铁粉来提高水的温度
(4)如果在实验2中加入质量为3.65gNaCl,混合物的温度最高大约是__________。
(5)某同学设计了下面四种无焰食品加热器物料配方,请根据本次实验研究的结论,判断其中最合理的是_________。
A.2.40g镁粉、7.30g
NaCl和28.00g铁粉
B.2.40g镁条、7.30g
NaCl和28.00g铁粉
C.2.40g镁粉、8.76g
NaCl和28.00g铁粉
D.2.40g镁条、8.76g
NaCl和28.00g铁粉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六、综合应用题
23.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处于不停的循环过程中。
(1)下图是大自然中碳循环的局部示意图。
①上图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是_____(填序号);
②海水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吸收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之一是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空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然后再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工作原理如下图:
①写出步骤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②下列有关这种设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充分利用太阳能
B.不需要能源
C.原理易得且可循环利用
D.可全天候使用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氧气能支持燃烧,液氧是助燃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B、煤油具有可燃性,煤油是燃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C、液氧是液态的氧气,属于纯净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煤油是石油加工的产物,煤油由石油加工而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2.A
【详解】
A、天然气具有可燃性,属于易燃易爆物品,乘公共交通工具不可携带天然气;火场逃生时燃烧产生的热的有毒气体和烟雾均在上方空气中,故应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A正确;
B、家用电器着火不能立即用水扑灭,容易引起触电,应用干粉灭火器灭火;森林起火砍伐周围的树木形成隔离带可以隔离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B错误;
C、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会增加氧气的含量,加大火势;液化气泄漏,打开电灯会产生电火花导致燃气燃烧或爆炸,C错误;
D、用扇子扇灭蜡烛是采用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原理灭火,炒菜时锅里的油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是采用隔绝氧气的原理灭火,D错误;
故选A。
3.C
【详解】
A、红磷的量不足,氧气没有完全被消耗,进入的水减少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偏低,正确;
没有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温度高气体膨胀,进入的水减少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偏低,正确;
燃烧匙升入集气瓶中的速率太慢,有部分装置中的气体逸出,进入的水变多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偏高,错误;
B、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比如电灯发光是物理变化,正确;
缓慢氧化是一个进行缓慢的不易被察觉的过程,过程中只放热不发光,正确;
气球膨胀爆炸是一个物理变化,错误;
C、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氢气由氢气分子构成,正确;
铜由铜原子构成,正确;
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正确;
D、化学实验室中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正确;
废弃药品不可以拿出实验室,应放入指定位置,错误;
给物质加热时,先预热然后对准药品处集中加热,正确;
故选C。
4.B
【详解】
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但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等,故选项错误;
B、点燃氢气前需要验纯,为防止发生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都需要验纯,故选项正确;
C、分子和原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但不带电的微粒不一定都是分子和原子,也可能是中子等,故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但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离子,故选项错误。故选B。
5.C
【详解】
A、电解水需要消耗电能,故不是最节能的方案;
B、焦炭与水蒸气反应需要高温条件,故不节约能源;
C、太阳光分解水不需要消耗地球能源,只需太阳光和催化剂即可,是最节约能源的方案;
D、天然气与水蒸气反应需要高温,故不节约能源。
故选C。
【点睛】
在化学反应条件中,高温、加热、通电等条件都是需要消耗能源的,都不利于节能减排。
6.C
【详解】
A、利用如图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当温度升高至
60℃过程中,仅①燃烧;①燃烧可证明白磷是可燃物,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B、继续升高至
260℃过程中,又仅③燃烧,因此对比③④可知无烟煤的着火点比红磷的高,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C、①与②中存在两个变量,无可比性。对比②③可知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分析错误,符合题意;
D、①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③中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红磷不发生燃烧,对比①③可知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D
【分析】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详解】
A、水发电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日光灯照明是将电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B项不符合题意;
C、太阳能加热水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内能,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C项不符合题意;
D、用天然气做饭、取暖是天然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8.D
【详解】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四氧化三铁,A错误。
B、镁条不仅能和氧气反应,还能和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不可以用镁条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错误。
C、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不是着火点,C错误。
D、最外层电子数为8(或一个电子层时为2)为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稳定,没有达到稳定结构则不稳定,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D正确。
故选:D。
9.A
【详解】
A、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能量的变化,此选项正确;
B、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一定都放热,也有吸收热量的,如二氧化碳与碳的反应就是吸收热量,此选项错误;
C、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不只有燃烧,如镁条与稀盐酸反应也放出热量,此选项错误;
D、人类利用的能量大多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但不是全部,如太阳能,此选项错误。
故选A。
10.C
【详解】
根据图示曲线可知,该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说明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A、甲烷燃烧放出热量,属于放热反应,不合题意;
B、氢气燃烧放出热量,属于放热反应,不合题意;
C、碳与二氧化碳反应需要高温加热,属于吸热反应,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过程会发出热量,属于放热反应,不合题意。
故选:C。
11.A
【详解】
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一定含二氧化碳气体;在O2中能够点燃,燃烧产物不能使CuSO4粉末变色说明没有水生成,即混合物中不含有氢元素,即一定含有一氧化碳,一定不含有甲烷和氢气,由此可知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和CO,一定没有甲烷和氢气;故选:A。
12.D
【详解】
A、连接管道阀门至燃气灶的橡胶管一定要定期更换,以免因老化破损而漏气,避免燃气逸出后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发生爆炸,选项说法正确;
B、燃气灶最好带有“熄保装置(熄灭保护装置)”,一旦炉灶熄火会自动关闭燃气电磁阀,避免燃气大量逸出后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发生爆炸,选项说法正确;
C、一旦发现燃气泄漏,应迅速关闭燃气阀门,打开门窗通风,请专业人士维修,避免燃气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发生爆炸事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用燃着的打火机沿管道慢慢查找,会使燃气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发生爆炸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3.A
【详解】
A、家用电器着火,立即切断电源,再用水扑灭,此选项错误;
B、加油站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可燃性气体,为防止发生爆炸,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此选项正确;
C、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以检验地窖内氧气的含量是否充足,此选项正确;
D、高楼着火,不能乘坐电梯逃离,用步梯逃生,因为着火很可能会导致断电,乘坐电梯会有更大的危险,此选项正确。
故选A。
14.C
【详解】
探究可燃物红磷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先探究燃烧需要氧气条件,关闭K1,打开K2,点燃酒精灯,红磷不燃烧,燃烧需要氧气;再探究温度达到着火点条件,关闭K1,关闭K2,熄灭酒精灯,直到干燥管冷却至室温,打开K1,打开K2,从a端通入O2,红磷不燃烧,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维持上一步骤操作不变,点燃酒精灯,红磷燃烧,燃烧必须要同时满足有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两个条件;
故正确的实验步骤的排序为②③①④;
故选:C。
15.能量
光和热
颜色变化
生成沉淀
生成气体
【详解】
化学变化是分子变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分子的过程,而分子变为原子以及原子结合为分子时都会产生能量变化,此时一般是表现为发光或者引起温度变化,看到光或者热量的变化;另外有新物质生成时,可以看到颜色变化、有气体生成或者有沉淀生成;
故答案为:能量;光和热;盐酸变化;生成沉淀;生成气体。
16.白色或灰色晶体
CH4+2O2CO2+2H2O
低污染,热值大
温室效应
【详解】
(1)根据资料可知,可燃冰是一种白色或灰色晶体;
(2)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H4+2O2CO2+2H2O;
(3)由资料“可燃冰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比石油、煤低两个数量级,但同等条件下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石油、煤多数十倍”,即它的突出优点是:低污染,热值大;
(4)甲烷气体大量泄露会造成温室效应。
17.混合物
过滤
引流
化学能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答案合理即可)
【详解】
(1)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氢元素和少量的硫、氮、氧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所以煤属于混合物。
(2)第①步是将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操作,该操作是过滤;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3)根据反应流程图,精练煤与水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从煤直接作燃料会导致大气污染,将煤进行气化、液化变成清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通过化学指导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8.+2
氧气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黑色固体生成等(答对之二即可)
abd
【详解】
(1)
化合物中镁元素显+2价,上述三个化学反应中镁元素都是由O价变为+2价;
(2)已知氮化镁是黄绿色固体,而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主要是白色固体,由此可以推测,氧气和氮气相比较,较活泼的是氧气,所以虽然空气中氮气含量高,氧气含量低,但镁燃烧时,几乎只发生了和氧气的反应;
(3)氮化镁与水反应,生成一种难溶于水的碱和一种气体,
把该气体通入无色的酚酞试溶中,可观察到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可知气体为氨气,氮化镁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镁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现象为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黑色固体生成等(答对之二即可);
(5)a、由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可知:可燃物燃烧不一定与氧气接触,选项正确;
b、不能用镁条代替红磷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为镁不止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还与氮气、二氧化碳等反应,选项正确;
c、生产金属镁的工厂不能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因为镁在点燃条件下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且生成可燃物,选项错误;
d、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镁原子最外层有两个电子,易失去电子变成镁离子,所以镁是一种活泼金属,选项正确。
故选abd。
19.干粉灭火弹
ABC
离子
碳酸氢钠碳酸钠+水+二氧化碳(或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等合理即可)
拉发式
【分析】
认真仔细阅读科技短文,从短文中寻找解题所需要的信息和内容。
【详解】
(1)“天火弹”是一种常见的灭火器材,主要分为沙石灭火弹和干粉灭火弹,目前市场上的灭火弹主要以干粉为主。故填:干粉灭火弹;
(2)A、超细干粉灭火剂是目前国内外已查明的灭火剂中,灭火浓度最低,灭火效能最高,灭火速度最快的一种。选项A正确;
B、超细干粉灭火剂对大气臭氧层耗减潜能值为(ODP)零,温室效应潜能值(GWP)为零。选项B正确;
C、超细干粉灭火剂灭火后残留物易清理,对人体皮肤无刺激,对保护物无离蚀。选项C正确;
D、超细干粉灭火剂无毒无害,不会造成火场中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选项D错误。
故选:ABC。
(3)碳酸钠和硫酸铜都属于盐类化合物,都是由阴离子和阳离子构成。故填:离子;
(4)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化学反应,可以是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碳酸氢钠碳酸钠+水+二氧化碳;也可以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故填:碳酸氢钠碳酸钠+水+二氧化碳(或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等合理即可);
(5)在一些狭小场所或投挪不准的失火点及火灾场所,会出现灭火弹滚动而不易被火苗点燃的情况,适宜于使用拉发式灭火弹。故填:拉发式。
20.气球先膨胀后变瘪
白磷燃烧消耗氧气,使锥形瓶内气压变小
10
让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或引燃白磷)
让装置内的氧气完全消耗
【详解】
(1)白磷燃烧放出热量,使瓶内的气体受热膨胀,故气球先会胀大;由于白磷燃烧消耗氧气,锥形瓶内压强减小,故待温度冷却后,气球又变瘪;故填:气球先膨胀后变瘪;
(2)锥形瓶中白磷燃烧消耗氧气,使锥形瓶内气压变小,故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射出来。原密闭体系中空气的总体积为200mL,其中氧气的体积为200mL×=40mL,故待温度冷却后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为40mL,故注射器中的水还剩约50mL-40mL=10mL;故填:白磷燃烧消耗氧气,使锥形瓶内气压变小;10;
(3)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的目的是:让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或引燃白磷);故填:让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或引燃白磷);
(4)因为红磷过量才能保证氧气被充分反应,所以白磷足量的原因是让装置内的氧气完全消耗;故填:让装置内的氧气完全消耗。
21.天然气
CO2
SO2(或NO2)
C
C+H2O
CO
+
H2
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其他合理答案即可)
2N2
【解析】
【详解】
(1)常见的化石燃料由煤、石油、天然气。
(2)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物中,二氧化碳过多能形成温室效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溶于雨水形成酸雨。
(3)楼层着火时,由于温度较高,使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密度变小,向上移动,故人员逃离时,用湿毛巾捂住鼻子,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故选C。
(4)①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碳和水,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反应方程式为:C+H2O
CO
+
H2。②根据图示可知,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5)反应4NH3
+3O26H2O
+
____中,反应物中氮、氢、氧的原子个数分别是4、12、6,生成物中氮、氢、氧的原子个数分别是0、12、6,故未知物中共有4个氮原子,故为2N2
22.化学

镁的反应表面积(或镁的颗粒大小)
C
40-50℃之间
A
镁粉比镁条能更快产生热量,配方A中已达到水的沸点,配方C中多余的NaCl造成原料浪费
【解析】
【详解】
(1)根据图1曲线可知,金属镁与水反应放出热量,从能量变化角度看,该变化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根据图1可知,相同的时间内,实验Ⅲ中水的温度上升最快,所以镁粉与水反应放出的热量最多,不难看出镁的反应表面积越大反应速度越快,温度变化较大。观察图1,从中可以发现影响镁和水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镁的反应表面积(或镁的颗粒大小);
(3)根据图2图像可知当氯化钠的量为7.30g时液体沸腾,已达到水的沸点,温度不会再有变化,故选C;
(4)根据图2图像可知,如果在实验2中加入质量为3.65gNaCl,混合物的温度最高大约是40-50℃之间;
(5)镁粉比镁条能更快产生热量,在镁和铁质量相等的情况下,7.30g
NaCl能使水达到沸腾。故选A;理由是镁粉比镁条能更快产生热量,配方A中已达到水的沸点,配方C中多余的NaCl造成原料浪费。
【点睛】
本题提供了较多的信息,把图中给的一些信息要提炼出来,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23.③⑤
CO2+H2O=H2CO3
CaCO3
CaO+CO2↑
BD
【详解】
(1)①图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是光合作用和海水的吸收;故填:③⑤;
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填:CO2+H2O=H2CO3;
(2)①步骤2中反应是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故填:CaCO3
CaO+CO2↑;
②该设想充分利用太阳能,原理易得且可循环利用;故填:BD。
答案第1页,总2页
答案第1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