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案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课
题
4
古代诗歌四首(1)
主备人
用案人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会读会写课文的生字词。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的意境。理解、感悟、体会这几首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教法教具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引导学生自主先学:1,了解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2,解题:
“观”:“远望、眺望”;
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次,是停泊的意思。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朗读《观沧海》这首诗应注意什么?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交流展示,明确:
1,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第二层:描写海水和山岛。?“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实景)??
?
第三层: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虚写)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3,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四、自学《次北固山下》。合作探究?:(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五、作业:背默理解二诗。
学生参考资料,了解作者,识记要点:
了解题意学生自读诗歌,分组讨论,交流。学生交流展示:?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体会“观”的作用
引导重点诗句赏析
节奏写法情感自由诵读,体会诗内及诗人情感。(1)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时数:7
用案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课
题
4
古代诗歌四首
主备人
用案人
教学目标
1.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领会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
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
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写景的作用
教法教具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引导学生自主先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了解1,作者作品。2,释题。3,本文写作背景。(二)、小组讨论,感知诗内:
提示: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写景的目的?“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三)、交流展示:明确:1,杨花,子规的啼鸣。
2,(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二、《天净沙?秋思》1,引导学生自主先学,学生了解作者作品。2,小组讨论: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3,
交流展示:三、检测反馈:背默理解二诗。
学生了解作者作品,领会题目含义,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学生分组讨论各组交流展示本组探讨结果。
???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学生分组讨论.
各组交流展示本组探讨结果。
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