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望月有感》白居易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望月有感》白居易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1 08:1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望月有感》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望月有感》教材分析: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具备初步的欣赏诗歌的能力,但是囿于他们人生阅历和知识面的限制,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的难度。好在本诗语言浅显,意象含义明确,小序中背景介绍很清楚,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望月有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2、学习从意象,重点词入手,赏析诗歌。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播放歌曲《琵琶行》。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琵琶行》。这是由白居易的诗歌改编的歌曲,火遍大江南北。由此可见,诗歌的魅力是经久不衰啊!你对白居易还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后投影:(投影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二、初读感知内容我们读诗歌,最先入眼看到的是什么?(学生答诗的题目)所以我们赏析诗歌一般从题目入手。本文诗题是什么?(答:望月有感)同学们听读本诗,思考诗人望月有怎样的感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词如果不加以朗读吟诵,那么,它的生命就没有完成。所以让我们大声朗读本诗,疏通字词,把握停顿(四三拍),并借助注释,读懂诗意,找出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句子。学生自读后点名朗读。其他学生点评。教师引导:读诗要读准字音、节奏。明确: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词语:垂泪围绕垂泪展开问答,提醒学生注意诗前面的小字部分?找一学生读。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明确:五处指的是白居易兄弟姊妹分散的各地。小序部分我们可以获得以下有效信息:社会背景和家人境况。社会背景: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家人境况: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在缺少现代化的交通,通讯手段,亲人的远离意味着半生乃至一生杳无音信,这种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隔离使他们情感上苦不堪言。而月亮这一自然风物成为他们缓解痛苦的唯一机会,夜深人静是情思难禁的时候,而此时天空中的月亮正可抚慰孤独人。在这种情况下,望月自然就“垂泪”,引发诗人“乡心”——思乡念亲,这是本诗的主旨所在。
三,再读感知意象,体会意境。中国人的这种月亮情结体现在很多古诗文中,我们学过的诗歌中,还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呢?学生举例,老师补充。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床......”《渡荆门送别》中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闻王昌齡左迁龙标......》“我寄愁心与明月......”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这些诗歌中,诗人都通过“月亮”来寄托诗人什么感情?
(学生答: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思念)。
在诗歌当中,诗人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物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类蕴含着作者真情实感的物象,我们就称之为“意象”,随着文化的传承,意象蕴含的意义相对稳定,诗人们于是用它们来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意象在诗歌中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赏析诗歌时,就可以从意象入手。同学们看看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学生答:世业弟兄田园骨肉千里雁九秋蓬明月这些意象是怎样的状况呢?
学生答:空各西东寥落流离吊影辞根垂泪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呢?
学生答:悲伤凄凉孤苦这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答:思乡
总结:我们赏析一首诗歌,由意象入手,体会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四、精读品析语言用你的耳朵去倾听,用你的心灵去体会,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呢?
预设:“年”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本义:年成,五谷成熟。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吊”甲骨文字形象人持弋射矰缴之形。《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吊,慰问死丧。远古时代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荒野里用柴薪盖着但怕禽兽要来吃,连送丧的亲友都带着弓箭前来帮助驱除。“吊影”只能守护着自己的影子,发生出无伴的孤寂自怜之感。本联作者用一个“吊影"再用一个"散作”,漂泊孤寂之感油然而生,真是满篇凄凄离人泪啊。雁,蓬,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比如王维《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就是以蓬雁来比喻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态。颈联中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
五、拓展提高作者白居易的很多作品,无论是“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或是"足蒸暑士气,背灼炎天光"的《观刈麦》,都充分表现出他是一个愁百姓之愁,苦百姓之苦的诗人。那么这首《望月有感》难道仅仅局限于感叹兄弟离散的家庭之悲吗?作者还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回答:田园寥落骨肉流离,这是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啊。
教师小结:由自身家业成空,兄弟离散,到黎民百姓的颠沛流离,再想到国家的战乱衰败,从对个人家庭悲欢离合的感叹,到对国家社稷兴衰荣辱的关注,情感层层递进,读来如泣如诉。诗人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更是同学们在写作中好好学以致用的。带着这种忧国忧民的伤感情绪再次朗读全诗。(配乐)
六、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课收获。感谢白居易,感谢他用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的语言,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感谢白居易,感谢他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愿大家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