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体温调节 重难点优化与提高练习(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3.5 体温调节 重难点优化与提高练习(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2-10 16:23:43

文档简介

八上
3.5
体温调节
目录:
3.5.1
体温调节的过程与机制,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3.5.2
正常体温及中暑
3.5.3
体温调节的实验与探究
3.5.4
体温调节的说理题
习题
3.5.1
体温调节的过程与机制,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1.(2020·慈溪模拟)血管如何调节皮肤的散热量?小科同学设计实验模拟皮肤的散热,三个水槽,一个水槽中放着水泵和热水,另外两个水槽中放着冷水,各有一卷小口径塑料管和大口径塑料管,管子串联并与泵连接(可输送热水),由水泵吸热水,热水经塑料管,最终回到热水槽,过程中热水不会进入冷水槽。下列预测和分析错误的是(
???)
A.热水模拟血液,冷水模拟皮肤所处的环境??B.大小口径的塑料管模拟血管的舒张和收缩
C.大口径比小口径所在的冷水槽升温慢???
D.人体血管的舒张收缩由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协调控制
2.人体有恒定的体温,主要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能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在某状况下的产热统计图,根据图表判断他们所处的状况分别是(???
)
A.甲处在安静状态,乙处在运动状态
B.甲、乙都处在安静状态
C.甲处在运动状态,乙处在安静状态
D.甲、乙都处在运动状态
3.在炎热的夏天,从室外进入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间,人体将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尿液减少,排出的尿液中尿素的质量分数变大????B.在神经等调节下皮肤血管的口径变小
C.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减少?????????????D.小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4.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出现颤抖现象,它的生理意义是(???
)
A.通过颤抖使体内热量大量散发??????B.通过颤抖使体内热量大量贮存
C.通过颤抖使骨骼肌大量产热?????????D.通过颤抖使内脏器官大量产热
5.如图所示为正常温度下皮肤血管的示意图。当外界温度很高时,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应该类似于(?

A.????B.????C.????D.
6.控制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
)
A.大脑????B.小脑????C.脑干????D.脊髓
7.(2020·宁波)如图为气温上升时,人体的体温调节示意图。
以下关于人体各效应与其产生的主要结果,判断错误的是(
?)
A.效应①可使散热增加????????????????????B.效应②可使产热减少
C.效应③可使产热减少????????????????????D.效应④可使产热减少
8.人体体表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调节.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________图,此时体温________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时,血管处于________状态.流经皮肤的血液量________,皮肤温度________,散发的热量将增加.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________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图________.
9.如图表示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舒缩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图,可知A图中的情况发生时外界气温________(填“较高”或“较低”),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________,血流量________,皮肤的温度会________,由皮肤直接散发的热量会________。
(2)B图是在________的情况下发生的,同时汗液的分泌________,从而使人体散发的热量________,这样可使人的体温保持正常。
(3)当外界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则以________的方式散热。
10.下表所示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劳动或运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___。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________控制。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________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
11.如图表示某健康男性在45℃室内安静状态下的体内温度、皮肤温度和出汗率的变化,第25分钟时,此人饮入冰水。
(1)在0~25min内,此人皮肤温度低于体内温度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据图分析饮用大量冰水导致皮肤温度升高的变化是如何引起的?________。
(3)在45℃的室温环境中,人体皮肤内的________接受刺激,将兴奋传入_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血管________,血流量________,汗液分泌________,从而使散热量增加,体温保持恒定。
3.5.2
正常体温及中暑
1.如图表示五种动物在不同外界温度状况下测得的体温变化情
况,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是(
??)
A.当外界温度是50℃时,负鼠的体温也可能上升到50℃
B.在实验过程中,猫的体温始终稳定在40℃左右
C.在实验过程中,爬行动物蜥蜴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最明显
D.猫和鸭嘴兽虽都属哺乳动物,但体温调节能力不同
2.在35
℃时人更容易发生中暑的地方是
(??
)
A.无风干燥的沙漠??B.建筑物顶部??C.有风湿润的麦田??D.充满水蒸气的车间
3.舒洁同学学了“体温的控制”这节内容后,归纳了以下四句话,其中不当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不管在冬天还是夏天,都相对恒定在37℃左右
B.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C.当外界温度低于体温时,汗液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D.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来调节的
4.小刚同学由于感冒发烧,某天体温维持在39℃稳定不退,则此时他体内(??
?)
A.产热多于散热??B.产热与散热保持平衡???C.产热少于散热??D.与产热散热多少无关
3.5.3
体温调节的实验与探究
1.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小白鼠调节体温的器官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实验步骤:①取两只性别与年龄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作处理作为对照;
③将甲、乙两鼠均置于人工温室内,温室温度为25
℃,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若甲鼠体温________,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成立;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
(2)以上实验步骤中还存在两点缺陷,这两点是:________。
2.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象,如图所示;
日龄
1
2
3
4
5
6
体温(℃)
35.9
34.0
31.7
37.3
35.4
38.5
日龄
7
8
9
10
11
12
体温(℃)
36.4
37.0
38.7
38.7
38.7
38.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是________。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________。
(3)分析图象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它在2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3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
3.如图表示某正常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手臂皮肤血管内血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变化.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了50min,然后在B时刻又迅速下降至15℃并一直持续至C时刻.
(1)在A时刻到B时刻期间,血液流量发生什么变化:________。
(2)在A时刻皮肤血管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作用?________。
(3)从A至B期间,皮肤还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
4.(2020·杭州模拟)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
???;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象,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是________。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3)分析图象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它在
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
3.5.4
体温调节的说理题
1.人的正常生理机能需要维持一定的体温,正常人的体温是37摄氏度,一个人究竟能够耐受多大的寒冷?被誉为“世界第一冰王”的金松浩挑战不可能,人站在2.5米高的玻璃柜中,冰块哗啦啦被倒入透明箱子中……冰块越来越多,直至淹没老金的脖子,60岁的老金在堆满冰块的“冰箱”中与冰块亲密接触了长达115分17秒,挑战成功!
请用所学过的知识解释老金在这过程中是如何调节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
2.(2019·台州)体温恒定使哺乳动物对环境有较强适应能力。某科研小组对12只某种哺乳动物,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静止状态(非运动、非进食)时的代谢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根据图像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该哺乳动物静止代谢率会随环境温度变化呈现如图波动。(已知:该哺乳动物的体温调节机理与人体类似;动物的代谢率以每小时单位质量的耗氧量来表示,代谢率越高呼吸作用越旺盛)
3.(2019八下·慈溪期末)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有不同的程度,散热越困难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的热感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判断,在25℃和35℃时,哪种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并运用所学知识作出解释。(提示: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难。)八上
3.5
体温调节
目录:
3.5.1
体温调节的过程与机制,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3.5.2
正常体温及中暑
3.5.3
体温调节的实验与探究
3.5.4
体温调节的说理题
习题
3.5.1
体温调节的过程与机制,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1.(2020·慈溪模拟)血管如何调节皮肤的散热量?小科同学设计实验模拟皮肤的散热,三个水槽,一个水槽中放着水泵和热水,另外两个水槽中放着冷水,各有一卷小口径塑料管和大口径塑料管,管子串联并与泵连接(可输送热水),由水泵吸热水,热水经塑料管,最终回到热水槽,过程中热水不会进入冷水槽。下列预测和分析错误的是(
???)
A.热水模拟血液,冷水模拟皮肤所处的环境??B.大小口径的塑料管模拟血管的舒张和收缩
C.大口径比小口径所在的冷水槽升温慢???
D.人体血管的舒张收缩由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协调控制
【答案】C
【解析】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而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低温时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高温时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
【解答】人体血管的舒张收缩由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协调控制。该实验中,
热水模拟血液,冷水模拟皮肤所处的环境,
大口径的塑料管模拟血管的舒张状态,
小口径的塑料管模拟血管的收缩状态,
大口径比小口径的接触面积大,所以大口径比小口径所在的冷水槽升温快,所以C说法错误。
2.人体有恒定的体温,主要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能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在某状况下的产热统计图,根据图表判断他们所处的状况分别是(???
)
A.甲处在安静状态,乙处在运动状态
B.甲、乙都处在安静状态
C.甲处在运动状态,乙处在安静状态
D.甲、乙都处在运动状态
【答案】A
【解析】从人在安静、运动状态的产热器官方面切入,结合图片思考解题。
【解答】人体的体温主要依靠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当外界温度比较低时,主要通过皮肤来散热,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来散热。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最多,是主要的产热器官。人的机体在安静时,主要的产热部位是躯干肌肉、内脏器官和大脑等。安静时,机体的热量主要由身体内脏器官供应,劳动或运动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肌肉,那么由图可知甲内脏产热量最高,故甲为安静状态,乙图肌肉产热量最高,故乙处于运动状态,A符合题意。
3.在炎热的夏天,从室外进入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间,人体将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尿液减少,排出的尿液中尿素的质量分数变大????B.在神经等调节下皮肤血管的口径变小
C.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减少?????????????D.小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答案】B
【解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从高温环境进入低温环境中,人体散热过快,所以产热也会增加;
A、人体产热增加,糖类消耗增加,糖类分解后不会产生尿素;故A错误;
B、人在体温环境中,散热会减少,血管会收缩,口径变小;故B正确;
C、体温环境中为了维持体温平衡,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降低;故C
D错误;
4.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出现颤抖现象,它的生理意义是(???
)
A.通过颤抖使体内热量大量散发??????B.通过颤抖使体内热量大量贮存
C.通过颤抖使骨骼肌大量产热?????????D.通过颤抖使内脏器官大量产热
【答案】C
【解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在寒冷的环境中,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所以人体产生的热量要增加,不自主的颤抖是骨骼肌的战栗,这样肌肉的呼吸作用增加,产生的热量增加;
5.如图所示为正常温度下皮肤血管的示意图。当外界温度很高时,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应该类似于(?

A.????B.????C.????D.
【答案】D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人体通过血液的散热方式;
【解答】当外界环境温度很高时,人体的散热要增加,血管的表现是舒张,增大血液的流量,血管的口径要比正常状态要大;故D符合题意;
6.控制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
)
A.大脑????B.小脑????C.脑干????D.脊髓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脊髓和脑的结构及其功能。
【解答】A、大脑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如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下丘脑是大脑基部相对较小的区域,下丘脑能调节体温,控制内分泌等,A不符合题意;
B、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B不符合题意;
C、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C符合题意;
D、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到的功能,D不符合题意。
7.(2020·宁波)如图为气温上升时,人体的体温调节示意图。
以下关于人体各效应与其产生的主要结果,判断错误的是(
?)
A.效应①可使散热增加????????????????????B.效应②可使产热减少
C.效应③可使产热减少????????????????????D.效应④可使产热减少
【答案】B
【解析】1、皮肤血管舒张后能使血流量增大;
2、汗液蒸发能带走热量有利于散热;
3、骨骼肌的紧张性收缩能产生热量,这种收缩减少后产生的热量减少;
4、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肾上腺素可以增强心脏活动,
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
【解答】A:效应①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可使散热增加,判断正确,A错误;
B:效应②汗液分泌增加,汗液蒸发能带走热量,有利于散热,但不可使产热减少,判断错误,B正确;
C:效应③骨骼肌收缩减少后,可使产热减少,判断正确,C错误;
D:效应④甲状腺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人体产热,激素减少后可使产热减少,判断正确,D错误。
8.人体体表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调节.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________图,此时体温________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时,血管处于________状态.流经皮肤的血液量________,皮肤温度________,散发的热量将增加.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________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图________.
【答案】(1)A;高于(2)扩张;增加;升高(3)排汗;C
【解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所以血管口径变小,即A图;此时人体温度是高于外界温度的;
(2)血管C的口径是最大的,说明此时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皮肤的温度会升高;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依靠汗腺分泌的汗液来大量散热的,血管舒张,口径增大,即图C符合题意;
9.如图表示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舒缩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图,可知A图中的情况发生时外界气温________(填“较高”或“较低”),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________,血流量________,皮肤的温度会________,由皮肤直接散发的热量会________。
(2)B图是在________的情况下发生的,同时汗液的分泌________,从而使人体散发的热量________,这样可使人的体温保持正常。
(3)当外界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则以________的方式散热。
【答案】(1)较高;舒张;增加;升高;增加
(2)外界温度较低;减少;减少
(3)皮肤直接散热
【解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图可知,A的血管口径较大,B的较小,说明A图中所处环境温度较高,血流量大,散热增加,导致皮肤的温度会升高;
(2)B图中血管的口径较小,说明这时外界环境的温度较低,血管的血流量小,人体散热减少,则汗液的分泌也会减少;
(3)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人体的散热方式以皮肤直接散热为主;
10.下表所示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劳动或运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___。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________控制。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________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骨骼肌
(4)汗液蒸发;皮肤
(5)体内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
【解析】
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和劳动状态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肌肉。
(2)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要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之下,如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如果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失,则会出现中暑现象,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5)中暑”是因为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出现“中暑”现象。
11.如图表示某健康男性在45℃室内安静状态下的体内温度、皮肤温度和出汗率的变化,第25分钟时,此人饮入冰水。
(1)在0~25min内,此人皮肤温度低于体内温度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据图分析饮用大量冰水导致皮肤温度升高的变化是如何引起的?________。
(3)在45℃的室温环境中,人体皮肤内的________接受刺激,将兴奋传入_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血管________,血流量________,汗液分泌________,从而使散热量增加,体温保持恒定。
【答案】(1)汗液蒸发,散失热量
(2)饮用冰水后,体内温度降低,出汗减少,散失热量减少,加上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导致皮肤温度升高
(3)温觉感受器;脑干;扩张;增加;增多
【解析】人类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始终保持动态平衡,所以人类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分为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两种。当皮肤温为30℃时产生冷觉,而当皮肤温为35℃左右时则产生温觉。皮肤是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解答】(1)在0~25min内,此人皮肤温度低于体内温度这是因为在高温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量,进而实现散失热量。
(2)此人饮入大量冰水后,体内温度降低,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控制下将通过减少出汗,减少热量散失,加之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外界环境中的热量会传递到人体的皮肤,导致皮肤温度升高。
(3)在45℃的室温环境中,人体皮肤内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入脑干的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从而使散热量增加,体温保持恒定。
3.5.2
正常体温及中暑
1.如图表示五种动物在不同外界温度状况下测得的体温变化情
况,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是(
??)
A.当外界温度是50℃时,负鼠的体温也可能上升到50℃
B.在实验过程中,猫的体温始终稳定在40℃左右
C.在实验过程中,爬行动物蜥蜴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最明显
D.猫和鸭嘴兽虽都属哺乳动物,但体温调节能力不同
【答案】A
【解析】猫、负鼠、食蚁兽和鸭嘴兽都是恒温动物,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它们能够调节自己的体温;蜥蜴是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
【解答】A、外界温度达到50°时,负鼠、猫、食蚁兽的体温都是40°,A错误,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猫的体温恒定在40°左右,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蜥蜴体温显示曲线较陡,所以蜥蜴的体温变化受环境影响大,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猫和鸭嘴兽虽都属哺乳动物,且体温恒定,但体温调节能力有一定的差异,D正确,不符合题意。
2.在35
℃时人更容易发生中暑的地方是
(??
)
A.无风干燥的沙漠??B.建筑物顶部??C.有风湿润的麦田??D.充满水蒸气的车间
【答案】D
3.舒洁同学学了“体温的控制”这节内容后,归纳了以下四句话,其中不当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不管在冬天还是夏天,都相对恒定在37℃左右
B.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C.当外界温度低于体温时,汗液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D.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来调节的
【答案】C
【解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A、人是恒温动物,人体的正常体温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都相对恒定在37°左右,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从而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C错误,符合题意;
D、人的体温一般都维持在37°左右,这时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
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D正确,不符合题意。
4.小刚同学由于感冒发烧,某天体温维持在39℃稳定不退,则此时他体内(??
?)
A.产热多于散热??B.产热与散热保持平衡???C.产热少于散热??D.与产热散热多少无关
【答案】B
【解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人体的散热和产热处于动态平衡的,即使体温维持在39℃不退时,其产热和散热也是平衡的;故B正确;
3.5.3
体温调节的实验与探究
1.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小白鼠调节体温的器官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实验步骤:①取两只性别与年龄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作处理作为对照;
③将甲、乙两鼠均置于人工温室内,温室温度为25
℃,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若甲鼠体温________,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成立;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
(2)以上实验步骤中还存在两点缺陷,这两点是:________。
【答案】(1)明显降低
(2)实验前要测定两鼠的体温;要重复实验避免偶然性;应选同一只小白鼠前后对照。
【解析】探究实验的基本解题思路为: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变量、分析实验原理、提出实验假设、落实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1)因为甲鼠下丘脑被破坏,体温不能维持恒定,体温随环境温度的下降而下降,若甲鼠体温明显下降,乙鼠下丘脑没有被破坏,体温恒定,则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的假设成立;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体温调节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所以实验前要先给两只小白鼠测量体温,实验要有重复性,若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为了节省实验材料,可以用一只小白鼠进行实验,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2.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象,如图所示;
日龄
1
2
3
4
5
6
体温(℃)
35.9
34.0
31.7
37.3
35.4
38.5
日龄
7
8
9
10
11
12
体温(℃)
36.4
37.0
38.7
38.7
38.7
38.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是________。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________。
(3)分析图象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它在2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3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
【答案】(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不可靠;另测一只雏鸡的体温,无法排除偶然性
(3)在高温环境中,黄腹角稚同化的能量用于产生热能,维持体温,更多的用于生长、发育
【解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实验步骤可知,第二步开始把两组幼鸟放在不同环境中饲养,因此第一步是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由步骤三可知,每天只测定其中一只幼鸟的体温,存在偶然性,数据和结论都不可靠;
(3)鸟类是恒温动物,在20℃环境中,其产热量要大于30℃环境中的幼鸟,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
3.如图表示某正常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手臂皮肤血管内血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变化.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了50min,然后在B时刻又迅速下降至15℃并一直持续至C时刻.
(1)在A时刻到B时刻期间,血液流量发生什么变化:________。
(2)在A时刻皮肤血管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作用?________。
(3)从A至B期间,皮肤还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
【答案】(1)增大
(2)舒张,增大血流量,体表温度上升
(3)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
【解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图可知,AB段血液的流量在增大;
(2)AB段血流量增大,则血管呈舒张状态,口径增大,从而实现血流量增大,人体对外散热增加,体表温度升高;
(3)AB由于外界温度过高,人体散热增加,除了血流量增大,增加散热以外,汗腺分泌增加,大量出汗,从而增加散热;
4.(2020·杭州模拟)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
???;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象,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是________。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3)分析图象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它在
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
【答案】(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不可靠;只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实验具有偶然性
(3)9日龄后,雏鸟具备恒定体温功能,在20℃的较低温度下,散热量较大,需要通过提高产热量维持其恒定的体温。
【解析】1、根据后面的操作步骤和表格中记录的数据,可以确定实验步骤①;
2、实验结论为了具有一般性,实验所测数据要多一些以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3、生物对所获得的食物一方面用于更新体内的物质,一方面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生长发育期的生物需要大量摄入食物用于生长、发育。
【解答】(1)在步骤②中将实验样本分成了两组,说明步骤①中选取了一定数量的实验样本。从表格数据中的日龄由1开始,可知样本应该是刚出生的黄腹角雉。据此可知步骤①是:
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在步骤

中“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测量一只数据太少不具代表性,所以是不可靠的,理由是:只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实验具有偶然性;
(3)从图线中可看到在“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
”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
”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20℃的条件下始终要高于30℃的条件下。因为鸟是恒温动物为保持体温恒定低温状态下必须增加产热量。
3.5.4
体温调节的说理题
1.人的正常生理机能需要维持一定的体温,正常人的体温是37摄氏度,一个人究竟能够耐受多大的寒冷?被誉为“世界第一冰王”的金松浩挑战不可能,人站在2.5米高的玻璃柜中,冰块哗啦啦被倒入透明箱子中……冰块越来越多,直至淹没老金的脖子,60岁的老金在堆满冰块的“冰箱”中与冰块亲密接触了长达115分17秒,挑战成功!
请用所学过的知识解释老金在这过程中是如何调节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
【答案】①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或写出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会发生热传递;或外界环境温度低于体温);②人体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或写出人体的体温调节是由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③人体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解析】①温度不同的物体会发生热传递;②人体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③
人体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解答】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温的调节是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即可较长时间在寒冷环境中,通过骨骼肌战栗增加产热;当外界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人体为了保持体温基本稳定,需要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在寒冷环境中可以通过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来减少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故答案为:
①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或写出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会发生热传递;或外界环境温度低于体温);②人体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或写出人体的体温调节是由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③人体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2.(2019·台州)体温恒定使哺乳动物对环境有较强适应能力。某科研小组对12只某种哺乳动物,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静止状态(非运动、非进食)时的代谢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根据图像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该哺乳动物静止代谢率会随环境温度变化呈现如图波动。(已知:该哺乳动物的体温调节机理与人体类似;动物的代谢率以每小时单位质量的耗氧量来表示,代谢率越高呼吸作用越旺盛)
【答案】满分示例:①环境温度变化影响哺乳动物的散热速度和方式,为保持体温恒定,哺乳动物可通过调节代谢率以改变产热;②当环境温度低于28℃时,温度越低,散热越快,该哺乳动物以提高代谢率,增强呼吸作用,来增加产热;③当环境温度在28~35℃时,体表温度与环境温度较接近,通过其他方式调节散热速度即可维持体温恒定,因此产热少且稳定,代谢率低且基本不变;④当环境温度高于35℃(即高于体表温度)后,温度越高,汗液蒸发散热加剧,生命活动旺盛,耗氧增加,代谢加快;因代谢加快所增加的产热少于汗液散热,因此总产热与总散热依然能保持平衡。
【解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哺乳动物能够保持体温恒定,是因为其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由图可知,当温度较低时,动物的代谢速率较块,是因为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较大,动物本身的热量散失较快,所以要加快呼吸作用产生热量,来维持体温,而温度越接近动物自身的体温时,与外界环境的温差较小,散热减少,所以需要补充的热量也就越少;在温度升高,高于体温时,动物会出汗,带走大量热量,则动物本身要加快呼吸作用产生热量来补充散失的热量,从而维持体温的平衡;
3.(2019八下·慈溪期末)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有不同的程度,散热越困难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的热感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判断,在25℃和35℃时,哪种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并运用所学知识作出解释。(提示: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难。)
【答案】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
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
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得越热。
【解析】散热快慢由皮肤与环境的温差决定。液体蒸发快慢不仅与液体表面积、液体温度、液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还与空气的
相对湿度有关。
【解答】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因为气温为25℃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的更热。
故答案为:
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得越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