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13 自然选择的证明
宇宙的边疆
自然选择的证明
一、识作者
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①
达尔文(1809—1882)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经乘坐比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②,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
[伴读]
①1882年4月19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病逝世,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牛顿的墓旁,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仰。
②这种学说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使生物学发生了一次革命性变革。
二、知背景
1831年,亨斯楼推荐达尔文参加“比格尔号”的环球旅行。这次环球旅行可以说彻底改变了达尔文的一生,使他在生物学研究上更进了一步。③达尔文跟随“比格尔号”穿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达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一路上,达尔文沿途考察各地的地质、动植物的特性,采集了无数的标本,并将自己的发现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经过了5年的时间,达尔文游遍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终于回到了英国。
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每个地区都存在着既相似又不一样的物种,或者是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小岛环境相似,但是物种却不相同。这些发现让达尔文更加坚定了研究生物特性的决心。
1842年,达尔文完成了《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经过了十几年的刻苦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
本文节选自《物种起源·综述和结论》。
达尔文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自然选择由于有充分的科学事实作根据,所以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百余年来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伴读]
③达尔文本人说过:“我一生中主要的乐趣和唯一的事业,是我的科学著作。还有一些在旅行中直接考察得到的最重要的科学成果。”
三、拓知识
进化论
进化论亦称“演化论”,旧译“天演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进化论”一词最初是由拉马克提出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④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摘自《辞海》
[伴读]
④我认为《物种起源》这本书的格调是再好也没有的,它可以感动那些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的人们。至于达尔文的理论,我准备即使赴汤蹈火也要支持。
——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
四、理基础
1.记字音
yǔ
qí
biān
cōnɡ
jī
xún
pǔ
xǐ
qī
2.识字形
kù
酷似
hào
皓宇
xùn
训话
xùn
驯养
liàn
链条
lián
鲢鱼
lián
涟漪
zhǎo
沼泽
zhāo
招数
zhāo
昭示
3.辨词义
(1)证明·证实
[辨词]
“证明”是用一定的材料来表明事物的真实性,“证实”是证明其确实。“证明”是个过程,不能定论,“证实”是定论结果。
[选词]
①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全球首个详细完整公布新冠疫苗动物实验研究结果的论文,
了小鼠、大鼠到恒河猴的验证——均有效。
②据当事人
媒体报道的是子虚乌有的。
证明
证实
(2)界限·界线
[辨词]
指不同事物的分界时,这两个词语都可以用。如果指某种“尽头”,宜用“界限”。如果指两个国家或两个地区的分界线,宜用“界线”。
[选词]
①咱们可以携手合作,跨越两个县的
,进行经济合作,组织商品流通。
②小刘用天文望远镜眺望,只见浩瀚的宇宙一望无际,没有
。
界线
界限
4.积成语
[释义]
①不胜枚举:
②叹为观止:
③不可或缺:
④循序渐进:
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缺失。
(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宇宙的边疆
一、识作者
科学黑暗中的蜡烛——卡尔·萨根⑤
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美国“普利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伴读]
⑤享誉世界的科普大师阿西莫夫推崇萨根为“历史上最成功的科学普及家”,小行星2709、火星上的一个撞击坑以他的名字命名。
二、知背景
1976年的夏秋,卡尔·萨根作为“海盗”号着陆舱的解说员,第一次随人类的宇宙飞船着陆在另外一个行星上,全球为之喝彩。为此,他和“海盗”号资料分析及探索计划处处长一起制作科教片《宇宙》,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这部电视片创造了美国公众电视网最高收视率,60多个国家2亿多观众观看了这部片子。同时,他出版了与电视片同名的科普力作《宇宙》。在这本书中,萨根把世上万物融入了宇宙宏大的背景下,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渊博知识畅叙宇宙的形成,列举宇宙的进化,讴歌生命的诞生,并从宇宙观的高度审视人类社会,讨论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
三、拓知识
解说词
(1)解说词是配合实物或图画的文字说明,既要便于讲解,又要让观众一目了然。一般用不多的文字介绍,使观众对实物或图画获得深刻的认识。
(2)解说词是按照实物陈列的顺序或画面推移的顺序编写的。陈列的各种实物或各个画面有相对的独立性,反映在解说词里,应该节、段分明,每一件实物或每一个画面都有一节或一段相对应的文字说明。
(3)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
(4)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收到画面或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含意。
(5)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四、理基础
1.记字音
huái
mào
tuǒ
fù
bó
càn
wán
hài
sù
2.识字形
zhǎn
崭新
qiàn
堑沟
cuì
荟萃
cuì
纯粹
sù
粟米
lì
栗子
mù
幕布
mù
羡慕
fù
颠覆
lǚ
履行
lì
瓦砾
shuò
闪烁
3.辨词义
(1)演化·演变
[辨词]
“演化”多指自然界的变化,如:生物的演化。“演变”指发展变化,多指历时较久的。如: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演变的。“演化”的范围小。
[选词]
①汉字形体在发展过程中,是从异体繁多
到字有定形的。
②当星际物质凝聚成恒星后,恒星的
就决定于其内部的核反应过程。
演变
演化
(2)淹没·湮没
[辨词]
“淹没”指(大水)漫过,盖过。“湮没”指埋没。
[选词]
①8月12日,受台风“利奇马”影响,山东济南章丘区皋西村被洪水
。
②中国远征军老兵追忆当年的戎马生涯,重现那一段被历史
,却对抗战成败攸关重要的滇缅战役。
(3)微不足道·微乎其微
[辨词]
“微不足道”形容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
[选词]
①少数乱港暴徒的那点力量在国家面前
,早点醒悟及时收手,是他们自我止损的唯一选择。
②从当前国际油价的形势来看,本轮油价下调的概率
。
淹没
湮没
微不足道
微乎其微
4.积成语
[释义]
①好大喜功:
②气势磅礴:
③生机勃勃:
④人才济济:
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含贬义)。
形容气势雄伟浩大。
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
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文本构建
自然选择的证明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本文是学术论著,作者观察、概括生物界的变异和遗传现象,由此展开分析和推论,通过严密的论辩逻辑,证明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宇宙的边疆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全文通过对众多宇宙画面的解说,让我们了解到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宇宙还有许多我们所未知的事物,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空间的奥秘及天体的物理特征和遨游太空的收获,引发世人对宇宙探索的兴趣,激发献身宇宙科学、造福人类的勇气和斗志。
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 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
任务导引
《物种起源》是影响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它是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广泛影响的巨著。《宇宙的边疆》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更是一篇优秀的科学小品文。学习时要注意把握整体思路,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
任务设计
1.《自然选择的证明》是如何证明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的?
答案 作者开篇提出物种只是特征显著而稳定的变种,生物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而来,然后展开分析。首先谈物种大量繁殖。①生物族群会随着繁殖而扩大,并超过其生存空间与食物供应的极限,引起个体间的竞争;②生物的演化是长时间连续性的缓慢改变,不是突然性的剧变;③由性选择等自然选择而诠释为什么自然界处处充满结构、色彩、声音、气味等美的东西。
然后谈物种的生存斗争。①为了竞争,各个地区的生物都会得到适应与改良;②同一纲中的不同动物的本能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变异的;③物种是遗传的,并且同一类生物有着共同的祖先。
作者认为,因为生物的过度繁殖产生了生存斗争,优势物种会在竞争中自始至终占据优势,而不占优势的物种会绝灭;生物普遍具有遗传性和变异性,遗传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变异能使生物得到适应与改良;从而得出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结论。
用一句话概括起来,那就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生存斗争是过程,过程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2.《宇宙的边疆》是一部大型电视片的解说词,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做介绍的?
答案 作者是按照空间顺序,由大尺度空间向小尺度空间推进介绍的。第一部分是在正式解说之前的开场白,介绍宇宙并说明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宇宙,什么是“光年”,天体在宇宙中所占空间和比例很少。第二部分概括地解说了宇宙间的重要物质星系。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组成的,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
000亿个恒星和1
000亿个行星组成。第三部分转入具体解说宇宙中的星系——地球所在的“本星系群”。先概括解说本星系群及其子星系M31星系和银河系,接着重点解说恒星和行星系。第四部分解说太阳系,作者按照由外及内的顺序依次解说彗星、冥王星、气体行星和内太阳系的火星,最后解说地球。
3.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宇宙的边疆》中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有什么好处呢?
答案 其一,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后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从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好处:①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②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③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4.(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老的防御兵器——盾
①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作为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盾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杀伤,通常和刺杀格斗类兵器,如刀、剑等配合使用。
②传说我国最早的盾,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山海经》中有关于“刑天”这位英雄人物的神话,描写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挥舞不停的雄姿。陶渊明为此写诗赞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周礼·司兵》写商周时已有五种盾。士卒用手执盾,可以遮挡敌人兵器,尤其弓箭的进攻。春秋战国时,战车上专门有人执盾,以遮挡矢石。城头上多设盾橹,作为守城护具。
③盾的形状多种多样,有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圆形、燕尾形及不规则形,背后都装有握持的把手。盾所用材料主要有皮革、木材、藤条、金属等。盾牌则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铜牌、铁牌等。早期的盾都用木、皮革等材料制作,表面涂漆,形状多呈长方形或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一般不超过50
cm。商周时期,盾多用于车战和步战,用木、革制作或者用藤条编制的盾是军队中的重要防卫武器。这时的盾,形状近似长方形,前面镶嵌青铜盾饰,有虎头、狮面等,个个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借以恐吓敌人,增强盾牌的防护效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盾仍然以木和皮革为材料制作,但其形状却有较大的变化,其上部大多做成对称的双弧形,表面涂漆,并常绘有精美的花纹,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宽约45厘米。
④我国明代时期曾经发明过能与火器并用的多种盾牌。这种盾牌不同于以往的盾,它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威力很大,可以说是古代的“坦克”。这类新式武器,有许多响亮的称呼:神行破敌猛火刀牌、虎头火牌、虎头木牌、无敌神牌等。这种牌是用生牛皮制成,内藏火器。战斗时,牌手持牌掩护士兵前进,先向敌人喷火,火焰喷射6
m~10
m远,足可抵挡强敌十余人。“虎头牌”内藏猛箭20余枚,临敌时,突然发射,以杀伤敌兵。明代最大的一个牌后面可以遮蔽25人,作战时,可施放火焰,阻止敌骑兵的冲击,又能掩护士兵免受箭枪射杀,还能数面无敌神牌相连,迅速布成城墙,阻挡敌兵进攻。这些与火器并用的盾牌是明代所特有的。
⑤藤牌也是军队中常用的一种盾牌。这种藤牌,编制简单,使用轻便,质坚而富有伸缩性,圆滑坚韧,兵器不易砍破射入。清军入关时已有藤牌军,士兵用其抵御刀剑枪斧及矢镞弹丸,颇有效,多为冲锋陷阵之步兵用。
⑥今天这古老的防御武器,却成了我们武术锻炼中的器具。用盾牌进行的对练项目,如盾牌刀对单刀、盾牌刀对朴刀等,不仅在国内表演时受到大众的欢迎,而且在国外表演也颇受好评。此外,盾牌还是当今各国防暴警察的必备装备。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久远的盾今天仍在使用。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答案 时间顺序。先引用《山海经》等作品说明黄帝时代就有了这种防护兵器,再介绍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盾的材质和用途,接着介绍明清时期盾的功能,最后介绍盾在今天作为训练、表演的用具仍在使用的情况。
任务探究二 品读文章的艺术特色
任务导引
《自然选择的证明》用大量科学考察得来的事实阐述生物进化的一般原理,是有着重大影响的经典科学论著;《宇宙的边疆》是一篇科普作品,语言通俗,自然,生动,向我们介绍了宇宙中的星系、行星、恒星及其特点,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学习时要注意比较和思考这两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
任务设计
1.《自然选择的证明》的语言有何特色?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 ①本文语言准确而严密。动词、形容词使用准确,如“我已经尽可能忠实地将反对这一学说的种种疑难问题和意见加以概要地综述”,这一句用到“尽可能忠实”“概要”等词,体现了达尔文审慎、谦虚的态度;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使用恰到好处,如“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边缘物种虽处于极不相同的生活条件下,但仍具有几乎相同的本能”,“极不相同”“几乎相同”使用恰当,体现了达尔文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关联词运用得当,如“如果我们承认地质记录的极端不完备性,那么地质记录所提供的事实就强有力地支持了遗传变异理论”,这一句用到了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把语义体现得严密,周到,有相当强的逻辑性。
②擅长运用结构复杂的句式表达周密严谨的意思。如“由于自然选择仅通过对微小、连续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因而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而只能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行”,这一句提出生物的演化的特点,使用长句子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条理贯通,气势畅达。
2.《宇宙的边疆》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 ①语言准确,逻辑性强,科学规范。如“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作者语言严谨,“可能”表达很有分寸感,“只是”“而已”“才”“刚刚”用词准确,有尺度,足见人类宇宙探索之长路漫漫。
②巧用修辞,善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形象生动。如“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用比喻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人与海洋的密切关系:海洋是生命的诞生之地。再如“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作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亲切,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想象到这些星系的存在状态。
③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使文章内涵丰富,具有人文色彩。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
④语含哲理,引人思考,给人启迪。如“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世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处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作者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想象和怀疑看似矛盾的两者在宇宙探索中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3.本课两篇文章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 《自然选择的证明》属于学术论著,大多采用举例说明,用大量科学考察得来的事实阐述生物进化的一般原理。如在阐述自然界的变异是长时间连续性的缓慢改变这一观点时,列举了一系列的事实,“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高地上的鹅很少或根本不游泳,但却具有蹼状脚……”等等。
《宇宙的边疆》是一篇科普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比较多样。如:“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千米,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
这里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平易通俗。再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平易严谨。
“从一个星系际的优越地位上……将矮椭圆星系束缚在一起。”这一部分运用描写说明,打比方、作诠释、作比较,生动形象,风趣引人。
4.(拓展延伸)《宇宙的边疆》是一篇融科学性与说明性为一体的经典科普作品。请仿照其写法,以“水”为说明对象写一段文字。
要求:(1)说明中有议论;(2)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与排比的修辞手法;(3)运用“不仅……而且……”或“不是……而是……”的句式;(4)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5)不少于200字。
答案 (示例)毋庸置疑,地球处处都是水的寓所,水是地球上顽皮的孩子。(打比方)它主要存在于三个地方,即空中、地下、地表,可谓是“狡兔三窟”。它的形态有如川剧绝活“变脸”一般,时而化为气体遨游九天,时而化为水流到处闲逛,时而化为寒冰封山冻海。(排比)在正常的情况下,水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液体。在水的大家族里,仅占地球之水总量的三分之一的淡水不仅是大气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维持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运用句式)在现实中,人类浪费淡水资源的现象非常严重。“最后一滴水是人类悔恨的泪水”,这句富含深意的名言警示我们:保护淡水,刻不容缓!(议论)
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
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材料二
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我从事本题研究的初期,就觉得要解决这个困难问题,应当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着手;果然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所以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
根据上述理由,我把家养变异的问题,放在本书(《物种起源》)的第一章。我们将由此看到,大量的遗传变异是可能的;同样的,或者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然后,我们将讨论物种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异。但是很不幸,我在这里所讲的,不得不很简略,因为要使这个问题讨论得恰当,必须举出大量的事实。
材料三
如果认识到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那么,关于物种或变种的起源问题,我们即使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释,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什么某种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谁能解释这个问题呢?然而这些关系,实在是非常重要,因为我相信,这是决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趋向的。对于生活在过去的地质时代的无数生物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道的就更少了。虽然许多事实现在还是不清楚,而且在未来长期内也还弄不清楚,但是我们经过了精细的研究和冷静的判断,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创
造论的错误。创造论这一观点,虽为近代许多博物学家所信奉,我自己以前也曾信奉过,但是事实上决不能成立。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这同种的后代。我又确信自然选择的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1.材料一中,“这个结论”指什么?它是怎样得出来的?
答案 “这个结论”指的是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是博物学家在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中推想得到的。
2.阅读材料二,回答问题: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的两点认识是什么?
答案 目的是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意义是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可以为处理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两点认识:①大量的遗传变异是可能的;②我们将看到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3.材料三中“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这个双重否定句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述它的作用。
答案 ①加强了语气,肯定了物种变异这一认识;②增强了文章论辩的力量,“不是不变”是对“不变”论的有力批驳。
4.结合三则材料,概括达尔文在文段中重申的三个基本观点。
答案 ①创造论是错误的;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③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条件。13 自然选择的证明
宇宙的边疆
话题链接——科学探索
一、字之源
【字源演变】
读shēn,其字形很像是一个洞穴,穴中有一只大手。人手在穴中定有所求,好像在摸取什么。
“探”字本义是摸取,是一个形声字。在甲骨文中,“探”字其实是其初文“罙”,在小篆文中,为了更好地体现“探”字本义,古人又在左边加上了一只手的形状。后来,“探”引申为探求、打探、探望、侦察等义。“探”字用作名词,意为侦察人员,如探丁指的是军中的侦察兵。
【成语链接】
寻幽探奇:探寻幽深奇异的景物。语出宋·陆九渊《游龙虎山记》:“轻舟帆墙,啸歌相闻,聚如鱼鳞,列如雁行。至其寻幽探奇,更泊互进,迭为后先,有若偶然而相后。”
探奥索隐:犹探赜索隐。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语出《云笈七签》卷一:“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孰窥其宗?”
很有哲理,道教认为宇宙的生成与演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这种过程表现为“不知其始”“不见其终”,使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周而复始。
探奇穷异:指游览奇异的山水景物。语出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小生一时探奇穷异,实出无心,若是就了此亲,外人不晓得的,尽道小生是有所贪求而为此,反觉无颜。”
二、句之美
1.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其八》
结合诗人经历,可以看出,这里比喻清白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小人陷害,历尽辛苦之后,他的价值还是会被发现的。
品读
淘金要千遍万遍地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表现了诗人屡遭贬谪,坎坷备历,但斗志不衰,精神乐观,胸怀旷达。
是陆游的小儿子。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这句诗饱含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理念,也寄托了诗人对子女的殷切期望。
品读
诗人就知识的获取,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气力,一是“要躬行”。诗中表达的思想不仅是冬夜读书的体会,更是诗人勤奋学习的经验总结。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地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品读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三、诗之韵
题张司业诗
[宋]王安石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王安石认真拜读了张籍的诗集,越读越有兴致,不免发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感慨,表现对张籍诗作的肯定和赞美,对张籍本人也给予较高评价。
赏读
这首诗是对唐代诗人张籍的评价。张籍与白居易相友善,文学观念也很接近。其诗取材广泛,多揭露社会黑暗、针砭时弊之作,“尤工古乐府,举代少其伦”(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张籍的乐府诗,多用口语,语言自然精警,风格通俗明快,看似平常,但仔细品味,却于平淡中见奇特。他成就的取得,看似容易,却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容易”中蕴含着“艰辛”。“成如容易却艰辛”,总结了获得成功的普遍规律。不仅写诗如此,做其他任何事情都是这样。,
确实如此,对于看似“寻常”的东西,不要轻视,不可忽视,有的“奇崛”就隐藏在看似平常的外表中。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做出貌似寻常而实为奇崛的事来。
自然选择的证明
一、识作者
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①
达尔文(1809—1882)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经乘坐比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②,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
[伴读]
①1882年4月19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病逝世,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牛顿的墓旁,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仰。
②这种学说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使生物学发生了一次革命性变革。
二、知背景
1831年,亨斯楼推荐达尔文参加“比格尔号”的环球旅行。这次环球旅行可以说彻底改变了达尔文的一生,使他在生物学研究上更进了一步。③达尔文跟随“比格尔号”穿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达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一路上,达尔文沿途考察各地的地质、动植物的特性,采集了无数的标本,并将自己的发现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经过了5年的时间,达尔文游遍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终于回到了英国。
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每个地区都存在着既相似又不一样的物种,或者是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小岛环境相似,但是物种却不相同。这些发现让达尔文更加坚定了研究生物特性的决心。
1842年,达尔文完成了《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经过了十几年的刻苦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
本文节选自《物种起源·综述和结论》。
达尔文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自然选择由于有充分的科学事实作根据,所以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百余年来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伴读]
③达尔文本人说过:“我一生中主要的乐趣和唯一的事业,是我的科学著作。还有一些在旅行中直接考察得到的最重要的科学成果。”
三、拓知识
进化论
进化论亦称“演化论”,旧译“天演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进化论”一词最初是由拉马克提出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④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摘自《辞海》
[伴读]
④我认为《物种起源》这本书的格调是再好也没有的,它可以感动那些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的人们。至于达尔文的理论,我准备即使赴汤蹈火也要支持。
——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
四、理基础
1.记字音
①岛屿(yǔ)
②歧异(qí)
③蝙蝠(biān)
④枞树(cōnɡ)
⑤姬蜂(jī)
⑥遵循(xún)
⑦谱系(pǔ)
⑧迁徙(xǐ)
⑨栖息(qī)
2.识字形
①
②
③
④
3.辨词义
(1)证明·证实
[辨词]
“证明”是用一定的材料来表明事物的真实性,“证实”是证明其确实。“证明”是个过程,不能定论,“证实”是定论结果。
[选词]
①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全球首个详细完整公布新冠疫苗动物实验研究结果的论文,证明了小鼠、大鼠到恒河猴的验证——均有效。
②据当事人证实媒体报道的是子虚乌有的。
(2)界限·界线
[辨词]
指不同事物的分界时,这两个词语都可以用。如果指某种“尽头”,宜用“界限”。如果指两个国家或两个地区的分界线,宜用“界线”。
[选词]
①咱们可以携手合作,跨越两个县的界线,进行经济合作,组织商品流通。
②小刘用天文望远镜眺望,只见浩瀚的宇宙一望无际,没有界限。
4.积成语
[语境呈现]
①世界足坛中强队如林,以弱胜强的例子不胜枚举,各个国家之间足球水平的差距迅速缩小。
②这样一种金碧辉煌在40度的阳光下的华丽升华,也好似白雪皑皑下故宫红墙的气韵悠远,都让人叹为观止。
③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将人工智能(AI)应用全面推送到社会公共事件的方方面面中,使AI技术成为抗疫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④首先,运动量的增加要循序渐进,不要在恢复运动的当天即达到久宅前的水平。
[释义]
①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②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③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缺失。
④循序渐进:(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宇宙的边疆
一、识作者
科学黑暗中的蜡烛——卡尔·萨根⑤
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美国“普利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伴读]
⑤享誉世界的科普大师阿西莫夫推崇萨根为“历史上最成功的科学普及家”,小行星2709、火星上的一个撞击坑以他的名字命名。
二、知背景
1976年的夏秋,卡尔·萨根作为“海盗”号着陆舱的解说员,第一次随人类的宇宙飞船着陆在另外一个行星上,全球为之喝彩。为此,他和“海盗”号资料分析及探索计划处处长一起制作科教片《宇宙》,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这部电视片创造了美国公众电视网最高收视率,60多个国家2亿多观众观看了这部片子。同时,他出版了与电视片同名的科普力作《宇宙》。在这本书中,萨根把世上万物融入了宇宙宏大的背景下,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渊博知识畅叙宇宙的形成,列举宇宙的进化,讴歌生命的诞生,并从宇宙观的高度审视人类社会,讨论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
三、拓知识
解说词
(1)解说词是配合实物或图画的文字说明,既要便于讲解,又要让观众一目了然。一般用不多的文字介绍,使观众对实物或图画获得深刻的认识。
(2)解说词是按照实物陈列的顺序或画面推移的顺序编写的。陈列的各种实物或各个画面有相对的独立性,反映在解说词里,应该节、段分明,每一件实物或每一个画面都有一节或一段相对应的文字说明。
(3)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
(4)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收到画面或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含意。
(5)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四、理基础
1.记字音
①踝节(huái)
②广袤(mào)
③椭圆(tuǒ)
④束缚(fù)
⑤磅礴(bó)
⑥璀璨(càn)
⑦甲烷(wán)
⑧氦气(hài)
⑨夙望(sù)
2.识字形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3.辨词义
(1)演化·演变
[辨词]
“演化”多指自然界的变化,如:生物的演化。“演变”指发展变化,多指历时较久的。如: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演变的。“演化”的范围小。
[选词]
①汉字形体在发展过程中,是从异体繁多演变到字有定形的。
②当星际物质凝聚成恒星后,恒星的演化就决定于其内部的核反应过程。
(2)淹没·湮没
[辨词]
“淹没”指(大水)漫过,盖过。“湮没”指埋没。
[选词]
①8月12日,受台风“利奇马”影响,山东济南章丘区皋西村被洪水淹没。
②中国远征军老兵追忆当年的戎马生涯,重现那一段被历史湮没,却对抗战成败攸关重要的滇缅战役。
(3)微不足道·微乎其微
[辨词]
“微不足道”形容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
[选词]
①少数乱港暴徒的那点力量在国家面前微不足道,早点醒悟及时收手,是他们自我止损的唯一选择。
②从当前国际油价的形势来看,本轮油价下调的概率微乎其微。
4.积成语
[语境呈现]
①乾隆皇帝固然是清朝鼎盛的顶点,但是他的好大喜功可害苦了他的儿子。
②因为它不仅给人带来视觉冲击力,给人一种线条美、轮廓美,也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韵律美。
③春日里的鼓浪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如诗如画的美景。
④中国女排其实并不缺少新人的存在,尤其是副攻位置,堪称人才济济。
[释义]
①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含贬义)。
②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浩大。
③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
④人才济济: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文本构建
自然选择的证明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本文是学术论著,作者观察、概括生物界的变异和遗传现象,由此展开分析和推论,通过严密的论辩逻辑,证明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宇宙的边疆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全文通过对众多宇宙画面的解说,让我们了解到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宇宙还有许多我们所未知的事物,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空间的奥秘及天体的物理特征和遨游太空的收获,引发世人对宇宙探索的兴趣,激发献身宇宙科学、造福人类的勇气和斗志。
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 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
任务导引
《物种起源》是影响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它是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广泛影响的巨著。《宇宙的边疆》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更是一篇优秀的科学小品文。学习时要注意把握整体思路,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
任务设计
1.《自然选择的证明》是如何证明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的?
答案 作者开篇提出物种只是特征显著而稳定的变种,生物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而来,然后展开分析。首先谈物种大量繁殖。①生物族群会随着繁殖而扩大,并超过其生存空间与食物供应的极限,引起个体间的竞争;②生物的演化是长时间连续性的缓慢改变,不是突然性的剧变;③由性选择等自然选择而诠释为什么自然界处处充满结构、色彩、声音、气味等美的东西。
然后谈物种的生存斗争。①为了竞争,各个地区的生物都会得到适应与改良;②同一纲中的不同动物的本能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变异的;③物种是遗传的,并且同一类生物有着共同的祖先。
作者认为,因为生物的过度繁殖产生了生存斗争,优势物种会在竞争中自始至终占据优势,而不占优势的物种会绝灭;生物普遍具有遗传性和变异性,遗传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变异能使生物得到适应与改良;从而得出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结论。
用一句话概括起来,那就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生存斗争是过程,过程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2.《宇宙的边疆》是一部大型电视片的解说词,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做介绍的?
答案 作者是按照空间顺序,由大尺度空间向小尺度空间推进介绍的。第一部分是在正式解说之前的开场白,介绍宇宙并说明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宇宙,什么是“光年”,天体在宇宙中所占空间和比例很少。第二部分概括地解说了宇宙间的重要物质星系。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组成的,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
000亿个恒星和1
000亿个行星组成。第三部分转入具体解说宇宙中的星系——地球所在的“本星系群”。先概括解说本星系群及其子星系M31星系和银河系,接着重点解说恒星和行星系。第四部分解说太阳系,作者按照由外及内的顺序依次解说彗星、冥王星、气体行星和内太阳系的火星,最后解说地球。
3.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宇宙的边疆》中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有什么好处呢?
答案 其一,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后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从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好处:①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②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③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4.(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老的防御兵器——盾
①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作为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盾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杀伤,通常和刺杀格斗类兵器,如刀、剑等配合使用。
②传说我国最早的盾,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山海经》中有关于“刑天”这位英雄人物的神话,描写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挥舞不停的雄姿。陶渊明为此写诗赞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周礼·司兵》写商周时已有五种盾。士卒用手执盾,可以遮挡敌人兵器,尤其弓箭的进攻。春秋战国时,战车上专门有人执盾,以遮挡矢石。城头上多设盾橹,作为守城护具。
③盾的形状多种多样,有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圆形、燕尾形及不规则形,背后都装有握持的把手。盾所用材料主要有皮革、木材、藤条、金属等。盾牌则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铜牌、铁牌等。早期的盾都用木、皮革等材料制作,表面涂漆,形状多呈长方形或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一般不超过50
cm。商周时期,盾多用于车战和步战,用木、革制作或者用藤条编制的盾是军队中的重要防卫武器。这时的盾,形状近似长方形,前面镶嵌青铜盾饰,有虎头、狮面等,个个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借以恐吓敌人,增强盾牌的防护效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盾仍然以木和皮革为材料制作,但其形状却有较大的变化,其上部大多做成对称的双弧形,表面涂漆,并常绘有精美的花纹,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宽约45厘米。
④我国明代时期曾经发明过能与火器并用的多种盾牌。这种盾牌不同于以往的盾,它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威力很大,可以说是古代的“坦克”。这类新式武器,有许多响亮的称呼:神行破敌猛火刀牌、虎头火牌、虎头木牌、无敌神牌等。这种牌是用生牛皮制成,内藏火器。战斗时,牌手持牌掩护士兵前进,先向敌人喷火,火焰喷射6
m~10
m远,足可抵挡强敌十余人。“虎头牌”内藏猛箭20余枚,临敌时,突然发射,以杀伤敌兵。明代最大的一个牌后面可以遮蔽25人,作战时,可施放火焰,阻止敌骑兵的冲击,又能掩护士兵免受箭枪射杀,还能数面无敌神牌相连,迅速布成城墙,阻挡敌兵进攻。这些与火器并用的盾牌是明代所特有的。
⑤藤牌也是军队中常用的一种盾牌。这种藤牌,编制简单,使用轻便,质坚而富有伸缩性,圆滑坚韧,兵器不易砍破射入。清军入关时已有藤牌军,士兵用其抵御刀剑枪斧及矢镞弹丸,颇有效,多为冲锋陷阵之步兵用。
⑥今天这古老的防御武器,却成了我们武术锻炼中的器具。用盾牌进行的对练项目,如盾牌刀对单刀、盾牌刀对朴刀等,不仅在国内表演时受到大众的欢迎,而且在国外表演也颇受好评。此外,盾牌还是当今各国防暴警察的必备装备。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久远的盾今天仍在使用。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答案 时间顺序。先引用《山海经》等作品说明黄帝时代就有了这种防护兵器,再介绍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盾的材质和用途,接着介绍明清时期盾的功能,最后介绍盾在今天作为训练、表演的用具仍在使用的情况。
任务探究二 品读文章的艺术特色
任务导引
《自然选择的证明》用大量科学考察得来的事实阐述生物进化的一般原理,是有着重大影响的经典科学论著;《宇宙的边疆》是一篇科普作品,语言通俗,自然,生动,向我们介绍了宇宙中的星系、行星、恒星及其特点,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学习时要注意比较和思考这两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
任务设计
1.《自然选择的证明》的语言有何特色?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 ①本文语言准确而严密。动词、形容词使用准确,如“我已经尽可能忠实地将反对这一学说的种种疑难问题和意见加以概要地综述”,这一句用到“尽可能忠实”“概要”等词,体现了达尔文审慎、谦虚的态度;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使用恰到好处,如“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边缘物种虽处于极不相同的生活条件下,但仍具有几乎相同的本能”,“极不相同”“几乎相同”使用恰当,体现了达尔文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关联词运用得当,如“如果我们承认地质记录的极端不完备性,那么地质记录所提供的事实就强有力地支持了遗传变异理论”,这一句用到了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把语义体现得严密,周到,有相当强的逻辑性。
②擅长运用结构复杂的句式表达周密严谨的意思。如“由于自然选择仅通过对微小、连续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因而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而只能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行”,这一句提出生物的演化的特点,使用长句子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条理贯通,气势畅达。
2.《宇宙的边疆》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 ①语言准确,逻辑性强,科学规范。如“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作者语言严谨,“可能”表达很有分寸感,“只是”“而已”“才”“刚刚”用词准确,有尺度,足见人类宇宙探索之长路漫漫。
②巧用修辞,善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形象生动。如“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用比喻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人与海洋的密切关系:海洋是生命的诞生之地。再如“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作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亲切,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想象到这些星系的存在状态。
③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使文章内涵丰富,具有人文色彩。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
④语含哲理,引人思考,给人启迪。如“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世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处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作者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想象和怀疑看似矛盾的两者在宇宙探索中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3.本课两篇文章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 《自然选择的证明》属于学术论著,大多采用举例说明,用大量科学考察得来的事实阐述生物进化的一般原理。如在阐述自然界的变异是长时间连续性的缓慢改变这一观点时,列举了一系列的事实,“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高地上的鹅很少或根本不游泳,但却具有蹼状脚……”等等。
《宇宙的边疆》是一篇科普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比较多样。如:“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千米,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
这里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平易通俗。再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平易严谨。
“从一个星系际的优越地位上……将矮椭圆星系束缚在一起。”这一部分运用描写说明,打比方、作诠释、作比较,生动形象,风趣引人。
4.(拓展延伸)《宇宙的边疆》是一篇融科学性与说明性为一体的经典科普作品。请仿照其写法,以“水”为说明对象写一段文字。
要求:(1)说明中有议论;(2)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与排比的修辞手法;(3)运用“不仅……而且……”或“不是……而是……”的句式;(4)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5)不少于200字。
答案 (示例)毋庸置疑,地球处处都是水的寓所,水是地球上顽皮的孩子。(打比方)它主要存在于三个地方,即空中、地下、地表,可谓是“狡兔三窟”。它的形态有如川剧绝活“变脸”一般,时而化为气体遨游九天,时而化为水流到处闲逛,时而化为寒冰封山冻海。(排比)在正常的情况下,水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液体。在水的大家族里,仅占地球之水总量的三分之一的淡水不仅是大气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维持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运用句式)在现实中,人类浪费淡水资源的现象非常严重。“最后一滴水是人类悔恨的泪水”,这句富含深意的名言警示我们:保护淡水,刻不容缓!(议论)
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材料二
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我从事本题研究的初期,就觉得要解决这个困难问题,应当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着手;果然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所以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
根据上述理由,我把家养变异的问题,放在本书(《物种起源》)的第一章。我们将由此看到,大量的遗传变异是可能的;同样的,或者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然后,我们将讨论物种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异。但是很不幸,我在这里所讲的,不得不很简略,因为要使这个问题讨论得恰当,必须举出大量的事实。
材料三
如果认识到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那么,关于物种或变种的起源问题,我们即使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释,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什
么某种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谁能解释这个问题呢?然而这些关系,实在是非常重要,因为我相信,这是决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趋向的。对于生活在过去的地质时代的无数生物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道的就更少了。虽然许多事实现在还是不清楚,而且在未来长期内也还弄不清楚,但是我们经过了精细的研究和冷静的判断,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创造论这一观点,虽为近代许多博物学家所信奉,我自己以前也曾信奉过,但是事实上决不能成立。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这同种的后代。我又确信自然选择的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1.材料一中,“这个结论”指什么?它是怎样得出来的?
答案 “这个结论”指的是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是博物学家在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中推想得到的。
2.阅读材料二,回答问题: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的两点认识是什么?
答案 目的是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意义是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可以为处理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两点认识:①大量的遗传变异是可能的;②我们将看到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3.材料三中“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这个双重否定句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述它的作用。
答案 ①加强了语气,肯定了物种变异这一认识;②增强了文章论辩的力量,“不是不变”是对“不变”论的有力批驳。
4.结合三则材料,概括达尔文在文段中重申的三个基本观点。
答案 ①创造论是错误的;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③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素材积累——聚焦: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简单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具体说来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不求实就不是科学,不创新科学就不会发展。怀疑精神与宽容精神是派生出来的,而且两者不可偏废。单纯怀疑和单纯宽容都是不足取的,而且容易引向邪门歪道。
达尔文的献身精神①
英国的达尔文通过对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精细研究提出了“进化论”,受到后人广泛的崇敬。而他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正是因为他具有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战胜疾病困扰的毅力。
达尔文早有心悸的毛病,大学毕业不久,碰上“比格尔号”巡洋舰试航。他把自己的病情隐瞒下来,怕的是被取消了参加环球航行的资格。那时他“已决心拼上一切去参加这次航海了”。沿途他不辞劳苦,对各地生物的现状及历史作了细致的考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
到他写《物种起源》时,工作二十几分钟就头疼或痉挛。他这样苦干了四十多年,留下了20多部科学著作和上百篇论文。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个年代要承认人类跟动物相通是很困难的,何况还要相信人类是猿猴进化而来的。达尔文没有意气用事,而是搜集大自然的事实,运用科学实验方法,尊重科学研究成果,来捍卫科学真理。
[伴读]
①当他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说:“我一点也不怕死。”“我常常感到遗憾的是,我没有使人类受到更直接的益处。”这种不求个人功利的精神,使他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是无法估量的。
锲而不舍的科学家——徐霞客②
徐霞客一生“驰骛数万里,踯躅三十年”。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考察事业,作出了超越前人的壮举。他的科学成就达到了当时世界地理学的最高峰,比外国人早了一二百年。他的《游记》被他同时代的钱谦益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而被现代的学者称之为“百科全书”,被列为20部最有价值的优秀古书之一。
这部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充分展现了徐霞客从22岁始游太湖到55岁病归故里三十多年间的游历情况,他北攀太华,南涉闽粤,东渡普陀,西南直抵云贵边陲,足迹遍及今十九个省区。他以他自己的持久实践,塑造了一个把一生贡献给科学考察事业的伟大科学家形象。
徐霞客具有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他遇到高山就一定要登上峰顶,遇见山洞一定要进去探个究竟。有一次,他到广西融县的真仙岩山洞,洞口盘着一条蟒蛇,他还是设法进去,到洞里去考察。又有一次,他到湖南茶陵的麻叶洞,听说洞里有一条会吃人的神龙,没有人愿意当向导,他竟然一个人拿着火把进去。当他安全出来的时候,村人都惊讶得不得了,因为连当地人都还没有人敢进去过。
[伴读]
②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用生命书写“药神”传说
如果一个人,在年富力强的三十岁,得知罹患无药可治的疾病,生命的蜡烛将比别人熄灭得要快很多,他会怎么做?
如果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次选择:要么在安逸休养中活得和普通人一样长久;要么比别人少活二三十年,做一些于这个世界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他会怎么选?
我国中药现代化的奋进者、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王逸平研究员用25年的生命之路,实现了自己的选择:与病魔赛跑,挖掘中医药的宝库,做中国的原创新药。③
就在王逸平30岁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罹患了一种终生无法治愈的肠炎——克罗恩病。腹痛、便血、营养不良,将加速他生命之河的流逝速度。
自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如同放置下了一个流沙飞逝的沙漏。他开始了与病魔长达25年的赛跑。
他研发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造福2
000多万患者;他追求卓越,锐意创新,先后完成50多项新药药效学评价,构建了完整的心血管药物研发平台和体系。
2018年4月11日,王逸平因病在办公室离世,年仅55岁。11月16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王逸平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伴读]
③新药研发,动辄多年,耗资巨大,需要化学、药理、毒理等各个环节科学家的精诚合作。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可能导致研发失败。向奋斗在科研一线的勇士们致敬!
素材运用
片段1 有人说,在没有科技或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同样有幸福和快乐。你不能说在通红的篝火旁跳舞的我们的祖先不幸福,你不能认为他们用兽骨作针,一针一线缝制兽皮是落后,你也不能体味到他们茹毛饮血的幸福滋味……可是,站在享受着现代科学文明的今天,来看我们的生活,我们同样是幸福的。
的确,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无声无息地改变着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同时,又提升了人们对于幸福的定义标准。如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出门坐汽车已经成为了一种平凡的简单。而当第一盏电灯亮起时,人们怎能抑制住奔走相告的喜悦和幸福;当“神六”飞天时,举国上下,欢呼雀跃,一片沸腾,人们表达着对未来的憧憬,满怀幸福。所以,科学是人们幸福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这是因为,人们希望通过科学来改变现有的生活状况,也许就是因为打开一盏电灯,穿上一件机织的毛衣,用上五彩缤纷的塑料制品,甚至各式各样的手提电脑等,大家从中得到生活的满足。也许正因为此,这种幸福的内趋力又反过来促进了科学的不断向前发展。
——节选自《科技的幸福》
片段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的进步是推动人文关怀实现的保障和提高生活质量和效率的催化剂,还记得我国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吗?当时的广大农民颗粒无收,饥荒肆无忌惮地蔓延,而那时有良心的学者和官员,无不想给予国民以人文关怀的,可是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分配粮食几乎如同白日做梦。到了70年代,像一声巨响震撼世界,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满足了成千上万甚至上亿人的粮食需要。这不正是科技为人类关怀提供保障的体现吗?又正如当下流行的“生态人文”“低碳生活”一样,若没有节能型电油混合动力汽车的出现,若没有滴灌技术等环保科技的发明,我们何谈“爱自然如爱自己”的口号呢?科技正如新浪,不断地涌动人文的旧浪。
——节选自《科学精神》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910年,斯科特率领团队从英国出发,目标是要到达南极极点。随后他知道有一个竞争者:挪威人阿蒙森。斯科特的五人探险队于1912年1月17日到达南极,但发现阿蒙森比他们早到了一个月。阿蒙森留下一封信,等待着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并请第二名把这封信带给挪威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在返回南极洲边缘的路途上,他们遭遇极强的寒冷低温,五人先后遇难。斯科特及另外两人死时,距离最近的补给站仅有20公里,尸体连同日记在六个月后才被发现,他们死时还带着十六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互融合
在夹缝中崛起,在困境中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科学精神来推动。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是因为我们的核心科技还有许多短板。曾经我们的圆珠笔头完全依靠进口,就是因为我们在笔尖钢的制造上没有实现科研突破。笔槽和圆珠之间需要千分之一毫米的精准度,我们的精细制造业达不到这样的水准。中美之间的贸易大战,美国对中兴的限购,更是伤透了我们的“中国芯”。华为独立研制的芯片以及在5G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国人争了一口气,但是我们不可因此掉以轻心。
科学精神,必须成为时代的灯塔。①
除了科学精神,我们还需要人文精神来滋养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单纯的崇尚科学精神,没有人文精神做支撑,任由科学无序发展,是非常可怕的。科技的滥用,会导致技术异化,甚至人的异化。我们饱受毒奶粉、毒大米、毒豆芽、地沟油等黑科技的伤害,我们也经历过复旦投毒案的悲剧,我们也对基因技术使用莫衷一是。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当祖国需要时,会不会再有钱学森一样的科学家排除万难,报效国家;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在科研遇到困境时,会不会再有屠呦呦一样的科学家百折不挠、持之以恒地继续研究;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在取得一定成果后,会不会再有袁隆平一样的科学家还脚踩两腿泥在实验田里奔波?
人文精神,必须成为科学精神的养分。②
新时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才能相得益彰。③
一方面,科学精神可以为人文精神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衣食足是知荣辱的前提,没有物质基础的人文精神,只是空中楼阁,痴人说梦。另一方面,科学思维需要人文艺术带来灵感。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钱学森说:“音乐艺术,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斯科特为科学英勇献身了,但他闪耀的人格魅力,历经百年仍熠熠生辉。
追梦路上,我们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也需要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点亮人生,照亮时代。④
[伴读]
这是一篇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的议论佳作,开篇点明“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科学精神来推动”,继而指出“
除了科学精神,我们还需要人文精神来滋养科学精神”,然后论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重要性。文章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引用恰当,论证深刻。
①从时代大背景入手,剖析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②结合现实问题,强调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③指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重要性。
④篇末点题,重申观点。
《自然选择的证明》
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得分:______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______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______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______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_______的故事出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
B.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
C.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
D.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
解析 第一空,波澜壮阔:比喻声势浩大或规模宏伟。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大。语境中说的是动物迁徙场面很盛大,两个词都适用。第二空,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文中说“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所以是“不是随遇而安”。第三空,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语境中说的是科学家努力探究,应选用“全力以赴”。第四空,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爱听。语境中说的是动物迁徙的秘密,它们的故事具有的特点,应选用“引人入胜”。答案为B。
答案 B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B.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解析 分析画横线句,可通过划分句子成分发现句子的问题。“它们”是主语,“利用”“获得”是谓语,“嗅觉和听觉”“方向”是宾语,“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是状语,“特殊的”是定语。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存在问题,“以……为参照”和“通过……”句式杂糅;“获得”和“方向”动宾不搭配。那么,就可以联系上下文确定此处的意思,然后对句子进行修改。分析四个选项可以发现,A、D两项没有解决句式的问题,C项“辨析方向”不搭配,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
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
解析 本题从上下文来看,上文是“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下文是“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A、C两项紧承上文“迁徙”又与下文“它们”照应,表达更连贯,排除B、D两项。从句式来说,A项是被动句,C项是主动句,而方向感是与生俱来的,不是被动获得的,故选C项。
答案 C
二、能力素养提升(41分)
(一)课内阅读(12分)
阅读课文,完成4~6题。
4.下列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达尔文认为,物种会随着环境改变而改变,自然选择只能按照缓慢而短小的步骤进行。
B.生物种群会随着繁殖而扩大并超过其生存空间与食物供应的极限,引起个体间的竞争。
C.资源稀缺会导致生存竞争,有利于生存的变异会被选择并被保存下来,而不利于生存的变异将会被淘汰。
D.现今存在的生物是由其他物种变化而来;生物体的器官经常使用就会变得发达,而不经常使用就会逐渐退化。
解析 D项,这一项属于用进废退的观点,不属于自然选择的观点。
答案 D
5.根据文意,下面事例不能证明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狼群中有各种变异的个体,在生存竞争中,只有最敏捷、最狡猾的狼能捕食到鹿而生存下来并传留后代。
B.大洋中岛屿上的昆虫常表现出两种类型:大部分翅退化,少数翅特别发达。海洋上常有大风,翅强大的能顶风飞行,翅退化的不能起飞,它们都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弱翅的则灭绝。
C.长颈鹿的祖先是矮的,因为要吃高的树叶,就拼命伸“长”脖子,脖子长了,遗传给下一代;深海的鱼类,因为看不到光,眼睛退化,也遗传给下一代。
D.极地狐狸的耳朵短而圆,非洲沙狐的耳朵长而大,是因为极地风大,温度很低,短而圆的耳朵可以防止被风吹以及保温;非洲沙漠地带温度很高,又长又大的耳朵可以很好地散热,而且长而大的耳朵对声音的敏感度也要高很多。
解析 C项,谈的是“用进废退”和遗传问题。
答案 C
6.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各个观点之间有何必然联系?(6分)
答案 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倾向,但是各种生物的数量在一定的时期内都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这是为什么呢?达尔文因此想到了生存斗争。
②繁殖过度引起的生存斗争。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
③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
(二)课外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材料一
从2002年4月《科学》杂志介绍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籼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到今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称赞我国水稻研究,说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引领世界。
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的呢?
与今天人们更加关心健康不同,用“7%的耕地能否养活22%的人口”,也就是粮食安全,是20世纪的中国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1994年,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回国后不久,他从拟南芥的研究转向了水稻的研究。提起这一转变,他说,这是为了和当时国家的需求相契合。随后同样回国到遗传所工作的储成才和傅向东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之后,中国主导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1年,中国联合研究组后来居上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
在科研人员眼中,水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而且也是非常理想的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的基因组较小,在作物中第一个完成了测序,加之较容易转化,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进入了这一领域。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水稻的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机理,这两者各有侧重。中国职业化的育种工作由来已久,大量的水稻突变体材料为水稻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而育种家通常也会从生产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基础的和育种家的有机组合,是水稻研究走在前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傅向东说。
虽然与育种家合作,创制优质水稻品种,但储成才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基础研究常常需要耐心,研究结果的产生需要积累。就拿他认为自己“最有用”的一项关于粳稻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来说,前前后后也经历不少时间。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关于“稻瘟病”的研究,从开始到成绩的取得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
(摘编自邸利会《中国水稻研究缘何
引领世界》,《科技日报》)
材料二
北京时间4月26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报道了“3
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导,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
“3
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黎志康认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深入分析和更多数据产生,包含水稻全部优良基因多样性的数据库将更加庞大与精细,可以从中找到与任何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这将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摘编自常理《设计水稻不再是梦》,《经济日报》)
材料三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完成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认知。
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恢复了历史的真实。
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此命名。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
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3
000多年前,中国水稻传至朝鲜、日本。到了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但是,这与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结果有差异——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出,无论是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的3
010株水稻的基因组测序后,发现亚洲栽培稻品种间存在9万个微细结构变异,同时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研究人员再次挑选出453份测序深度较高的水稻样本,分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
显然,未来需要对这两种证据进行整合,同时补充证据,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结论。
(摘编自张田勘《基因和化石结合探寻水稻起源》,
《光明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联合研究组顺利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科学》杂志对此进行了相关的介绍。
B.“3
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科研协作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有利于新品种的培育。
C.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志康认为,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一个开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取得新的成就并运用到育种实践中。
D.中国科学家对基本可以代表全球水稻种质的3
010株水稻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
解析 D项,“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错误,原文说的是中国研究人员“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假说”并不是确定结论。
答案 D
8.下列关于“中国水稻研究走向卓越”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世纪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一大批学者为了国家需求决心投入水稻研究,为我国水稻研究取得成绩奠定了基础。
B.水稻具有基因组较小和容易转化等自身的一些优势,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入研究行列,科学家群体扩大,壮大了水稻研究的力量。
C.水稻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作物机理,在各有侧重的研究基础上有机结合,推动了水稻研究更上一层楼。
D.我国的专家学者在基础研究领域很有科研耐心,强调基础研究,注重积累,花费时间较多,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
解析 D项,“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错误,材料一说的是“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
答案 D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到主导国际16家单位完成水稻研究重大成果,表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
B.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认识,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
C.中国科学院的考古学家们在浙江龙游荷花山遗址发现的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叶片和稻壳,有利于证明我国是水稻起源地和驯化地。
D.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依然是世界水稻研究面临的课题。
解析 B项,“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错误,材料三只说中国研究人员“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并未说结果如何。
答案 B
10.为什么中国要夺回对水稻命名的话语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解析 解答此题,需要准确把握题干信息,然后回到材料中去寻找相关信息。“中国要夺回对水稻命名的话语权”相关的内容出现在材料三第二段,其后就是关于日本学者命名的介绍、中国研究人员的观点。那么分析原因就要明确中国研究人员的观点“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得出答案。另外,一定不能遗漏“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一信息。
答案 ①日本学者“印度型”“日本型”的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②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进行的,水稻的推广种植是由中国传到其他国家的。
11.以上三则材料中,《科技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解析 本题需要概括每则材料的报道侧重点。材料一指出中国的水稻研究领先世界,并用较多篇幅对“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的”进行分析,可见《科技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的事实及其原因。材料二第一段介绍新闻事实,第二段介绍意义,侧重报道的是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
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材料三主要介绍了中国研究人员在基因和化石两方面的研究,侧重报道的是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
答案 《科技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并分析了原因;《经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
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光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
(三)语言表达(10分)
12.阅读下面的文段,请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15个字)(3分)
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将近结束,但是全部完成还需要更多的岁月,并且我的体力渐感不支,所以不得不先将这个摘要付印。现在在马来群岛研究博物的华莱斯先生,他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的完全一样,这也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一个原因。——节选自达尔文《物种起源序言》
答案 作者提前发表《物种起源》的原因。
13.请以下段文字的首句为论点,按照要求补写一个事例。(4分)
要求:请从达尔文、苏武中选一人续写;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事迹;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意连贯,内容充实;60~100字。
有坚持才会有奇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如果当初达尔文子承父业,那他后来就是一名普通的医生;如果当初达尔文靠近神学,那他后来就是一名普通的牧师。还好他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坚持环球旅行进行实地考察和收集,不然又怎会有轰动全球的
《物种起源》?
(示例2)苏武手持一节旌节,游走在茫茫的草原,与羊群为伴,不恋富贵不怕艰苦,绝不背叛自己的国家,用19
年的孤独来坚持自己的承诺,最后终于回到了长安。如果没有这样的坚持,他又怎能一步步靠近梦中的故国?
14.阅读下文,提取体现“我”(达尔文)写成“一篇纲要”的过程的三个关键词。(3分)
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系的各种事实,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经过五年工作之后,我专心思考了这个问题,并写出一些简短的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的笔记扩充为一篇纲要,以表达当时在我看来大概是确实的结论。
解析 达尔文写成一篇纲要是经过搜集和思索这个过程的。分三步写出即可。
答案 “搜集”(事实)、“思考”或“思索”(问题)、“写出”(笔记)
《
宇宙的边疆》
时间:45分钟 满分:55分 得分:______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壳(ké)
颤栗(zhàn)
戎装(rónɡ)
徘徊不前(huái)
B.脚踝(huái)
璀璨(càn)
粟米(sù)
同舟共济(jì)
C.广袤(mào)
滂沱(pánɡ)
椭圆(tuǒ)
奄奄一息(yǎn)
D.纤维(xiān)
旋涡(xuàn)
晕车(yùn)
好大喜功(hào)
解析 A项,“地壳”中的“壳”应读“qiào”;C项,“滂沱”中的“滂”应读“pānɡ”;D项,“旋涡”中的“旋”应读“xuán”。
答案 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神秘莫测 广袤无垠 朝气蓬勃 好大喜功
B.夙兴夜寐 穿流不息 长年累月 面目全非
C.信马由缰 常年积雪 微不足道 模棱两可
D.碧波荡漾 疏疏朗朗 因地制宜 茫无际涯
解析 B项,“穿流不息”应写作“川流不息”。
答案 B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母亲, 。
①是在这里成熟起来的 ②正是在这个星球上 ③也是在这里 ④人类是在这里诞生和成长的 ⑤我们激发了探索宇宙的热情 ⑥我们正在痛苦和不安之中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
A.④⑥①②③⑤
B.④⑤①②③⑥
C.④①②⑤③⑥
D.④①②⑥③⑤
解析 根据④和①的句式对称性“是在这里”,二句要在一起,排除A、B。“在这里成熟起来”才能在这个星球上“激发了探索宇宙的热情”所以②⑤在一起,同时⑥句是总结句,适合放在结尾,所以排除D项,故选C。
答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一百多亿年前的一个时空奇点大爆炸而产生的。在这个时空奇点,目前所知的物理理论都不适用。但这个理论产生了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并非无懈可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苦思冥想,提出了一个新的宇宙模型——火劫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宇宙创生是周期性的。从一开始对大爆炸时空奇点一筹莫展到提出周而复始的火劫模型,科学家取得了不小的理论进展。但这个模型面临着很多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科学家又提出了反弹学说。这个理论可以解决宇宙大爆炸理论所面临的初始条件的疑难。不仅反弹学说很好地解决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免了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不再发生。科学家发现,真正要揭开宇宙形成之谜,就要找到宇宙开端大爆炸产生的原始引力波,遗憾的是,原始引力波至今没有被观测到。为了填补这个空白,中国科学家当仁不让。中国科学院提出了“阿里计划”,即阿里原始引力波探测实验。
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起源的奥秘,提出了很多假说。( )。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国的物理学家将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我们也相信,宇宙起源之谜终将被解开。
4.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新的宇宙模型——火劫模型”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B.“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子的对面说。
C.红丝带——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标志,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患者、感染者的关心,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D.“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解析 C项,破折号和例句中的破折号都属于“解释说明”的用法。A项,破折号标示总结上文;B项,破折号标示话题的转换;D项,破折号标示话语的中断。
答案 C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反弹学说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开了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
B.不仅反弹学说很好地吸收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开了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不再发生。
C.反弹学说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免产生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
D.不仅反弹学说很好地吸收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免产生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
解析 B项,语序不当,“不仅”移到“反弹学说”后面;句式杂糅,删去“不再发生”。C项,搭配不当,“解决”与“成果”不搭配。D项,语序不当,“不仅”移到“反弹学说”后面。
答案 A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但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
B.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但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
C.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但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
D.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但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
解析 “理论预言”紧接上文“假说”,“世界科学家”与下文“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国的物理学家”衔接紧密。由此排除A、C两项。“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与“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应是前后衔接,由此排除B项。
答案 D
二、能力素养提升(37分)
(一)课内阅读(16分)
阅读课文,完成7~10题。
7.下列对“星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星系是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大部分光须群集在一起,在宇宙中飘荡。地球隶属于这些星云。我们所见到的星云处于已知宇宙的中心。
B.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组成,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
C.星系在宇宙里有若干千亿个,每个星系平均由1
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的数量与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
D.“本星系群”宽达数百万光年,包括M31星系,是河外星系,与M31相似的是我们居住的银河系。
解析 B项,“也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错误,原文是“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
答案 B
8.下列各句,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恒星是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恒星脆弱,但体积大,它可以容下一万个太阳。
B.太阳是一颗恒星,它是孤独的,但多数恒星通常是成对互相环绕的。
C.有些恒星是超新星,光亮爆发时增加到原来1
000万倍以上,而“黑洞”的光在几千米以外就看不见了。
D.有些行星是扁圆形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狂热旋转,使自己变得面目全非。
解析 D项,“行星”应为“恒星”。
答案 D
9.第1自然段,第一句中的三个“这样”和第二句中的“晕眩战栗”应怎样理解?(4分)
答案 “这样”指宇宙永远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不受任何其他事物的影响。“晕眩战栗”形象地表现了人类面对宇宙众多奥秘时激动的心情。
10.对“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到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答案 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是需要怀疑和想象的。想象是科学的翅膀,因此要敢于想象,并不断探索验证,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而怀疑否定旧知,产生新知。作者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想象和怀疑看似矛盾的两者在宇宙探索中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二)课外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材料一
每个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个岛屿,它们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我可以想象,在无数星球上的生物对宇宙的模糊认识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在开始的时候都以为,除了它们自己小小的行星以及它们周围的那些区区可数的恒星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我们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宇宙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
有些恒星可能被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这些小星球是在它们演化的某个初级阶段冻结而成的行星系。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在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在一些行星上可能已经有高级动物,他们也许正在从事某种巨大的工程建设来改造他们的行星世界,他们是我们宇宙中的兄弟姐妹。他们跟我们的差别很大吗?他们的形状、生物、化学、神经、生态、历史、政治、科学、技术、艺术、音乐、宗教、哲学等方面的情况如何?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知道的。
…………
我们现在来到我们星系的行星上。这些星球相当之大,它们都是太阳的俘获物。由于重力作用,它们被迫做近似圆周的运动。它们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冥王星覆盖着甲烷冰,巨大卫星卡戎是它的伙伴之一。冥王星是被太阳照亮的,因为太阳离它很远,从漆黑的天空中看上去,太阳只不过是一个明亮的光点。巨大的气体星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太阳系的宝石——和木星都分别有一个冰冻卫星做伴相随(这些行星均已被发现有更多的卫星甚至卫星群相伴随。——编者注)。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就是充满岩石的温暖的内太阳系。例如,在那里有红色行星——火星。在火星上有高耸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卷火星的大沙暴,并且,完全可能还有一些初级形态的生物。所有太阳系的行星都绕着太阳运转。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恒星,它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氢气和氦气的热核反应堆,它的强光照耀着整个太阳系。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
材料二
茫茫宇宙中,究竟哪些恒星周围可能存在类地行星和外星生命?美国天文学家日前列出一份包含1
822颗恒星的目录,将利用“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按英文缩写简称“苔丝”)对它们进行详细观测。
“苔丝”是美国航天局于2018年4月发射的一个系外行星探测器,其主要任务是寻找太阳系外宜居的类地行星。它的探测采用“凌日法”,原理为行星从恒星前方经过时,可观察到恒星微弱“变暗”。按计划,它将观察宇宙中40万颗恒星。
美国康奈尔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发表报告说,他们根据初步观测结果,列出了一份含有1
822颗恒星的目录。这些恒星是明亮的冷矮星,温度大约在2
700开尔文到5
000开尔文之间,其中最近的恒星距离地球只有6光年。它们周围可能有与地球相似的行星存在于温度等条件合适的宜居带中。
“苔丝”能够观测目录中227颗恒星周围的整个宜居带,就是说有效观测范围不仅限于与地球相似的行星可能处在的轨道位置,还包括更远的类似火星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摘编自《天文学家列出可能孕育外星生命的恒星目录,
包含1
822颗恒星》,新华社2019年3月28日)
材料三
探测火星不是件容易的事,可是人类探测火星的热情却从未熄灭。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透露,2020年我国将发射探测器,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曾表示,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步实现“绕、落、巡”探测,这在国际上前所未有,难度极大。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认为,研究火星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的启示。他表示,火星和地球是太阳系里的“兄弟姐妹”,研究两者的异同,互为参考,是极具价值的基础研究。
火星上是否存在或曾经存在过生命,这也是让科学家牵肠挂肚的谜题。研究表明,远古时代火星上曾有湿暖气候和流动水;2018年,科学家在火星南极冰盖下发现了液态水存在的证据。这增强了人们寻找火星生命的信心,也让人们看到了在火星上生活的希望。
此外,对火星本底磁场长期演变的探测,对研究地球磁场的长期演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火星地形、地貌特征与分区,表面物质组成与分布等开展研究,则有助于了解火星的起源与演化。
(摘编自《2020年探测火星,我们准备好了吗》,
《科技日报》2019年3月28日)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茫茫宇宙中,每个星系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在恒星以及它们周围那些行星上都存在生物。
B.太阳系的每个行星都是太阳的俘获物,由于重力作用,它们被迫做圆周的运动,它们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
C.“苔丝”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凌日法”来寻找太阳系外宜居的类地行星,它已观测到宇宙中有40万颗恒星。
D.2020年,我国将发射探测器,对火星进行首次探测,一步实现“绕、落、巡”任务,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解析 A项,“在恒星以及它们周围那些行星上都存在生物”表述错误,原文为“我可以想象,在无数星球上的生物对宇宙的模糊认识是如何产生的”,由此可知有否生物只是想象,还不确定。B项,“它们被迫做圆周的运动”表述错误,原文为“做近似圆周的运动”。C项,“它已观测到宇宙中有40万颗恒星”表述错误,原文为“按计划,它将观察宇宙中40万颗恒星”,未然变成已然。
答案 D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些恒星可能被众多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包围,许多恒星群可能在外围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在接近中心处有类地行星。
B.美国天文学家利用“苔丝”观测了许多颗恒星,发现这些恒星距离地球最近的仅仅有6光年,它们周围可能有与地球相似的行星存在于宜居带中。
C.冥王星覆盖着甲烷冰,气体星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和木星分别有卫星甚至卫星群相伴随,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是温暖的内太阳系。
D.科学家在火星南极冰盖下发现了液态水存在的证据,这足以证明,远古时代火星上曾有湿暖气候、流动水、初级生物,让人们看到了在火星上生活的希望。
解析 D项,“这足以证明,远古时代火星上曾有湿暖气候、流动水、初级生物”,原文无据。
答案 D
13.人类对于火星乃至宇宙的探索,有什么重要意义?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解析 材料一表明人类对外星生命充满了好奇心;材料二说明了现在可观测到的可能孕育生命的恒星个数;材料三表明研究火星和地球的异同,可以从中借鉴保护地球的经验,同时人类对于火星及宇宙的探索,很可能拓展人类生存空间,有利于人类未来发展。整合以上信息,可得出答案。
答案 ①研究火星和地球的异同,可以互为参考,有利于保护地球;②逐渐形成对宇宙的正确认识,获取太空资源,有利于人类未来发展;③寻找可能存在的类地行星,有可能拓展人类生存空间;④寻找外星生命,满足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心。
(三)语言表达(9分)
14.下面是《宇宙的边疆》中的文字,请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为“行星系”下定义。(3分)
有些恒星可能被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这些小星球是在它们演化的某个初级阶段冻结而成的行星系。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在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
行星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阅读这段文字,将其中的一些有效信息整合成定义的格式,也就是:行星系是……的星系。
答案 (行星系)是众多由岩石构成的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围绕恒星运行的星系。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太阳能与风能__①__。通常白天阳光强而风小,夜晚光照变得很弱而风力加强;夏季阳光强度大而风小,__②__。这种互补性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上具有很好的匹配性。常见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两套发电设备,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__③__,在既有风又有太阳的情况下,二者同时发挥作用,比单用风力或太阳能发电更经济。
解析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把握语段的整体意思,其次分析前后语境,再次根据相关科学常识作答。①处根据“白天”“夜晚”“夏季”可分析出太阳能与风能在时间与季节上的关系,根据后文可以看出二者的互补性;②处根据“夏季阳光强度大而风小”可分析出与它相对的“冬季太阳光强度小而风大”;③处根据“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可分析出此处要填晴天的情况。将分析出的信息按照字数要求整合成句。
答案 ①在时间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②冬季阳光强度小而风大 ③晴朗的白天由太阳能发电装置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