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1 氓 离骚(节选)课件+学案含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1 氓 离骚(节选)课件+学案含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0 22:37:39

文档简介

1 氓 离骚(节选)
话题链接——忧国忧民
一、字之源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解释“忧”为“不动也”。段玉裁改为“心动也”。你赞同哪一种呢?
“忧”字本义为忧愁,是一个象形字。在金文中,“忧”字是一个人形,此人面向左边站立,正在举手挠头,好像有什么发愁的事情。在古玺文中,“忧”字上边为“页”,代表头部;中间为“心”,仍然是一副忧愁的样子。“忧”字在古代还有居丧的意思,大多指父母丧。如“忧毁”,意思是因为居父母之丧悲伤过度而伤害了自己的身体。现在,“忧”的用法主要沿用其本义。
【成语链接】
忧心忡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语出《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楚辞·九歌·云中君》:“思夫君兮叹息,极劳心兮忡忡。”意同,都是指女子相思。
先忧后乐: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语出汉·刘向《说苑·谈丛》:“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世者后忧。”
最震撼人心的当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境界之高,心向往之。
忧形于色:忧虑的心情在脸上表现出来。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忧虑。语出《旧唐书·五行志》:“四年六月,天下旱,蝗食田,祷祈无效,上忧形于色。”
想起描写刘备的句子: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二、句之美
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品读
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真正的评论必须要等到盖棺的时候。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挚烈,读之使人怆然!
品读
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
郑板桥,名燮,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3.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清·郑板桥《墨竹图题诗》
品读
由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表达了他对百姓的真挚情感。
三、诗之韵
登__楼
沈德潜推崇这首诗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值得大家细品。
[唐]杜甫
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聊”,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无可奈何的伤感充溢字里行间。
赏读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融山川古迹、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都从空间着眼,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

一、知背景
《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①春秋时期生产力还相当落后,妇女在家庭中经济上不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将她抛弃。当时作为封建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形态也逐步形成,妇女的恋爱和婚姻常常受到礼教的束缚、父母的干涉和习俗的责难,这些方面进一步形成了对妇女的精神桎梏。《卫风·氓》这首诗正是反映了一个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
[伴读]
①这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二、拓知识
1.《诗经》②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伴读]
②《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2.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是赋、比、兴、风、雅、颂的合称。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③
[伴读]
③举几个例子,大家可以自己补充。
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按音乐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指十五国风,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的精华。“雅”分大雅、小雅④,共105篇,大多是周代贵族所作的乐歌,也有一部分民歌。“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曲。
[伴读]
④有一副对联,大家能看出其中妙处吗?
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正是因为雅分大雅和小雅。
三、明文体
四言诗
“四言”指四字组成的诗句。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体。
四言诗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除楚辞外,其他诗作出现不多。西汉一朝虽也有五言体兴起于民间歌谣,但文士之作,大体还是用四言体。但东汉之后,五言诗很快取代了四言诗的地位,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如三国时期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同时,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⑤:“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们至今吟诵不绝。
[伴读]
⑤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都是四言诗佳作。
四、理基础
1.记字音
①氓(méng)      
②蚩蚩(chī)
③咥其笑矣(xì)
④乘彼垝垣(guǐ
yuán)
⑤匪我愆期(qiān)
⑥夙兴夜寐(sù)
⑦卜筮(shì)
⑧体无咎言(jiù)
⑨于嗟女兮(xū)
⑩不可说也(tuō)
?淇水汤汤(shāng)
?隰则有泮(xí
pàn)
?将子无怒(qiāng)
?无与士耽(dān)
?渐车帷裳(jiān)
?载笑载言(zài)
?靡有朝矣(mǐ)
?自我徂尔(cú)
2.通假字
(1)无食桑葚 “无”同“毋”,不要
(2)犹可说也 “说”同“脱”,摆脱、脱身
(3)隰则有泮 “泮”同“畔”,边、岸
3.古今异义
(1)至于顿丘
古义:到,到达。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2)秋以为期
古义:两个词,以,把;为,当作。
今义:认为。
(3)三岁为妇
古义:多年,指时间。
今义:指三岁的年龄。
4.一词多义
(1)将
①将子无怒(qiāng,愿,请)
②出郭相扶将(搀扶)
③宫使驱将惜不得(助词,不译)
④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将领)
⑤上使外将军(率领)
(2)靡
①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没有)
②望其旗靡(倒下)
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浪费)
④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退下)
(3)言
①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说)
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助词,无实义)
③听其言而观其行(言语、言论)
④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字)
(4)以
①秋以为期(介词,把)
②以望复关(连词,来)
③以尔车来(介词,用)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凭借)
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
⑥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连词,表目的,来)
5.词类活用
①夙兴夜寐(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②士贰其行(数词用作动词,不专一、有二心)
③二三其德(数词用作动词,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④三岁食贫(形容词用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⑤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形容词用作动词,变成黄色)
6.文言句式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判断句__“匪”表示否定的判断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判断句__“匪”表示否定的判断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宾语前置句__即“以秋为期”
附文白对译
  
,
⑥诗篇以回忆往昔的方式,从当初“氓”来求婚的“蚩蚩”之态和殷殷之情着笔。
⑦订婚前称男子为“氓”,订婚之后称“子”,这位女子真是天真善良、单纯热情啊。
⑧女子此时殷切的盼望和真挚的相思,正为后文的遭遇巧设了铺垫和衬托,也许此时的热望与思念正预示着她的悲剧。
⑨“其叶沃若”象征男女新婚后的浓情蜜意,说明刚刚结婚之后由于年轻女子的体态与美貌,使得他们曾一起度过了一段“沃若”甜蜜的日子。
⑩这岂止是痛苦的悔恨,简直就是血泪的呐喊。
?女子变得衰老,男子也情意衰竭,这位当年“蚩蚩”的男子,现在却一反当初的虔诚之态。
?短短几句,从时空两个方面表现了弃妇的任劳任怨和勤劳不怠。
?一个痴情的女子,结婚之后一心不二,忠于爱情,勤于家务,但这最终无法逃脱被人遗弃、遭受嘲笑的厄运。这是多么不公平的现实啊!
?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
?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
离 骚(节选)
一、识作者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字灵均。战国楚国人,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具有远大目光,主张与强秦对抗。后因受小人陷害,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楚辞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他。
[伴读]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二、知背景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__、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到汉北。此间创作了《离骚》。?
[伴读]
?贾谊在《吊屈原赋》中,这样描写屈原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
?《离骚》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首扣人心弦的政治抒情诗。
三、明文体
楚辞体?
楚辞体是战国中晚期楚国的屈原等诗人吸收民歌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其特点是结构宏伟、想象丰富、句式灵活,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屈原、宋玉等为这一诗体的代表作家,因该诗体代表作品以《离骚》为最,所以这种新体诗又名“骚体”。
[伴读]
?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开启了我国诗史上的第二个春天。
四、拓知识
关于《离骚》
《离骚》是屈原最宏伟的诗篇,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全诗共373句,2
477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伴读]
唐代诗人陆龟蒙曾写过五绝《离骚》
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
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
五、理基础
1.记字音
①苗裔(yì)   
②孟陬(zōu)
③庚寅(gēng
yín)
④吾以降(jiàng)
⑤揆(kuí)
⑥肇锡(zhào)
⑦扈(hù)
⑧辟芷(zhǐ)
⑨汩(yù)
⑩芰荷(jì)
?搴阰(qiān
pí)
?骐骥(qí
jì)
?修姱(kuā)
?羁(jī)
?謇(jiǎn)
?朝谇(suì)
?蕙(
xiāng)
?揽茝(chǎi)
?谣诼(zhuó)
?偭(miǎn)
忳(tún)
侘傺(chà
chì)
溘死(kè)
鸷鸟(zhì)
方圜(yuán)
攘诟(gòu)
皋(gāo)
2.通假字
(1)扈江离与辟芷兮 “辟”同“僻”,僻静、幽静
(2)来吾道夫先路 “道”同“导”,引导
(3)偭规矩而改错 “错”同“措”,举措
(4)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同“圆”
(5)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同“罹”,遭受
(6)芳菲菲其弥章 “章”同“彰”,明显、显著
(7)伏清白以死直兮 “伏”同“服”,保持
3.古今异义
(1)纫秋兰以为佩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2)春与秋其代序
古义:时序更替。
今义:代替序言的文章(多自有标题)。
(3)恐美人之迟暮
古义:代指有才德、有作为的人。一说是屈原自指,一说指楚怀王。
今义:美貌的女子。
(4)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
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
(5)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水流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6)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修长的样子。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7)自前世而固然
古义:本来就这样。
今义:承认某事,引起转折。
(8)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善于取巧。
今义:细致,精巧(多用于工艺品或诗文、书画)。
(9)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不得志,走投无路。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4.一词多义
(1)度
①何不改此度(法度、准则)
②竞周容以为度(法度)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估计)
④猿猱欲度愁攀援(度过)
⑤崔九堂前几度闻(次,回)
⑥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限度)
(2)及
①汩余若将不及兮(赶得上)
②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③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和,与)
⑤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到,到达)
⑥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推及)
⑦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追赶上)
(3)乘
①乘骐骥以驰骋兮(驾,坐)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③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
⑤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⑥宿雨乘轻屐,春寒着弊袍(著,穿)
(4)孰
①夫孰异道而相安(何,怎么)
②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成熟)
③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仔细,周详)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
⑤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什么)
(5)且
①驰椒丘且焉止息(副词,暂且)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
④河水清且涟漪(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又”)
⑤不出,火且尽(将,将要)
5.词类活用
①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②字余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取字,给……取表字)
③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④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名词用作动词,束缚、约束)
⑤步余马于兰皋兮(名词用作动词,缓行)
⑥謇朝谇而夕替(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⑦屈心而抑志兮(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⑧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⑨回朕车以复路兮(使动用法,使……回转,掉转)
⑩哀民生之多艰(为动用法,为……而悲哀)
?何方圜之能周兮(形容词用作名词,方枘,圆凿)
?固前圣之所厚(形容词用作动词,推崇,看重)
6.文言句式
(1)恐年岁之不吾与 宾语前置句
(2)肇锡余以嘉名 状语后置句
(3)謇朝谇而夕替 被动句
(4)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被动句
(5)谣诼谓余以善淫 状语后置句
(6)步余马于兰皋兮 状语后置句
(7)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句
(8)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句
附文白对译
  
…………
他强调自己与楚王同宗共祖,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的至死不能去国埋下了伏线。
灵:好、善。均:平。灵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原”字的意思。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条。
具有先天禀赋,又有后天修养,早就该立志献身干一番大事业。
以万分急迫的心情表达了自己献身君国的愿望。
珍惜青春,只争朝夕,修养高洁的志趣、纯正的品格,锻炼治国的才能。
“恐”和上文的“恐”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特别是诗人为祖国的前途而焦虑、为祖国的命运而担忧的急迫心情。
诗人愿奔走呼号,做开路先锋。
“太息”加“掩涕”,诗人极度的苦闷,难以排解,为下文定下抒情基调。
诗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原因竟然是太注意修心养性。真是让人一声长叹。
这里诗人申说了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格操守至死而不悔的决心。
诗人指斥世俗诽谤诬陷、背正趋邪、苟合取容,使自己为国为民的抱负不能施展。
诗人面对逆境,楚王昏庸、群小误国、众芳变质,矢志不渝,坚持美政理想。固守洁白操守,卓尔不群。宁可牺牲生命,承受迫害,决不随俗方圆。
诗人被疏离退身,却永葆自己高洁的品质。
这种香草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诗人把自己描绘成浑身披覆着香花和美玉的洁身好修、幽美芳香、妩媚奇特的超人,用来象征其纯洁高尚的内在美质。
诗人是孤独的,甚至是寂寞的。但他是圣洁的、高贵的,也是傲岸的。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要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要是他拥有这样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这方面和这个人相比起来都显得渺小的时候,那我们在这个人的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
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文本构建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氓》是一首叙事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离骚(节选)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离骚》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展示了自己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 赏析抒情主人公形象
任务导引
《氓》是一首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也塑造了一个鲜明的女主人公形象;而《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热忱与痛苦甚至倾注了整个生命而铸成的史诗。里面包含了诗人鲜明的个人光辉,既扎根于现实,又富有幻想色彩。学习时要注意把握诗中的主人公形象。
任务设计
1.结合《氓》这首诗歌的内容,请分析概括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答案 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纯洁善良,对氓真心实意,一片真情,且信守诺言;二是任劳任怨,婚后挑起生活重担,却毫无怨言;三是刚毅不屈,遭到丈夫遗弃,毅然离去。
2.《氓》中女主人公的心理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 ①热情,幸福。一、二章写的是女子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如“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描写的是处于热恋中的女子的情状。
②怨恨,沉痛。三、四两章文字,写的是女子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女子的言行并无什么过错,而男子却朝三暮四,纵其心欲,无所拘忌。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女子有对丈夫的怨恨、斥责,更有沉痛的人生感悟:“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③清醒,刚烈。第五章,女主人公回顾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就是她当时心理的写照,并主动喊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果断地从感情的漩涡中退身而出,冷静而觉醒,坚强而果断。
3.你认为诗歌《氓》中男主人公“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男人。
4.《离骚(节选)》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案 《离骚(节选)》一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献身理想的抒情主人公形象。(1)他身份高贵,身世美好。“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2)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3)他有着高尚的追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自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品行,并在感叹时光易逝中劝谏楚怀王“抚壮”“弃秽”“改此度”,而“乘骐骥以驰骋”。(4)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①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度”“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②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放纵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③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5.(拓展延伸)下面是一首弃妇诗,请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国风·召南·江有汜
江有汜,之子归①,不我以②!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③。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注】
①归:嫁。②不我以:不用我,不需要我。③处:忧愁。
答案 诗中的弃妇是一位自信心很强的女人。各章结句所说的“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说明她相信自己在丈夫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因而预言丈夫今日的背弃行为,日后必将在感情上受到自我惩罚。但是弃妇设想故夫日后会后悔今日的背弃行为,其中就隐含了弃妇对于夫妇关系重归于好的企盼;预言故夫今日的轻率必将招致日后的痛苦,这又泄露出弃妇恨过于爱的报复性的心态。这是她的软弱,也是她的坚强。
任务探究二 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任务导引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学习本课两首诗要注意赏析诗中的比兴手法及其作用。
任务设计
1.请赏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作用。
答案 诗歌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手法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吃苦受贫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婚后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
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的地方,“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这样既激发读者的联想,又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2.在《离骚(节选)》中,诗人描写花草香木禽鸟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 诗中描写花草香木的诗句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这些香草、香花、香木,大都象征了诗人美好的品德和高尚的节操,表现了诗人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始终保持高洁的情操,不肯同流合污的品质。诗中描写花草香木的诗句还有“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些诗句交代了诗人自己被疏远废弃的原因及被废弃后的行为。显然,诗人用自己爱好奇伟瑰丽的香蕙白芷比喻自己理想的崇高美好;在被废弃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菱叶、荷叶、荷花为衣裳,表现了诗人无论“进”“退”,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九死未悔。在描述出群邪蔽贤、自己壮志难酬时,以自古以来鹰、雕和凡鸟不能合群比喻自己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决心。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蕙”“茝”“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香木的色和香,更能为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地的幽花香草香木把人们的心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德,这就写出了诗人高大、芳洁的动人形象。
3.(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 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任务探究三 赏析诗歌的抒情手法
任务导引
抒情手法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四种。学习时要注意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认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任务设计
1.请分析《氓》叙事与抒情融合的特点。
答案 《氓》以女主人公自言自语的方式叙述她自己的婚姻悲剧。前两章回忆求婚和成亲,是叙事,叙事中带有抒彩。叙说恋爱过程时,叙事中有依恋和抚慰,有挚爱和纯情,充满着恋爱的喜悦感和幸福感。鲜明的抒彩,使得女主人公对自己恋爱生活的追忆饱含着回味不尽的甜蜜和欢欣。
后三章诉说婚后的遭遇,抒情兼有叙事,是叙事与抒情的融合。第四章第五章,就她被虐待被休弃诉说心中的悲愤,议论兼抒情,指控氓的背信弃义,倾吐满腔的愤愤不平。
第五章一章十句,连用了六个表示感叹语气的“矣”字作句尾,使得这一章的抒情性胜过了叙事性。末章是在对婚前相爱的追忆中诉说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是女主人公被遗弃后的反思,是对世间年轻姐妹们的语重心长的告诫。
在这首诗中,叙事中带有感彩,抒情强化了人物形象,诗歌的抒情性和形象性,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2.《离骚(节选)》是如何在叙事中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
答案 ①《离骚(节选)》中的叙事具有浪漫主义特征,在叙事中隐含抒情。例如:“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隐喻的叙述饱含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②诗人在行文中有着相当强烈的政治倾向,但并未直接议论、抒情,而是通过比兴的手段,使读者从具体的形象画面中感受到各色人物,并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如诗人通过比兴构建了一系列极具浪漫色彩的情节,如车马迷途、采撷芳物等,并以香草比喻贤臣。
③《离骚(节选)》叙事并非连贯、完整的,不具体、不完整的叙事成分被巧妙地镶嵌在诗人的抒情当中,如“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继而抒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接下来诗人又开始叙述朝中群小如何排挤自己,诗人以浪漫的叙事抒写了自己心中无以承受的满腔悲情,使叙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诗经·伐檀》中的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注】兮,不素餐兮!
【注】
君子,这里指奴隶主。
请分析诗歌在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答案 诗歌先叙事后抒情,先写砍伐檀树制造车子的艰苦劳动;次写伐木的奴隶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对奴隶主的愤恨与责问;最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直接抒情,用反语揭露剥削者的寄生虫本质,对奴隶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旋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声名鹊起。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节选自熊红久《端午的阳光》
材料二
屈原:风!你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正是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我没有眼泪。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眼泪有什么用呵?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节选自郭沫若《屈原》
材料三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①,受物之汶汶②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节选自《渔父》
【注】
①察察:皎洁的样子。②汶(mén)汶:污浊的样子。
1.材料一写了什么内容?请作简要概括。
答案 ①写了屈原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来由)。
②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2.材料二中的风雷电有什么意义?材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抒发情感的?
答案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材料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手法,如“风!你咆哮吧!”“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其次,运用了反复、反问等方法,也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3.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有屈原大段的语言,请分析这些语言抒发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表达了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磊落光明、正直无私、憎恶黑暗、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
【参考译文】
材料三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埃。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鱼的肚子里。怎能让玉一般的品德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污染呢?”
渔父微微一笑,敲打着船桨(离屈原)而去,唱道:“沧浪的水清又清啊,可用来洗我的系帽的带子;沧浪的水浊又浊啊,可用来洗洗我的脚。”(渔父唱完)就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素材积累——聚焦: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任何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会与家、国紧密相连。在今天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中,更需要我们凝聚爱国情怀,为民族复兴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屈原——负石而投河,行之难为者
屈原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而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地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①
[伴读]
①端午节是我国唯一一个为个人设立的传统节日。始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缓缓流淌了两千多年。在每年万物盛长的浅夏,端午节恍如亘古不变的汨罗江水,维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血脉。
谭嗣同——书剑情怀家国,经纶抱负河山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谭公临刑之前抒发的绝唱。意谓我生为变法而生,死为变法而死,一生一死是一副忠肝义胆,像昆仑那样高耸。谭公生如昆仑,死如昆仑。②“谭在狱中,意气自若,终日绕行室中,拾地上煤屑,就粉墙作书,问何为?笑曰:作诗耳。”
[伴读]
②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去者,留者,路途虽殊,目标则同,价值同高,正像昆仑山的两座奇峰一样,比肩并秀,各领千秋风骚。
施一公——婉拒千万美元回国
为施一公起名“一公”,意在希望他长大后“一心为公”,这个名字也对施一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90年,施一公到美国一流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留学。1997年4月,还未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施一公就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9年之后,他成为学校分子生物学的领军人物和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2008年,40岁的施一公拒绝了1__00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选择回国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开展自己的事业。③2015年,施一公率团队解析了超高分辨率的剪接体三维结构,被业界称为近30年来,中国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作出的最大贡献。
[伴读]
③中国的改变,需要施一公这样具有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人,这也就是我们提倡的“五四精神”。随着国家实力越来越强,我们的“梧桐树”越长越大,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金凤凰”回来筑巢。
素材运用
片段1 梁启超先生曾说:“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④”无数志士仁人以国家之任为任,以百姓之心为心,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忠诚守望、勇敢担当的精神滋养着中华儿女,以至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复兴路上,涌现出了几十年背井离乡、远离父母,把一生交给祖国,始终守望着“国之重器”的黄旭华式的科技工作者;涌现出了带领村民在恶劣环境中战天斗地、劈山凿渠,守望一方的黄大发式的村干部;涌现出了守望母亲、眷顾故土、担忧家国命运而一生泣血的余光中式的“乡愁”诗人……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同担负着复兴家国的重任。
——节选自《为国守望》
[伴读]
④大意是说,认识到责任,是成为大丈夫的前提条件;承担责任,才能成为大丈夫。
片段2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远离危险是人的本能。然而,为了阻击病魔,白衣天使离家逆行,坚守岗位,践行职责;铁路工作人员写下“请战书”,立下“疫情面前,我们就是坚固防线”的壮言;还有前后方那些忙碌的身影,或是父子,或是兄妹,或是夫妻,疫情发生后,奋不顾身投入工作岗位……“最美逆行者”的选择源自责任与担当,他们用现实的抉择告诉大家,何为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两相依。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作“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在千家万户团圆的节日里,他们缺席了与家人的相聚;在人们都“宅家”的时候,他们迎难而上,走在防疫最前线。这些人被称为“最美逆行者”,用无私无畏守护岗位职责,捍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这坚定的信念与选择中,又何尝不是根植于心的家国情怀?⑤
——节选自《家国情怀》
[伴读]
⑤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他们是新时代的精神坐标,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我们致敬时代英雄,更要努力向英雄看齐。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
不需要轰轰烈烈,也不需要大起大伏,只要身边最亲近的人每天都开心,健康快乐。——青年演员罗海琼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那些我们应怀有的“家国情怀”
三闾大夫投楚庭,芳草怀玉弗悦君。端午时节,总会勾起我们对屈原的缅怀情思。①端午,这一传统的民俗节日,因为屈原而平添了几许精神和力量、承载了几分气度和品格。我们感伤他盛年之时的壮志不酬,感念他对自己国家的殷殷关切。在屈原身上,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一种浓厚、强烈、却又令人感叹和惋惜的家国情怀。
“国”与“家”交融的观念古来就有。②虽然“国”是皇家的事,但有国才有家的观念却深入人心。百姓都希望国家能强盛,有力量、有实力为自己提供安全和丰裕的保障,知书达理之人均有“修齐治平”、参与国事的美好愿景。数千年来,众多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们,用自己的笔触抒发着爱国爱家、忧国忧民的情怀,大量挥斥方遒的著作传诵千古。他们把对文化源流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格精神的自觉坚守融入了美好的诗篇之中。屈原先生就有着“行吟江渚伤哀郢,纵向汨罗涛万顷”的苦楚和义举。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观念,是一种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高尚情操。它是使国家或民族傲然挺立,即使处于苦难困境也能获得希望的精神支柱。③“家国情怀”,是苏武留节不辱、颜真卿祭侄季明、岳飞怒发冲冠、文天祥过零丁洋式的爱国爱家,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安得广厦千万间”“但悲不见九州同”“我以我血荐轩辕”式的忧国忧民,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式的忧患意识。正是有了这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才赋予国人一种大国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奋发图强,在忧患中坚忍不拔、昂扬向上,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近代历史中,涌现出了更多抗击外虏、保家卫国的英雄儿女,他们用自己的热血谱写出一篇篇振聋发聩的醒世之言,至今依然激励着中华儿女的爱国热忱和乡土情怀。④只有在近代抗战史上,我们华夏民族才真正体会到了大“国”与小“家”的关联。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在我们的家园之时,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国破山河在”的哀痛,更有“发出最后的吼声”的爆发。从此,一种全新的家国情怀油然而生,它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逐步在国人心中固化。“国”的独立自强与“家”的宁馨安详才真正统一。
如今,我们在端午怀念屈原先生时,不禁为之有了“缘知今时盛世好,会予壮志报国兴”的感慨。⑤“家国情怀”如温厚的山泉,导出涓涓细流,浸润着每一个华夏民族、每一位华夏儿女。我们能感受到国家给予我们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我们也应当回报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团结一致地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追求情真、义明、德高、味厚的境界。⑤
[伴读]
文章以“家国情怀”作为选材立意的切入点,从传统观念挖掘出话题的意义,并结合时代赋予家国情怀以全新内涵,层次清晰,结构完整,体现了作者较强的思辨能力。再加上诗文的恰当引用,使文章在格调上显得深邃而雅致。
①开篇从耳熟能详的屈原引出话题。
②从历史观念上论证“国”与“家”的交融。
③从传统爱国观念上解释“家国情怀”。
④联系近代历史,赋予家国情怀全新的内涵。
⑤首尾呼应,以屈原收尾,发出呼吁,简洁有力。
《氓》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得分:______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24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匪我愆期    
愆:拖延。
B.以我贿迁
贿:财物。
C.渐车帷裳
渐:逐步。
D.夙兴夜寐
兴:起,指起身。
解析 C项,
渐:浸湿。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B.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C.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D.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解析 B项,“泮”同“畔”;C项,“说”同“脱”;D项,“无”同“毋”。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解析 A项,“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B项,“垣”,古今义均为“墙”。C项,“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D项,“三岁”,古义:多年,指时间。今义:指三岁的年龄。
答案 B
4.下列对两组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个“尔”相同,两个“以”相同
B.两个“尔”不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尔”相同,两个“以”不同
D.两个“尔”不同,两个“以”不同
解析 两个“尔”都是代词,代指“你”;两个“以”分别为连词,来;连词,表并列。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3分)
A.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B.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C.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D.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解析 A项,夙、夜,名词作状语;B项,贫,形容词用作名词;D项,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成黄色。
答案 C
6.下列各句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称“诗三百”。
B.“风”“雅”“颂”是《诗经》中的三部分,其中“雅”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它们合称为“诗经六义”。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是指我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也用“风骚”泛指文学。
D.《诗经》又简称《诗》,《尚书》又简称《书》,“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解析 B项,其中“风”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答案 B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用对比手法表现女主人公为心上人时悲时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描写女主人公嫁到“氓”家后辛苦劳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用“斑鸠”来作比,劝告女子不要迷恋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
(2)三岁为妇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3)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二、能力素养提升(36分)
(一)课内阅读(9分)
阅读诗歌《氓》,完成8~9题。
8.下列对诗歌《氓》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章的叙事手法颇似电影的蒙太奇,写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B.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忠厚老实。女主人公接受了氓的爱情,但婉言拒绝了男主人公急于成婚的要求。
C.在讨论婚事的过程中,男主人公表现得急躁、任性,女主人公则温柔、体贴、情深义重,并主动约定了婚期。
D.第三章写桑树枝繁叶茂,光彩鲜艳,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陶醉之情。
解析 D项,“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理解错误,这是比兴手法,引出后文女主人公对婚姻的思考,不是“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陶醉之情”。
答案 D
9.在《氓》中,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谓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谓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6分)
解析 在《氓》中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谓发生了由“氓”“子”“尔”到“士”的变化,情感也经历了由陌生、熟悉、热恋到疏远的变化。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答案 女主人公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比较疏远。当面称对方为“子”,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的想法。
“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感情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不幸后,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感情疏远,也含有嘲讽的意味。
(二)课外阅读(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0~11题。(9分)
子 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
①嗣音:传音讯。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刻画出女主人公急盼之中的矜持之态,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娇嗔之情。
B.诗中表现女主人公的动作行为仅用“挑”和“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
C.全诗三章,采用顺叙手法,让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眼前。
D.“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
解析 C项,“采用顺叙手法”错,应为“采用倒叙手法”,先写了等待时的焦急心情,然后写在哪里等待和这样焦急的原因。
答案 C
11.“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解析 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夸张,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答案 夸张。诗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女主人公强烈的情绪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13题。(9分)
四 牡
《诗经·小雅》
四牡①,周道倭迟②。岂不怀归?王事靡盬③,我心伤悲。
四牡,啴啴④骆⑤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翩翩者⑥,载飞载下,集于苞⑦栩⑧。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⑨。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⑩。
【注】
①(fēi):马行走不停的样子。②倭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③靡盬(ɡǔ):征役没有休止。④啴(tān)啴:喘息的样子。⑤骆:白毛黑鬣的马。⑥(zhuī):鹁鸪。⑦苞:草木丛生。⑧栩:树木名称。⑨骎(qīn)骎:马快速奔跑的样子。⑩谂(shěn):思念。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章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的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
B.马儿气喘吁吁地在迂回遥远的道路上奔跑是缘于“王事靡盬”,我的“伤悲”和“不遑启处”也是因为“王事靡盬”。
C.鹁鸪鸟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和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增加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D.诗歌没有采用赋的手法,而是借景抒情,用鹁鸪鸟的自由自在与马的累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衬托出人的疲劳烦恼。
解析 D项,“没有采用赋的手法”理解错误,诗歌采用了赋的手法,铺陈了“我”的伤悲和“怀归”之情。
答案 D
13.有人说这首诗的关键诗句是“我心伤悲”,也有人说是“岂不怀归”,还有人说是“将母来谂”。你认为是哪一句并简要说明原因。(6分)
解析 这三句在诗中有一定的联系,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只要在尊重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分析,都可以。
答案 “我心伤悲”是全诗的关键句,首章奠定伤悲的基调,其余四章都是对“伤悲”情绪的具体补充。无论是“怀归”还是“将母来谂”都是“伤悲”的具体表现。(或:“将母来谂”,篇末揭旨,是全诗的关键句,是诗人“怀归”和“伤悲”的最根本原因。)
(三)语言表达(9分)
14.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3分)
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答案 (示例)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15.请仿照例句,为《氓》拟一个赏析性题目。(2分)
例句: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诗经·采薇》赏析
答案 (示例)一曲妇女的悲歌——《卫风·氓》赏析
(或)无处申诉的哀苦和决绝的心志——《卫风·氓》赏析
16.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诗经》读书交流会。主题是“《诗经》鉴赏”。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④不超过60字。(4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一般“开场白”应达到拉近距离、建立信任、引起兴趣的目的。因为本题要求写的是“读书交流会”的开场白,所以写作时首先要明确交流的主题,点明是“《诗经》鉴赏”;然后指出《诗经》的优秀之处,吸引听众,激发听众的兴趣;最后发出号召,号召学生积极参与。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答案 (示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经典名句脍炙人口,耐人寻味,让我们走进《诗经》,去欣赏其中无穷的璀璨与绚丽吧。
《离骚(节选)》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得分:______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24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解析 C项,“汩”应读“yù”。
答案 C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岌岌,高耸的样子。佩,佩带。
B.“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泽,污浊。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
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朕,通常指皇帝的自称。复路,回原路。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虽,即使。惩,惩罚。
解析 B项,泽,润泽;C项,朕,我,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D项,惩,因受创而戒止。
答案 A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3分)
A.名余曰正则兮
B.字余曰灵均
C.固前圣之所厚
D.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
解析 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推崇,看重;其他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3分)
A.怨灵修之浩荡兮
B.伏清白以死直兮
C.春与秋其代序
D.固时俗之工巧兮
解析 A项,浩荡:古义,荒唐;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C项,代序:古义,时序更替;今义,代替序言的文章(多自有标题)。D项,工巧:古义,善于取巧;今义,细致,精巧(多用于工艺品或诗文、书画)。
答案 B
5.下列各句中没有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3分)
A.恐年岁之不吾与
B.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C.背绳墨以追曲兮
D.长余佩之陆离
解析 A项,宾语前置句。B项,被动句。D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 C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①又申之以揽茝  ②竞周容以为度
③乘骐骥以驰骋兮 ④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③④均为连词,表目的,来;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把。
答案 B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为人生多灾多难而哀伤,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因走投无路而烦闷失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崇仰真理,当仁不让,有强烈的道德觉醒意识(诗人当仁不让,自荐充当楚国政治的引路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忳郁邑余侘傺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3)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二、能力素养提升(36分)
(一)课内阅读(9分)
阅读课文,完成8~9题。
8.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善于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如“冠之岌岌,佩之陆离”,有力地突出了诗人高洁的品质。
B.“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写出了诗人后悔的心情,如此昏庸的君王,如此奸佞的小人,怎能与之为伍呢,故诗人决定返回原路,即不同流合污。
C.该诗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崇高的理想,峻洁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D.该诗不仅有揭露,有谴责,有决不向反动势力屈服和不变志从俗的坚强决心,还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感。
解析 B项,“后悔的心情”错。这里写出了屈原的矛盾犹豫。留下,自己的理想不被理解,而且惨遭迫害;选择离开的话,与他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容。所以诗人在犹豫彷徨。
答案 B
9.《离骚(节选)》一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6分)
答案 ①押韵。根据上古音韵系统,“离骚”是隔句用韵的。因为语言变化,我们今天难以发现押韵。不过,有些诗句还是能发现的,如“暮”“度”“路”“心”“淫”“然”“安”“诟”“厚”等。
②普遍使用“兮”字。“兮”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在节选部分,“兮”多用在上句尾,两句合起来表达完整的意思。“兮”字的使用,增强了停顿,舒缓了语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③使用对偶句。“离骚”的句式长短不一,但由于使用了对偶的手法,呈现出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状态。如“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
(二)课外阅读(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0~11题。(9分)
涉江(节选)
屈 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虚构了一个境界,塑造了一个奇伟的形象,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也达到了完美和谐。
B.选段交代了屈原涉江的原因,即“世溷浊”而“莫余知”的楚国的现实。
C.“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重华”即古代的明君舜,该句表现了屈原“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并反衬出现实中楚怀王的昏庸。
D.“登昆仑兮食玉英”承接上文的披奇服、驾青虬、结重华、游瑶圃等,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崇高的艺术形象,而且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
解析 C项,应是表现了屈原渴望国君清明的心情,而不是“‘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
答案 C
11.诗人细致地描写他的奇特服饰“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珮宝璐”,其作用是什么?(6分)
答案 诗人采用了象征手法,用奇特服饰来表现自己的志行,表现自己高洁的品质。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13题。(9分)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以沅、湘之长来比喻诗人屈原的怨恨之深,把自己的感情和态度和盘托出。
B.诗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
C.后两句诗人调转笔锋,写日暮秋色。此时正是秋天时节,又是黄昏日落之时,秋风袅袅,落叶萧萧,更给人一种愁怨的感觉。
D.这首诗运用了独特的表现方法,四句中有三句是写景,最后以景作结,这样表现,其妙处就在于虚中见义,景中见情。
解析 A项,“把自己的感情和态度和盘托出”错,此处只是单纯的叙述。
答案 A
13.李瑛《诗法易简录》赞之:“第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请分析第三、四句的妙处。(6分)
解析 第三、四句写诗人眼前所见之景,以景载情,诗人悠悠不尽的情思尽蕴景中。季节是“秋风起”的深秋,时间是“日暮”,景色是“枫树林”,这些萧瑟之景,暗蕴屈原的幽怨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同情。
答案 第三、四句以景结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枫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原的哀怨和作者对屈原的同情,显得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三)语言表达(9分)
14.适当增删词语,将下列几句话重组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3分)
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②《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
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④“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
解析 重组后的句子必须是一个单句,即只有一套主谓结构。
答案 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求索”精神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不朽诗篇《离骚》中的诗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5.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就要到了,学校准备举办“端午节晚会”,请你以晚会主持人的身份,在横线上写一段开场白。(3分)
要求:①主题鲜明,语言生动;②80字左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晚上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面请欣赏晚会的精彩节目。
解析 端午节晚会的开场白,要开门见山,扣住端午节的特点组织语言,如它的来历——屈原的故事,它的庆祝方式——吃粽子、赛龙舟等。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答案 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走来,他那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今晚,让我们用青春的旋律、美妙的舞姿、动人的歌声,欢度民族的传统节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中国文化符号的调查显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外国公民有着比较统一的认识,即长城和龙;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符号,__①__,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令人震惊的新式建筑等。诚然,文化符号有助于中国__②__,为外国民众所认识,但是它也限制了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全面认识。应该让外国民众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不同侧面,以便__③__。
解析 根据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①处应填“他们的认知普遍比较分散”;根据前后内容一致的原则,②处应填“在世界传播自己的文化”;③处是总结全文,应填“全面了解中国文化”。
答案 ①他们的认知普遍比较分散 ②在世界传播自己的文化 ③全面了解中国文化(共88张PPT)
1 氓 离骚(节选)

一、知背景
《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①春秋时期生产力还相当落后,妇女在家庭中经济上不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将她抛弃。当时作为封建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形态也逐步形成,妇女的恋爱和婚姻常常受到礼教的束缚、父母的干涉和习俗的责难,这些方面进一步形成了对妇女的精神桎梏。《卫风·氓》这首诗正是反映了一个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
[伴读]
①这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二、拓知识
1.《诗经》②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伴读]
②《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2.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是赋、比、兴、风、雅、颂的合称。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③
[伴读]
③举几个例子,大家可以自己补充。
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按音乐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指十五国风,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的精华。“雅”分大雅、小雅④,共105篇,大多是周代贵族所作的乐歌,也有一部分民歌。“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曲。
[伴读]
④有一副对联,大家能看出其中妙处吗?
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正是因为雅分大雅和小雅。
三、明文体
四言诗
“四言”指四字组成的诗句。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体。
四言诗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除楚辞外,其他诗作出现不多。西汉一朝虽也有五言体兴起于民间歌谣,但文士之作,大体还是用四言体。但东汉之后,五言诗很快取代了四言诗的地位,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如三国时期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同时,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⑤:“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们至今吟诵不绝。
[伴读]
⑤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都是四言诗佳作。
四、理基础
1.记字音
méng
chī

guǐ
yuán
qiān

shì
jiù

tuō
shāng

pàn
qiāng
dān
jiān
zài


2.通假字


不要


摆脱、脱身


边、岸
3.古今异义
到,到达。
两个词,以,把;为,当作。
多年,指时间。
4.一词多义
qiāng,愿,请
搀扶
助词,不译
将领
率领
没有
倒下
浪费
退下

助词,无实义
言语、言论

介词,把
连词,来
介词,用
介词,凭借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目的,来
5.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数词用作动词,不专一、有二心
数词用作动词,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形容词用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形容词用作动词,变成黄色
6.文言句式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判断句 “匪”表示否定的判断
判断句 “匪”表示否定的判断
宾语前置句 即“以秋为期”
⑥诗篇以回忆往昔的方式,从当初“氓”来求婚的“蚩蚩”之态和殷殷之情着笔。
⑦订婚前称男子为“氓”,订婚之后称“子”,这位女子真是天真善良、单纯热情啊。
⑧女子此时殷切的盼望和真挚的相思,正为后文的遭遇巧设了铺垫和衬托,也许此时的热望与思念正预示着她的悲剧。
⑨“其叶沃若”象征男女新婚后的浓情蜜意,说明刚刚结婚之后由于年轻女子的体态与美貌,使得他们曾一起度过了一段“沃若”甜蜜的日子。
⑩这岂止是痛苦的悔恨,简直就是血泪的呐喊。
?女子变得衰老,男子也情意衰竭,这位当年“蚩蚩”的男子,现在却一反当初的虔诚之态。
?短短几句,从时空两个方面表现了弃妇的任劳任怨和勤劳不怠。
?一个痴情的女子,结婚之后一心不二,忠于爱情,勤于家务,但这最终无法逃脱被人遗弃、遭受嘲笑的厄运。这是多么不公平的现实啊!
?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
?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
离 骚(节选)
一、识作者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字灵均。战国楚国人,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具有远大目光,主张与强秦对抗。后因受小人陷害,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
“楚辞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他。
[伴读]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二、知背景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__、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到汉北。此间创作了《离骚》。?
[伴读]
?贾谊在《吊屈原赋》中,这样描写屈原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
?《离骚》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首扣人心弦的政治抒情诗。
三、明文体
楚辞体?
楚辞体是战国中晚期楚国的屈原等诗人吸收民歌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其特点是结构宏伟、想象丰富、句式灵活,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屈原、宋玉等为这一诗体的代表作家,因该诗体代表作品以《离骚》为最,所以这种新体诗又名“骚体”。
[伴读]
?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开启了我国诗史上的第二个春天。
四、拓知识
《离骚》是屈原最宏伟的诗篇,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全诗共373句,2
477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理基础
1.记字音

zōu
gēng
yín
jiàng
kuí
zhào

zhǐ


qiān



kuā

jiǎn
suì
xiāng
chǎi
zhuó
miǎn
tún
chà
chì

zhì
yuán
gòu
gāo
2.通假字


僻静、幽静


引导


举措




遭受


明显、显著


保持
3.古今异义
把……当作。
时序更替。
代指有才德、有作为的人。一说是屈原自指,一说指楚怀王。
荒唐。
随水流而消逝。
修长的样子。
本来就这样。
善于取巧。
不得志,走投无路。
4.一词多义
法度、准则
法度
估计
度过
次,回
限度
赶得上
趁着
比得上
和,与
到,到达
推及
追赶上
驾,坐
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冒着
趁着
登上
著,穿
何,怎么
成熟
仔细,周详

什么
副词,暂且
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
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又”
将,将要
5.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名词用作动词,取字,给……取表字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名词用作动词,束缚、约束
名词用作动词,缓行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为动用法,为……而死
使动用法,使……回转,掉转
为动用法,为……而悲哀
形容词用作名词,方枘,圆凿
形容词用作动词,推崇,看重
6.文言句式
(1)恐年岁之不吾与 
(2)肇锡余以嘉名 
(3)謇朝谇而夕替 
(4)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5)谣诼谓余以善淫 
(6)步余马于兰皋兮 
(7)不吾知其亦已兮 
(8)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被动句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附文白对译
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文本构建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氓》是一首叙事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离骚(节选)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离骚》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展示了自己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 赏析抒情主人公形象
任务导引
《氓》是一首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也塑造了一个鲜明的女主人公形象;而《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热忱与痛苦甚至倾注了整个生命而铸成的史诗。里面包含了诗人鲜明的个人光辉,既扎根于现实,又富有幻想色彩。学习时要注意把握诗中的主人公形象。
任务设计
1.结合《氓》这首诗歌的内容,请分析概括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答案 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纯洁善良,对氓真心实意,一片真情,且信守诺言;二是任劳任怨,婚后挑起生活重担,却毫无怨言;三是刚毅不屈,遭到丈夫遗弃,毅然离去。
2.《氓》中女主人公的心理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 ①热情,幸福。一、二章写的是女子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如“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描写的是处于热恋中的女子的情状。
②怨恨,沉痛。三、四两章文字,写的是女子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女子的言行并无什么过错,而男子却朝三暮四,纵其心欲,无所拘忌。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女子有对丈夫的怨恨、斥责,更有沉痛的人生感悟:“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③清醒,刚烈。第五章,女主人公回顾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就是她当时心理的写照,并主动喊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果断地从感情的漩涡中退身而出,冷静而觉醒,坚强而果断。
3.你认为诗歌《氓》中男主人公“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男人。
4.《离骚(节选)》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案 《离骚(节选)》一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献身理想的抒情主人公形象。(1)他身份高贵,身世美好。“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2)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3)他有着高尚的追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自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品行,并在感叹时光易逝中劝谏楚怀王“抚壮”“弃秽”“改此度”,而“乘骐骥以驰骋”。
(4)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①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度”“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②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放纵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③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5.(拓展延伸)下面是一首弃妇诗,请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国风·召南·江有汜
江有汜,之子归①,不我以②!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③。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注】
①归:嫁。②不我以:不用我,不需要我。③处:忧愁。
答案 诗中的弃妇是一位自信心很强的女人。各章结句所说的“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说明她相信自己在丈夫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因而预言丈夫今日的背弃行为,日后必将在感情上受到自我惩罚。但是弃妇设想故夫日后会后悔今日的背弃行为,其中就隐含了弃妇对于夫妇关系重归于好的企盼;预言故夫今日的轻率必将招致日后的痛苦,这又泄露出弃妇恨过于爱的报复性的心态。这是她的软弱,也是她的坚强。
任务探究二 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任务导引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学习本课两首诗要注意赏析诗中的比兴手法及其作用。
任务设计
1.请赏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作用。
答案 诗歌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手法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吃苦受贫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婚后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
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的地方,“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这样既激发读者的联想,又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2.在《离骚(节选)》中,诗人描写花草香木禽鸟的用意是什么?
地,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菱叶、荷叶、荷花为衣裳,表现了诗人无论“进”“退”,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九死未悔。在描述出群邪蔽贤、自己壮志难酬时,以自古以来鹰、雕和凡鸟不能合群比喻自己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决心。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蕙”“茝”“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香木的色和香,更能为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地的幽花香草香木把人们的心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德,这就写出了诗人高大、芳洁的动人形象。
?
3.(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 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任务探究三 赏析诗歌的抒情手法
任务导引
抒情手法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四种。学习时要注意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认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任务设计
1.请分析《氓》叙事与抒情融合的特点。
答案 《氓》以女主人公自言自语的方式叙述她自己的婚姻悲剧。前两章回忆求婚和成亲,是叙事,叙事中带有抒彩。叙说恋爱过程时,叙事中有依恋和抚慰,有挚爱和纯情,充满着恋爱的喜悦感和幸福感。鲜明的抒彩,使得女主人公对自己恋爱生活的追忆饱含着回味不尽的甜蜜和欢欣。
后三章诉说婚后的遭遇,抒情兼有叙事,是叙事与抒情的融合。第四章第五章,就她被虐待被休弃诉说心中的悲愤,议论兼抒情,指控氓的背信弃义,倾吐满腔的愤愤不平。
第五章一章十句,连用了六个表示感叹语气的“矣”字作句尾,使得这一章的抒情性胜过了叙事性。末章是在对婚前相爱的追忆中诉说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是女主人公被遗弃后的反思,是对世间年轻姐妹们的语重心长的告诫。
在这首诗中,叙事中带有感彩,抒情强化了人物形象,诗歌的抒情性和形象性,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2.《离骚(节选)》是如何在叙事中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
答案 ①《离骚(节选)》中的叙事具有浪漫主义特征,在叙事中隐含抒情。例如:“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隐喻的叙述饱含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②诗人在行文中有着相当强烈的政治倾向,但并未直接议论、抒情,而是通过比兴的手段,使读者从具体的形象画面中感受到各色人物,并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如诗人通过比兴构建了一系列极具浪漫色彩的情节,如车马迷途、采撷芳物等,并以香草比喻贤臣。
3.(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诗经·伐檀》中的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注】兮,不素餐兮!
【注】
君子,这里指奴隶主。
请分析诗歌在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答案 诗歌先叙事后抒情,先写砍伐檀树制造车子的艰苦劳动;次写伐木的奴隶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对奴隶主的愤恨与责问;最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直接抒情,用反语揭露剥削者的寄生虫本质,对奴隶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旋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声名鹊起。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节选自熊红久《端午的阳光》
材料二
屈原:风!你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正是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我没有眼泪。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眼泪有什么用呵?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节选自郭沫若《屈原》
材料三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①,受物之汶汶②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节选自《渔父》
【注】
①察察:皎洁的样子。②汶(mén)汶:污浊的样子。
1.材料一写了什么内容?请作简要概括。
答案 ①写了屈原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来由)。
②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2.材料二中的风雷电有什么意义?材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抒发情感的?
答案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材料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手法,如“风!你咆哮吧!”“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其次,运用了反复、反问等方法,也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3.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有屈原大段的语言,请分析这些语言抒发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表达了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磊落光明、正直无私、憎恶黑暗、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
【参考译文】
材料三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埃。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鱼的肚子里。怎能让玉一般的品德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污染呢?”
渔父微微一笑,敲打着船桨(离屈原)而去,唱道:“沧浪的水清又清啊,可用来洗我的系帽的带子;沧浪的水浊又浊啊,可用来洗洗我的脚。”(渔父唱完)就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