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大堰河——我的保姆
再别康桥
话题链接——母爱如水
一、字之源
【字源演变】
很多人将楷书“母”字中间两点以一竖笔代替,这种写法是不严谨的。
一个妇女跪坐着,胸前有一对乳房,这是母亲的象征。本义是“母亲”。也作“女性的长辈”(如“祖母”“伯母”等)、“雌性的”(如“母畜”)讲。
【成语链接】
含辛茹苦:茹,吃。经受艰辛困苦。也说茹苦含辛。语出宋·苏轼《中和胜相院记》:“佛之道难成,言之使人悲酸愁苦……无所不至,茹苦含辛,更百千万亿年而后成。”
意思是,经历了无数次的辛苦历练而后才成功。学习亦如此。
舐犊之爱:母牛舔小牛表现对它爱护。比喻对子女的疼爱。亦作“舐犊之念”“舐犊之私”“舐犊情深”。
画荻教子:荻,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宽条状披针形,花紫色,生长在水边。
用荻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语出《宋史·欧阳修传》:“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外,母亲的教导有方也是一个促使他成长的原因。
二、句之美 想起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
1.重缝不忍轻移拆,__上有慈母旧线痕。——清·周寿昌《晒旧衣》
品读
由于年深月久,又曾穿着过,绨袍的领子和襟袖已经破旧,虽然如此,诗人并无将它抛弃之意,如今睹物思人,诗人还依稀感觉绨袍上残留着母亲的余温。这件旧衣上一针一线对儿子而言,都饱含着母亲的爱心,为人子者怎能忍心拆断这爱的丝线呢?诗人的不忍拆移,正表明了对母亲的无比珍重和深情怀念。
2.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唐·李商隐《送母回乡》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万千诗词,皆不如此句悲恸诲人也。
品读
报答母爱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此都做不到,母亲对自己养育之恩都无法报答,人生在世还能追求其他的东西吗?
3.暗中时滴思亲泪,
只恐思儿泪更多!——清·倪瑞璿《忆母》
时人评:倪瑞璿,江南宿迁人,徐起泰继室。柔顺供职,妇德也,独能发潜阐幽,诛奸斥佞,巾帼中易有其人耶?每一披读,肃然起敬。
品读
这两句写自己对母亲的思念,进而又推想出母亲对自己更加思念。这样一写,就把意思写得深入感人了。这里给人们的感觉则是,不仅女儿对母亲有深挚的感情,母亲对女儿亦有同样的感情,母女之深情便跃然纸上了。
三、诗之韵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一个“密”字,道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一个“新”字,道出了母亲心中的思念和关怀。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一个“喜”字,包含了母亲对儿子无尽的关怀和怜爱、思念和期望,是第一句的最好注脚。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疼儿之语声声在耳,让人心碎,怎忍在母亲面前为旅途劳顿而发怨言。可谓情真意切,语浅情浓。
全诗质朴无华,没有一点矫饰,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
赏读
这是一首表现骨肉亲情的诗作。诗中通过描述久别回家的游子与母亲相见时的情景,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诗中着意表现的母子之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抽象的叙写上,而是借助衣物、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等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两句写儿子心中惭愧自己没有尽到孝敬母亲的责任,不敢向母亲诉说那一路的风尘,这里通过直抒诗人的惭愧心情表达出母子之间的深情。除了惭愧之外,此处也含有担心直言远行的劳顿会使母亲更加心疼的含意,因此“不敢叹风尘”,自然也蕴含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味。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识作者
卓越的民族诗人——艾青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狱中从事创作活动。193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大堰河》,其自传性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作。抗战时期写了长诗《向太阳》《火把》,新中国成立后又写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①
[伴读]
①艾青说:“我的一生都在探索。”在漫长的道路上坚持探索、吹号行进的诗人与作品,尽管常常会几经斫丧,但终将显示其旺盛的活力——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
二、知背景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
1932年诗人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12日,艾青和其他12名青年遭到逮捕,国民党反动派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控告这些手无寸铁的青年“颠覆政府”,艾青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大堰河——我的保姆》即写于诗人在监狱的日子里。当他看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了这首赞颂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诗篇。②
[伴读]
②艾青的诗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三、拓知识
自由诗
自由诗是诗体的一种,是在节数、行数、字数、音韵等方面都较为自由的诗,
它不受格律的约束,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在形式上自由变化,但要有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创始人为美国诗人惠特曼,他的《草叶集》就是用自由诗体的形式写的。我国“五四”以来十分流行这种诗体。
艾青的许多诗歌,长短不拘,形式不论,属于自由诗的范畴。③
[伴读]
③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以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的创造,和众多的新诗人们一起,巩固了自由诗在我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
四、理基础
1.记字音
①大堰河(yàn)
②火钵(bō)
③忸怩不安(ní)
④咒语(zhòu)
⑤荆棘(jīng)
⑥天伦之乐(lún)
⑦炖肉(dùn)
⑧叱骂(chì)
⑨碾米(niǎn)
⑩冰屑(xiè)
2.识字形
①
②
③
④
3.辨词义
(1)熟识·熟悉
[辨词]
熟识:对某人认识得比较久,或对某种事物了解得比较透彻。多用于具体的人或有形的物。熟悉:了解得清楚,清楚地知道。既可用于具体的人或物,也可用于抽象的事物。
[选词]
①这次是和熟识的老朋友合作,他心里充满了自信和期待。
②他从事金融业近十年,对美国资本市场及其运作非常熟悉。
(2)养育·抚育
[辨词]
养育:抚养和教育。一般用于人。抚育:照料、教育儿童,使健康地成长;照管动植物,使很好地生长。使用范围广。
[选词]
①父母养育子女固然是责任,但子女孝敬父母更是理所应当。
②防治病虫害是幼苗抚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经常检查,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及时防治。
4.积成语
[语境呈现]
①在我以后的日子里,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年迈的父母,让他们年迈的身体和心理,充满些许慰藉,享受一些天伦之乐。
②在屠维岳的锋芒逼人的眼光下,这张长方脸儿上渐渐显现了忸怩不安的气色。
[释义]
①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
②忸怩不安:形容不大方、羞惭、不好意思的样子,心里慌乱。
再别康桥
一、识作者
新月诗人——徐志摩④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著名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作家,1918年赴美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21年转入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深造,受到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影响,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次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与闻一多、朱湘等倡导“格律诗”写作,成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⑤的一夜》《猛虎集》,死后,由陈梦家编辑出版《云游集》。
[伴读]
④胡适曾经说:“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
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爱,
自由,美。”
⑤“翡冷翠”是徐志摩对佛罗伦萨的中文翻译,很有诗意,也符合古城的气质。
二、知背景
诗歌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徐志摩先生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星星黄花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⑥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诗。
[伴读]
⑥徐志摩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三、拓知识
自由体新诗⑦
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诗歌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的限制,较为自由。每一行诗的字数,每一节诗的划分,每一首诗的节奏和韵律都没有固定的格式。它一般是根据作者的内在情感的起伏变化安排诗歌意象和诗歌语言的节奏韵律。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这种无诗歌形式束缚的自由使得它成为当代最流行的一种诗体,也成为诗歌爱好者们比较乐于接受的一种诗体。
[伴读]
⑦艾青的《光的赞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都是自由体新诗的优秀之作。不妨找来读读。
四、理基础
1.记字音
①榆阴(yīn)
②漫溯(sù)
③长篙(gāo)
④青荇(xìng)
⑤斑斓(bān
lán)
⑥笙箫(shēng)
2.识字形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3.辨词义
(1)沉淀·积淀
[辨词]
都有“沉积下来”的意思,都可作名词。“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用于指习俗、文化等。
[选词]
①情感需要沉淀,才能写出好诗。
②一座好的园林,是民族文化积淀的象征。
(2)斑斓·斑驳
[辨词]
“斑斓”指色彩错杂灿烂,多指鲜艳颜色的花衣服、艳丽的羽毛兽皮等。它可搭配成五彩斑斓、斑斓色彩。“斑驳”着重指颜色花纹相杂,一般指一种颜色杂有别的颜色或颜色深浅不一,花花搭搭,如树影、布满渍痕的墙壁等。它可搭配成斑驳的黑影、斑驳的旧画等。
[选词]
①宜章县杨梅山镇香花村仍残留下一堵断墙,青砖斑驳,苔藓密布。
②秋日里树叶变黄变红,变得斑斓多姿,装点了城市、村庄等各个角落。
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文本构建
大堰河——我的保姆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再别康桥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抒情诗。诗人重游康桥,浮想联翩,在似幻非幻的梦境里流连,情随景迁,激荡起内心深处的层层涟漪。在波光与星光的辉映中,融入了诗人的性灵,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眷恋。
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 赏析诗歌塑造的形象
任务导引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之作。这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上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普通农妇的颂歌。《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展现出意境美、诗意美。学习时要学会赏析两首诗歌塑造的不同形象。
任务设计
1.作者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刻画了大堰河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答案 ①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
②大堰河是善良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安天乐命,质朴乐观。
③大堰河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同样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④大堰河是博大的,她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她梦想能“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这个原本不太高的希望即使只能是“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她也心满意足了。
⑤大堰河是悲苦的,贫苦、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取了她的健康,四十几岁就“含泪的去了!”
大堰河就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
2.《再别康桥》的意象之美是值得细细品鉴的,请赏析诗人笔下的意象。
答案 ①云彩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巧妙地运用“云彩”这一意象,表面上表现了诗人的洒脱,实则更加浓烈地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不舍。
②金柳
在诗中,诗人把金柳活化成了“新娘”,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之重。
③笙箫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一词表面上看是没有任何声音,是安静的,但诗人却用“笙箫”来进行表达,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伤感与低沉。
④青荇
诗人将青荇比喻为人,赋予了青荇鲜活的生机。诗人巧妙地利用青荇这种柔美、轻盈的姿态,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眷恋与不舍,就像对待情人的不舍那般真切。
⑤天上虹和波光
诗人用“天上虹”比喻潭水,用“天上虹”比喻自己的梦想,将潭和梦通过“天上虹”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天上虹”既是绚丽多彩的又是破碎飘零的,表现出了诗人的凄凉的心境。“波光”是由于太阳的折射作用在水面上形成的,它虽然美丽夺目,但是毕竟是幻影,所以很难把握,诗人利用波光构建了一种缥缈的、神秘的景色,通过对绚丽、美妙的景色的描绘更加反衬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景与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请简要概括《再别康桥》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案 一个情如云飘逸、如柳柔美、如水清柔的,对康桥充满无限爱恋,对往昔生活充满美好憧憬,对眼前的离别深感无可奈何的青年诗人形象。
4.(拓展延伸)阅读下面徐志摩的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请简要概括诗中日本女郎的形象。
答案 开头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写出了日本女郎似有不少话想说而又羞于启齿,于是含情脉脉地低头鞠躬。那种欲言又止的举动,正表现了日本女性的贤淑、温存与庄重。第二句用一个比喻“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以水莲花在凉风吹拂下的颤动作比,突出了水莲花柔媚的风致,进而刻画出了日本女郎的娴静与纯美,衬托了日本女郎在离别时内心的痛楚,气氛孤单凄凉。
任务探究二 品读诗歌抒发的情感
任务导引
诗歌是富有感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感情充沛,真挚亲切;《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学习时要注意品读这两首诗歌抒发的情感。
任务设计
1.《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诗人先写大堰河得名的原因及大堰河与自己的关系,表达了诗人的怀念与痛悼;接着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质,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尊敬、眷恋与感激;然后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写出了诗人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对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的揭露与控诉;最后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献诗,使“大堰河”的含义更加广泛了,她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诗人对她的讴歌和赞美,实质上是对广大劳动妇女的讴歌和赞美。
2.《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呢?
答案 ①对康桥的爱和依恋。如“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对康桥浓烈的爱;“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
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
;“夏虫也为我沉默”,交织着依恋、无奈、
惆怅等复杂感情。
②爱情世界的影子。在作者心中,“河畔的金柳”这美好的景象,就是作者追求自由婚姻、美好伴侣的代表,“作别西天的云彩”既象征了诗人不忍离开这美丽的康河,也令诗人想到了恋爱的分手和离别。
③“梦”破灭的沉痛和彷徨。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徐志摩的理想随着现实不断发生着变化,受“五四”思潮的影响,他赴英国剑桥学习,寻求改变中国现实的药方,实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但是现实给了他沉重的打击。“梦境”中的美好向往,现实中的苦痛和挣扎,理想主义的狂热和虚无,是作者此时真实心态的流露。
3.(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树
艾 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
这首短诗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结合诗歌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案 1940年,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首诗不是只写树的生存景观,而是在写一种社会的、人民的生存景观,更是在写当时中华民族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精神。
人们之间,似乎是彼此孤离着,但这只是生活的表层景观,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就像泥土覆盖下的根一样。
诗人赋予那些生长在大地上的一棵棵树以活生生的性格,把它们作为一个伟大民族正在团结并凝聚成坚强力量的象征。
任务探究三 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任务导引
艾青追求诗的散文化,把现代自由体诗推向新的历史高度;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借鉴西方诗歌形式,融入中国传统格律,进行了新诗格律化的尝试。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差异。
任务设计
1.《大堰河——我的保姆》脍炙人口,是现代诗歌的名篇,请赏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 ①大量排比:细致刻画大堰河的形象,表达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
如第4节,诗中连用八句“在……之后”,八个细节,八个叙实性意象,一方面表现了大堰河繁重的家务劳动,赞美了她勤劳的品质,另一方面刻画了大堰河对乳儿的关心是每时每刻的,赞美了她美好善良的心灵。如第7节,诗中连用六句“她含着笑,……”,一方面表现了大堰河为了生计勤奋劳苦的生活境况,另一方面表现了大堰河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对待生活的希望与憧憬。
总之,诗歌中排比的使用,不仅细致地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乐观的性格,也以整齐的形式、鲜明的节奏、酣畅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对大堰河乃至大堰河般的劳动人民的歌颂与赞美。
②反复呼告:抒发诗人真情,讴歌保姆对乳儿的至爱。
反复,如第7节的“她含着笑,……”,作为劳动妇女的大堰河没有对苦难生活的抗争,只有任劳任怨的劳动,她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含着笑”的,生活的乐观冲淡了生活的苦难,这种乐观感染了诗人,使诗人认识了苦难劳动人民高贵的灵魂,使诗人唱出了对大堰河般的保姆的赞歌。
除了反复,文章还使用了呼告的手法。诗人反复地呼唤大堰河的名字达15次之多。这种修辞手法,除了能造成反复复沓的音节效果外,更是诗人对大堰河有一种强烈的赞美之情的表现。
③强烈对比:展示诗人异化情感,揭示诗人的反叛精神。
如诗歌在第6节首尾两次强调了诗人回到家里的感受。为什么诗人对大堰河是如此的亲切,如此依恋,而回到自己真正的家时却是如此的“忸怩不安”、做了“新客了”?这是因为他早就把大堰河当作了自己的母亲,所以诗人反复称自己是大堰河的儿子;而家里对他的冷漠,更增加了他与地主家庭的疏离。一个依恋,一个疏离,一个是“儿子”,一个是“新客”,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这一对比,正是诗人情感异化的表现,是诗人反叛精神的揭示。
2.《再别康桥》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情的?请加以分析。
答案 ①比喻。诗人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
,这样不仅赋予了寻常事物以炫目的美丽,更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景中寄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②叠字。诗歌首节写久违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像是怕惊醒一个美好的梦,诗人刻意连用三个“轻轻”作叠字,为晚照下的康桥铺垫宁静美的基调,也突出了自己对康桥的惜别深情。
③反复。诗人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悄悄”等词语,情感上有了呼应,音律上形成回环。诗人惜别时细腻的情感得以表现,同时也有一种唯美的效果。
④顶针。第6节两处“沉默”形成首尾联珠的效果。由夏虫的沉默扩展到整个康桥的沉默,这种蝉联,让人有无边的遐思,最为沉默的或者就是惜别的诗人自己。
3.本课两首现代诗在语言上分别有什么特色?
答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用平实的陈述和铺排,展示了画面一样的情景,诗人抓住了一些看似简单甚至有点粗糙却意象丰富的片段,使大堰河亲切、勤劳、慈祥、善良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再别康桥》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4.本课两首诗的诗歌形式有何不同?
答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全诗十三节,少则三四行一节,多则十多行一节;少则每行两字,多则每行二十二个字。全诗不押韵,但有多节诗歌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
而《再别康桥》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步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建筑美,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作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
5.(拓展延伸)以《偶然》为例,试述“新月派”诗歌“三美”主张。
偶 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答案 (示例)音乐美: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如:“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读起来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建筑美:“你/我”或是“偶尔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逢在黑夜的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是“对立”式的情感态度,构成建筑美。
绘画美:“云”与“水”、“你”与“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富有美感。
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 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材料二
镜 子
艾 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为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
谁都从中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有的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材料三
艾青曾写道:“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在他的诗歌中,尽管不乏某些或过于切近时事或过于凌虚的篇什,但作为代表他主要成就的诗篇,往往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那种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总是伴之新奇的联想、想象、意象、象征而来,造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此外,艾青还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加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又经提炼而成的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以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的创造,和众多的新诗人们一起,巩固了自由诗在我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艾青还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他的诗能面对世界发言,他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是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人。
——节选自杨匡汉《艾青评传》
1.阅读材料一,回答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答案 诗人通过抒写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和向往,借助歌颂黎明——光,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2.材料二《镜子》这首诗歌中的“镜子”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请结合原诗简要赏析。
答案 本诗中的“镜子”是直言刚烈之士的典型,“平面”展现了镜子出身普通,“真实”“不隐瞒缺点”“谁都从中发现自己”表现了镜子的率直与忠诚。
3.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回答。
答案 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用新奇的联想、想象、意象、象征造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如《镜子》就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②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如《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诗句的层次感分明(诗中有画),“紫蓝的”“青灰的”“绿的”等词的精心安排,展示了画面的层次感。③以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如《当黎明穿上了白衣》《镜子》都是语言简洁明快,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真切感。④创造了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如《当黎明穿上了白衣》《镜子》都有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
素材积累——聚焦:爱的力量
因为有了爱,这个世界才丰富多彩、美丽动人。一个人如果真正经过爱的洗礼,那么他就能够包容复杂的世界,原谅自己,宽恕他人。
献给大地的爱①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流溢着爱,这既是大堰河对她的乳儿的纯洁无私的爱,又是她的乳儿——诗人对养育他的乳母的刻骨铭心的爱。然而诗人的爱,不只是献给大堰河的,同时也是献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这表明了诗人的博大胸怀,也正是这种大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大爱无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武汉疫情,都是明证。天灾撕扯着全国人民的心,揪紧了世界人民的心,人们的爱心化作一致的行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类的大爱洒遍汶川、玉树、武汉的山山水水,滋润着受难者的心。天灾不足畏。大爱给了灾区人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勇气。有首歌唱得好:“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正是爱天下人的大爱的力量。
[伴读]
①艾青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农民、民族、祖国的挚爱。
“提灯女郎”南丁格尔
19世纪中叶,护士地位低下。出身名门的南丁格尔决心以身作则,改变这一现状,自愿当了一名护士。
1854年,英、俄在克里米亚开战,南丁格尔亲自奔赴前线。她替伤员清洗、消毒、包扎、按时换药、改善伙食,还经常跪在地上擦洗地板,洗涤带血的衣裤。每天晚上她都要提一盏灯,在4公里的巡诊线上,挨个查看病情,给伤员唱歌,送去安抚和爱心,从无间断。为此,她经常工作20小时以上,累得头发掉光仍然坚持不懈。由于她的努力,伤员的死亡率从60%降为0.3%。后来,直到英、俄停战,最后一名士兵离开战场,她才回到家园。回国后,她又把英国人民为奖励她而募捐的5万英镑悉数拿出,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她还著书立说,为现代护理学的创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鉴于此,国际红十字会在她逝世后,将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英国人民为她立起了手持油灯的巨型铜像,“提灯女郎”南丁格尔被称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人”。②
[伴读]
②南丁格尔因操劳过度,双目失明,她终身未嫁,享年90岁。向伟大的女人致敬。
凝聚爱的力量,打赢“战疫”
2020年的春节很不平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冲淡了往日熙熙攘攘充盈着年味的街道,让这个原本热闹的冬天显得异常寒冷。疫情来袭,有人惊恐不已,有人逆流而行,有人独善其身,有人慷慨解囊。许许多多暖心的故事在不断上演,为全国人民撑起了一片“晴天”。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无数人被迫宅在家里刷手机、追剧的时候,在防控一线的“逆行大军”里,有一群朝气蓬勃的90后、95后、00后“战士”,“战”在了疫情防控的一线。他们是12小时不吃不喝不如厕的发热门诊90后护士金莉;是得知疫情严重,义无反顾从孝感老家开车返回武汉的95后男护士梁顺;是向乘客宣传防疫知识,保证车体重点部位的通风和干净卫生的00后女孩曹园园……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标签,面对瘟疫,勇敢战斗,这群朝气蓬勃的“小战士”,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家人,撑起了一片天,挺起了社会的脊梁。③
[伴读]
③鲜花的每一次绽放,都是由于无数条根须的奋力生长;果树的每一场收获,都是由于无数片叶子的拼命奉献。一场大疫,让我们发现了身边的平凡英雄,也给“中国为什么能”的问题提供了又一个答案:正是因为中国拥有这些无私奉献、英勇奋战的英雄的中国人民。他们的肩膀,铺就了中国的过去;他们的奋斗,就是中国的未来。
素材运用
片段1 德国席勒④有句名言:“爱使伟大的灵魂更伟大。”这句话告诉我们:爱,不仅使伟大的灵魂更伟大,爱还可以感化,可以传递。尚先生向灾区捐款这一爱心举动不仅感化了那位拾到手机的年轻人,让年轻人归还手机的同时,还学会了传递真诚和友善。爱,是为人之根本。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爱是什么?爱是为人之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母亲对孩子的爱;“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情人之间的爱;“我死后,把我的骨灰带回故乡……把它埋了,坟头上种上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这是游子对故乡的爱;“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这是赤子对国家的爱。“地球无爱则犹如坟墓”,正是这多姿多彩的爱,汇成了博爱这股洪流,诠释了爱的含义。
——选自《爱,为人之本》
[伴读]
④席勒是德国古典文学中仅次于歌德的第二座丰碑。
他被称为“伟大的天才般的诗人”、“真善美”巨人、“德国的莎士比亚”。
片段2 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
,你是否永远地坚守岗位?⑤雷锋,就是这一缕阳光,这一滴水,这一粒粮食,这颗最小的螺丝钉,虽然他的一生短暂,但他的精神长存;虽然他的一生平凡,但他的形象伟岸。他用他的爱,感染了世人。
有人曾问,爱是什么?爱是耐心,使等待的意义在时间中慢慢生成;爱是一种精神素质,挫折是这种素质的试金石;爱是过程,她的价值在于她本身,而不在于她的结果。她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固然有顺利时的春暖花开,更有阻碍时的深邃思考。
——选自《爱是什么?》
[伴读]
⑤用一连串的问句,形成一泻千里的气势,读来朗朗上口。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暗。有时感觉爱很遥远,仿佛这个世界十分冷漠。其实,爱就在身边,它帮助我们走出了迷惘,提高了生命质量。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少于800字。
爱在转头的一瞬间
每个人都是爱的结晶,携带着爱的种子降落尘世,然后用漫漫一生的时间,让它生根发芽成长,馨香整个世界。①
——题记
在生活中摸爬滚打的人们往往只关注到自我的发展,过多地看到了社会阴暗的一面,以致变得越来越自私,以为爱正在远离抑或消失。
当我读到罗曼·罗兰的经典名言“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暗”时,我的心头不禁一紧:我们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负面新闻,难道爱的火焰真的熄灭了?我要寻找爱的火焰。②
她的手虽是那么的柔软,但她能编织出生命的图腾。当2岁女童突然间从10楼窗口坠下,人们转头凝望时,有一个人冲出人群,义无反顾地伸开双臂,徒手接住正在下坠的女童。女童安然无恙,她身受重伤。她用爱将生命从死神手里拉回。于是,她身上散发出的温暖人心的爱的光辉,照亮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她就是感动国人、感动世界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我们亲切地称呼她“最美妈妈”。因为她有母亲的温柔呵护,有母亲关爱生命的力量。③
那转头的一瞬间,爱定格在伸展双臂的一瞬间——因为有爱
,生命得以重生。
如果说吴菊萍的爱是一种大爱,那么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爱应该属于人之常情,是一种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爱。这种爱,我们时时刻刻沐浴在它的阳光之下,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它的温暖。
我深刻感受到,这爱的力量也是在转头的一瞬间。朱自清在《背影》中深刻、细致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没有千言万语,没有泪洒千行,仅有的,是父亲站在车站为远行的儿子送别的神伤。虽然没有言语,却胜似千言。作者似乎能清晰地听见父亲满怀的牵挂与不舍,也能心有灵犀地感受到父亲的无奈与落寞。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是爱的沉重、爱的牵挂。当作者最后一次转过头时,映入眼帘的,只剩下父亲的背影。那背影渐行渐远,渐渐变得模糊,作者此刻才觉得父亲的爱是那般深沉,那般温暖,那般美好!这样的场景,我们不也似曾相识吗?④
人间处处有真爱。
如同美一般,我们之所以忽略爱,感受不到爱,不是因为爱已消失,而是因为我们缺少发现爱的眼睛,我们不肯在转头的一瞬间发现爱并感受爱。
走在茫茫的人海之中,让我们拿起爱的放大镜去寻找爱。爱的踪影随处可见,爱的故事也每天都在上演,哪怕只是小学生扶老奶奶过街,出租司机拾金不昧想尽一切办法寻找失主,
市民抬着因心脏病发作而晕倒的女司机去医院……
爱在转头的一瞬间。
从现在开始,驻足,观看,世界弥漫着爱的氤氲……⑤
[伴读]
作者选取“爱在转头的一瞬间”这个点,精巧别致,点面结合,使爱有了更广阔的意义;结构上,文章脱离了一般考场作文开头提出观点的窠臼,在娓娓叙事中展现作者的观点,可谓苦心孤诣。
①题记紧扣中心。
②设下悬念,引人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③感动中国的“最美妈妈”,生命因爱而重生,很有说服力。
④这一段能够活用教材内容,并融入自己的见解,值得学习。
⑤结尾简洁有力,给人以遐想。
《大堰河——我的保姆》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得分:______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瓦菲(fēi)
团箕(jī)
凌侮(wǔ)
忸怩不安(niǔ
niè)
B.火钵(bō)
切题(qiē)
熟悉(xī)
叱咤风云(chì
zhà)
C.芳菲(fěi)
臂膀(bì)
荆棘(jí)
载歌载舞(zǎi)
D.纸屑(xiè)
炮烙(páo)
炖肉(dùn)
张灯结彩(jié)
解析 A项,“忸怩”的“怩”应读ní;B项,“切题”的“切”应读qiè;C项,“芳菲”的“菲”应读fēi,“载歌载舞”的“载”应读zài。
答案 D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欺凌 神采飞扬 枢纽 文过是非
B.煤炭 偃旗息鼓 荆棘 妄自菲薄
C.鞭苔 耀武扬威 谄媚 声名狼藉
D.忧郁 棱角分明 嘈杂 清山绿水
解析 A项,“文过是非”的“是”应为“饰”;C项,“鞭苔”的“苔”应为“笞”;D项,“清山绿水”的“清”应为“青”。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强烈的感情抒发了对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乳母大堰河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B.在诗歌中,除了“乌黑的酱碗”“扯破的衣服”“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这些意象在阐释着大堰河的贫困外,她始终含着笑立在作者的记忆深处。
C.艾青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因此他对保姆大堰河的爱是发自内心的。
D.大堰河给予世界的是无私地赠予、不停地劳作、毫无保留地贡献她的一切——从血汗、乳汁到赤诚的心,直到她死。
解析 D项,“赠予”“劳作”后应为逗号,几个动作之间的并列一般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答案 D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20世纪30年代末有一位诗人在上海见到艾青时,激动地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纳河,埃及有尼罗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那么,它的永不枯竭的源头,就是“大堰河”
②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有大堰河
③但是,如果我们把拥有半个多世纪创作历程并在国内外获得崇高声誉的艾青的诗歌,比喻为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
④尔后许多年中,也有一些人把“大堰河”误解为一条河流
⑤它的情愫,它的主题,它的美,都可以从这个源头找到答案
A.②③①④⑤
B.④①③⑤②
C.②④③①⑤
D.④②③⑤①
解析 解答连贯排序题,判断首句很关键,根据句中省略号前面“德国有……埃及有尼罗河”可判定②句是最恰当的衔接,然后④紧承②叙述一些人对“大堰河”的误解,接着根据“但是”“那么”“它……这……”等连词或代词可判定后面三句顺序为③①⑤,故答案应选C项。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艾青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从幼年起便濡染了农民的忧郁,他常常追本溯源,想到贫困的乳母和患难的兄弟们。
B.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诗人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大堰河对诗人无所不至的关怀。
C.大堰河的生活虽然贫困,却不失希望,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在乳儿冠冕堂皇的婚礼上,听到娇美的媳妇叫她“婆婆”。
D.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这种风格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诗篇中表现得更是炉火纯青。
解析 A项,追本溯源: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究事物产生的根源。此处应为“饮水思源”。B项,无所不至: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是贬义词。此处应为“无微不至”。C项,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此处应为“富丽堂皇”。D项,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答案 D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艾青的诗,总是能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和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鲜明地抒发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
B.大堰河被贫苦的生活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但却剥夺不了她内心世界的美丽丰富。虽然她与乳儿之间存在一种金钱关系,但这丝毫没影响她对乳儿的深切关爱。
C.《大堰河——我的保姆》以真挚的感情沟通了诗人与广大人民的联系,为当时的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受到茅盾等老一辈作家的推崇。
D.由于《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带有自传的性质,所以诗人选取的情景和细节都十分富有人情味,着力塑造了大堰河这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是十分感人的。
解析 A项,搭配不当,可将“抒发”改为“传达”;B项,语序不当,导致主语残缺,可将首句改为“贫苦的生活剥夺了大堰河受教育的权利”;D项,句式杂糅,可将“着力塑造了”改为“着力塑造的”。
答案 C
二、能力素养提升(42分)
(一)课内阅读(16分)
阅读课文,完成7~10题。
7.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节三个并列的判断句,从三个方面突出大堰河悲苦低微的身世,交代大堰河勤劳的形象,同时积蓄自己压抑的情感,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
B.作者反复强调“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这句话,是在平实中蕴含了无尽的深情,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
C.“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这句坦诚的话告诉我们,“我”和大堰河的养育关系比和生身父母的血缘关系更密切。
D.“她”是客观的交代,“你”是表达亲切的深情。用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的悄然转换,直接倾诉了诗人内心热烈的情感。
解析 A项,“交代大堰河勤劳的形象”应是“点明大堰河的身份”。
答案 A
8.下列对诗歌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中多处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如“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一句反复出现,其作用是交代我与她的关系,表明我以她为骄傲,同时也倾注我对她的深厚感情。
B.作者的保姆原没有名字,因她娘家住在金华县大叶荷村,所以大家都叫她大叶荷。可作者在诗中却利用谐音,把她的名字改为“大堰河”,这纯属巧合,没有什么深意。
C.诗中多处运用排比手法,有如长江大河、高瀑急流,酣畅淋漓地倾泻了作者对保姆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赞美,对旧社会的无比憎恨和愤怒,激情磅礴,一泻千里。
D.诗歌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用大堰河生时的勤劳和死后的凄凉对比,激起人们对旧社会的憎恶;用她美好的梦境和悲惨的结局对比,抒发了诗人的无比同情和悲愤。
解析 B项,有深意。因为人们常把养育自己的河流比作母亲,用谐音就暗含了这一层意思。
答案 B
9.诗人为什么说“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而不是看到春雨、听到秋风萧瑟的声音而“想起了你”?(4分)
解析 诗人由“雪”联想到大堰河,是由雪与大堰河的相关性引发的。所以,回答本题可从“雪”的特点(洁白、肃穆、凉)着手分析。
答案 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洁白无瑕,而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悼念之情。正因为这许多原因,诗人想起了给过他无限温暖的大堰河,想起了她悲苦的身世、低下的地位、死后的凄凉,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哀悼和怀念之情。
10.第10节写了大堰河的殡葬,请分析诗人运用大量数量词的作用。(6分)
答案 “四十几年的”“数不尽的”表明大堰河一生凄苦之沉重,“四块钱的”“几尺长方的”“一手把的”表明安葬之菲薄。数量词组“四十几年”“数不尽”跟“四块钱”“几尺长方”“几束”“一手把”的尖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不公道的世界”的揭发和控诉,也含着对大堰河深沉的悼念与歉疚,诗人强烈的情感包含在这些数量词组的对比之中。
(二)课外阅读(1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4题。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有讴歌勤劳的母亲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中的“你们”指的是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解析 D项,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是诗人的旁白,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并不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答案 D
12.下列对这首诗艺术特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变化,传达出时间性的主体——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对内在生命的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写了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解析 D项,由后文可知,“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着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
答案 D
13.如何理解诗歌中的“静默。静默”?请结合有关诗句简析。(4分)
答案 诗歌的最后把历史比作一条长河,而母亲就是站在河边守护小河的保护神,诗人在景象描写和联想思索之后,告诉读者金黄的稻束是静默的母亲的形象,在秋天的田野里低头沉思,在这默默承受一切的生命姿态中,进一步提升了对母亲的赞美。而“静默”又是诗人面对自然凝神观照的状态,正是在静默中,才有了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感受和沉思。
14.作者为什么说“站在那儿”的“稻束”“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答案 联系全诗不难看出,“金黄”指稻束的成熟,“满月”传递出时令信息,这些都具有圆满的意味,也就是说,收获是圆满的。但是,诗歌并没有写收获的快慰和满足,与“圆满”相对照的,却是“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在这种诗人的“残酷”中,诗歌所要揭示的“思想”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收获”必须以长期的辛勤劳动为代价,“收获”是人类生命力的消逝。
(三)语言表达(10分)
15.仿照下面这首小诗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另写一首小诗,表达对母亲的爱和依恋。(4分)
母亲呵!
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解析 这首小诗采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以简短的语句表情达意。这是仿写的重点。
答案 (示例)母亲呵!/你是溪流,/我是游鱼。/漫长的人生之中,/没有你,/谁给我干涸旅途中的滋润与包容?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
在儒家学说中,“孝”为伦理道德之首。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大意是,“孝”说的是供养父母,而犬马也都能得到饲养,__①__,就与饲养犬马没有区别。由此可见,孝不仅在于外在的表现,__②__。如若未真诚侍奉和恭敬父母,任何外在形式的表现都不足以体现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__③__,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的道德追求。“孝”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社会伦理基础,儒家更将“孝”作为评价一个人能否尽忠报国、尽职为官的基本标准,“孝”与“忠”共同形成社会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
解析 语段主要介绍儒家学说中的“孝”。第一处所在的句子整体是阐释孔子的话的,由其前后文可知,第一处应该填写与“因此若无孝敬父母之心”类似的内容。第二处,前文写“孝不仅在于外在的表现”,后文写“任何外在形式的表现都不足以体现孝道”,由此可以看出第二处的内容是有关人的内在情感的。第三处,由后文的“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的道德追求”可以看出,第三处的内容应该是有关家庭伦理观念的。
答案 (示例)①因此若无孝敬父母之心 ②而且更在于内在的情感 ③孝不仅是善事父母的家庭伦理观念
《
再别康桥》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得分:______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斑斓(lán) 河畔(pàn) 荡漾(yànɡ) 浮藻(zǎo)
B.青荇(xìnɡ)
长篙(ɡāo)
笙箫(xiāo)
溯源(sù)
C.残羹(ɡēnɡ)
发酵(xiào)
罗绮(qǐ)
细腻(nì)
D.榆阴(yīn)
霉菌(jūn)
粗糙(cāo)
沉淀(diàn)
解析 C项,“酵”应读作jiào。
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诅咒 花瓣 叫嚣 踟蹰
B.倾圯 漪伦 揉碎 沉淀
C.开垦 枯缟 呼啸 翡翠
D.佝褛 凝固 寂寞 喉咙
解析 B项,“倾圯”应写作“倾圮”,“漪伦”应写作“漪沦”;C项,“枯缟”应写作“枯槁”;D项,“佝褛”应写作“佝偻”。
答案 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________里放歌。
②如果青蛙耐不住________,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③接连在原是________的亚洲的土地上。
④在幽深的谷里________最含蓄的悲哀。
A.烂漫 寂寞 荒芜 隐着
B.斑斓 寂寞 荒凉 隐着
C.斑斓 冷清 荒凉 藏着
D.烂漫 冷清 荒芜 藏着
解析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斑斓:灿烂多彩。寂寞:孤单冷清;冷清:冷静而凄凉。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荒凉:人烟少,冷清。“隐着”是书面语,比“藏着”庄重。
答案 B
4.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3分)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C.夏虫也为我沉默。
D.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解析 A项是比喻,其他三项是拟人。
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B.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C.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
D.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解析 D项,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答案 D
二、能力素养提升(45分)
(一)课内阅读(16分)
阅读课文,完成6~9题。
6.下列对课文思想内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表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B.第二节,写出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的眷恋和感伤。
C.诗的第三节写康河中的水草可爱的情态,而“甘心”二字又写出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
D.本诗的意象选择也是独具特色的。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但在这首诗中作者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了一种清新感。
解析 B项,应是“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
答案 B
7.下列对课文艺术特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四行一节,诗行两两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整齐排列,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B.“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铿锵的节奏。
C.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D.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演奏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解析 B项,应是“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答案 B
8.简述“彩虹似的梦”这一比喻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4分)
答案 “彩虹似的梦”喻指多彩的生活和美好的梦想。诗人用这种诗意的表达,虚实结合,营造静美的意境,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生活的深切留恋。“彩虹”远在天边,转瞬即逝,流露出诗人对往昔已逝、离别在即的伤感之情。
9.你喜欢这首诗中哪一种意象?请将这一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画。(6分)
答案 以第二节为例:本节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像一位美艳的新娘。影子倒映在潋滟的水波里,是那样的鲜明,又是那样的甜蜜。
(二)课外阅读(1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0~13题。
黄 鹂
徐志摩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10.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掠颜色飞上了树”,以“一掠颜色”指代疾飞而来的黄鹂,写出了色彩,更写出了动感。
B.“翘着尾尖,它不作声”,这一句只写黄鹂翘着尾尖,又不作声,写到了黄鹂的外形。
C.“有人说”一句,只用“看,一只黄鹂”,即鲜活地点染出黄鹂来时所激起的惊慌忙乱之情。
D.这首诗写的是黄鹂,是匆匆飞来又匆匆飞走的黄鹂。诗人借匆匆飞来又匆匆飞走的黄鹂来抒发诗人胸中所藏之情。
解析 C项,“惊慌忙乱之情”错误,这里应该是“惊喜之情”。
答案 C
11.下列对诗歌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掠颜色”比喻黄鹂,“一掠”写出黄鹂飞临时速度之快,给人带来视觉冲击。
B.第二节黄鹂“飞了”与我们“等候它唱”“静着望”形成反差,隐含诗人情绪转变。
C.“飞了”“不见了”“没了”用词朴实,平中见奇;语意同中有异,层层加深。
D.全诗两节末句使用了比喻手法,自然熨帖,两句看似完全一样,但传达的情感不同。
解析 A项,“一掠颜色”不是比喻。
答案 A
12.诗歌结尾“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一句有何作用?请加以赏析。(4分)
答案 这一句与前一节结尾句词语相同而情怀迥异,前一节结尾句是写充实感,而这复叠的一句却是写失落感,这句话是诗人自我的勉慰,也是诗人对时代的呼唤。
13.黄鹂象征着什么?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黄鹂象征着诗人“爱”“自由”“美”的理想。
(2)①对理想的渴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欢欣喜悦之情。“看,一只黄鹂!”写黄鹂到来带给人们的惊喜;“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表现人们对黄鹂即将欢唱的期冀。
②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之情。我们的“静着望”却没能获得黄鹂的欢唱,黄鹂“展翅”离去,它“不见了,没了”,希望转为失望;欢乐和期盼为失落和惆怅所取代。
(三)语言表达(13分)
14.你走了,
却把岳阳楼的忧思,
撒落在我们垂下的头颅上。
这是人们用时下流行的“三行诗”为杜甫所写的文字。请为徐志摩写一首“三行诗”。要求:能体现人物特点,富有感染力。(4分)
答案 (示例)你走了,却把康桥下的青荇,缠绕在我们多情的心扉上。
15.把下面五个短句改写为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①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②文学是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
③文学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
④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
⑤文学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
解析 短句变长句最关键的一步是确定主干句。此题第①句和第②句都可以作为主干句,可以把①②两句中的任意一句作为定语,留下另一句作为主干句;再抽取③④⑤句中的必要信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作为定语填充到主干句中即可,注意语言连贯,不改变句子原意。
答案 (示例1)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的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
(示例2)作为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的文学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的语言艺术。
16.请以“历史的记载”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更换、增删字词,不能改变原意。(4分)
诗歌的吟唱比历史的记载更接近于真理,因为诗歌的内容是表现人类普遍的情绪和意义,历史的内容是记述个别的事实。
答案 (示例1)历史的记载不如诗歌的吟唱更接近于真理,因为历史只是记述个别的事实,而诗歌是表现人类普遍的情绪和意义。
(示例2)历史的记载只是记述个别的事实,因而不如能够表现人类普遍的情绪和意义的诗歌的吟唱更接近于真理。(共56张PPT)
6 大堰河——我的保姆
再别康桥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识作者
卓越的民族诗人——艾青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狱中从事创作活动。193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大堰河》,其自传性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作。抗战时期写了长诗《向太阳》《火把》,新中国成立后又写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①
[伴读]
①艾青说:“我的一生都在探索。”在漫长的道路上坚持探索、吹号行进的诗人与作品,尽管常常会几经斫丧,但终将显示其旺盛的活力——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
二、知背景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
1932年诗人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12日,艾青和其他12名青年遭到逮捕,国民党反动派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控告这些手无寸铁的青年“颠覆政府”,艾青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大堰河——我的保姆》即写于诗人在监狱的日子里。当他看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了这首赞颂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诗篇。②
[伴读]
②艾青的诗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三、拓知识
自由诗
自由诗是诗体的一种,是在节数、行数、字数、音韵等方面都较为自由的诗,
它不受格律的约束,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在形式上自由变化,但要有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创始人为美国诗人惠特曼,他的《草叶集》就是用自由诗体的形式写的。我国“五四”以来十分流行这种诗体。
艾青的许多诗歌,长短不拘,形式不论,属于自由诗的范畴。③
[伴读]
③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以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的创造,和众多的新诗人们一起,巩固了自由诗在我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
四、理基础
1.记字音
yàn
bō
ní
zhòu
jīng
lún
dùn
chì
niǎn
xiè
2.识字形
qiā
掐死
chǎn
谄媚
niǎn
碾米
zhǎn
辗转
yàn
大堰河
yǎn
偃旗息鼓
yà
揠苗助长
zhān
瞻仰
yán
屋檐
shàn
赡养
3.辨词义
(1)熟识·熟悉
[辨词]
熟识:对某人认识得比较久,或对某种事物了解得比较透彻。多用于具体的人或有形的物。熟悉:了解得清楚,清楚地知道。既可用于具体的人或物,也可用于抽象的事物。
[选词]
①这次是和
的老朋友合作,他心里充满了自信和期待。
②他从事金融业近十年,对美国资本市场及其运作非常
。
熟识
熟悉
(2)养育·抚育
[辨词]
养育:抚养和教育。一般用于人。抚育:照料、教育儿童,使健康地成长;照管动植物,使很好地生长。使用范围广。
[选词]
①父母
子女固然是责任,但子女孝敬父母更是理所应当。
②防治病虫害是幼苗
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经常检查,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及时防治。
养育
抚育
4.积成语
[释义]
①天伦之乐:
②忸怩不安:
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
形容不大方、羞惭、不好意思的样子,心里慌乱。
再别康桥
一、识作者
新月诗人——徐志摩④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著名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作家,1918年赴美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21年转入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深造,受到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影响,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次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与闻一多、朱湘等倡导“格律诗”写作,成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⑤的一夜》《猛虎集》,死后,由陈梦家编辑出版《云游集》。
[伴读]
④胡适曾经说:“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
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爱,
自由,美。”
⑤“翡冷翠”是徐志摩对佛罗伦萨的中文翻译,很有诗意,也符合古城的气质。
二、知背景
诗歌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徐志摩先生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星星黄花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⑥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诗。
[伴读]
⑥徐志摩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三、拓知识
自由体新诗⑦
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诗歌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的限制,较为自由。每一行诗的字数,每一节诗的划分,每一首诗的节奏和韵律都没有固定的格式。它一般是根据作者的内在情感的起伏变化安排诗歌意象和诗歌语言的节奏韵律。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这种无诗歌形式束缚的自由使得它成为当代最流行的一种诗体,也成为诗歌爱好者们比较乐于接受的一种诗体。
[伴读]
⑦艾青的《光的赞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都是自由体新诗的优秀之作。不妨找来读读。
四、理基础
1.记字音
yīn
sù
gāo
xìng
bān
lán
shēng
2.识字形
pàn
河畔
xìn
挑衅
hāo
艾蒿
ɡāo
竹篙
sù
追溯
shuò
晦朔
xiāo
萧条
xiāo
笙箫
diàn
沉淀
zhàn
绽放
lán
斑斓
lán
谰言
3.辨词义
(1)沉淀·积淀
[辨词]
都有“沉积下来”的意思,都可作名词。“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用于指习俗、文化等。
[选词]
①情感需要
,才能写出好诗。
②一座好的园林,是民族文化
的象征。
沉淀
积淀
(2)斑斓·斑驳
[辨词]
“斑斓”指色彩错杂灿烂,多指鲜艳颜色的花衣服、艳丽的羽毛兽皮等。它可搭配成五彩斑斓、斑斓色彩。“斑驳”着重指颜色花纹相杂,一般指一种颜色杂有别的颜色或颜色深浅不一,花花搭搭,如树影、布满渍痕的墙壁等。它可搭配成斑驳的黑影、斑驳的旧画等。
[选词]
①宜章县杨梅山镇香花村仍残留下一堵断墙,青砖
,苔藓密布。
②秋日里树叶变黄变红,变得
多姿,装点了城市、村庄等各个角落。
斑驳
斑斓
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文本构建
大堰河——我的保姆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再别康桥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抒情诗。诗人重游康桥,浮想联翩,在似幻非幻的梦境里流连,情随景迁,激荡起内心深处的层层涟漪。在波光与星光的辉映中,融入了诗人的性灵,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眷恋。
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 赏析诗歌塑造的形象
任务导引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之作。这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上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普通农妇的颂歌。《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展现出意境美、诗意美。学习时要学会赏析两首诗歌塑造的不同形象。
任务设计
1.作者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刻画了大堰河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答案 ①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
②大堰河是善良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安天乐命,质朴乐观。
③大堰河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同样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④大堰河是博大的,她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她梦想能“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这个原本不太高的希望即使只能是“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她也心满意足了。
⑤大堰河是悲苦的,贫苦、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取了她的健康,四十几岁就“含泪的去了!”
大堰河就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
2.《再别康桥》的意象之美是值得细细品鉴的,请赏析诗人笔下的意象。
答案 ①云彩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巧妙地运用“云彩”这一意象,表面上表现了诗人的洒脱,实则更加浓烈地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不舍。
②金柳
在诗中,诗人把金柳活化成了“新娘”,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之重。
③笙箫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一词表面上看是没有任何声音,是安静的,但诗人却用“笙箫”来进行表达,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伤感与低沉。
④青荇
诗人将青荇比喻为人,赋予了青荇鲜活的生机。诗人巧妙地利用青荇这种柔美、轻盈的姿态,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眷恋与不舍,就像对待情人的不舍那般真切。
⑤天上虹和波光
诗人用“天上虹”比喻潭水,用“天上虹”比喻自己的梦想,将潭和梦通过“天上虹”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天上虹”既是绚丽多彩的又是破碎飘零的,表现出了诗人的凄凉的心境。“波光”是由于太阳的折射作用在水面上形成的,它虽然美丽夺目,但是毕竟是幻影,所以很难把握,诗人利用波光构建了一种缥缈的、神秘的景色,通过对绚丽、美妙的景色的描绘更加反衬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景与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请简要概括《再别康桥》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案 一个情如云飘逸、如柳柔美、如水清柔的,对康桥充满无限爱恋,对往昔生活充满美好憧憬,对眼前的离别深感无可奈何的青年诗人形象。
4.(拓展延伸)阅读下面徐志摩的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请简要概括诗中日本女郎的形象。
答案 开头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写出了日本女郎似有不少话想说而又羞于启齿,于是含情脉脉地低头鞠躬。那种欲言又止的举动,正表现了日本女性的贤淑、温存与庄重。第二句用一个比喻“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以水莲花在凉风吹拂下的颤动作比,突出了水莲花柔媚的风致,进而刻画出了日本女郎的娴静与纯美,衬托了日本女郎在离别时内心的痛楚,气氛孤单凄凉。
任务探究二 品读诗歌抒发的情感
任务导引
诗歌是富有感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感情充沛,真挚亲切;《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学习时要注意品读这两首诗歌抒发的情感。
任务设计
1.《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诗人先写大堰河得名的原因及大堰河与自己的关系,表达了诗人的怀念与痛悼;接着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质,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尊敬、眷恋与感激;然后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写出了诗人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对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的揭露与控诉;最后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献诗,使“大堰河”的含义更加广泛了,她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诗人对她的讴歌和赞美,实质上是对广大劳动妇女的讴歌和赞美。
2.《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呢?
答案 ①对康桥的爱和依恋。如“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对康桥浓烈的爱;“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
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
;“夏虫也为我沉默”,交织着依恋、无奈、
惆怅等复杂感情。
②爱情世界的影子。在作者心中,“河畔的金柳”这美好的景象,就是作者追求自由婚姻、美好伴侣的代表,“作别西天的云彩”既象征了诗人不忍离开这美丽的康河,也令诗人想到了恋爱的分手和离别。
③“梦”破灭的沉痛和彷徨。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徐志摩的理想随着现实不断发生着变化,受“五四”思潮的影响,他赴英国剑桥学习,寻求改变中国现实的药方,实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但是现实给了他沉重的打击。“梦境”中的美好向往,现实中的苦痛和挣扎,理想主义的狂热和虚无,是作者此时真实心态的流露。
3.(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树
艾 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
这首短诗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结合诗歌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案 1940年,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首诗不是只写树的生存景观,而是在写一种社会的、人民的生存景观,更是在写当时中华民族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精神。
人们之间,似乎是彼此孤离着,但这只是生活的表层景观,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就像泥土覆盖下的根一样。
诗人赋予那些生长在大地上的一棵棵树以活生生的性格,把它们作为一个伟大民族正在团结并凝聚成坚强力量的象征。
任务探究三 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任务导引
艾青追求诗的散文化,把现代自由体诗推向新的历史高度;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借鉴西方诗歌形式,融入中国传统格律,进行了新诗格律化的尝试。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差异。
任务设计
1.《大堰河——我的保姆》脍炙人口,是现代诗歌的名篇,请赏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 ①大量排比:细致刻画大堰河的形象,表达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
如第4节,诗中连用八句“在……之后”,八个细节,八个叙实性意象,一方面表现了大堰河繁重的家务劳动,赞美了她勤劳的品质,另一方面刻画了大堰河对乳儿的关心是每时每刻的,赞美了她美好善良的心灵。如第7节,诗中连用六句“她含着笑,……”,一方面表现了大堰河为了生计勤奋劳苦的生活境况,另一方面表现了大堰河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对待生活的希望与憧憬。
总之,诗歌中排比的使用,不仅细致地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乐观的性格,也以整齐的形式、鲜明的节奏、酣畅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对大堰河乃至大堰河般的劳动人民的歌颂与赞美。
②反复呼告:抒发诗人真情,讴歌保姆对乳儿的至爱。
反复,如第7节的“她含着笑,……”,作为劳动妇女的大堰河没有对苦难生活的抗争,只有任劳任怨的劳动,她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含着笑”的,生活的乐观冲淡了生活的苦难,这种乐观感染了诗人,使诗人认识了苦难劳动人民高贵的灵魂,使诗人唱出了对大堰河般的保姆的赞歌。
除了反复,文章还使用了呼告的手法。诗人反复地呼唤大堰河的名字达15次之多。这种修辞手法,除了能造成反复复沓的音节效果外,更是诗人对大堰河有一种强烈的赞美之情的表现。
③强烈对比:展示诗人异化情感,揭示诗人的反叛精神。
如诗歌在第6节首尾两次强调了诗人回到家里的感受。为什么诗人对大堰河是如此的亲切,如此依恋,而回到自己真正的家时却是如此的“忸怩不安”、做了“新客了”?这是因为他早就把大堰河当作了自己的母亲,所以诗人反复称自己是大堰河的儿子;而家里对他的冷漠,更增加了他与地主家庭的疏离。一个依恋,一个疏离,一个是“儿子”,一个是“新客”,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这一对比,正是诗人情感异化的表现,是诗人反叛精神的揭示。
2.《再别康桥》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情的?请加以分析。
答案 ①比喻。诗人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
,这样不仅赋予了寻常事物以炫目的美丽,更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景中寄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②叠字。诗歌首节写久违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像是怕惊醒一个美好的梦,诗人刻意连用三个“轻轻”作叠字,为晚照下的康桥铺垫宁静美的基调,也突出了自己对康桥的惜别深情。
③反复。诗人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悄悄”等词语,情感上有了呼应,音律上形成回环。诗人惜别时细腻的情感得以表现,同时也有一种唯美的效果。
④顶针。第6节两处“沉默”形成首尾联珠的效果。由夏虫的沉默扩展到整个康桥的沉默,这种蝉联,让人有无边的遐思,最为沉默的或者就是惜别的诗人自己。
3.本课两首现代诗在语言上分别有什么特色?
答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用平实的陈述和铺排,展示了画面一样的情景,诗人抓住了一些看似简单甚至有点粗糙却意象丰富的片段,使大堰河亲切、勤劳、慈祥、善良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再别康桥》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4.本课两首诗的诗歌形式有何不同?
答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全诗十三节,少则三四行一节,多则十多行一节;少则每行两字,多则每行二十二个字。全诗不押韵,但有多节诗歌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
而《再别康桥》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步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建筑美,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作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
5.(拓展延伸)以《偶然》为例,试述“新月派”诗歌“三美”主张。
偶 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答案 (示例)音乐美: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如:“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读起来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建筑美:“你/我”或是“偶尔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逢在黑夜的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是“对立”式的情感态度,构成建筑美。
绘画美:“云”与“水”、“你”与“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富有美感。
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 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材料二
镜 子
艾 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为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
谁都从中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有的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材料三
艾青曾写道:“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在他的诗歌中,尽管不乏某些或过于切近时事或过于凌虚的篇什,但作为代表他主要成就的诗篇,往往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那种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总是伴之新奇的联想、想象、意象、象征而来,造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此外,艾青还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加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又经提炼而成的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以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的创造,和众多的新诗人们一起,巩固了自由诗在我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艾青还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他的诗能面对世界发言,他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是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人。
——节选自杨匡汉《艾青评传》
1.阅读材料一,回答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答案 诗人通过抒写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和向往,借助歌颂黎明——光,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2.材料二《镜子》这首诗歌中的“镜子”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请结合原诗简要赏析。
答案 本诗中的“镜子”是直言刚烈之士的典型,“平面”展现了镜子出身普通,“真实”“不隐瞒缺点”“谁都从中发现自己”表现了镜子的率直与忠诚。
3.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回答。
答案 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用新奇的联想、想象、意象、象征造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如《镜子》就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②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如《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诗句的层次感分明(诗中有画),“紫蓝的”“青灰的”“绿的”等词的精心安排,展示了画面的层次感。③以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如《当黎明穿上了白衣》《镜子》都是语言简洁明快,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真切感。④创造了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如《当黎明穿上了白衣》《镜子》都有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