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件+学案含解析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件+学案含解析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0 21:25:46

文档简介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了解佛教文化、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文化交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2.搜集整理中华文化对东亚东南亚地区和西方产生重要影响的史实,从“史料实证”的角度理解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1)过程
①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儒、道、佛彼此吸收,相互融合
③隋唐: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又名佛心宗,是中国化后的佛教 
 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较强的同化能力 
④宋明: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①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②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 新航路开辟前中西交流很少,且多是间接交往
(1)明末
①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②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对西学产生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2)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19世纪中叶
①背景: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②表现
a.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相继开设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馆,还增设了天文算学馆。
c.清政府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d.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
③影响
a.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b.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c.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4)20世纪早期
①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问题的出路。
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③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1.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1)文字
①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②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表音文字假名、越南的喃字等
(2)思想
①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形成中华文化圈,又称为儒家文化圈
②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3)宗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4)制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①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②日本:7世纪,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③越南: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基本一样。
(5)其他: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6)人口迁徙
①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指琉球群岛
②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③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西方的影响
(1)四大发明对西方的影响 
四大发明都是间接传入西方
①造纸术:8世纪以后,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②火药:在13世纪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指欧洲封建时代为国王或其他长官服务的武士
③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新航路开辟
④印刷术:欧洲人创造出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中学西传
①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②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
③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11“学思之窗”:阅读上述诗句,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提示:崔致远诗作中的“颜氏巷”源自《论语》,印证了儒家经典在朝鲜的传播。那波守之的《读汉高帝纪》则说明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有相当的了解,也说明了中华文化对日本产生广泛影响。
2.阅读教材P13“学习拓展”: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提示:中华文化中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歌德曾说:“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没有不是人思考过的,我们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中华文化对解决世界发展进步中的难题贡献了宝贵的智慧。
发掘教材·读一读
1.阅读“《诗经》书影”(见教材P8)
信息解读:《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2.阅读“云冈石窟露天大佛”(见教材P9)
信息解读:云冈大佛位于山西大同市,云冈石窟的这尊露天大佛,是第五窟三世佛的中央坐像(民间俗称云冈大佛),高达17米。大耳垂肩,是云冈的标志佛像,形态端庄,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表现手法;但其脸部形象:额宽、鼻高、眼大而唇薄,却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
3.阅读“利玛窦(1552—1610),徐光启(1562—1633)”(见教材P9)
信息解读:利玛窦等人为了方便在中国内地的传教活动,不仅讲汉语穿儒服,而且通晓中国儒家经典,再凭借他从西方带来的科学知识和机械原理,很受明朝士大夫的欢迎,徐光启即是他结交的好友,两人合译《几何原本》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4.阅读“瑞典首都的中国宫”(见教材P12)
信息解读:瑞典的中国宫始建于1753年,宫顶仿中国宫殿并刻意雕龙,这是一座中国式宫殿与法国洛可可式建筑的融合体,兼有东方建筑的典雅与西方建筑的华丽,它见证了18世纪瑞典的“中国热”。
探究一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史论要点]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1)外来文化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
①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文学艺术、绘画建筑、音乐和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明末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东渐对中华文化影响巨大,中华传统文化在遭受严重冲击的同时也借鉴吸收西方文化,以中西结合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2)中华文化丰富发展了域外文明
①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中华文化圈。
②四大发明的传播推动欧洲发生革命性变化,走出黑暗的中世纪。
③欧洲的“中国热”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推动了西方的现代化进程。
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中外文化交流对促进中华文化有重要意义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中外文化交流对促进世界文化有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有利于加强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对点训练]
1.(2020·广西玉林、贵港、柳州、百色四地联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石窟风气盛行。其中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这些石窟中的佛像无论何种形象,很多都身着汉族形式的衣饰。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北方经济地位上升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三教思想趋于融合
D.中外文化交融增强
解析 据材料“这些石窟中的佛像无论何种形象,很多都身着汉族形式的衣饰”,可知当时佛教的影响力在扩大,同时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故选D项;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地位下降,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A项;材料强调佛教影响力扩大,侧面说明了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冲击而不是丧失,排除B项;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局面出现,排除C项。
答案 D
2.(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光绪二十二年,谭嗣同创作了诗歌《金陵听说法》,诗中的典故不再只是中国古代典故,且引入了圣经典故,以及印度、英国的政治词汇和佛教用语。谭嗣同此举意在(  )
A.开辟诗歌语言的新源泉
B.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重新融合传统三教思想
D.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解析 材料中谭嗣同创作的诗歌引用了外国的圣经典故、政治词汇和佛教用语,增加了人们对于外国的了解,结合谭嗣同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可知其用意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的变法改革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故选B项;结合谭嗣同致力于维新变法,可知他创作诗歌,引用外国典故和词汇并不是简单地增加诗歌的新词语,故开辟诗歌语言的新源泉不能体现谭嗣同的真正用意,排除A项;从材料中谭嗣同创作的诗歌引入的是外国的圣经典、和政治词汇和佛教用语,并不是对于中国传统的佛道儒三教思想的重新融合,排除C项;文学革命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排除D项。
答案 B
探究二 西学东渐
[史论要点]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两次西学东渐
明末清初
清末以来
传播主体(来华西人)
天主教耶稣会教士
新教各会教士
传播方式
实物示范;语言文字
译书、报刊、学校、社团、留学
传播内容
天文、历算、数学、地理(文艺复兴以来的知识)
近代西方知识体系(工业文明)
受传对象
士绅、官员
各社会阶层
影响区域
京师、江浙皖赣闽
通商口岸—沿海—内地
影响程度
局部的、区域性
全方位、根本性、全局性
2.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近代西学东渐的阶段性
(1)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前后至甲午战争结束后大约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这一时期英国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这一阶段称之为器物层面的西学东渐。
(2)第二阶段,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前大约20多年的时间。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大量的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中国经历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等事件,这一阶段称之为制度层面的西学东渐。
第三阶段:是五四运动以后的西学东渐,这一时期西学东渐已发生了由表面到核心,由器物、制度层面转到了思想、文化等核心的内容。中国经历了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这一阶段称之为思想精神层面的西学东渐。
3.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政治:推动了中国近代的社会改革和革命运动以及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2)经济:为中国工业的现代化起步开辟了道路。(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文化: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化的演进。(新文化运动)
(4)其他: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衣食住行)
[对点训练]
1.(2020·福建漳州三模)徐光启的《崇祯历书》集中体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以计算和分析的方法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天地圆体”说;《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了(  )
A.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
B.持续到现代的西学东渐进程由此开启
C.空疏无物的理学学术思想被时代抛弃
D.西方科技的引进推动了明清经济发展
解析 据材料“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可知,明末西学已经传到中国,并在当时的学术著作中得到体现,说明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其他时期的著作情况,也并未提及徐光启引进西学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因此“由此开启”一说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徐光启引用了西学,并未提及理学,无法体现其是否被抛弃,排除C项;在学术著作中引用了西学的成果,并不等于引进了西方的科技,且材料仅提及徐光启的著作,并未提及其他,无法看出明清经济是否得到发展,排除D项。
答案 A
2.(2020·江西赣州摸底)黄宗羲海昌讲学时,经常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著名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学生习《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书籍;明末流行的《天工开物》是清初向国外出口的重要书籍之一。这反映了明清之际(  )
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窠臼
B.中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
C.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
D.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东渐
解析 据材料“黄宗羲海昌讲学时,经常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著名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学生习《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书籍;明末流行的《天工开物》是清初向国外出口的重要书籍之一”,可知明清之际思想家注重经世致用,有利于《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书籍的传入,故选D项;中学突破传统发生在近代,排除A项;学习西方书籍无法说明中西文化全面融合,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的思想家代表不了整个士大夫阶层,排除C项。
答案 D
探究三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史论要点]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文化对朝鲜、日本和越南的影响
(1)对朝鲜:新罗派留学生赴中国学习。拼音文字“吏读”是用汉字与新罗语结合后形成的;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中央设立国学,地方设立乡校和书堂;实行科举制;大批新罗学生来长安;文庙祭祀活动。唐朝文化的精髓如律令、科技、佛教、儒学、学校教育、科举制度等皆为新罗广泛吸收。
(2)对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来中国交流学习。空海和吉备真备分别根据汉字的草书和楷书偏旁,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国家官学大学寮和地方国学的毕业生,经任官考核合格后可以按成绩高低授予不同官职。同时,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层面仿效唐朝,并对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以及各类生产技术,皆予以吸收融合。
(3)对越南:使用汉字,在此基础上创造“喃字”;以儒家经典为教材;设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学体系;文庙祭祀活动;实行科举制。
2.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1)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为当今世界人民解决自然问题提供了智慧。当今人类正在遭受干旱加剧、气候变暖等自然恶化问题的困扰,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众多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髓,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2)中华文化主张的国家交往艺术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利益相关、合作共赢和和平共处等价值理念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关键要素,这恰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国与国交往的基本精神。彼此尊重、共同遵守规则是国家间实现合作共赢的根本遵循。总而言之,中华传统友好往来文化对于解决当前世界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零和思维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文化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有助于激励各国人民为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不断努力。
在世界彼此联系日趋紧密的背景下,这些思想有利于解决各国人民所共同面临的恐怖主义、新殖民主义等问题,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并赋予其深沉的文化底蕴和持久的生命力,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自身焕发出蓬勃的时代生命力,彰显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对点训练]
1.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制度方面对朝鲜、日本和越南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汉朝
B.日本大化改新时期的政制改革多以唐制为蓝本
C.朝鲜的政制基本模仿中国
D.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
答案 A
2.(2020·北京学考,5)以下两幅图片用于研究性学习,与之最契合的主题是(  )
A.清代建筑风格的全盘西化
B.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C.西欧历史上的“中国热”
D.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 瑞典“中国宫”(1753年建成)是一座中国式宫殿与法国洛可可式建筑的融合体;圆明园海晏堂(1786年雕版图)是一处欧式园林景观,著名的十二生肖人身兽头铜像(圆明园兽首铜像)是西方人设计,在中国制造的,融东西方文化于一身,这两幅图片都反映了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故选D项;瑞典“中国宫”不是清代建筑,而且“全盘西化”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发生于1900—1901年,而且瑞典也没参与侵略,排除B项;西欧历史上的“中国热”不能反映圆明园海晏堂,排除C项。
答案 D
【典例1】
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
 关键时间信息
《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
对西方的了解越来越全面、深入
A.放弃了儒家思想 
表述绝对化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深入全面了解西方的结果
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题干材料与传统思维方式无关
明立意 以19世纪后期报刊刊载文章为切入点,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西方文化的传入。
抓关键 根据题干信息“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可知中国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发生重大变化。
排干扰 材料表明19世纪后期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但不代表中国知识分子放弃了儒家思想,西方文化大量传入冲击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体西用”“传统思维方式”材料没有涉及。
答案 C
【典例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其实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第二次渗透,是元朝。当时因为蒙古
对外交通、国力强弱、对外开放政策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见闻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还沉睡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
中国人主动了解学习西方
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二 元杂剧在18世纪曾一度风靡欧洲,借用中国素材来创作戏剧成为时尚,中国戏曲艺术手法也对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当运用水墨画在宣纸上的中国画出现在西方时,一下子就吸引了西方人。西方人很早就知道中国的文学故事,这些故事是随着“丝绸之路”上商旅的口口相传辗转流传到西方的。在18—19世纪,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增加,大批中国小说被翻译到西方。另外,中国古诗生动简练、意象鲜明的简约美学对意象派诗歌产生了直接影响,开启了美国诗歌新境界。中国古代的制度文明、科技成果等对西方影响也是很大的。随着西方汉学日益勃兴,
科举制或四大发明对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给予自身影响的呈现和阐释越来越周详和具体。 
欧洲的“中国热”
——摘编自陈伟《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特点。
(3)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就中国古代制度文明和科技成果的史实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第一步 审设问·定方向
审读关键
审读通则
引导词
在第(1)问和第(2)问中,“根据材料”说明答案来自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来自教材基础知识。
提示词
第(1)(2)问,概括——总结归纳;第(3)问,举例说明——解释清楚。
限制词
第(1)(2)问,内容限定——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第(3)问,内容限定——中国古代制度文明和科技成果的史实。
核心词
第(1)问,因素;第(2)问,特点。
第二步 读材料·提信息
第(1)(2)问,根据“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五次渗透”,具体分析每一次西方文化的传入,进而归纳影响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因素。第(2)问,根据材料“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五次渗透”概括。第(3)问,根据“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给予自身影响的呈现和阐释越来越周详和具体”概括观点,并结合教材有关内容,如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和欧洲的“中国热”进行作答。
第三步 列要点·组答案
(1)因素:对外开放的政策;国力强弱的变化;对外交通的发展;人为因素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的魅力。(2)特点:历史悠久;由外国人传入到中国人主动学习;由和平交流到文化侵略,再到和平交流;领域不断扩大;影响不断深入;伴随着经济政治活动。(3)观点:中国文化对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以科举制或四大发明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西方的影响。
A组 基础过关题
1.北魏开凿的云冈石窟第12窟,以乐舞为主要内容,其中奏者所持皆为“马背乐器”,舞者多为袒上身,挂缨洛,下赤脚,体现了北方民族服饰对佛教艺术的影响。这反映出(  )
A.云冈石窟艺术形象以乐舞为主
B.佛教艺术在融合中走向民族化
C.汉族文化兼容并包的艺术特征
D.三教思想在文化上的流通融合
答案 B
2.(2020·四川宜宾诊断)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而北周武帝却下令灭佛。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
B.中外思想冲突不断
C.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
D.佛教的影响力较大
解析 材料涉及佛教的发展,但并不能说明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外思想冲突不断,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的矛盾,故C项错误;据材料“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可知佛教的影响力较大,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20·安徽黄山期末)北宋大儒程颐、程颢兄弟喜欢半日读经半日静坐,与佛门坐禅静虑相似。南宋陆九渊和明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都受了佛教禅宗的启发,理学家近乎白话文的语录颇有禅宗风格。这说明(  )
A.宋明理学源于佛教
B.佛学冲击儒学主流地位
C.儒学与佛学合二为一
D.儒学受到了佛学影响
解析 根据材料中二程如佛门般“坐禅静虑”,心学受禅宗的启发和理学家语录中的禅宗风格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了我国古代儒学发展中受到了佛学的影响,故选D项;理学源于儒学,排除A项;根据材料,儒学只是受到佛学的影响,并没有体现冲击主流地位,排除B项;儒学只是吸收一部分佛学,但并不是合二为一,排除C项。
答案 D
4.(2020·安徽淮南二模)明万历年间,传教士罗明坚认为在教义和仪式上与天主教颇同的佛教,是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传播和深入到中国文化内部的结合点;而传教士利玛窦认为只有寻求与中国上层即士大夫的理解、共识和支持,基督教才能得到广泛传播。上述观点有助于(  )
A.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B.减缓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
C.传播西方最先进的科技
D.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
解析 罗明坚借助佛教、利玛窦借助中国上层力量去传播天主教,这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故选A项;此时还没有列强侵华,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传播宗教,而不是科技,排除C项;两位传教士的行为对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帮助,排除D项。
答案 A
5.(2020·河南安阳一模)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是与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1552—1610年)合译《几何原本》,将高度公理化的几何学以一种全新的演绎思维方法第一次介绍给中国知识界。这一做法(  )
A.开创了学习西方理论科学的先例
B.显示了中国科技出现崭新的气象
C.忽视了传教士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D.反映了对西方数学成就盲目崇拜
解析 根据材料徐光启“将高度公理化的几何学以一种全新的演绎思维方法第一次介绍给中国知识界”,可知当时中国科技的发展受到了西方思想一定程度的影响,呈现出新的气象,故选B项;材料只是对几何原理的介绍,未对西方理论科学进行学习,排除A项;文化侵略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盲目崇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答案 B
6.(2012·海南单科,2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答案 B
7.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文中提到的“力量和影响”来自(  )
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中国热”的兴起
C.地理大发现
D.中国的四大发明
解析 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产生巨大的“力量和影响”,推动了欧洲的发展进步。“中国热”的兴起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与材料内容不符。
答案 D
8.(2020·北京东城区模拟)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海航技术的高超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解析 材料“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说明,习近平赞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故选C项;郑和下西洋不计经济效益,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负担,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和造船和海航技术无关,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目的是宣扬国威,不计经济效益,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推动作用,排除D项。
答案 C
9.(2019·江西高三第三次大联考)有史料记载,751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间的怛罗斯之战中,唐朝战俘将造纸术传到非洲和欧洲。但据杜环(735—812年)《经行记》记载,此战唐朝战俘中没有造纸工匠。近年有中亚学者指出,此战前造纸术即以和平方式传入中亚,10世纪时传入叙利亚、埃及和摩洛哥。由此可知(  )
A.《经行记》作为第一手史料更为真实可信
B.中亚学者研究结论形成较晚因而更加可靠
C.文献记载和历史研究必须经考古发现证实
D.西亚人在造纸术西传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答案 D
10.(2020·贵州适应性测试)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伏尔泰在其著作《风俗论》中提到,如果说有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狄德罗曾高度评价《四书》《五经》;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的统治者因为严格遵守礼教而取得成功。这说明(  )
A.中国文化为西方启蒙运动提供理论依据
B.中国文化与启蒙思想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C.大部分启蒙思想家具有崇洋媚外的心理
D.中国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更具有生命力
解析 由材料“伏尔泰在其著作《风俗论》中提到,如果说有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狄德罗曾高度评价《四书》《五经》;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的统治者因为严格遵守礼教而取得成功”可知启蒙运动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二者有道德启迪的相通性,故选B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理论依据,排除A项;“崇洋媚外”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中西文化各有特点,排除D项。
答案 B
B组 能力提升题
11.(2020·安徽蚌埠三模)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  )
A.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D.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解析 根据材料“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可知汉字“塔”应运而生以及中国式佛塔的出现是佛教传入丰富中国文化内涵的结果,故选A项;此时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佛教并未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佛塔,并非墓葬形制,排除C项;中国的佛塔和汉字“塔”的出现,是佛教传入对建筑及文化的影响,与“民众生活”无关,排除D项。
答案 A
12.(2020·陕西咸阳模拟)宋明理学的出现,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道的分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由此可见,宋明理学(  )
A.使中国思想发展到成熟时期
B.极大地推动传统儒学发展
C.涵盖了儒、释、道三派思想
D.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体
解析 宋明理学使传统儒学义理化、系统化,材料“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深化,故选B项;中国思想发展“成熟时期”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宋明理学借鉴、吸收了“儒、释、道”思想,“涵盖三派思想”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宋明理学无法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D项以偏概全,排除D项。
答案 B
13.(2020·安徽蚌埠二模)1892年,传教士艾约瑟在《万国公报》上连载《国富论》,着重阐述了反对国家垄断,鼓励自由竞争这方面的内容,并以美国为例:“美国之铁路电报民间自行经营,较国家之由官兴办,自必为益多多矣。”强调“(经济之事)须皆准于经济学家”。据此推知艾约瑟(  )
A.主张引进美国的铁路电报技术
B.洞悉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C.反对洋务运动官督商办的政策
D.揭示西方经济体制存在的风险
解析 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企业采取的是官办、官督商办等管理形式,艾约瑟阐述“反对国家垄断,鼓励自由竞争”的主张,就是在批判清政府对企业这种衙门式的管理方式,故选C项;题干只是以“美国之铁路电报民间自行经营……自必为益多多矣”为例,鼓励自由竞争,并没有主张引进美国的铁路电报技术,排除A项;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才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排除B项;材料艾约瑟看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没有揭示西方经济体制存在的风险,排除D项。
答案 C
14.(2020·福建泉州模拟)京师同文馆设立之初,纯粹是一所外国语学堂,以培养翻译人才为目标,“所有课程方面,只限于外国语言文字”。1867年增设算学馆,新增课程包括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和格致。这一变化体现了(  )
A.传统儒学教育受到冲击
B.“中体西用”思想开始实践
C.中国的教育迈向近代化
D.西方教育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 京师同文馆课程设置从语言到西方自然科学的变化,反映出教育向培养实用人才的转变,体现出近代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出引进西学,没有体现出冲击传统儒学,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出引进西学,没有涉及维护中体,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出引进西学,没有体现出西方教育思想的地位,排除D项。
答案 C
15.(2020·山东潍坊高二期末)17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思想家培尔断定中国人无神论最彻底,并试图以此为例,证明……“由清一色的无神论者所组成的社会是可能存在的”,认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不一定需要宗教的维系。这说明他(  )
A.认为中华帝国政治制度无与伦比
B.借用中国传统文化表达自身诉求
C.肯定宗教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主张加强东西方无神论比较研究
解析 材料中“一个健全的社会”不等于无与伦比,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断定中国人无神论最彻底,并试图以此为例,证明……”说明启蒙思想家培尔借用中国传统文化表达自身诉求,故B项正确;材料中“宗教改革”不等于清一色的无神论者,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以此为例,证明”不符,没有涉及比较研究,故D项错误。
答案 B
16.(2020·天津河西区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唐代以前,儒家文化已经传播到祖国的西部边疆地区。1969年,在新疆吐鲁番的阿斯他那墓地一座唐墓中发现十二岁儿童卜天寿所抄写的《论语·郑氏注》残卷。宋、辽、金、元时期,辽统治者提倡学习儒家经典。金曾以儒家经典为学习、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西夏自元昊后,积极吸收汉民族文化,仿行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礼俗。
——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材料二 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实行“推古朝改革”。唐帝国建立后,从630年起,日本共派出18次遣唐使,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大化改新”,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代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公元1598—1626年,西方传教士把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译成拉丁文。翻译儒家经典的热潮,一直持续到清朝初年。这些儒家典籍在欧洲的上层社会和知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就十分崇拜儒家思想中的自然神论。法国狄德罗将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理想作为有力武器,用以批判欧洲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和君主专制。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
(1)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儒学传播的历程。
(2)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儒学传播的意义。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早在唐代以前,儒家文化已经传播到祖国的西部边疆地区”得出唐代以前,儒学传播到西部边疆;据材料一“宋、辽、金、元时期,辽统治者提倡学习儒家经典。金曾以儒家经典为学习、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西夏自元昊后,积极吸收汉民族文化,仿行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礼俗”得出两宋时期,儒学传播到辽、金、西夏等东北和西北边疆;据材料三“公元1598—1626年,西方传教士把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译成拉丁文。翻译儒家经典的热潮,一直持续到清朝初年”结合所学得出元、清两朝少数民族统治者接受儒家文化;据材料二“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得出隋唐时期,儒学传播到日本和新罗;据材料三“公元1598—1626年,西方传教士把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译成拉丁文”并结合所学,得出明清之际,儒学传播到西方;结合所学得出改革开放新时期,儒家思想传播到全世界。第(2)问,据材料一“儒家文化已经传播到祖国的西部边疆地区”并结合所学得出以共同文化儒学为纽带,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据材料二“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实行‘推古朝改革’”“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并结合所学得出儒学的传播,促进了东亚各国与中国的思想、文化交流,推动了东亚各国文化、教育的发展;据材料三“将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理想作为有力武器,用以批判欧洲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和君主专制”并结合所学得出是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渊源,促进欧洲近代文明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儒家思想传播到全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
答案 (1)历程:唐代以前,儒学传播到西部边疆;两宋时期,儒学传播到辽、金、西夏等东北和西北边疆。元、清两朝少数民族统治者接受儒家文化。隋唐时期,儒学传播到日本和新罗。明清之际,儒学传播到西方。改革开放新时期,儒家思想传播到全世界。
(2)意义:以共同文化儒学为纽带,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儒学的传播,促进了东亚各国与中国的思想、文化交流,推动了东亚各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儒学的传播,促进了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推动了西方启蒙运动的发展。随着儒家思想传播到全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共49张PPT)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了解佛教文化、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文化交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2.搜集整理中华文化对东亚东南亚地区和西方产生重要影响的史实,从“史料实证”的角度理解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1)过程
①两汉之际:来自________的佛教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

           
儒、道、佛彼此吸收,相互融合
③隋唐:出现不同宗派,主张__________的
成为主流,

又名佛心宗,是中国化后的佛教  
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禅宗
佛教完成本土化
古印度
顿悟成佛
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较强的同化能力 
④宋明: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____________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①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________的表达。
②中国的建筑艺术受________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宋明理学
境界
佛教
2.
(1)明末
①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②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对西学产生浓厚兴趣,主张以____________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2)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________、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19世纪中叶
①背景: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西学东渐
新航路开辟前中西交流很少,且多是间接交往
开放
汤若望
②表现
a.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____________在北京设立,相继开设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馆,还增设了天文算学馆。
c.清政府创办____________,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________、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d.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
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
江南制造总局
京师同文馆
新式学堂
严复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
③影响
a.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b.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c.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4)20世纪早期
①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____________的倡导者,主张吸收____________的思想。
②俄国____________________后,陈独秀、李大钊等
,重新探寻解决问题的出路。
③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____________在中国的传播。
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
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
民主与科学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
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1.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1)文字
①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②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
,推动了当地的文化
________________。  
(2)思想
①3—5世纪,儒学

 
   形成中华文化圈,又称为儒家文化圈
②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把____________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创造了本国文字
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交流与传播
儒学经典
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表音文字假名、越南的喃字等
(3)宗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________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4)制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①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②日本:7世纪,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________为蓝本。
③越南: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基本一样。
(5)其他: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中国
唐制
(6)人口迁徙
①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
,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②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
,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③____________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
琉球
郑和下西洋
指琉球群岛
2.对西方的影响
(1)
①造纸术:8世纪以后,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②火药:在13世纪经由____________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阶层日渐衰落。 
③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
的到来。
④印刷术:欧洲人创造出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____________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四大发明对西方的影响
骑士
大航海时代
指欧洲封建时代为国王或其他长官服务的武士
阿拉伯人
文艺复兴
四大发明都是间接传入西方
新航路开辟
(2)中学西传
①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②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
③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1.阅读教材P11“学思之窗”:阅读上述诗句,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提示:崔致远诗作中的“颜氏巷”源自《论语》,印证了儒家经典在朝鲜的传播。那波守之的《读汉高帝纪》则说明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有相当的了解,也说明了中华文化对日本产生广泛影响。
阅读教材·想一想
2.阅读教材P13“学习拓展”: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提示:中华文化中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歌德曾说:“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没有不是人思考过的,我们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中华文化对解决世界发展进步中的难题贡献了宝贵的智慧。
发掘教材·读一读
1.阅读“《诗经》书影”(见教材P8)
信息解读:《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2.阅读“云冈石窟露天大佛”(见教材P9)
信息解读:云冈大佛位于山西大同市,云冈石窟的这尊露天大佛,是第五窟三世佛的中央坐像(民间俗称云冈大佛),高达17米。大耳垂肩,是云冈的标志佛像,形态端庄,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表现手法;但其脸部形象:额宽、鼻高、眼大而唇薄,却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
3.阅读“利玛窦(1552—1610),徐光启(1562—1633)”(见教材P9)
信息解读:利玛窦等人为了方便在中国内地的传教活动,不仅讲汉语穿儒服,而且通晓中国儒家经典,再凭借他从西方带来的科学知识和机械原理,很受明朝士大夫的欢迎,徐光启即是他结交的好友,两人合译《几何原本》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4.阅读“瑞典首都的中国宫”(见教材P12)
信息解读:瑞典的中国宫始建于1753年,宫顶仿中国宫殿并刻意雕龙,这是一座中国式宫殿与法国洛可可式建筑的融合体,兼有东方建筑的典雅与西方建筑的华丽,它见证了18世纪瑞典的“中国热”。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1)外来文化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
①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文学艺术、绘画建筑、音乐和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明末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东渐对中华文化影响巨大,中华传统文化在遭受严重冲击的同时也借鉴吸收西方文化,以中西结合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探究一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史论要点]
(2)中华文化丰富发展了域外文明
①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中华文化圈。
②四大发明的传播推动欧洲发生革命性变化,走出黑暗的中世纪。
③欧洲的“中国热”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推动了西方的现代化进程。
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中外文化交流对促进中华文化有重要意义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中外文化交流对促进世界文化有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有利于加强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对点训练]
1.(2020·广西玉林、贵港、柳州、百色四地联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石窟风气盛行。其中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这些石窟中的佛像无论何种形象,很多都身着汉族形式的衣饰。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北方经济地位上升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三教思想趋于融合
D.中外文化交融增强
解析 据材料“这些石窟中的佛像无论何种形象,很多都身着汉族形式的衣饰”,可知当时佛教的影响力在扩大,同时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故选D项;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地位下降,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A项;材料强调佛教影响力扩大,侧面说明了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冲击而不是丧失,排除B项;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局面出现,排除C项。
答案 D
2.(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光绪二十二年,谭嗣同创作了诗歌《金陵听说法》,诗中的典故不再只是中国古代典故,且引入了圣经典故,以及印度、英国的政治词汇和佛教用语。谭嗣同此举意在(  )
A.开辟诗歌语言的新源泉
B.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重新融合传统三教思想
D.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解析 材料中谭嗣同创作的诗歌引用了外国的圣经典故、政治词汇和佛教用语,增加了人们对于外国的了解,结合谭嗣同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可知其用意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的变法改革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故选B项;结合谭嗣同致力于维新变法,可知他创作诗歌,引用外国典故和词汇并不是简单地增加诗歌的新词语,故开辟诗歌语言的新源泉不能体现谭嗣同的真正用意,排除A项;从材料中谭嗣同创作的诗歌引入的是外国的圣经典、和政治词汇和佛教用语,并不是对于中国传统的佛道儒三教思想的重新融合,排除C项;文学革命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排除D项。
答案 B
探究二 西学东渐
[史论要点]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两次西学东渐
?
明末清初
清末以来
传播主体(来华西人)
天主教耶稣会教士
新教各会教士
传播方式
实物示范;语言文字
译书、报刊、学校、社团、留学
传播内容
天文、历算、数学、地理(文艺复兴以来的知识)
近代西方知识体系(工业文明)
受传对象
士绅、官员
各社会阶层
影响区域
京师、江浙皖赣闽
通商口岸—沿海—内地
影响程度
局部的、区域性
全方位、根本性、全局性
2.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近代西学东渐的阶段性
(1)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前后至甲午战争结束后大约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这一时期英国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这一阶段称之为器物层面的西学东渐。
(2)第二阶段,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前大约20多年的时间。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大量的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中国经历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等事件,这一阶段称之为制度层面的西学东渐。
第三阶段:是五四运动以后的西学东渐,这一时期西学东渐已发生了由表面到核心,由器物、制度层面转到了思想、文化等核心的内容。中国经历了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这一阶段称之为思想精神层面的西学东渐。
3.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政治:推动了中国近代的社会改革和革命运动以及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2)经济:为中国工业的现代化起步开辟了道路。(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文化: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化的演进。(新文化运动)
(4)其他: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衣食住行)
[对点训练]
1.(2020·福建漳州三模)徐光启的《崇祯历书》集中体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以计算和分析的方法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天地圆体”说;《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了(  )
A.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
B.持续到现代的西学东渐进程由此开启
C.空疏无物的理学学术思想被时代抛弃
D.西方科技的引进推动了明清经济发展
解析 据材料“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可知,明末西学已经传到中国,并在当时的学术著作中得到体现,说明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其他时期的著作情况,也并未提及徐光启引进西学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因此“由此开启”一说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徐光启引用了西学,并未提及理学,无法体现其是否被抛弃,排除C项;在学术著作中引用了西学的成果,并不等于引进了西方的科技,且材料仅提及徐光启的著作,并未提及其他,无法看出明清经济是否得到发展,排除D项。
答案 A
2.(2020·江西赣州摸底)黄宗羲海昌讲学时,经常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著名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学生习《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书籍;明末流行的《天工开物》是清初向国外出口的重要书籍之一。这反映了明清之际(  )
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窠臼
B.中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
C.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
D.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东渐
解析 据材料“黄宗羲海昌讲学时,经常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著名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学生习《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书籍;明末流行的《天工开物》是清初向国外出口的重要书籍之一”,可知明清之际思想家注重经世致用,有利于《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书籍的传入,故选D项;中学突破传统发生在近代,排除A项;学习西方书籍无法说明中西文化全面融合,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的思想家代表不了整个士大夫阶层,排除C项。
答案 D
探究三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史论要点]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文化对朝鲜、日本和越南的影响
(1)对朝鲜:新罗派留学生赴中国学习。拼音文字“吏读”是用汉字与新罗语结合后形成的;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中央设立国学,地方设立乡校和书堂;实行科举制;大批新罗学生来长安;文庙祭祀活动。唐朝文化的精髓如律令、科技、佛教、儒学、学校教育、科举制度等皆为新罗广泛吸收。
(2)对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来中国交流学习。空海和吉备真备分别根据汉字的草书和楷书偏旁,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国家官学大学寮和地方国学的毕业生,经任官考核合格后可以按成绩高低授予不同官职。同时,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层面仿效唐朝,并对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以及各类生产技术,皆予以吸收融合。
(3)对越南:使用汉字,在此基础上创造“喃字”;以儒家经典为教材;设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学体系;文庙祭祀活动;实行科举制。
2.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1)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为当今世界人民解决自然问题提供了智慧。当今人类正在遭受干旱加剧、气候变暖等自然恶化问题的困扰,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众多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髓,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2)中华文化主张的国家交往艺术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利益相关、合作共赢和和平共处等价值理念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关键要素,这恰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国与国交往的基本精神。彼此尊重、共同遵守规则是国家间实现合作共赢的根本遵循。总而言之,中华传统友好往来文化对于解决当前世界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零和思维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文化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有助于激励各国人民为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不断努力。
在世界彼此联系日趋紧密的背景下,这些思想有利于解决各国人民所共同面临的恐怖主义、新殖民主义等问题,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并赋予其深沉的文化底蕴和持久的生命力,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自身焕发出蓬勃的时代生命力,彰显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1.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制度方面对朝鲜、日本和越南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汉朝
B.日本大化改新时期的政制改革多以唐制为蓝本
C.朝鲜的政制基本模仿中国
D.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
答案 A
[对点训练]
2.(2020·北京学考,5)以下两幅图片用于研究性学习,与之最契合的主题是(  )
A.清代建筑风格的全盘西化
B.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C.西欧历史上的“中国热”
D.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 瑞典“中国宫”(1753年建成)是一座中国式宫殿与法国洛可可式建筑的融合体;圆明园海晏堂(1786年雕版图)是一处欧式园林景观,著名的十二生肖人身兽头铜像(圆明园兽首铜像)是西方人设计,在中国制造的,融东西方文化于一身,这两幅图片都反映了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故选D项;瑞典“中国宫”不是清代建筑,而且“全盘西化”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发生于1900—1901年,而且瑞典也没参与侵略,排除B项;西欧历史上的“中国热”不能反映圆明园海晏堂,排除C项。
答案 D
【典例1】
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
关键时间信息
19世纪后期
《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
。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
对西方的了解越来越全面、深入
A.
儒家思想 
B.
 
C.
D.
发生了重大改变
 
放弃了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传统思维方式
表述绝对化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深入全面了解西方的结果
题干材料与传统思维方式无关
明立意 以19世纪后期报刊刊载文章为切入点,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西方文化的传入。
抓关键 根据题干信息“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可知中国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发生重大变化。
排干扰 材料表明19世纪后期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但不代表中国知识分子放弃了儒家思想,西方文化大量传入冲击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体西用”“传统思维方式”材料没有涉及。
答案 C
【典例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其实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
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
对外交通、国力强弱、对外开放政策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第二次渗透,是元朝。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
罗,他的《东方见闻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还沉睡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
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
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
中国人主动了解学习西方
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二 元杂剧在18世纪曾一度风靡欧洲,借用中国素材来创作戏剧成为时尚,中国戏曲艺术手法也对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当运用水墨画在宣纸上的中国画出现在西方时,一下子就吸引了西方人。西方人很早就知道中国的文学故事,这些故事是随着“丝绸之路”上商旅的口口相传辗转流传到西方的。在18—19世纪,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增加,大批中国小说被翻译到西方。另外,中国古诗生动简练、意象鲜明的简约美学对意象派诗歌产生了直接影响,开启了美国诗歌新境界。
 
中国古代的制度文明、科技成果等对西方影响也是很大的。随着西方汉学日益勃兴,西方人对中国
科举制或四大发明对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
欧洲的“中国热”
文化给予自身影响的呈现和阐释越来越周详和具体。
——摘编自陈伟《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特点。
(3)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就中国古代制度文明和科技成果的史实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第一步 审设问·定方向
审读关键
审读通则
引导词
在第(1)问和第(2)问中,“根据材料”说明答案来自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来自教材基础知识。
提示词
第(1)(2)问,概括——总结归纳;第(3)问,举例说明——解释清楚。
限制词
第(1)(2)问,内容限定——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第(3)问,内容限定——中国古代制度文明和科技成果的史实。
核心词
第(1)问,因素;第(2)问,特点。
第二步 读材料·提信息
第(1)(2)问,根据“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五次渗透”,具体分析每一次西方文化的传入,进而归纳影响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因素。
第(2)问,根据材料“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五次渗透”概括。
第(3)问,根据“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给予自身影响的呈现和阐释越来越周详和具体”概括观点,并结合教材有关内容,如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和欧洲的“中国热”进行作答。
第三步 列要点·组答案
(1)因素:对外开放的政策;国力强弱的变化;对外交通的发展;人为因素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的魅力。
(2)特点:历史悠久;由外国人传入到中国人主动学习;由和平交流到文化侵略,再到和平交流;领域不断扩大;影响不断深入;伴随着经济政治活动。
(3)观点:中国文化对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以科举制或四大发明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西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