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优化教案二拖一《爱莲说 》(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优化教案二拖一《爱莲说 》(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9 20:16:02

文档简介

《爱莲说》同步练习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 蕃: ②不蔓不枝 蔓:
2.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3.翻译下列句子。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 。
4.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答: 。
5.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盐城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
答:
6、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陶渊明独爱菊 香远益清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无独有偶 精益求精 屡见不鲜 因地制宜
7、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水陆草木之花 ( )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
③亭亭净植 ( ) ④濯清涟而不妖 ( )
8、翻译句子。
①莲,花之君子者也。译: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
9、理解填空。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
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
10、你喜欢哪种花 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
答: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
1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香远益清( ) ②陶后鲜有闻( )
18.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不同花的喜爱,表明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态度,如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了他 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了世人 的生活态度。
19.“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你喜欢哪种花?并请你说说喜欢的理由。
【甲】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 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8226;咏梅》
2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待到山花烂漫时
26.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
27.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
28.【甲】文用 、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 、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29.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爱莲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感受文言文特点,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
2、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可贵品质,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和难点:分析莲花高贵的品质。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方法:媒体启发,主体参与,美育渗透。
教学思路:情景引导----欣赏了解----课文浅析----讨论研读----理解主旨----读文体会
教学过程;
一、能力训练: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最喜爱的花,并说明理由。最好引用课文和诗词回答。
二、引课:
请学生在音乐中欣赏《荷塘月色》片断,谈你对荷花的认识,引出新课《爱莲说》。
三、作者简介:
阅读课下注释,制作作者名片(按姓名、朝代、籍贯、著作、爱好顺序)。如:
周敦颐,字茂源
宋朝
道州营道人
《周元公集》
独爱莲
四、欣赏课文《爱莲说》,掌握生字、词,把握课文内容。
五、找出重点字词,制成生字卡片并展示。(重点把握)
   生字: 颐 蕃 淤 濯 亵 逸 蔓 焉
释词:
1、濯清涟而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亭亭净植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句释: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六、自读课文,思考问题。(投影提示问题)
文中提到几种花?作者最喜欢的是哪种?为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七、细读课文,用原文回答喜爱莲的原因。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八、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莲的喻意
1、 分组,根据课文分成6组,具体如下:
一组:出淤泥而不染
二组:濯清涟而不妖
三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四组:香远益清
五组:亭亭净植
六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 学习讨论:
3、 互听互评:
学生依组分析,并互评互改,形成答案。
4、 教师小结:
出淤泥而不染,喻人的洁身自好
濯清涟而不妖,喻人清纯,保持天真自然的本色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喻人豁达正直
香远益清,喻人美名远播
亭亭净植,喻人亭亭玉立,一尘不染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喻人气节高尚,耿介不屈
5、 引申问题:莲花具体喻什么人?
“作者”
6、饱含感情齐背莲的高贵品质一段。
九、画莲花图,体会莲的品质和作者写莲的深意。
概括:作者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明作者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求。
十、再读课文,完善对莲的形象塑造(投影提示问题)。
文中写菊和牡丹,喻人的什么特点?为什么写这两种花?
(生):菊喻隐逸者,指陶潜;牡丹喻富贵者,指世人。
作用:衬托莲的形象,含蓄的表达文章主旨。
十一、 总结:
本文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十二、在古琴声中诵读课文
注:古琴声可取《高山流水》和《渔舟唱晚》。(共26张PPT)
初一(3)蔡支彪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乐府民歌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一、初步感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之:
结构助词,的
蕃:
本义是茂盛、繁殖的意思,这里解释成“多”。
水里、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
副词,只
晋代陶渊明只爱菊花。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
从,自从
来:
以来
世人:
当世的人,社会上多数的人
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很喜欢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予:

之: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染:
沾染(污秽)
濯:
洗涤
妖:
美丽而不庄重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省略句,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中通:
指荷梗中空,贯通而没有阻隔
外直:
外部挺直而不弯曲
不蔓不枝:
不生藤蔓,不牵牵挂挂的;不生旁枝,不枝枝节节的
香远:
香气散得很远
益:
更,越发
清:
单纯不杂。这里形容莲花香气纯净和清淡。
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亭亭:
耸立的样子
净:
洁净
植:
原义为栽种,这里引申为树立。
亵玩:
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
语气词,“啊”“呀”。
笔直、洁净地挺立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谓:
以为,认为
之:
结构助词,的
君子:
指品德高尚的人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之: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这里“不译”
鲜:

闻:
听到
宜乎:
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众:
很多人
矣:
语气词,相当于“了”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很多了!
二、再读课文
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并想想这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2、作者把“莲”“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菊”“牡丹”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牡丹
君子
隐逸者
富贵者
爱(自比)


正衬
反衬
3、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并且以莲自比。那么请同学们说说,我们从莲身上感受到了君子哪些品质呢?
1、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洁身自好;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出淤泥……而不妖”
2、君子豁达正直、决不阿附、志洁行廉、德声远播。——“中通外直……香远益清”
3、君子端庄严肃、受人敬重而不敢轻侮。——“亭亭净植……亵玩焉”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三、总结
通过理解全文,请同学们谈谈本文的中心思想。
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正直高尚的气节,鄙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