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朱 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自唐以来,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
返回
杜 甫
(712年—770年)
主要代表诗作
返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 望》
“三吏”: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学习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能背诵默写诗歌。
望 岳 — 杜 甫(736年)
望 岳 — 杜 甫(736年)
一读:读准
能正确朗读诗歌:读准生字的音和诗句的节奏。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
写作背景
返回
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
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望 岳
—杜 甫(736年)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望 岳
—杜 甫(736年)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二读:读懂
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泰山简介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
(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
(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写诗人心底的愿望 )
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三读:读透文本
理解诗句蕴含的哲理。
结合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望 岳》
——杜甫(736年)
体悟诗情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这首诗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
问题探讨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极望。
四读:读出新意
有关“泰山”的诗句
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
岱宗何崔嵬,
群山无与比。
——元·贾鲁
峨峨东岳高,
秀极冲青天。
—— 晋·谢道韫
泰山一何高,
迢迢造天庭。
——晋·陆机
与“泰山”有关的成语、俗语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泰山北斗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返回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泰山北斗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望岳》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岱宗( ) 决眦( ) 溅泪( ) 簪( ) 逾墙( ) 戍守( ) 老妪( ) 幽咽( )
2. 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他著有“三吏”,另外两篇分别是 和 。“三别”是 、 、 。
3.①《望岳》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____、南岳________。
②《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
4.填写:
⑴《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
⑵《石壕吏》一诗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是 。
⑶《春望》一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 。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6.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7.《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 )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8.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0、解释诗句中的词语。
一男附书至(书: )二男新战死(新: )
死者长已矣(已: )室中更无人(更: )
11、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2、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
13、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 。
14、“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①
②
③
附:1.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4.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6.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望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会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
3、讨论诗歌,体会诗句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风格。
二、教学过程:
(一)以问置疑,导入新课
1、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山大川不计其数。要说山,最有名的当然是“五岳”了。那么,请问,“五岳”分别指那几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
2、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赞美泰山的诗句,其中唐代的大诗人所写的一首诗被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如何描绘和赞美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
3、板书课题,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题,明白作者近岳而望,并没有登山。
(二)讲授新课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知识。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当时,他的父亲在山东做官,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觉得他是一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在这首诗中,你能看出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吗?如果没有,那么,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2、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默读诗歌,老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老师总结并评价后,集体朗读诗歌。
(3)老师指导学生明确诗歌体裁:五言古诗。
3、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基本掌握诗句含义。老师逐句朗读诗歌,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4、细读诗歌,理解前六句诗描写泰山景色的特点。
(1)诗题是《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实有虚。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区别。
(2)试以两句为一组,学生分组讨论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老师指导点拨,学生发言。
5、讨论诗歌最后两句,体会诗句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1)讨论作者从想象登山的过程和登顶俯视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豪迈之情)
(2)由情入理,引导学生讨论诗歌蕴含的哲理。学生独立思考,老师适时点拨。(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3)感悟诗歌气势磅礴、雄放健拨的风格。
6、品味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总结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1)学生讨论回答: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那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
(明确:写景抒情;虚实相生;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课堂小结:如何学习古诗?(解题读诗——释义悟情——明理诵诗)
7、背诵古诗。
8、当堂检测,布置作业。
(1)当堂检测。
(2)布置作业:比较这首诗与杜甫的另一首诗《春望》的不同风格。
三、教学反思:
这首诗的教学环节井然有序,体现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层次性,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师生学习中的平等对话。既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逐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人能力所限,还存在如下需要改进之处:
1、明显存在单一性。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自主合作探究千篇一律,不能体现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还有,设计问题的程序化,为保证教学任务按时按量完成,所有问题都是老师预设,学生讨论回答。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各抒己见。
2、课堂结构上的缺陷。一节课前松后紧,教学过程时间多,检测时间所剩无几,显得虎头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