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三中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
“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我们刚到包扎所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他一边放东西,一边对我们又抱歉又诉苦,他说的什么我就没大听清。好像是说什么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去借。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通讯员,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有删改)
6.下面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出一切的人,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
B.
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文中的“百合花被”是全文的情节线索。
C.小说的开头写部队决定晚上总攻,结尾写小通讯员赶回团部准确参加战斗,较详细地以某战斗连为焦点记叙了军队在紧急情况下有条不紊的备战全过程。
D.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见解诠释了战争、人性,虽然是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但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作为背景,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激烈场面。从人物的选择上,所选的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善用白描,文中“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后的描写,使读者像一个见证者,站在近旁,听着屋子里的“响动”,看着通讯员“颇不服气”的样子。
B.
“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C.小通讯员为借被子向“我”求助时欲言又止;“我”向新媳妇解释后,她只是笑,却不说明第一次借被子时的情形,这两处“留白”都引发了读者联想。
D.
文中划线部分描写了新媳妇从“笑”到“不笑”的神态变化,生动地刻画了她的心理。她“笑”是因为她觉得小通讯兵的稚气、
腼腆很可笑,并对“我们”把她喊为“大嫂”觉得好笑;“不笑了”是因为她内心充满了对共产党的敬意及借与不借的矛盾。
8.小说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了小通讯员这个充满人性美的革命战士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试分析有什么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轼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宣仁后问曰:“卿前年为何官?”日:“臣为常州团练副使。”曰:“今为何官?”曰:“臣今待罪翰林学士。”曰:“何以遽至此?”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曰:“非也。”曰:“岂大臣论荐乎?”曰:“亦非也。”轼惊曰:“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曰:“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轼不觉哭失声,宣仁后与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已而命坐赐茶,撤御前金莲烛送归院。
八年,宣仁后崩,哲宗亲政。轼乞补外,以两学士出知定州。定州军政坏弛,诸卫卒骄惰不教,军校蚕食其廩赐,前守不敢谁何。轼取贪污者配隶远恶缮修营房禁止饮博军中衣食稍足乃部勒战法众皆畏伏。
论曰: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联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①,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韬戢:收藏,敛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轼取贪污者配隶远恶/缮修营房/禁止饮博/军中衣食稍足/乃部勒战法/众皆畏伏
B.轼取贪污者配隶远恶/缮修营房/禁止饮博/军中衣食/稍足乃部勒战法/众皆畏伏
C.轼取贪污者配隶远恶缮修/营房禁止饮博/军中衣食/稍足乃部勒战法/众皆畏伏
D.轼取贪污者配隶/远恶缮修/营房禁止饮博/军中衣食稍足/乃部勒战法/众皆畏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禁中,也作禁内、禁省,指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B.待罪,旧时官吏常怕因失职而获罪,因以待罪为供职的谦辞,意谓听候治罪。
C.补外,京官调外地就职;通常指京中官吏因罪而被贬谪、流放于远地、他乡。
D.制策,皇帝有事书于策以问臣下;后为科举考试采用,为国家取士科目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博闻广识,读书善抓要领。他跟随母亲学习,受益颇多,曾流露出要成为范滂一样的人的意愿,得到了母亲肯定。
B.苏轼才华出众,深受皇帝赏识。几任皇帝都非常欣赏他的文采,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加赞赏,苏轼闻知之后感激涕零。
C.苏轼严格履职,大胆整肃乱象。他担任定州地方长官期间,主动作为,采取各种有力举措,使当地军政局面大为改观。
D.苏轼堪负大任,却终不得重用。他的名气尽管可以与欧阳修比肩,也曾经被宋仁宗称赞有宰相之才,但终究未登相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4分)
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4分)
14.作者为什么说苏轼未能做宰相是他的幸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首联表述了诗人自已进入中年以后开始厌倦尘俗的情绪,晚年归隐于终南山边。
B.颔联表现了诗人经常独自游山赏景的情形,“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尾联写诗人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然忘了回家。
D.这首诗语言华美绚丽,没有对具体的山川景物进行描绘。
16.这首诗的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园田居》诗中描写乡村中常见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苦闷心情,无奈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制陶人老李头总是忙碌的,从不停下手中的活和客人说话。四爷是小镇唯
一有文人气度的人,着青衫,留长髯,踱方步。他总是在制陶人面前泡上最好的珍藏,让制陶人艳羡不已,多了对壶的留念和感知,有了不舍和爱惜。
往往此时,两个人是不谈茶的,茶,都用来品了,他们说的更多的是儿时的记忆,那些美好和他们嘴边的胡须一样,都发白了,谈起来,还津津有味,笑声找不到一丝掩盖。
陶,盖不住浓浓的茶味。两个人的茶世界除了两把木椅和一张桌子外别无他物,他们的唇边世界比天还大,春天的恩赐,都装在这小小的陶壶里,不知倒出了他们多少心事。
两位老人都是懂壶的:四爷是沏茶高手,铁观音到了他手里,就被他赋予了更多的诗意;老李头自不必说,那壶出自他手,每一个气孔都是熟悉的。
两个人,一壶茶。①陶,在茶水外细数春秋。②茶,是陶壶里最大的隐士。
我喜欢他们喝茶的样子,陶壶是中立的智者,茶碗成了游走的侠。人老了,茶是新鲜的,回忆是新鲜的。甚至,还有童年的趣事,几十年的事都就着茶,灌进肚子里。
陶醉,人怎能不醉?
18.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两位老人都是懂壶的:”中的冒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B.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C.
时间很玄妙:无湃无际、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绵绵岁月,悠悠历史。
D.
幸福生活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
19.文中①②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其作用。(4
分)
20.文中第二句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四爷是小镇唯一着青衫、留长髯、踱方步的有文人气度的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
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李子柒的视频作品取材于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富有田园气息。②通过李子柒的田园生活,使我们可以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③欣赏田园风光、古风汉服和传统美食,④在纷杂的世界中找到一处清凉。⑤中国人的生活,本来就是动人的,⑥诗意、浪漫的生活,是全世界都能够欣赏并且理解的。⑦但真实的田园生活并不是浪漫、诗意,还需要真正懂农活、爱劳动、肯吃苦才行。⑧李子柒成功的背后,是由于她从清晨到深夜不停歇的付出。⑨没有扎实的基础,没有每个视频成百上千次的重复,没有耐得住寂寞的学习,就不会有诗意的、生活味的李子柒。
(1)序号:
;修改:
。
(2)序号:
;修改:
。
(3)序号:
;修改:
。
(4)序号:
;修改:
。
22.根据下面一段话的内容,就“碎片化阅读”的特点提取关键信息,不超过50个字。(5分)
网媒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碎片化的浅阅读已成为当代人阅读的主要方式。人们从微博、微信、头条及其他媒体上获取碎片化信息,快捷且看似忙碌的阅读使人们倾向没营养的快餐文化,而没时间投入经典作品的细细研读。加之碎片化的阅读不需要思辨,绝大多数人沉溺于此而忽略了从经典中提升思维和辨别的能力。
四、写作(60分)
23、请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选择一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题目1、有一种经历叫成长
题目2、我心中,你最重
要求:写亲身经历的事情,写出真情实感,不要套作。绝密★启用前
宜城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参
考
答
案
1.
A
(B项,强加因果,根据文意,“所以”前后分句不是因果关系;C项,曲解文意,“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错误,材料二“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D项,曲解概念,似是而非。“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错误,根据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
B
(无中生有,“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无据。)
C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材料一无此观点。)
4.
①开篇提出观点,开门见山,旗帜鲜明;(1分)
②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性强;(1分)
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1分)
④论证语言通俗自然,深入浅出。
(1分)
(本题共4分)
5.
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2分)②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2分)③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2分)(本题共6分)
6.C(没有写备战的全过程)
7.【答案】B
通讯员的话表达的是没有借到被子的不满,他得知真相后也没有自责。故选B。
8.①动作描写。小通讯员没借到被子被“我”批评和在新媳妇手中接过被子的尴尬动作,都体现了革命战士憨厚朴实的纯朴美。
②对话描写。小通讯员几次与“我”的对话都言之不尽,体现了单纯的年轻战士的纯真美。
③行为描写。小通讯员将自己积攒的口粮留给我,体现了革命战士互相友爱的善良美。
[答对2点即可。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我”作为叙事的线索,串连起整个故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以女性观察的细致,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了情节的生动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我”是小说中的“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内心变化和性格丰富的见证者,通过“我”敏锐的感觉,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并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③文中“我”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残酷,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使小说充满了抒情意味,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凸显军民情深的小说主题。
10.
(3分)A
11.
(3分)C(“通常指京中官吏因罪而被贬谪、流放于远地、他乡”错误。)
12.
(3分)B(“大庭广众之下”错误。)
13.
(8分)(1)(4分)后来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2)(4分)有人说:“苏轼稍有低调收敛,虽然不被重用,也应免去了灾祸。”
14.(3分)①若被重用成为宰相,以苏轼的性格难以做到低调收敛,必将因此招致祸患(1分)②而不被重用未登相位,致力从文,才得以成为一代文学大家。(2
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等到成年,广泛地通晓经书和史书,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文章。后来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苏轼曾经在宫中被召进便殿面见太皇太后和皇帝,宣仁后问道:“你前年做什么官?”苏轼说:“臣是常州团练副使。”又问:“现在做什么官?”回答说:“臣现在任翰林学士。”又问:“凭什么能这么快升到这个官位?”回答说:“碰到了太皇太后、皇帝陛下。”太后说:“不是。”苏轼说:“难道是大臣论奏保荐吗?”说:“也不是。”苏轼惊讶地说:“臣虽然没有品行,不敢从其他途径上进。”太后说:“这是先帝的意思。先帝每次诵读你的文章,一定叹赏说:‘奇才,奇才!’只不过没来得及进用你罢了。”苏轼不觉哭出声来,宣仁后和哲宗也哭了,左右的人都感动流泪。一会儿又命苏轼坐下并赐茶,撤去皇帝面前的金莲烛举烛送苏轼回翰林院。
八年,宣仁后去世,哲宗亲自处理朝政。苏轼请求补任外地官职,以端明股学士和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出任定州知州。定州军事政务败坏松弛,各卫戍士兵骄横懒惰缺乏训练,军中校官侵吞(或:克扣)他们的俸禄和赏赐,以前的太守不敢查问。苏轼把贪污的人发配到远恶之地,修缮营房,禁止饮酒赌博,军中衣食逐渐充足,于是约束军队训练作战方法,众人都畏惧服从。
论说:仁宗刚读到苏轼、苏辙的制策,退朝后高兴地说:“朕今天给子孙寻到两个宰相了。”神宗格外喜欢他的文章,在宫中阅读,御膳送来竟忘了吃,称他是天下的奇才。两个皇帝都能够了解苏轼,而苏轼终究不能被重用。欧阳修先赏识他,他的名气就能和欧阳修相提并论,岂不是苏轼的天才是不可被掩盖的,这是天下最公平的事,做不做宰相那是命。唉!苏轼不能做宰相,又难道不是他的幸运吗?有人说:“苏轼稍有低调收敛,虽然不被重用,也应免去了灾祸。”虽然如此,假使苏轼以此而改变他的所作所为,还能成为苏轼吗?
15.D【解析】D项,“语言华美绚丽”错误,本诗的语言是平淡直白的;“没有”过于绝对,“水穷处”、“云起时”也属具体的山川景物。
16.①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境,以山水为乐、从容淡泊的情感。②诗人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飘落。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写出了隐居山林所见景色的安逸与美好。③突出了诗人恬淡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17.(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8.D
(原文“两位老人都是懂壶的”一句和D项中冒号的作用都是: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面,以引起下文的分说。A项,冒号用在“说”“说道”后面,引出说出的具体内容。B项,用在“说”“想”“证明”“
宣布"等词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都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但冒号前后的关系略有区别。C项,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面,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19.(4分)①采用拟人手法,将“陶”人格化,并且明写“陶”实写人,表现出人物历经沧桑之后的从容和淡定。(2分)②采用比喻修辞方法,以“茶”喻人,表达出悠游于生活的自在与惬意。(2分)
20.(4分)①在内容上突出的重点不同:原句重点落在“着青衫,留长髯,踱方步”的外在衣着和神态上;改句重点落在“有文人气度的人”上。②在句式选择上特点和效果不同:原句为短句,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改句为长句,表意虽然严密,但读起来比较拗口。③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表达效果有差别:原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四爷的神情和气质,突显出他的性格特征;改句仅是概括性的平实说明。所以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强。(共4分,只需答出两点,每点2分。大意正确即可。)
21.
②“通过”“使”保留一个即可;⑥“欣赏并且理解”改为“理解并且欣赏”;⑦“并不”改为“并不全”;⑧删掉“由于”。(共4分,每处1分)
22.①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②从微博、微信、头条及其他媒体上获取信息;③不需要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