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优化教案二拖一《归园田居其三 》(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优化教案二拖一《归园田居其三 》(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9 20:26:17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归园田居
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作者简介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才83天,一日郡遣督邮至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字音:
羁(jī) 拙(zhuō)榆(yú)
荫(yìn)暧(ài) 墟(xū)
诗人为何而归?
诗人归向何处?
归田园居
思考:
诗人从何而归?
第一部分:1-6句
——向往回归自然
写归园田前的情况
误落尘网
——厌恶官场
恋旧林
思故渊
见:农田、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
由近及远
闻:狗吠深巷,鸡鸣桑颠
动静结合
感:无尘杂 有余闲
宁静 恬淡 淳朴
第二部分:7-18句
写归园田后的生活
第三部分:19-20句
归田园后的愉悦心情
全诗:
以追悔始,以庆幸终
全诗小结:
诗人从自己的本性出发,写自己热爱田园,之后写到田园风光之美,然后表达了自己愉快、舒畅的心情,对归返田园生活作了总结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官场的否定。
陶诗的艺术特色:
一、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能够语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
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绮丽。陶诗的风格可以用“平淡朴素”来概括。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善用白描的手法,朴朴素素。然而,平淡中可见绮丽。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陶渊明
安贫乐道
崇尚自然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捱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这里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指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带有妥协和投降的意味,你认同他的这种归隐园田的行为吗?
问题探究:
我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性格,天性本来就喜爱山林。
  错误地落入人世的罗网中,已有三十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着旧日的山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着从前的水潭。
  在南边的野地里开荒种地,为了清贫自守回归田园。
  方圆十几亩的宅基地上,有茅草房子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房后的屋檐,桃树、李树排列在堂屋之前。
  远处的村落模糊不清,村落上的袅袅炊烟依稀可辨。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叫。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在空寂的屋子里心境悠闲
  长久地被囚禁在牢笼里,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女生背《陋室铭》。
2、请男同学打开书读《爱莲说》。
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篇散文和今天要学的这首古诗的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后,教师引导:借描写外界的景物表达自己的内心,而且所表达的都是大致相同的一种精神诉求。一切景语,其实都是抒发人的内心,一切景语皆情语。陶渊明是这两篇文章作者的祖宗,他们都是追慕陶渊明才写出了《陋室铭》和《爱莲说》,他们是陶渊明的学生。陶渊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隐逸者。而他后面很多学者受其影响,写出了很多风格和他相近的诗文,譬如说《爱莲说》,更别说《陋室铭》。但是在《爱莲说》中,作者好像提出了一点点批评,作者说陶渊明是花中的隐逸者,我认为这是他没有读懂陶渊明,陶渊明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通过学习一首诗来认识他。
二、解读文本。
(过渡)《归园田居》总共有五首,今天我们学的是第三首。
1、初读感知:
①自由朗读
②指名个别读,并评价。
③再读,读出韵味。(提示: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如果你的声音不能控制它,让它散散的,诗就读不好了,要调整两样东西:一是你的心跟陶渊明一起去;二是你的声音必须学会控制。)
④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
⑤疏通诗歌大意。
⑥齐读。(把解释忘掉,诗懂了就把解释忘记,解释是拐杖,你以后用到陶渊明这首诗时,不要用解释来说,用他的诗句来说。)
2、探究文本:
问题1:诗人“晨兴夕归”的目的是不是为了“草稀豆苗盛”?
问题2:这首诗是不是刻画了一个辛勤的农夫的形象?
问题3:“但使愿无违”中的“愿”,你认为这个“愿”是指什么?
3、学习《归园田居》其一。
4、解题:
①归是什么意思?(回来)
②从哪里回来?(这首诗其实是陶渊明从官场归来。)
③回到哪里?(田园。)
④齐读课题
三、拓展迁移:
1、你是否欣赏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陶渊明到底在告诉我们什么?到底要不要学陶渊明?我们到底在他身上学到什么?
2、选题“一言心得”
①陶渊明与我何干?
②陶渊明与我同行。
要求:精诚、精炼、精彩
四、课堂总结
在你人生的道路上,“衣沾不足惜,但使愿天违。”你的本性要守着这南山下的草木和一亩方田,它是我们灵魂获得提高,呼吸清新空气的永恒表达。当我们疲备时,就打开《归去来兮》,就打开《饮酒》诗,就打开《归园田居》,就打开《桃花源记》,回到我们永恒的家园,呼吸那清新的氧气,再读一遍。
五、布置作业
背诵和默写《归田园居》(其三),朗读《归田园居》组诗。归园田居(其三)
1.此诗选自《 》,作者 ,名 ,字 , (朝)人。《归园田居》共五首,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
1.此诗选自《 》,作者 , (朝)诗人。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2.“ , 。”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
3.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
1.此诗选自《 》,作者 字 , 朝人。
2.“ , ”描写江上美景。
3.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登岳阳楼其一》
1.此诗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著名诗人。
2.“ , ”道出作者辗转流离,逃难途中饱尝艰辛的无限愤懑之情。“ , ”写出诗人顾影自怜、老境凄惶的身世之愁。
3.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