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三中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总分:
100分
考试时间: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出西周实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
B.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C.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D.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
)
①“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②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③民间的学术活动逐渐兴起
④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
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
A.秦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5.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恩泽贵族
B.削弱王国势力
C.增加税收
D.实现民族交融
6.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中央官学的建立(
)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打破了依靠血缘垄断官职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进一步发展
7.宋人尹源说:“弱□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之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依据所学知识,“□”所指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8.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9.
唐太宗曾说:“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以下唐太宗实践这一言论的措施是(
)
A.轻徭薄赋
B.虚怀纳谏
C.劝课农桑
D.戒奢从简
10.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
)
A.西周时期
B.北魏时期
C.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
11.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这反映了(
)
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
B.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2.中国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著作是(
)
①《黄帝内经》
②《九章算术》
③《齐民要术》
④《千金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
14.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
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
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在地方设置官职,分别掌管地方行政权、财政权、兵权等,这是(
)
A.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度
B.北宋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C.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
D.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16.《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大),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治☆,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中的☆处应该是(
)
A.党项
B.蒙古
C.契丹
D.女真
17.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
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
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18.“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与他相关的史实是(
)
A.建立元朝
B.设置行省
C.统一蒙古
D.开凿运河
19.《元史?百官志七》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
A.三司
B.行中书省
C.中书省
D.宣政院
20.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1.“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
háng,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应该是(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22.1553年,一队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请求到濠镜澳(澳门)晾晒“水湿贡物”,广东官员接受贿银500两,允其上岸。1557年,该国商人擅自营建房屋居住,设置官吏管理。侵入中国澳门地区的是(
)
A.荷兰
B.葡萄牙
C.西班牙
D.沙皇俄国
23.1684年,清政府设立一地方行政机构,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该机构是(
)
A.辽东郡
B.伊犁将军
C.军机处
D.台湾府
24.以下关于明朝对西藏地区管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明政府设置奴儿干都司
②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民
③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④设置达赖和班禅册封制度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25.史学家钱穆指出:“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其意是指(
)
A.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
B.军机处处理一般文书
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军机处决策重大事务
二、判断题(判断为?把答题卡中的T涂黑,判断为?把答题卡中的F涂黑,每小题2分,共20分)
26.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
)
27.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
)
28.分封制的实行,说明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
29.宗法制下,长子是合法的继承人。
(
)
30.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特点之一是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
31.景德镇在宋代成为著名的“瓷都”。
(
)
32.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职能相同。
(
)
33.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导致中国故步自封。
(
)
34.明朝时期,白银的普遍流通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
)
35.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中央集权。
(
)
三、材料题:(36题15分,37题15分,共30分)
36.(1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或有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从而登上仕途。许多出身卑微的人才像主父偃、东方朔、司马相如在汉武帝时得到重用,而这在世卿世禄制下是根本不可能的。
——网络文章《解密》
材料二
自司马懿设立州中正到西晋建立,这一阶段,随着司马氏为首的世家大族逐渐把持政柄,中正的威权日益加重,无论中正的选任,还是选举标准的确定,都已日益呈现出门阀化倾向。
——《通典》
材料三
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士族的垄断,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们由此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成为统治阶级的栋梁之才。
——摘自《士族门阀与寒门贵子》
材料四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品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3分)
(2)概括各个制度的选官标准(不得抄录原文)。(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制度有何积极意义。(3分)
(4)材料四说明该制度存在什么问题?
(2分)
(5)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4分)
37.(15分)学思之窗:
沁园春·雪
文/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
毛泽东的诗词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有哪些?(5分)
(2)
试评价其中一位历史人物。(10分)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PAGE
6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答案
选择题:
1.B解析:本题以文本材料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理解。材料中记录的时间为周朝,阅读文本材料可以发现,其中记载了实行分封制度的目的、分封的诸侯国数量以及诸侯王与周天子的亲缘关系。依据所学习的周朝政治制度内容,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禅让制是夏朝建立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郡县制在战国时期产生,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是元朝统一后实行的。这三项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2.B解析:各国变法是在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铁农具、牛耕的广泛应用,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使得生产力取得重大进步,要求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各国变法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期更加激烈。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卿大夫掌握诸侯国实权,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的事情,表现为诸侯国内部的权力转移。各国都重视农业生产发展,改革国家赋税征收制度。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发展。C是客观结果,不是主观目的。各国改革都加强了诸侯国君主的统治,因此排除D。
3.D
解析:本题考查对战国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是当时社会大变革、阶级关系变化、贵族等级体系瓦解等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教育的局面;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士阶层队伍的扩大。而各诸侯国君出于加强统治和争霸战争的需要,广泛招揽人才。士人游历各国,对政治统治、社会秩序和宇宙万物提出各自的观点,并相互辩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4.A解析:本题以图示法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图示中呈现的是秦朝建立皇帝制度,在中央任命“三公”加强统治。隋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度。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
5.B解析:西汉初年,面临着恢复经济、解除王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解除北方匈奴对边境安宁的威胁等问题。王国问题产生是由于西汉建立后,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诸侯王势力不断发展,威胁中央政府的统治。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表面上是“恩泽贵族”,其真实目的是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故正确答案为B项。AC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也不符合“推恩令”的内容,故应排除。
6.A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学,并在中央设立官学,推动了儒学的发展,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春秋战国时期,官僚制度逐渐取代世卿世禄制度,就已经打破了依靠血缘垄断官职的局面。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传播儒学学说,掌握儒学的人才能入仕为官,是为了统一思想,而主要不是鼓励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更不是鼓励百家争鸣。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
7.C解析:宋朝人尹源对历史的评论中,涉及到“诸侯”,而古代明确存在诸侯的朝代包括西周、东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目的是加强对新拓展疆域的控制,天子的地位是天下共主。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到东周时王室式微,形成了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损害了周天子的地位,诸侯并不是“维”而是通过扩充实力进行兼并战争。秦朝和宋朝不存在诸侯威胁中央政权统治的情况。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通过景帝和武帝不断削弱诸侯势力,解除了诸侯对政府的威胁,因此也不符合材料意思。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实力不断扩大,不受中央节制,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唐朝的统治,这种局面维持了100多年。因此,材料中的“诸侯”其实是指唐朝的“藩镇”。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8.
D解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学习时要注意及时总结,特别是老师课堂上讲解各个时代的发展特征时,要注意作好笔记,并理解发展特征与重要历史史实的关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短暂统一外,都处于分裂状态,政局动荡,战火连绵。因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民族在冲突和和平交往中逐步走向交融,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文学、艺术、科技等仍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确答案为D项。
9.B解析:四个选项都是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从而采取的统治政策。概括材料信息,内容主要是唐太宗听取臣下的直谏,了解天下的统治情况。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本题要求学生能准确概括古文材料的信息,并与所学的教材知识进行关联。
10.D解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较大。解答本题需要对这个主题的知识进行梳理。西周时期井田制度下,诸侯向周天子上交贡赋,以各地特产作为缴纳的主要物品。北魏时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唐初,除租调外,成年男子可以用绢或布代役,称庸。安史之乱后,唐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正确答案为D项。
11.D解析:《田家》是唐朝诗人王绩(约590—644年)的田园诗,表现了田家生活的真淳简朴,描写了诗人隐居时的日常生活。这句诗关键字眼是“织”“锄”,描绘的是典型的小农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准确提取诗句所反映的经济生活的信息,解答这道题并不难。正确答案为D项。ABC三个选项的关键信息商品经济、政策、手工业与诗句所反映的信息不一致,应排除。
12.B
解析: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创造了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对世界文明最为突出的贡献首推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古代科技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实用性;还具有构成独特的思维模式,体现为辩证整体性;科技来源于实践,具有直观经验性,科学理论与技术发明脱节,科学理论轻实践,技术发明重实用。《九章算术》中的题目与解决实际农业生产相关,《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黄帝内经》《千金方》是医药学著作,能帮助百姓解决身体疾病,但并不能用于直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B项。
13.D解析:本题以历史人物包拯为情境考查北宋的政治制度,需要对北宋中央二府三司的职能有较细致的理解。转运使负责将地方的财赋税收集中到中央,不是“位同宰相”。兵部员外郎隶属于兵部,是兵部正职之外的次官。知府是地方的行政官员,一般由文官充任。宋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负责行政;枢密使负责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故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14.A解析:宋太祖自身是统兵大将,通过“皇袍加身”夺取了皇帝的位置。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自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接受赵普的建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把地方精锐部队编成禁军,实行更戍法,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转运司管理地方的财政,地方节度使成为虚衔;在中央还分割宰相职权,巩固统治,加强皇帝对行政、军事、财政等的控制。本题正确答案选A项。
15.B解析:宋朝建立后,鉴于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把地方精锐部队编成禁军,实行更戍法,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地方节度使成为虚衔。宋朝还在地方设经略安抚司,管辖一路或数路的兵马大政,以文臣出任,实行以文制武。在军事行动中,统兵大将出征作战时,皇帝还颁发阵图等“锦囊妙计”,训令按其作战,实行“将从中御”的办法。“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但直接影响效率,也导致制度僵化。秦朝郡县长官负责地方事务。清朝在边疆地区设置将军和办事大臣管辖。本题正确答案选B项。
16.C解析:这道题考查古文材料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简单。材料中已经告诉了“辽史”“取得幽云十六州”“官分南北”等,对应教材学习的契丹实行南、北面官制度,采取“因俗而治”的办法,接受汉族农耕及管理制度,又保持契丹游牧生活的特点,“得其宜矣”。女真人实行猛安谋克制度,兵农合一。蒙古人统一全国后接受中原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加强地方管理。党项人的政治制度模仿北宋,也保留了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只有契丹是根据地域设置南北面官。本题正确答案选C项。
17.D解析:为了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宋太祖接受赵普的建议,削夺中央统兵大将的兵权,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削夺节度使的权力,“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把地方精兵编入禁军,实行“守内虚外”的策略,还把统兵和调兵权分开,军事行动中实行“将从中御”,给带兵打仗的大将颁发阵图等“锦囊妙计”,训令按其作战。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斗中处于劣势。地方派知州管理,枢密院长官也由文官担任,提高了文官的地位。实行募兵制,当兵成为职业,政府需要供养数额庞大的军队,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18.C解析: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他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元朝建立后设置行省,加强对广大统治区域的管理。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凿大运河。元朝建立后,为了将南方的财赋转运至北方,重新开通了大运河。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本题正确答案选C项。
19.B解析:元朝中央中书省是最高的行政机关,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代表中书省管理地方事务。行省由中央派出机构变成常设机构。行省集军政大权,行政效率较高。因此,行中书省与中央的“都省”,即中书省互为表里。本题正确答案选B项。三司是宋代设置的掌握财政赋税的机构。宣政院是元朝中央设置的专管吐蕃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
20.D解析:本题以古代选官制度变的化为情境考查对科举制度的理解。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考试成绩不能真正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选拔的人才也并不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排除AB两项。科举制虽然打击了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现象,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参加考试,通过科举考试录取的世家子弟一样可以入仕为官,排除C项。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正确答案选D项。
21.C解析: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记住这一知识点,并能理解古文材料的意思,本题不难解答。唐朝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以加强中央集权。宋朝在中央设立二府三司,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明朝废除宰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帝的专制权力。清朝通过奏折制度、设立军机处,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22.B解析: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开始在中国东南沿海活动。葡萄牙人借口晾晒被海水打湿的货物,贿赂广东香山县的地方官,获得在澳门的居住权。明朝政府始终没有与葡萄牙签订协议,放弃领土主权。后来,明朝的地方官在地峡处修建关寨,限制葡萄牙人的活动范围,事实上承认了他们对澳门的占据。荷兰殖民者侵略台湾,被郑成功驱逐。西班牙人也曾侵略过台湾。沙皇俄国在清朝前期侵入黑龙江流域,排除ACD项。故正确答案为B项。
23.D解析: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卫温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隋炀帝曾3次派人前往流求(今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明朝也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明末,台湾先后被西班牙和荷兰殖民者侵占。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让给日本。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949年,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结束。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九二共识”)。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24.B解析:明朝称藏族地区为乌思藏,采取封授当地的僧俗首领,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方法管理军民事务。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的管理机构。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是在清朝前期。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
25.C解析:本题考查军机处的职能和影响。学生需要准确理解材料表达的意思,并结合教材内容解答。材料对军机处和南书房进行了比较,指出军机处“是皇帝御用的秘书”,起上传下达的作用,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这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军机大臣由朝臣兼职,说明其临时性;帮助皇帝处理机要文书,但不直接参与行政。内阁处理一般文书。军机处参与机要事务,但并不具有最终决策权,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手上。所以,军机处的设置直接加强了君主专制。正确答案为C项。
二、判断题:
26.?
解析: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7.?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国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中央对地方实施间接管理,郡县制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28.?
解析:分封制下周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9.?
解析:宗法制下,嫡长子是合法的继承人。
30.?
解析: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概念,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1.?
解析:景德镇在北宋兴起,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32.?
解析: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能不同。
33.?
解析: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不但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而且导致中国故步自封。
34.?
解析:明朝时期,白银的普遍流通并没有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繁荣,这是因为明朝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35.?
解析: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某些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中央集权。
36.(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3分)
(2)标准:以才德标准(才能品德),以门第为标准,以考试成绩(才能)为标准。(3分)
(3)有利于公平公正。扩大统治基础。选拔栋梁之士(提高官员文化素养)。(3分)
(4)问题: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品德。(2分)
(5)启示:选拔人才要注意公平公正,德才兼备。(4分)
37.(1)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
(2)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汉武帝的功与过: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他缔造了大一统盛世。
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一、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解决诸侯国问题,加强中央权威;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任用“酷吏”,严厉打击地方豪强。
二、经济方面:将煮盐铸铁造钱权利收归于国家,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三、思想文化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学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四、在军事方面:派卫青、霍去病率领大军,进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解除了匈奴对于北方长期的威胁;进军西南,平定闽粤,设立郡县加强与内地的联系;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与西域各国交往通道,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融洽,被誉为“贞观之治”。因此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功:唐太宗百战而终于平定天下,使得国家再度一统。政治上,虚怀纳谏,知人善任;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文化上,大开科举,大办学校;军事上,灭东突厥,俘虏对方首领颉利,平定高昌,置安西都护府;外交上,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汉藏民族之间的交流。唐太宗开创了贞观盛世,被称为天可汗。
过:杀兄弟逼父亲而得帝位,为后世子孙开了个坏头,造成唐一代为争帝位而宫廷政变无数,极大的损耗了大唐国力;后期奢侈腐化;重名声而轻实利,和亲入藏,传入了大量先进的技术,吐蕃成唐朝大患,终唐一代,到宋,掠夺财富子民无数。
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成吉思汗戎马征战一生,缔造了东方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奇迹。作为一名目光远大、具有宏韬伟略的政治活动家,作为一位治军严明、用兵如神的军事统帅和复仇天神,他所创建立的赫赫业绩,对于蒙古人来说,或许是空前绝后的。然而,成吉思汗所发动的征战,虽然最初皆以复仇开始,但进而讨伐过之,甚至横扫无辜,践踏自安之邦。大规模的西征,尤其征战南高加索和里海草原,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但同时,成吉思汗之对外扩张,在客观上颇有积极意义。成吉思汗西征之后,亚欧大陆正式沟通,东西方使节往来不断,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