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和鸣教学设计
(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十分重要,课标要求我们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们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
(二)教材分析
八音和鸣这一单元是中国传统民乐欣赏系列单元之一,其中八音就泛指中国的传统民乐。本单元作为初中阶段中国传统民乐欣赏系列的第一部分,在学生们小学时期对民乐了解的基础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继续欣赏民乐独奏和合奏作品,可以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民乐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另一方面,也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了解民族乐器的分组,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等知识。
(三)学生分析
在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中,学生已经接触了部分传统民族乐器,但对民族乐器的系统认识及其重要性认识依然不足。7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段学生有明显变化,应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人教学中,让他们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四)教学目标
1、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及其相关知识,赏析民族器乐曲《欢欣的日子》;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演奏、演唱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认识板胡、管子及其音色,感受民族器乐曲的魅力,分析乐曲的结构,学会欣赏民族器乐曲;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课主要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兴趣,并通过消失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喜爱之情与保护意识。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欣赏民族器乐曲《欢欣的日子》;
难点:辨析民族乐器管子、板胡的音色,正确分析乐曲《欢欣的日子》,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热情。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古筝、二胡、板胡、碰铃、钹、木鱼等。
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音乐师生礼(钢琴伴奏)
1=C 2/4
1 2 3 4 ∣ 5 - ∣
师: 同 学 们 好!
ⅰ 5. ∣ 6 3. ∣5 4 3 2 ∣1 - ||
生: 您 好, 您 好, 老 师 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迅速进入音乐课堂环境。】
这是我的课堂常规,但由于是比赛使用外校学生,改为普通师生问好。
2、新课导入
让学生现场演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并简介其所演奏乐曲与乐器古筝的相关知识,引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中国传统民族乐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营造民族音乐氛围,让学生沉醉其中,引起学习兴趣。】
此次比赛学生不能进行配合,改为播放古筝曲,营造氛围,引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
3、新课教学
①认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了解其分类。
在上一节课提前给学生布置作业:我国传统民族乐器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分类?请同学们进行回答。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探究。】
比赛课无法提前布置作业,改为直接带领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分类。
总结同学的回答,带领同学们认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并聆听其音色。中国传统乐器分为吹管乐器(聆听曲笛《扬鞭催马运粮忙》,音色高亢清亮有力,聆听管子《江河水》音色高亢明亮、粗犷质朴,学生试吹管子)、拉弦乐器(教师演奏《空山鸟语》,聆听二胡音色:圆润柔和、优美动听,聆听板胡音色,高亢明亮、富有穿透力)、弹拨乐器(古筝音色清脆悦耳,如山泉般流畅,教师演奏《喜洋洋》,音色清脆柔和,学生试弹月琴)、打击乐器(让学生体验碰铃、钹、木鱼的音色)。
引导学生回答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分类方式:按演奏方式分类。四类民族器乐组合在一起形成民族管弦乐队,并请学生按照吹拉弹打四类民族乐器进行站位,了解乐队编制及座位。
【设计意图:学生亲自体验演奏乐器,多进行互动,更易产生情感共鸣,并增加学生学习民族乐器兴趣。】
②乐曲赏析
(1)简介乐曲《欢欣的日子》。
原名《翻身的日子》,是一首板胡独奏曲,由作曲家朱践耳于1952年创作,陕北风格,结构短小,风趣生动,是一首广泛流传的民乐合奏曲。
(2)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欣赏乐曲,思考问题:
Ⅰ你从曲中听到哪几种乐器?
Ⅱ就像给一篇文章分段一样,这首乐曲可分为几部分?
欣赏全曲后请学生回答问题:此曲是民族器乐合奏,但其中能分别听到板胡、二胡、笛子、管子这几种乐器的领奏。
同学一般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并不十分准确,会给出很多个答案,接下来带领同学们分析乐曲。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受音乐,并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3)带领学生分段赏析乐曲。
引子: 开曲乐队全奏、旋律热烈欢腾
让学生用鼓谱演奏声势动作为引子部分伴奏,加强旋律印象。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课堂活动,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感。】
鼓谱声势动作本需上一节课先进行练习,在无法实现后,根据学生现场学习接受程度,可改为念锣鼓经为引子部分伴奏。
第一乐段: 板胡领奏出具有陕北民间风格的旋律。
首先由板胡演奏出富有陕北风格的主题,明亮活泼。
主题在变化反复时加入了二胡,表达了抑制不住的喜悦之情。
主题末句由乐队复奏一次,形成一唱众和、一呼百应的生动效果。
第二乐段: 主题选用山东吕剧音调。
对答形式:管子和笛子领奏上句,拉弦、弹拨乐器及笙合奏下句。
管子、笛子与乐队互相呼应,幽默诙谐,相映成趣。
分组活动:学唱本乐段中旋律,把学生分为两组进行音乐对答,感受音乐对答形式。
教师用板胡与学生对答,教师演奏上句,学生对唱下句,感受音色不同的音乐对答形式。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增加课堂趣味性。】
第三乐段: 旋律借鉴了河北吹歌的发展手法,乐队分成两组,对答呼应,句幅递减。
由管子和笛子不断吹奏更换着的长音,而乐队演奏围绕这些长音旋转的短小音型衬托呼应。
这种民间音乐中常用的“紧拉慢唱”的手法使音乐有层次地展开,抒发了农民欢天喜地庆翻身的热烈情绪。
尾声: 引子的变化再现,首尾相应,一片欢腾。
(4)结合文章分段分析乐曲,并再次聆听全曲,感受乐曲分段。
欢欣的日子
开头:引子
主体:第一乐段:1、2、3乐句
第二乐段
第三乐段
结尾:尾声
(5)经典的音乐会改编成各个版本,不同的乐器不论东西方都会演奏,用上海交响乐团演奏的《欢欣的日子》作为伴奏,教师用传统乐器板胡主奏,看东西方乐器结合演奏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设计意图:展示教师音乐专业水平,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5、课堂小结
简单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学习内容,让学生加深本节课学习知识印象。】
6、教学拓展
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音乐…
现今人们对我们中国传统音乐关注越来越少,中国传统音乐现状堪忧,正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案例说明。
自从80年代以来,融水苗族地区出外打工的年轻人不断增加,而有时间或愿意去学习吹芦笙、跳芦笙舞的年轻人也相应地减少,一些传统的芦笙曲目和芦笙舞蹈也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而失传。
山西是中国民间音乐最丰富的省份,民间音乐的曲种占到了全国的1/5。然而存在于山西的50余种民间音乐,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日渐消亡,如今只剩下了27种,几乎每年都有一种民间音乐在消失。
又比如乐器尺八,它只能说在中国失传,是一种古管乐器,亦称“萧管”,相传产于印度,至迟在隋唐间已传入中国,唐时有吕才定制为一尺八寸,故有是名。成为汉民族一种常见的乐器。但到宋以后已失传不用,约在七八世纪时传入日本,现在仍流行于日本,称“晋化尺八”。它独特的音乐中充满了苍凉、忧郁、奇幻、惆怅,我国已无人会演奏。
给学生们展示已经消失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图片,每一张图片看过后消失,直至最后介绍连图片没有的、只有文字记载的乐器竹相,给学生们的震撼较大。
竹相:现已失传的中国古乐器,根据文献所载“相乃乐器,谓送舂声”之意研制而成。每根相就是一根粗粗的竹筒,最低的亦高达2.3米,发单音,舂地演奏。没有图片。
对于这一现象,提问学生们的感受。
八音和鸣,我们听到了中华民族别具特色的传统音乐,我们更听到了中华民族自古至今历久弥新的文化自信。的确,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决不能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亡,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与义务,让这宝贵的艺术得到重视与保护,希望课下同学们能搜寻、关注更多的传统民族音乐,与老师一起努力,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设计意图: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
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反思(此为参加市级音乐优质课录像课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八音和鸣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音乐书中的第三单元,主要教授中国传统民族器乐,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身为中华儿女不能忘却自己的民族乐器,需要由教师传承给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这就要求教师对上好这一课应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这节课我前期准备比较充分,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准备了较多的教具,结合自己的音乐专业熟练练习了板胡曲《翻身的日子》,引起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兴趣。在上课时我融入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单独教学、分组活动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整节课比较完整,基本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但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我不太满意:1、一开始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仅由于是录像课,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却不敢主动回答。2、此次课堂中我讲解的部分还是处于主要部分,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中设计更多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进行。3、没有明确布置课后作业,应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查一查有哪些面临失传的民族乐器,为它们的传承贡献一份力。
作为一名年轻音乐教师,我还有很多缺点与不足,希望通过此次参加优质课比赛磨炼自己,尽早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