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数轴动点类问题专练
1.【探索新知】
如图1,点C将线段AB分成AC和BC两部分,若BC=πAC,则称点C是线段AB的圆周率点,线段AC、BC称作互为圆周率伴侣线段.
(1)若AC=3,则AB=
.
(2)若点D也是图1中线段AB的圆周率点(不同于C点),则AC
DB.
【深入研究】
如图2,现有一个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片,将圆片上的某点与数轴上表示1的点重合,并把圆片沿数轴向右无滑动地滚动1周,该点到达点C的位置.
(3)若点M、N均为线段OC的圆周率点,求线段MN的长度;
(4)在图2中,点P、Q分别从点O、C位置同时出发,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点P追上点Q时,停止运动,当P、C、Q三点中某一点为其余两点所构成线段的圆周率点时,请直接写出t的值.
2.已知,如图A,B分别为数轴上的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10,B点对应的数为90.
(1)A,B两点间的距离为
.
(2)现在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A点出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B点出发,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①点P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
.
②若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则C点对应的数是多少.
(3)若当电子蚂蚁P从A点出发时,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B点出发,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经过多长的时间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相距20个单位长度.
3.如图,一根木棒放在数轴上,数轴的1个单位长度为1cm,木棒的左端与数轴上的点A重合,右端与点B重合.
(1)若将木棒沿数轴向右水平移动,则当它的左端移动到点B时,它的右端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为24;若将木棒沿数轴向左水平移动,则当它的右端移动到点A时,它的左端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为6,由此可得到木棒长为
cm;
(2)由(1)的启发,请你借助“数轴”这个工具解决下列问题:
一天,小丽问马老师年龄时,马老师说:“我像你这么大时,你只是1岁;等你到我这个年龄的时候,我已经52岁了.”请求出小丽和马老师现在多少岁了?
4.如图,数轴上点A对应的有理数为12,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出发,点Q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原点O出发,且P、Q两点同时向数轴正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填空:当t=2时,P,Q两点对应的有理数分别为
,
,PQ=
.
(2)当PQ=8时,求t的值.
5.阅读理解:如图①,若线段AB在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a和b(b>a),则线段AB的长(点A到点B的距离)可表示为AB=b﹣a.请用上面材料中的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
如图②,一个点从数轴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2cm到达P点,再向右移动7cm到达Q点,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cm.
(1)请你在图②的数轴上表示出P,Q两点的位置;
(2)若将图②中的点P向左移动xcm,点Q向右移动3xcm,则移动后点P、点Q表示的数分别为多少?并求此时线段PQ的长.(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
(3)若P、Q两点分别从第(1)问标出的位置开始,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和1个单位的速度同时向数轴的正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多少时PQ=2cm?
6.如图,已知点A,点B是直线上的两点,AB=12厘米,点P,点Q是直线上的两个动点,点P的速度为1厘米/秒,点Q的速度为2厘米/秒.点P,Q分别从点A,点B同时相向出发沿直线运动t秒:
(1)求P,Q两点刚好重合时的t值;
(2)当P,Q两点重合后继续沿原来方向前进,求相距6厘米时的t值;
(3)当点Q离A点的距离为2厘米时,求点P离B点的距离.
7.如图,某小学将一块梯形空地改成宽为30m的长方形运动场地,要求面积不变.若在改造后的运动场地,小王、小李两人同时从点A出发,小李沿着长方形边顺时针跑,小王则是逆时针跑,并且小王每秒比小李多跑2m,经过10秒钟他们相遇.
(1)求长方形的长;
(2)求小王、小李两人的速度.
8.如图,数轴上的三点A、B、C分别表示有理数a、b、c.(O为原点)
(1)a﹣b
0,a+c
0,b﹣c
0.
(用“<”或“>”或“=”号填空)
化简:|a﹣b|﹣|a+c|+|b﹣c|
(2)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3、﹣1,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①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则点P对应的数x为
;
②若点A、点B分别以2个单位长度/秒和0.5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同时向右运动,点P以6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同时从原点O向左运动.当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为1个单位长度时,求点P所对应的数x是多少?
9.如图,已知数轴上有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且两点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图中如果点A、B表示的数是互为相反数,那么点A表示的数是
;
(2)当t=3秒时,点A与点P之间的距离是
个长度单位;
(3)当点A表示的数是﹣3时,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点P表示的数;
(4)若点P到点A的距离是点P到点B的距离的2倍,请直接写出t的值.
10.已知数轴上三点A、O、B表示的数分别为4、0、﹣2,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
(1)当点P到点A的距离与点P到点B的距离相等时,点P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
.
(2)另一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R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长时间追上点R?
(3)若点M为AP的中点,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你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度.
参考答案
1.解:(1)∵AC=3,BC=πAC
∴BC=3π
∴AB=AC+BC=3π+3
故答案为:3π+3.
(2)∵BC=πAC
∴当BD=AC时,有AD=πBD
即点D是线段AB的圆周率点
故答案为:=.
(3)由题意可知,点C表示的数是π+1
若点M、N均为线段OC的圆周率点,不妨设M点离O点近,且OM=x,则
x+πx=π+1
解得:x=1
∴MN=π+1﹣1﹣1=π﹣1.
(4)由题意可知,点P、C、Q所表示的数分别为:2t、π+1、π+1+t
当P、C、Q三点中某一点为其余两点所构成线段的圆周率点时,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点P在点C左侧,PC=πCQ
∴π+1﹣2t=πt
解得:t=;
②点P在点C左侧,πPC=CQ
∴π(π+1﹣2t)=t
解得:t=;
③点P在点C、点Q之间,且πPC=PQ
∴π(2t﹣π﹣1)=π+1+t﹣2t
解得:t=
④点P在点C、点Q之间,且PC=πPQ
∴2t﹣π﹣1=π(π+1+t﹣2t)
解得:t=.
∴符合题意的t的值为:、、、.
2.解:(1)由题意,得:90﹣(﹣10)=100
故答案是:100;
(2)①点P表示的数是:2t﹣10.
故答案是:2t﹣10;
②设t秒后P、Q相遇,
∴3t+2t=100,解得t=20;
∴此时点P走过的路程=2×20=40,
∴此时C点表示的数为﹣10+40=30.
答:C点对应的数是30;
(3)设经过x秒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相距20个单位长度,
相遇前:4x﹣6x+100=20
解得x=40.
相遇后:6x﹣4x﹣100=20
解得x=60
综上所述,经过40或60秒,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相距20个单位长度.
3.解:(1)由数轴观察知三根木棒长是24﹣6=18(cm),
则此木棒长为:18÷3=6cm,
故答案为:6.
(2)设马老师今年x岁,因为马老师和小丽的年龄和是:52+1=53(岁),则小丽的岁数是53﹣x岁;
所以,x﹣(53﹣x)+x=52
3x﹣53=52,
x=35,
小丽的年龄是:53﹣35=18(岁)
答:小丽现在18岁,马老师现在35岁.
4.解:(1)∵2×2=4,12+2×1=14,
∴当t=2时,P,Q两点对应的有理数分别是14,4,
∴PQ=14﹣4=10.
故答案为:14;4;10.
(2)当运动t秒时,P、Q两点对应的有理数分别为12+t,2t.
①当点P在点Q右侧时:
∵PQ=8,
∴(12+t)﹣2t=8,
解得t=4.
②当点P在点Q的左侧时:
∵PQ=8,
∴2t﹣(12+t)=8,
解得t=20.
综上所述,当PQ=8时,t的值为4或20.
5.解:(1)P,Q两点的位置如图所示:
(2)由题意得,点P所表示的数为:﹣2﹣x;点Q所表示的数为:5+3x
PQ=5+3x﹣(﹣2﹣x)=7+4x;
∴移动后点P、点Q表示的数分别为:(﹣2﹣x)和:(5+3x);
(3)由题意得运动时间为t(秒)后点P和点Q表示的数分别为:﹣2+2t和5+t,
则由PQ=2cm得:
|5+t﹣(﹣2+2t)|=2
∴|7﹣t|=2
∴7﹣t=2或7﹣t=﹣2
∴t=5或t=9.
∴当t为5或9时PQ=2cm.
6.解:(1)由题意,得:t+2t=12,
解得t=4.
故P,Q两点刚好重合时的t值为4秒;
(2)因为运动时间为t秒,
则2(t﹣4)+(t﹣4)=6,
3t﹣12=6,
t=6.
故相距6厘米时的t值为6秒;
(3)当点Q离A点的距离为2厘米时,分两种情况:
①点Q在A点的右边,
因为AB=12cm,
此时t=5,
P点经过了5厘米,点P离B点的距离为7厘米;
②点Q在A点的左边,
因为点Q运动了(12+2)÷2=7(秒),
此时t=7,P点经过了7厘米,
所以点P离B点的距离为12﹣7=5(厘米).
综上所说,点P离B点的距离为7厘米或者5厘米.
7.解:(1)长方形的长为:(60+30)×30÷2÷30=45m;
(2)设小李的速度是xm/s,则小王的速度是(x+2)m/s,由题意得
10(x+x+2)=(45+30)×2,
解得:x=6.5,
则x+2=8.5.
答:小李的速度是6.5m/s,则小王的速度是8.5m/s.
8.解:(1)a﹣b<0,a+c<0,b﹣c<0;
故答案为:<,<,<;
|a﹣b|﹣|a+c|+|b﹣c|=2c;
(2)①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3、﹣1,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
x==﹣2,
②设运动t秒时,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为1个单位长度,
当A没追上B之前,
2t﹣0.5t=2﹣1
解得:t=,
则点P表示×(﹣6)=﹣4;
当A追上B之后,
2t﹣0.5t=2+1
解得:t=2,
则点P表示2×(﹣6)=﹣12.
9.解:(1)∵A、B两点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且点A、B表示的数是互为相反数,点A在点B的左侧,
∴点A表示的数是﹣4,点B表示的数是4.
故答案为:﹣4.
(2)AP=2t=2×3=6.
故答案为:6.
(3)∵点A表示的数为﹣3,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
∴AP=2t,
∴点P表示的数为2t﹣3.
(4)设点A表示的数为a,则点B表示的数为a+8,
∴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表示的数为a+2t,
∴AP=2t,BP=|(a+8)﹣(a+2t)|=|8﹣2t|.
∵AP=2BP,
∴2t=2|8﹣2t|,即2t=16﹣4t或2t=4t﹣16,
解得:t=或t=8.
∴当点P到点A的距离是点P到点B的距离的2倍时,t的值为或8.
10.解:(1)∵A,B表示的数分别为4,﹣2,
∴AB=6,
∵PA=PB,
∴点P表示的数是1,
故答案为:1;
(2)设P点运动x秒追上R点,由题意得:2x+6=3x
解得:x=6
答:P点运动6秒追上R点.
(3)MN的长度不变.
①当P点在线段AB上时,如图示:
∵M为PA的中点,N为PB的中点
∴
又∵MN=MP+NP
∴
∵AP+BP=AB,AB=6
∴
②当P点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示:
∵MN=MP﹣NP,AB=AP﹣BP=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