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0 22:0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淮安市淮安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试题
高 一 历 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76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
A.起源最早 B.世界领先 C.独一无二 D.多元一体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下列中华文化符号中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是
A.青铜器 B.甲骨文 C.丝绸 D.瓷器
3.下图所示内容体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下面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的图片。这些货币的出现,不能推断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农业的发展 B.冶铸业的发展
C.商业的发展 D.各国间商业交流频繁
5.孔子周游列国之时,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的政治见解。他的政治见解是
A.有教无类 B. 无为而治 C.为政以德 D.中央集权
6.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分封制度的排行
C.法律制度的严酷 D.基层管理的状况
7.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八百里”。这项措施
A.促进了北疆和内地的交往 B.加速了国家完成统一进程
C.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使匈奴这一民族得以消亡
8.秦始皇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由此可知“焚书坑儒”
A.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B.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C.推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是秦始皇反对迷信的体现
9.下图是一副古代山东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刺史制 B.分封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10.有学者指出“汉武帝在文化上结束了战国”的局而,形成了多元整合的大一统文化。汉武帝“在文化上结束了战国”局面的措施是
A.书同文 B.焚书坑儒
C.推行“黄老之学” D.独尊儒术
11.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12.如右图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政权重视农业
13.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这说明孝文帝
A.数典忘祖 B.脱离实际刚愎自用 C.学习先进文化 D.实行“藩汉分治”
14.贞观年间群臣进谏,太宗纳谏涉事范围虽广,但很大部分都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这表明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是
A.守法精神 B.用人唯才 C.兼收并蓄 D.以民为本
15.结合唐朝前期边疆各族的分布图,判断以下路线图反映的史实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昭君出塞 C.文成公主进藏 D.玄奘西游
16.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 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B.加强北部边防
C. 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D.巩固隋朝的统治
17.《资治通鉴》载,隋文帝伐陈前,“送玺书暴(陈)帝二十恶;仍散写诏书三十万纸,遍谕江外”。据此推断,隋时雕版印刷术
A.尚未得到推广使用 B.推动了舆论宣传
C.具有印量大的优势 D.产生于北宋之后
18.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所谓“高门华阅,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这一局面得到初步改变是由于
A.郡县制的实行 B.刺史制度的推行
C.科举制的创立 D.三省六部制的建立
19.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朝实施“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即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该制度是
A.租调制 B.两税法 C.租庸调制 D.均田制
20.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B.佛教思想盛行
C.道教有了新发展 D.佛教取代儒学的地位
21.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如歌舞125首,球类72首,武艺106首,出游踏青47首,秋千91首,龙舟66首等,并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这反映了唐宋时期
A.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B.士人热衷于竞技活动
C.文化生活世俗化发展趋势 D.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性
22.著名历史学家向达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写道:“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这表明
A.唐代各种宗教已经被民众普遍接受 B.唐代长安已经被少数民族攻占
C.西域文化对长安有较大影响 D.唐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3.从表面上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地增长。统一的因素包括
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4.右侧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图示表明北宋
加强中央集权举措的突出特点是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C.削夺将帅权力 D.分权以削弱地方权力
25.在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关系中,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这带来的影响有
①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②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③增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造成官僚队伍的膨胀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6.王安石变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B.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问题
C.王安石变法的决心不够坚决 D.不可能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7.宋神宗曾说过:“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材料中的“二虏”指的是
A.辽和金 B.辽和西夏 C.夏和金 D.金和元
28.据记载:“至太祖即位之二年,既以二千五百破耶律谢十,始命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根据材料判断其所描述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A.女真族 B.契丹族 C.党项族 D.蒙古族
29.南宋初期的一首诗歌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主要反映了
A.南宋都城杭州的繁华 B.西湖景色秀丽迷人
C.统治者的腐败和苟且偷安 D.人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30.《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
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31.北宋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思想
A.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B.确立了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C.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D.明确了获得万物之“理”的方法
32.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士大夫阶层的壮大,文学艺术不断成熟。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是
A.唐诗 B.宋词 C.元杂剧 D.明清小说
33.元军进攻临安时,他招募军士前去救援,并用全部财产充作军费;到元军大营谈判时,他遭到扣留,威武不屈 从容就义.还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问他是
A. 张骞 B. 文天祥 C. 成吉思汗 D. 司马迁
34.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整理的部分笔记。其学习的内容是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35.“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材料评论的是
A.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36.明太祖告诫其后子孙,“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效率 B.造福子孙 C.加强皇权 D.限制大臣
37.下面疆域结构图反映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38.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是防守和排外的。”他评价的是
A.闭关锁国政策 B.崇文抑武政策 C.“重本抑末”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2分,共计24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9.(12分)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强化对百官的监察,汉武帝增设了司隶校尉和十三部(州)刺史,司隶校尉......主要监察京畿地区......刺史则“以六条问事”,除了一条是监察地方豪强之外,其余五条都是针对高级地方及其家属的不法行为......汉武帝时期的吏治较为清明,与多层次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监察、监督制度有关。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四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写出汉武帝时期负责监察的官职名称。汉武帝的做法有何积极作用。(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初期三省的职能。分析唐朝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4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2分)
40.(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冷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材料三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
——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指出该诗人生活在唐朝的什么特殊时代?他的诗被后人称誉为什么?(2分)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中,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4分)
(3)材料三中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时期创立的?依据材料三指出后来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6分)
高一历史期中测试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76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D C D A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C D C A A C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B D C B B A C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答案 A C B B C C D A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2分,共计24分。
39.(1)刺史(1分)加强对百官的监督,使吏治较为清明。(1分)
职能:中书省草拟诏令(执行)、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4分)
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4分)
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2分)
40. (1)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诗史。(2分)
(2)开元盛世时期国家呈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小邑犹藏万家室”。连续增长。(4分)
(3)时期:曹魏(1分)标准:门第(1分)意义: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公正;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