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2020-2021学年初二物理第一学期(苏科版)第二章物态变化四升华和凝华阶段训练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A.春天冰雪融化
B.夏天树叶上的露珠
C.深秋草叶上的霜
D.严冬树枝上的雾凇
2.青藏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m的铁棒(如图所示),我们叫它热棒。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m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发生
①
?,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气态氨由此冷却
②
?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这样,热棒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请问文中空格处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
A.①汽化
②液化
B.①液化
②汽化
C.①升华
②液化
D.①升华
②凝华
3.“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小寒冻土,大寒冻河”,冰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4.对下列现象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
)
A.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汽化
B.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熔化
C.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
D.严冬,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升华
5.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雪山上的雪﹣﹣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B.山间的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树上的露珠﹣﹣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D.草木上的霜﹣﹣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6.体育课后,汗流浃背的小林同学赶紧打开教室电扇吹吹风,顿时感觉凉快多了,与这一现象有着相同特点的是(
)
A.春天,冰雪融化成溪水
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
C.秋天,早晨草地上铺上一层白霜
D.冬天,屋檐上挂着串串冰柱
7.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会消失,
以下四幅图中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与其相同的是( )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8.从冰箱冷冻室拿出一块冻肉,表面还没有结霜,过一会看到其表面有一层霜,这层霜是( )
A.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
C.冰箱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
D.冻肉上的水凝固而成
9.已知碘的熔点是
114℃、沸点是
184.35℃,小丁用电吹风对装有固态碘的试管(如图所示)进行加热,能看到试管出现碘蒸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
100℃,则管中的碘只能是先熔化再汽化
B.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
100℃,则管中的碘只能是升华
C.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
200℃,则管中的碘只能是先熔化再汽化
D.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
200℃,则管中的碘只能是升华
10.对以下各图解释正确的是(
)
A.寒暑表测得某地的气温是11℃
B.海波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C.刚剥开包装纸的雪盖会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
D.游泳后从水里出来感觉冷,因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
11.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①洒在地面上的水不见了②钢水浇铸成钢件③清晨,路边小草叶子上的露珠④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在观察碘的升华现象时,将少量熔点为113.7°C的碘颗粒装入如图的密封锤形玻璃泡内。为加快碘的升华且防止碘熔化,下列最合适的加热方式是(酒精灯外焰温度约800°C)( )
A.没入开水中加热
B.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C.放入冰水混合物中
D.置于常温下的空气中
二、填空题
13.黑龙江省一年四季分明,严冬季节在窗户的玻璃上会出现“冰花”,冰花主要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______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在攀登雪山时一定不能大声说话,震动或巨大的响声有时会使山上堆积的冰雪突然崩塌,这表明声波能传递______。
14.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现象。
(1)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所示,这层霜是水蒸气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该过程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冬天,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车窗玻璃会变模糊,这是因为车______(填“内或“外”)的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上所至。
15.用飞机向云层喷洒于冰(固体的CO2)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以下列出几个物态变化过程:a干冰迅速吸热升华;b干冰吸热熔解;c云层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雨滴;d云层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e水蒸气以干冰为核心凝结成雨滴;f小冰晶下落遇暖气流熔解成雨滴。在这种人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为______。
16.被誉为“未来能源”的可燃冰,是一种固态晶体,在常温常压下会迅速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为气体。燃烧后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跟其它燃料相比,可燃冰的优点是_____(写出一条即可)。
三、实验题
17.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
(1)
如图甲对碘锤缓慢加热,会看到碘锤内充满______,停止加热,会看到锤内壁和顶部出现固态碘。这是______现象(填写物态变化)。该现象______热(选填“吸”“放”)。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可能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资料:通常情况下,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错误:________。
(3)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气泡的主要成份是______,水面上大量的白雾的主要成份是______,(以上两空均选填“二氧化碳”、“水蒸气”或“小水珠”),白雾是由______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
四、计算题
18.阅读下面一段关于“热转印技术”的说明,然后完成问题.
“热转印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特种印刷技术,其主要特点是转印图像色彩鲜艳,层次丰富,其效果可与印刷相媲美,与印刷不同之处在于热转印是在高温下使热转印油墨受热渗入物体表面后形成色彩亮丽的图像.所以,热转印产品经久耐用,图像不会脱落、龟裂和褪色.可以将任何图案、照片烤制在杯子、盘子、瓷砖等物体上面,只需要几分钟时间.
(1)仔细分析“高温下使热转印油墨受热渗入物体表面后形成色彩亮丽的图像”这句话,你认为固态的油墨经过怎样的物态变化过程才能进入物体的表面并形成亮丽的图案?
(2)要制作一个带有自己喜爱的图片的茶杯,需要经过一些什么工序?想想看,也许你能成为这方面的工程师.
19.夏天,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上面挂有一层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冰棍周围冒“白烟”;当把冰棍放在玻璃杯里时,玻璃杯外壁出“汗”,请解释其中的“粉”、“白烟”和“汗”各是怎样形成的?
20.寒冬的清晨,我们在室内经常看到窗玻璃上有美丽的“冰花”.请你判断“冰花”是出现在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并用物理知识解释它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2.A3.B4.D5.D6.A7.A8.A9.B10.D11.B12.A
13.凝华
能量
14.凝华
放出
内
液化
15.a、d、f
16.升华
环保
17.碘蒸气
凝华
放热
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固态碘不可能熔化
二氧化碳
小水珠
液化
18.(1)固态的油墨在加热的过程中,升华为气体就容易渗入物体的表面,然后降低温度凝华成固态,就形成了色彩亮丽的图案了.
(2)首先在纸上画好图案,然后按色彩的实际需要在图案上着色,再将有色彩的纸张图案紧贴在茶杯上相应的位置,再高温加热即可实现热转印了.
19.“粉”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霜.
“白烟”是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20.冬天室外气温比较低,室内温度较高.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较低的玻璃上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形成“冰花”,所以冰花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在玻璃的内侧